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明岛事了
丁全真自己带100人左右负责武备局的人,让其弟丁向生带50人左右负责防火局的人。二人在明岛起义开始时,就各自带人驱车堵在武备局和防火局的门口。
武备局和防火局的人起先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情况,但见人堵在了局子门口,都试图向三兴社的人发起了攻击。
丁全真等人接到的是死命令,必须拼死挡住企图援助的武备局和防火局的人。在打退了两局的几波进攻后,两局都是安静了下去。
武备局局长和防火局局长,都不约而同派遣人员从墙边翻出去,打探岛政厅的情况。丁全真二人自然都是派人进行了劫杀,但难免有漏网之鱼跑掉了。
打探到岛政厅的情况后,两局的打探人员都没有在摸墙头回去。而是用早就准备好的弓箭,把信邦在上面,用箭射进了局里。这都是出去的时候,两位局长安排好的,可见这两位局长都不是酒囊饭袋之徒,都是有些本事的。
消息传递回来后,两局的反应是截然不同的。防火局局长表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由于防火局主要是管消防之能的,局内并没有多少武器,而手下的人,也都是不想打,当下防火局局长放弃对岛政厅的救援,方正他们防火局平日又没干多少坏事,革命党人又不会对他们开杀戒。
武备局局长倒是个死忠,在看完信上的情况后,当即命令突破出去,全力进攻了在门外守着的丁全真等人了。
丁全真打了一波又一波,减员相当严重,不得已去让人向丁向生求援。丁向生在防火局没有动静时,就命人去向丁全真处汇报了,丁全真让其静守着,不要掉以轻心。
这时打的已经快扛不住时,武备局300多人的不断进攻,丁全真等人打退了多次,在打退第八次时,就不得已向丁向生处求援了。
负责传讯的三兴社成员,把命令传达给了丁向生“防火局若试图突破你等,那就原地死守,若还是无动静,那就不用管了,速带全部人等来赶往武备局,急。”
丁向生得到消息后,留下二人在此处观望着防火局,其余人等全部去火速支援丁全真处。在丁向生带人加入武备局的防守线后,局势很明显的稳定了下来。
武备局局长在局里面,做了一个非常狗的决定。那就是让手下人继续去进攻丁全真等人的防线,用来吸引注意力,自己则是带领几个忠诚的手下悄悄的翻墙跑出去。
丁全真此时对于要逃跑的武备局局长等人毫不知情,现在正带人死命的扛着。武备局局长肯定没有想到,这次出乎意料的进攻,丁全真没有扛住,已经要崩盘了。
关键时刻,司南,姜云升等人来了。经过了激烈的战斗,终于又被这群武备局的人打了回去。不过,这次他们再次回去后,很快就又出来投降了,因为他们发现局长什么的,都已经跑掉了。当然还是有着很多人的也是翻墙跑了,“誓死不降”。
原本武备局其他面都是有着少数人警戒的,不过后来由于大门处战况吃紧,他们都被召回支援了,所以武备局局长等人的逃跑很轻松。
武备局这处战斗结束后,三兴社明岛起义算是彻底的成功了。不过人员牺牲是巨大的,丁全真率领的这群人,牺牲人数高达80多人。负伤人数,那几乎是活下来的,人人都负伤。而来支援的吴长宸,在战斗过程中,替李焕挡了一刀,身受重伤,后在姜云升的安排下,和一众伤势过重的人员,一起被到了兰西国希罗西洛州救治去了。
战斗结束后,接下来就是开始向明岛的人民宣传三兴社的理念了,激励更多的人民走向革命的道路。在三兴社不断的安抚民心和宣扬思想信念,人们认识到了,这是一个不一样的政府。
劳累了一下午后,姜云升对明岛的管理事宜,召开了一个会议。会议决定建立“明岛将军府”,以此名义来管理明岛事宜,实行临时军事管理。将军府,建立出云军,出云军最高指挥者号“将军”。
人员任命:姜云升出任将军,李焕出任将军参谋,司南出任出云军第一团团长,丁全真出任第一团副团长,吴长宸出任第一团团长参谋,丁向生出任第一团第一营营长。
出云军由三兴社的人员加上李焕带领的反正人员,共400多人组成。由于人员较少,只建了一个团的编制。
29号上午,出云军开始了大招兵,凡是来当兵的,每个月有6000的军饷可以领,军饷是足额发放,不会存在贪污现象,来报名,就当场支付三个月军饷。本来是没多少人来的,因为当兵军饷的钱肯定会被上面贪污掉,但这次听说三兴社跟张氏政府不一样,而且还当场支付三个月的军饷,当下加入了不少人,有着五六百之人。可见只要有着足够的钱,再加上原始的军队资本,就可以招到不少人的。
《朝阳实录》国际篇(三):合联国理事国分别有:金朝鲜国,南韩国,倭国,德意国,意利大国,拿加国,吐其国,阿三国,奥利亚国,巴有西国,以色国,朗伊国,巴基斯国,乌兰克国,波波国,非埃国,菲律国,西班国,墨西国,印尼西亚国。一共二十个国家。
《朝阳实录》国际篇(四):当前国际上,各国的统治阶层,都习惯现有的统治,他们并不想着变动,所以都在2210年时,签订了国际条约《打击反政府组织》。条约中规定,各国都有权利和义务去打击反政府组织,各国不得擅自资助反政府组织。不过这个条约就是个废纸,条约本质是希望各国精力合作,稳固固有的国家体系,防止革命党人的壮大,但是各国都是没有遵守,他们只打击自己国内的反对者,对于其他国的,闹的越凶,他们越乐见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