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北上军议
军机处是崇祯参照后世清朝的军机处所设立的。
军机处不是常设机构,而是个临时性机构,相当于我们后世政府经常设置的专班。
这里的所有人都是兼职,他们的升转仍在原衙门进行。军机处不设正式衙署,但是有值班房,在崇祯寝宫养心殿外,便于崇祯召见大臣议事。对于一些秘密或是紧急的军政大事,崇祯帝在此询问情况并听取军机大臣意见,然后做出裁决,军机大臣根据崇祯帝旨意,草拟文书。上谕形成后,不经过内阁,由军机处直接发给有关官员。
若说设立大都督府的主要目的在于集中军权,使军事指挥权力得以高度统一,那么设立军机处则是为了大力增强皇权,巧妙地削弱内阁的权力。
有了军机处的紧密配合与高效运作,崇祯便能在处理政务时绕过内阁,直接发布命令,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架空内阁的意图,使得皇权得以更为直接且有效地掌控国家的军政大事。
章正宸等三人紧紧跟随在史可法的身后,踏入了皇宫的大门。
他们身为京官,虽说身处京城的权力核心圈,然而由于官职低微,此前竟从未有机会踏入皇宫这片神秘而威严的禁地。此刻,当他们初次踏入皇宫时,眼前所见却并非是想象中的金碧辉煌与庄严肃穆,而是一片满目疮痍的衰败景象。
皇宫中的大多数宫殿,历经了长达二百年的风雨侵蚀与蠹虫蛀蚀,早已失去了昔日的辉煌壮丽,多已坍塌废弃,断壁残垣随处可见。弘光帝登基之后,曾下令重修宫殿,试图恢复皇宫的昔日荣光,然而其在位时间不过短短两个月,在这短暂的时间内,大多数宫殿的重修工作才刚刚起步,便被崇祯果断叫停。
养心殿作为皇宫中至关重要的建筑之一,因其特殊的地位与用途,得到了相对较好的维护与修缮,故而保存尚算完整。
只是章正宸在行进途中敏锐地发现,皇宫之中随处可见执勤的亲卫,他们身着整齐的甲胄,手持兵器,神情严肃地坚守岗位,然而却不见宫女、太监的身影穿梭其中,整个皇宫显得格外冷清与寂静,与往昔那种宫女太监往来忙碌、热闹非凡的景象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反差。
“如今这皇宫之内仅留必要之人,之前弘光朝的宫女、太监,绝大多数都已被遣送归家,”仿佛看穿了章正宸等人心中的疑惑,史可法主动开口解释道:“如今陪伴在陛下身边的,除了王大伴,便是韩赞周韩公公……”
崇祯作为从后世穿越而来的人,内心深处着实难以习惯有人整日围在身边伺候自己的生活模式。况且,在这国家动荡不安、局势危急的时刻,显然并非是享受安逸之时。
故而在这皇宫之内,崇祯秉持着精简人员的原则,除了那些必不可少之人,其余皆被他一一打发走。尤其是对于太监群体,他更是态度坚决,严令禁止再有自残身体以谋求进宫侍奉的情形出现,试图从根源上改变这种不良的宫廷风气与传统陋习。
对于崇祯帝的这些言行举止,章正宸等人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深深的钦佩之情。他们未曾料到,这位崇祯皇帝经历京城之变后,其思想与行事风格竟会发生如此巨大而深刻的转变。由此可见,此次京城的变故对他的触动与影响实在是极为深刻,犹如一场灵魂深处的洗礼,促使他在治国理政方面有了全新的思考与变革举措,也让臣子们对这位皇帝有了全新的认识与期待。
待到众人来到军机处所在之处,却又不禁一愣。
军机处设立于养心殿外的一处偏殿之中,由于创设时间极为仓促,各项筹备工作难以周全完备,目前仅仅收拾出一个面积不大的房间,按照崇祯的特殊要求进行了简单的布置与陈设。而这种布置风格与这个时代传统的布局模式截然不同,充满了新奇与独特之感。
偏殿的最里面摆放着一处锦榻,这便是崇祯的座位。
锦榻的正对面,放置着一张宽两米、长六米的长桌,桌子的两侧整齐地摆放着太师椅。桌子上则陈列着笔墨纸砚等一应俱全的书写用品,这便是军机大臣们议事时所用的办公桌,简洁而实用,为大臣们提供了一个便于商讨军国大事的场所。
而在房间的角落里,又另行摆放了几张单独的桌椅,坐在此处的官员,其职责便相当于后世的秘书,主要负责详尽地记录会议内容,起草诏书等重要文件,确保每一项决策与政令都能准确无误地被记录与传达。
这种别具一格的摆设方式,主要是借鉴了后世的会议室布局理念,旨在为崇祯与军机处的人员营造一个更为高效、便捷的沟通环境,以便能够迅速而有效地解决各类军政难题。
由于军机处尚处于草创阶段,且在这个时代缺乏可供借鉴的成熟经验,故而只能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边探索边完善。就目前而言,自然不可能做到让所有人都在这同一间会议室办公,后续还需根据实际情况与发展需求,进一步安排更多的房间,同时也包括军机处下面各级机构的设置与逐步完善。
如今军机处尚未确定最终的人选,此次关于北上的军事商议会议,史可法、高宏图、姜曰广作为内阁成员参与其中,而张慎言虽已奉诏前来,却因种种原因此时尚未到任。
除了崇祯点名的章正宸、陈子龙、马嘉植外,阎应元也被召来参加此次议事。
众人并未等待太久,崇祯便在王承恩的陪伴下匆匆赶来。他径直走到锦榻之上,缓缓坐下,目光威严地扫视了众人一眼,而后开口说道:“史大人,今日朝会上所讨论之事,朕仔细思量之后,觉得还是应当采纳章大人的意见,不知你意下如何?”
