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章 财政预算〔二〕
第336章 :财政预算(二)
教育方面分走了四分之一的预算,而在国民福利待遇上也分走了200亿的预算资金。www.DU00.COm国民福利待遇方面,基本上也就是失业、医疗、退休、扶贫几个方面。
中华民国这个时候还没有进入老龄化阶段,劳动力很是充足。所以在养老金的方法对象中,中华民国只有2000万人超过60岁,达到领取养老金的标准。平均每个老人每个月发放20元的养老金,也才支出50亿。中华民国的养老金方法标准是年纪越大领取的养老金越高。无子女赡养的,养老金也给得越高,而且无子女赡养都是送到养老院去,费用由国家负责。
这一年因为将养老金提高到了每个月20元的平均水平,中华民国的老人算是彻底摆脱金钱方面的困扰,而且拥有了一定的消费能力。
很多老人都是有子女的,中国不似海外蛮夷那样对赡养父母不太上心,中华民国的很多家庭对赡养老人都是很上心的,毕竟孝道提倡了几千年。
养老金未来还会不断提高,提高老年人的消费能力是对社会经济有良性促进作用的,这样一来消费市场更加庞大,尽管老年人的消费可能不会很大,但是总是有消费的。如果钱都集中在富人手上,富人总不可能一次吃十个人的饭,也不可能一次穿十个人的衣服。
养老金的方法,是一种财富分配方式,让逐渐失去劳动能力的老年人也可以进行消费,以扩大消费市场的规模。
医疗方面主要还是那样,大病免费,小病自己掏钱。能用中医治疗的用中医,中华民国因为在中医培训上采用学徒制,中医都是从小学起,学的是六经辨证,培养出来的中医素质很高,一般只要不用开刀的病都能治一治,大部分都比西医更有效,就算是癌症都是可以治疗成功的。癌症这个东西在中医面前实际上并非绝症,只是癌症也有不同的类型,加上病人体质的不同,治疗上没有固定的药方,需要中医靠经验进行调整,治愈的病例很多。癌症这个东西自古就有了,也没听说是什么绝症。
另外一个好处就是,中医治病省钱,中药成本实际上并不比西药便宜多少,因为西药可以工业化制造。但问题是,西药很多时候不顶用,病好了很多时候也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结果病人还是要反复的看。中医很容易根治病症,所以实际上的消耗并没有西药的成本那么大。
这种制度下,财团在药品方面的利润是没有太大保障的。游浩澜接人财团总经理之后,则走上了中药生产垄断的道路。
由于此时中华民国的农村人口大量减少,采药的人也不是那么多了。很多中药的种植是有利润存在的。不过财团在垄断中药种植的时候,则要保证其质量。垄断的方法也很简单,一个控制中药质量就可以将那些民资阻挡在外。中华民国的中药供应,也将在财团的涉入下变得正规起来,而且质量有所保证,不会为了提高产量而忽略药性的情况,而且可以杜绝工业污染。
中医成本最高的还是人工费,不过人工费上面主要是国家承担。国家向那些中医从业者发放工资,另外一个就是要求他们有医德。
有医德的中医还是非常多的,看到病人被自己治好,就算是不收钱,也会让人感觉到喜悦,以及一种成就感。很多中医都愿意进行议诊,毕竟能让别人感谢他们,也是增长福德的一种方式,而且效率还比较高。
更何况国家支付他们工资,房子车子都能消费得起,而且合格的中医也是中产阶级的收入,他们根本不需要为了钱而感到困扰。
医疗上老百姓还是非常满意的,特别是中医的振兴,让国民也感到振奋。清代中医没落,八纲辨证和温病派中医流行,导致中医很多病看不了,加上西医的入侵,让中医备受质疑,特别是一些喝过洋墨水的人更是不断的抨击中医。
此时中医的振兴,让老百姓受益,同时因为国民营养涉入的提高,以及学校有教学生医理和养生,也让国民的发病率大大降低。
人要想不生病,实际上通过自律是可以达成的。很多人病治不好,主要还是不能治心,正所谓‘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很多病实际上都是因为人们的**和情绪导致的。
古代是很讲究医理的普及的,以减少发病率,正所谓‘为人子者安能不知医理’,懂得医理就能根据理论爱护自己的身体,在古代不发达的环境下,治病很多时候是从防范做起的。中医也讲究防范为先。
