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战败的九皇子赵构
历史上,童贯北伐辽国,经过了半年的征战,一无所得,
最后没办法,是用地主筹集的钱,雇佣女真打下燕云十六州。
童贯再接手的。
接手的燕云十六州是女真搜刮后的,
就连里面的百姓也被女真抓回去当奴隶了,就是几座空城。
童贯以几座空城,包装了一下,上奏朝廷,所有当官的都得到了封赏,所以没人去揭露事实。
王唆的请功表呈现给皇上。
请功表上,赵涛写的很详细,即使一个普通的士兵有突出表现,名字都在上面。
宋徽宗翻来覆去的看了好久,
但是没有看到赵涛为自己请求的奖励。
都是为将士请求怎么奖励的。
这个请功表,赵涛在军营写完的时候,让所有的将领看了看,让指导员向战士们宣传,
上到呼延灼这个师长,下到一个班长。
赵涛这样做,第一:给将士们请功没有私心,第二:让将士们知道,武瑞营没有占有士兵的功劳,都是光明正大的。
武瑞营知道赵涛这样做,心里都暖暖的,他们不仅感受到了自己豁出命的杀敌是值得,还得到了尊重。
以前,士兵就是一个士兵,谁还在乎你的感受,苦也罢,委屈也罢,受伤也罢,都没人在意,活着就是蝼蚁,死了也是一个伤亡战报上的一个数字。
这次不同了。
经历了这样一件实实在在的事情。
武瑞营所有的将士都对赵涛死心塌地的追随。
就是立马为三皇子战死也毫无怨言。
赵涛做这件事并不知道会产生这样的效果,也不知道这件事让武瑞营的所有将士提升了无限战力,杀敌悍不畏死。
金銮殿,
宋徽宗没找到赵涛为自己请功的内容,心里觉的他懂事,也感到失落。
“请功表,朕已经看过,你回去告诉涛儿,所有请求,朕准了。”
“蔡太师,这件事你去落实,不可有一丝折扣。”
蔡太师听到皇上的命令。
心里想着。
三皇子的请功表,我敢打折扣吗?那个煞星出了京城,京城安静了好多。
“臣领旨。”
王唆听到皇帝亲口许诺。
高兴的咣咣磕了两个头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下去吧!”
王唆完成了赵涛的使命。
退出了大殿。
王唆退出大殿,
看见了赵构,急匆匆的从外面进来。
“九皇子,不是剿梁山匪寇了吗?怎么在回来了。剿完了?”
王唆一边想,一边看着赵构进入了大殿。
赵构进入大殿。
扑通
跪了下去。
一边哭,
一边说。
“父皇,儿臣有罪”
宋徽宗和大臣们,看到一个人,风风火火的闯进大殿。
进殿就跪拜。
都纳闷这是谁了。
仔细一看,原来是九皇子赵构。
一片哗然。
这个九皇子不是领着禁军去攻打梁山了。
现在怎么出现这里。
心里疑惑。
赵构,还在那里不停的磕头。
宋徽宗看到儿子快把头磕破了。
“构儿?这是怎么了?”
赵构一把鼻涕,一把泪的直说自己有罪。
旁边的大臣,也看不过眼了,就得这个九皇子怎么了,犯了什么大罪,这样的自责。
宋徽宗不忍心
:‘构儿,不管你犯什么罪,朕既往不咎。”
赵构听父皇这么说。
也不哭了,
也不说自己有罪了。
“父皇,儿臣剿匪失败了。”
“失败就失败了。有啥了。”
“父皇,儿臣领的一营禁军全军覆没。”
“啊”
金銮殿上,大臣们都惊呼起来。
那可是一营禁军,禁军是宋朝最强的军队,竟然全军覆没。
宋徽宗也觉的自己这个儿子犯的错不小。
赵构看群臣这样,自己老子也变了脸色,没有了刚才的慈祥。
立马又哭了起来。
宋徽宗看到赵构这样。
心里也软了,不忍心责骂。
“构儿啊,朕都说了,既往不咎。”
赵构停止了表演。
宋徽宗也好奇,梁山匪患有那么强的战力?
“构儿,还有什么?”
“父皇,高太尉被活抓了。”
“啊!”
大臣们又一声惊叫。
宋徽宗也没想到会这样。
“还有什么,一口气都说完。”
赵构知道打了大败仗,这样的事情是瞒不住的,各个州县都会上报朝廷。
自己前回来认罪,或许能逃脱责罚。
“父皇,儿臣整合周边州县的军队,围攻梁上,那梁上匪寇狡诈阴毒,派一支军队断我粮草,然后佯败,把我引入八百里水泊,凿穿船底,然后我军全军覆没。”
因为周边军队一起围攻梁上,所以都全军覆没,
宋江领着匪寇已经攻占了东平府和东昌府。
现在宋江要攻取郓州
赵构一口气说完。
宋徽宗差点一口气没上来。
心里那个气啊。
让你剿匪,你不仅没剿灭,损兵折将不说,还把周边的守城军队折损。折损了不说,还掏空,成为了无防务之城。
大臣们看赵构的眼神都不对。
朝堂上,安静了。
都不知道怎么办。
就连赵构这个当事人也不知道怎么办。
过了差不多一刻钟,
大臣们突然想起来,
在出兵前,三皇子赵涛给的解决梁山的建议。
“招安。”
也想到了刚刚请功的赵涛。
同样是皇子。
同样领兵,
而且三皇子领的可是不入流的武瑞营。
九皇子领的可是禁军。
敌人都不一样,
一个强,一个弱。
一个攻城掠地,擒住敌人的太子。
一个损兵折将,丢城败逃,差点被抓住。
这时候,大臣们看九皇子的眼神更不对了。
赵构看到大臣们那种鄙视,同情的眼神,
心里受到莫大的侮辱,
阴毒的回看着。
默默的记下
宋徽宗想责罚,也没法责罚,刚才已经开了金口,既往不咎。
不责罚吧,这个儿子实在不争气。
这时候秦桧看出了宋徽宗那种无奈。
“皇上,现在不是责罚九殿下的时候,当务之急,是遏制梁山扩张,免的称为第二个方腊。”
秦桧成功的转移了朝堂的焦点。
宋徽宗也觉得秦桧说的是。
“秦爱卿,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秦桧眼珠子一转。
“臣认为,应该调三皇子去攻打梁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