“臣之所以提出借虏平寇之策,实乃因四镇之兵战力堪忧,难堪一战,若贸然出兵,一旦战败,恐被贼虏所趁,局面将不堪设想。如今各镇已在陛下的大力整顿之下焕然一新,而江淮防线也已着手整顿,形势有所改观,如此一来,则北上之事,或可审慎一试!”史可法神色凝重地说道。
实则无论是史可法还是马士英,他们内心深处主要还是对如今南朝的军队缺乏足够的信心与信任,深恐万一出师不利,不仅无法达成战略目标,甚至连长江的防线也难以保全,如此一来,南明将陷入极为被动的困境,故而才在出兵之事上畏首畏尾,犹豫不决,始终难以迈出关键的一步。
“臣以为此时山东之地宜速速出兵夺取。”马嘉植紧接着说道:“按照我那友人所言,此时山东之地,无论是官员还是乡绅,皆心向大明,只要我大明的王师旗帜所向,他们必然望风而降,此乃天赐良机,不容错失!”
“马大人所言极是。”章正宸点头附和道:“此次北上山东,臣以为,无需出动大规模的军队,只需选派精兵数千即可。待我军抵达山东之后,便可着手整编当地乡勇,如此一来,短期内便可组建成立一支颇具战斗力的强军,为我大明开疆拓土、稳固局势奠定坚实基础!”
“既如此,那这次朕便选派一支精兵前往山东!”崇祯微微点头,这些人所发表的意见与他内心的想法不谋而合,他自然不会再有丝毫犹豫,当即果断拍板决定道:“阎应元,你可愿领命前往?”
“陛下,臣愿往!”阎应元毫不犹豫,当即挺身而出,高声应道。
“陛下,臣以为还应派遣一名朝廷大员与这位将军同行。”陈子龙因对阎应元并不熟悉,心中略有疑虑,他稍作犹豫之后,缓缓说道:“非是下官不信任阎大人,实是当地的乡绅阶层颇为复杂,需要有名望的重臣前往加以妥善安抚,如此方能事半功倍,确保诸事顺遂!”
“陈大人言之有理。”崇祯深以为然,点头表示赞同。
阎应元乃是崇祯一手挖掘并赏识提拔之人,他原本不过是个籍籍无名的小小典史,在官场之中几乎无人知晓其名声与才能。如今派他前往山东,在名望与影响力方面确实略显不足,难以迅速获得当地各方势力的认可与支持。然而,究竟该选派谁去担当此重任,却也着实是个颇为棘手的难题,令崇祯一时陷入沉思。
“陛下,老臣愿往!”就在崇祯犹豫不定、苦思冥想之际,史可法毅然起身,神色坚定地说道。
“宪之不可,京城之中诸多事务皆要仰仗你来精心操持,这北上之事固然重要,但京城的稳定与发展更是关乎全局。故而还是选派他人前去为好!”崇祯连连摇头,态度坚决地拒绝了史可法的请求。
以史可法此时在朝中的威望与影响力,若他能亲自前往山东,那当地的官绅必然会望风而降,即便有些已经投降清廷的,在史可法的感召之下,也极有可能改弦易辙,重新回归大明的怀抱。然而,如今这京城之中局势复杂,各种事务千头万绪,确实离不开史可法的坐镇与统筹安排。毕竟在这人心惶惶、局势动荡的时期,能够让崇祯完全信任且具备卓越领导才能与丰富经验的大臣实在是为数不多,史可法便是其中的关键人物之一。
“陛下,恳请让臣前往。”史可法此次却并未轻易放弃,他慷慨激昂地说道:“如今天下大乱,山河破碎,臣每每念及此,便彻夜难眠,寝食难安啊!如今有此难得机会能够亲自率军收服故土,臣无论如何也要亲身走这一趟!至于臣不在京城期间,政事方面有张慎言、高宏图、姜曰广、王铎等人,他们皆才能出众,可为陛下分忧解难,定能确保京城诸事平稳有序!”
“这……”崇祯沉思良久,最终无奈地叹了口气说道:“也罢,既然宪之一力坚持,那朕就答应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