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四章 中医药调理变应性亚败血症
变应性亚败血症
[病案]金某,男,50岁。1976年9月9日入院。1976年1月突发高热(40c),无任何伴随症状,服四环素后热退。3月28日发热又起,除头昏、乏力外无其他症状。在地段医院检查发现,咽部充血,血沉,17毫米/小时,粘蛋白183毫克。胸透(-),药后十天热渐退。以后仍间断发热,午后潮热,形寒怯冷。入院检查:体温392c,血压160/93kpa(120/70毫米汞柱),脉率120次/分,神清,全身皮肤粘膜未见出血点及黄染,颏下、双侧颌下及左锁骨上。两侧腹股沟各扪及黄豆大的淋巴结,活动度好,表面光滑。咽峡部充血,扁桃体不大,心、肺检查无异常发现,肝肋下1厘米,神经系统检查无特殊。血常规:白细胞10~20x109/l(10000~20000/立方毫米),中性多核粒细胞80~88,血红蛋白120克/l(12克)心尿常规:蛋白(±),血沉30毫米/小时,肝功能检查属正常范围。超声波检查:肝、脾(-)。骨髓涂片检查:粘细胞增生,伴退行性变,提示感染。西医诊断:变应性亚败血症(以下简称亚败)。苔中剥、舌红,脉细数。入院后三个月内,体温一直波动于38~39c之间,抗生素治疗无效,曾用消炎痛25毫克,一日三次,治疗十天,体温降至正常,停药后体温又上升。先后投用小柴胡汤、达原饮,服药10余剂,未见效。
[治则]养阴退热。
[方药]青蒿九克、鳖甲十五克、知母九克、生地九克、地骨皮九克、秦艽九克、丹皮九克、银柴胡九克、黄芩九克、太子参十五克以及黄连一点五克和白薇九克。仅仅服用了十剂之后,患者的体温便如预期般下降至正常范围内。接下来的数天里,医护人员密切关注着病情发展,而结果让人倍感欣慰——患者的体温始终稳定在三十六点六度至三十七度之间,没有出现任何异常波动。
鉴于这一良好状况,医生们决定让患者于一九七六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出院回家休养。然而,为确保万无一失,出院后的一段时间内,患者仍继续服用上述方剂十四剂,以巩固疗效。
时光荏苒,转眼已过去一年半有余。在此期间,通过持续的随访观察发现,患者的体温始终保持正常状态,未曾有过丝毫反复。
[评析]变应性亚败血症是一种较为复杂且棘手的疾病,目前在临床实践中尚缺乏特效的治疗手段。尽管糖皮质激素和消炎痛等药物在治疗本病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但鉴于药物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它们不能长期使用。因此,寻求更安全、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成为当务之急。
曾有报道称,利用中医传统方药如小柴胡汤、神犀丹、达原饮和草药四季青等,在治疗变应性亚败血症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然而,这些案例的数量相对较少,无法作为确凿的依据。因此,针对本病的治疗仍处于探索阶段,需要更多的研究和实践来验证其有效性。
在本病例中,患者在住院期间表现为邪热留恋阴分,阴虚内热之症。针对患者的病情,医生首先采用了养阴清热的青蒿鳖甲汤进行治疗,患者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临床症状有所改善,但发热症状尚未完全消退。为了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医生随后选择了具有较强清虚热作用的清骨散与青蒿鳖甲汤进行联合治疗。经过这种治疗方案,患者病情得以显著改善,最终取得了全效。
虽然这个案例提供了关于中医传统方药在治疗变应性亚败血症方面的可行性,但需要进一步积累更多病例来验证其效果,以便为更多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有望找到更全面、更有效的治疗策略,以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