中国自古以来人口一直能保持世界第一,主要还是因为有靠谱的中医。而清代瘟疫流行,无非就是中医的衰弱,以及满清对卫生的不重视。
中华民国这个时候虽然振兴中医,但是财团也还是要卖西药的,而那些西药自然也就是卖给那些经济殖民地的民众。
中华民国在国际上也是不承认中医的,只是自己闷声发大财,好东西自己国民用就好了,在那些经济殖民地还是不断的宣传西药的好处,并控制舆论让经济殖民地的民众不相信中医。
目的自然是为了卖药,反正吃不死就一直吃呗,西药能够工业化大量制造,而且利益非常可观,不失为一种效率良好的剥削方式。
西药和西医技术也是要发展的,毕竟未来中华民国如果要殖民世界的话,也要有能够拿得出手的西药和西医技术。
在西医方面,中华民国则比较注重麻醉师的培养。麻醉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同时在麻醉上面还加入中医的止痛手段,以减少麻醉剂的使用,提高麻醉的安全性。
最重要的则是医理的研究,中医医理、西医医理,都在研究。中医的医理已经比较完善的,经过几千年来的研究,从古籍中就能找到很多研究成果。不过自蒙古人进行大屠杀之后,宋代的医理已经遗失非常多了。宋代之后,明清时期对宋代的国术基本上就是修修补补的阶段,一直未曾超越宋代的水准,毕竟宋代的读书人太多了,考不上功名的很多都往国术方面发展,其学术成果也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巅峰。
中华民国这个时候同样是在对宋代的东西进行修补,但是支持力度很大,制度也很合理,只要坚持下去,总有超越宋代的一天。
在西药的研发上,也投入了较大的资金,主要是往疫苗、抗生素、麻醉剂等方面进行研究。
如今中华民国上上下下都在大搞研究、发明创造,正规的研究团队有财团的支持,经费充足。而那些民资也在搞一些研究,资金投入在此时市场繁荣的情况下,很多民企也是投入较大的。
那些非正规的普通民众的发明创造,很多时候是碰运气,但是那么多人在琢磨,总有人会碰上好运气。特别是工人很多都是天天和生产线打交道,很多时候只要灵光一闪就能改进生产效率,减少生产成本。
学生搞发明创造的也很多,学生主要是有足够的知识基础,加上学校有对他们的动手能力进行培养,他们的发明意识更强,知识面也更广,眼界也更高。
在国家福利方面的失业保障上,现在基本上不需要支出多少钱,毕竟现在中华民国的失业率很低,整个预算只有1亿元。
支持力度比较大的还是扶贫,扶贫力度比较大,特别是针对刚从农村来到城市的民众,农村来到城市后,很多都是很贫穷的。相比之下,那些更早进入城市的民众经过劳动,已经有了不少积累,贫富差距就出来了。尽管那些民众也可以通过劳动来解决贫困,但是一开始的钱不够多,就很难改善他们的生产技能,以及居住环境、饮食水平。
这种扶贫主要也是一种社会财富再分配的方式,通过扶贫使那些刚从农村出来的民众能够更快的积攒下一些家底,让他们也具备足够的消费能力,也就可以经济更快的发展,也能缩小贫富差距。
国家的作用,实际上更多的意义就是进行财富再分配。让有钱人多出点钱,补到穷人身上。
当财富比较平均的时候,市场就是健康的,就有更巨大的消费,有钱人在这种市场环境下也好能更好赚钱,对整体是有利的。
从农村进入城市后,在住房方面可以享有福利,可以租用廉租房,并且在文化、技能培训上有教育系统的资金进行扶持,治病方面连小病的费用都能免除一段时间,而且还有发放一些城镇化补贴。
所以200亿的国民福利预算分摊一下,虽然力度是比较大了,但更多也不嫌多。
而科研方面的预算则达到了50亿的新高,这些预算基本上是财团瓜分了绝大部分,相当于国家为财团的军用技术研究买单。
沈凝云这一年正式让中华民国展开‘原子弹’方面的研发,以及各种先进武器装备的研发。
如导弹、高速磁性鱼雷、卫星,更高级的电子计算机、自走火箭炮等等。
加上财团也掏钱研发更高级的生产技术等等,中华民国的科研经费绝对秒杀任何国家。这也是一个大国的好处,可以集中大量的财力来研究各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