第372章 没有对错
温暖却不是这么想的,“就算在本地找份活儿干,不能让家人过上大鱼大肉,大富大贵的生活,可是温饱总归是没有问题的。”
“看着前后左右,周围的邻居,甚至是很多能力不如自己的人,外出务工,大钱小钱地往家里搬,给家里建了新房子,给孩子老人买新衣服,顿顿吃上大鱼大肉,哪个男人心里能好受,谁都想让家人过上好日子,这无可厚非。”
短暂的分别,如果能家人过上好日子,赵烈洲认为这是值得。
就像以前,他白天地里种田,晚上出去踩三轮车,也一样没办法时时刻刻照顾生病的姐姐,但他还不是为了挣点钱,给她看病?
赵烈洲认为,这是正常的,都是为了生活嘛。
“不不不,以前,一天二十四小时,你可能只五六个小时在家,但是你至少能兼顾到家里面的事情,比如说,婵玉姐当天身体哪里有不舒服,或是发生了什么事情,你都能及时知道,并且解决。”
温暖摇头,“可是,像明珠那样的,她被小伙伴拿小石头丢砸,扯着头发打她的脸,撕心裂肺哭着喊爹喊娘的时候,作为父母,远在千里之外,连听都听不到,更别说赶来帮她救她,帮她解决麻烦。
等到过年过节,父母带着他们这段时间挣到的钱回来,被伤害得已经有心理的孩子,早已经麻木了,那些伤害对她是不可逆的,永远都会跟随她一辈子,如果她足够幸运,到了读书的年纪,能从书上获得自我救赎的勇气和能力,她这一辈子,可能还能活得阳光一点,不然,她这一辈子,心里一直揣着这些伤害,郁郁寡欢,甚至因为这些伤害,在十几岁年纪,遇上个稍微、偶尔对她友好一点点的陌生男人,就不管对方是人是鬼,就死心踏地跟着对方了。
如果对方真是个好男人也就算了,万一对方偶尔那么一两次对她友好的表现,只是装出来,把她骗到手后,就对她各种打骂虐待,甚至是把她卖了,她这一生就完了。”
男孩子也是一样的,跟着老人留在家里,老一辈的人,多数都闲不住,想着儿子儿媳出去挣钱,他们也不能拖后腿,家里的田可不能荒了。
天天忙于田间地头,种这种那的,基本就谈不上照顾孩子。
孩子要是在外面认识了坏人,被拐上歪路,等父母发现的时候,孩子已经回不了头了。
作为父母到那个时候才来咆哮大吼,“你为什么不听话,不好好做人读书。”
每每看到这时候,父母才来痛心疾首,温暖就真的……
不知道该怎么自己的感受。
有人说得对,在孩子需要父母陪伴、引导的年纪。
父母却因为种种原因,不在他们身边,任由他们自生自灭般野蛮成长。
你们自己不想教育孩子,自然有专门盯着你们的孩子的人,来替你们“教育”。
然后就是,等到孩子在歪路上一去不复返了,做为父母,才来质问孩子,为什么不好好听话?
这种真的挺无语的。
前世,有个青少年犯事进去了。
当时有个跟踪采访,问到他,“为什么不好好听父母的话,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温暖记得很清楚,当时少年反问记者,“在你七岁至十五岁的时候,哪怕父母天天在你耳边叫着,要你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你会听这种话吗?”
记者当场哑了。
那会儿,温暖也觉得这个记者,脑子大小是有个洞的。
中二、叛逆期,能不爬到天上去捅个窟窿出来,就已经是很不错的了。
还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呢。
“更何况,我的父母是多则一年回一次,少则两三年才回来一次,我的爷爷奶奶天天忙着种田养猪养鸡,没有人管我在外面做了什么事,认识了什么人,也没有人告诉我,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朋友不能交,我上哪儿去听话?去听谁的话?”
那个新闻里,孩子的脸,是打了码的,看不到他的表情。
但是说到这里,那个孩子短暂地顿了一下,再开口时,明显能听得出,他的语气变得阴寒冷硬许多,甚至还带着恨意,“这个世界上,唯独他们没有资格吼我这句话。”
“他们是谁?”
记者明知故问。
孩子没有回答他的问题,又继续说道,“他们没有经过我的同意,就把我带到这个世界上来了,把我生出来了,他们又不管我,说得好听的是出去挣钱养活,可实际上,把我扔在家里,让我像孤儿一样,自生自灭着长大,我变成今天这样子,都是他们害的,他们没有资格吼我骂我!”
孩子的这番话,可能多少带有情绪。
但是,他的话又何尝没有道理?
作为父母,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照顾、引导、教导他们,难道不是父母应该承担的责任?
有些父母会说,“我们也不是不管孩子,只是家里穷,不得不到外面去挣钱来养孩子,再说了,家里还有爷爷奶奶在管着他们呢。”
先不说,已经上了年纪的爷爷奶奶,有没有这个精力,去管教孩子。
隔代宠,这不是一句空话。
人上了年纪,心会柔软下来,对家里的小辈,只会宠爱,甚至是无限制地宠疼,他们又怎舍得说教打骂孩子?
还有一种就是,爷爷奶奶威信不够,说了、管了、教了,但是说不了,管不住,教不了熊孩子。
再说回本质,照顾教导孩子,是父母的责任,而不是爷爷奶奶的责任。
“作为家里的顶梁柱,想让全家人都过上更好的生活,你总不能说,这是他的错吧?”
赵烈洲知道温暖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
可是,他认为,但凡对家人有责任感的男人,一定会选择外出,多挣钱改善生活。
“这种事情,没有谁对谁错。”
温暖叹了口气,别说是在九十年代了,就是再过三四十年,这个社会问题依然存在。
因为把孩子老人,都接到务工的大城市一起生活,这对于大部分务工人员来说,很不现实。
因为要面临住房,生活,以及孩子的读书等等问题。
有一段时间,还出现了孩子读书,不仅需要户口在当地,而且还要赞助费。
那赞助费对于一般的家庭来说,简直就是天文数字。
温暖也能理解,作父母的,不能把孩子接到身边的原因,压力太大了。
把孩子放在乡下,每个月只需要把大部分工资汇回来,就万事大吉了。
“以后,国家会针对这些民生问题,出台一系列的政策,缓解解决务工人员的压力,也尽量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但是,这种得到三十多年以后了,而且国家出台政策,也不一定就能把这些问题全部都解决了。
温暖叹了口气,“这种事情没有是非对错,只能看个人的取舍罢了。”
是的,父母想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才选择外出务工,他们没有错。
在孩子需要有人,给他们引导竖立正确三观时,却没有人陪在身边,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最终酿成不成逆的后果,也不能说他们有错。
只能说,对“更好的生活”和孩子的成长之间,父母怎么取舍罢了。
也有人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