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海上要道
就这样,在两人的配合下,水陆两路大军同时发起冲锋,水面部队分为两队,一路和地面部队一样,一路南下剑指吉隆坡,一路由原来占领的新加坡一路北上剑指吉隆坡;陆地部队则是由石达开一路南下,围困吉隆坡。
很快,两人就占领了整个吉隆坡,在这里,他们看到了何为列强,何为现代化部队。敌军使用最先进的武器大炮,而大清除了水面舰艇外,几乎还停留在冷兵器时代。如果不是因为对方没有支援,在夹缝中被围困,大清这边几乎是必败的结局。好在天时、地利、人和三方优势都在大清,最终以付出极大伤亡的代价,将战争拿下。
自此,整个南洋战争取得全面胜利。
整个战争过程中,除了对方列强军队外,几乎没有遭受到本土部队的任何围攻,他们几乎都在观望,他们也渴望那些侵略者被大清军队赶走,但又害怕大清打不赢对方。
他们深知对方的恐怖与强大,也苦其久矣。
虽说大清来者并不一定闪,但相比而言,他们更宁愿大清军队入驻,毕竟华夏几千年来,也不少打他们的主意,也跟他们产生不少摩擦与战争,但总体而言,他们只是想统治这块土地,并不是想奴役这块土地。
两种不同的政策,国民政策旨在提高本国国民的福祉、促进本国社会的发展、保障公民权利、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繁荣等。而殖民政策则是服务于殖民国家的利益,主要是为了掠夺殖民地的资源、开拓市场、获取廉价劳动力等。
国民政策是以基于本国的宪法、法律和民主制度框架对本国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在此前提下发展国民经济,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需要所有国民去遵守,而不能恃强凌弱。
殖民政策往往是强制性的,以武力或武力威胁为后盾。殖民国家凭借军事优势,在殖民地建立统治机构,然后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殖民地人民。他们往往会强制对殖民地文化的破坏、同化或边缘化。殖民国家为了便于统治,会试图改变殖民地人民的文化信仰、语言和风俗习惯。
这就是两者的本质区别。
到这里,第一阶段的战事基本已告成,整个大清版图在原来的基础上,将整个南洋、南亚地区纳入版图,原来南到新疆,现在则是基本上到了西洋,也就是上一世的中东与伊朗接壤。南到新加坡马六甲海峡,将马六甲海峡全境纳入版图,由大清完全掌控。
马六甲海峡的掌控使得中国航海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海上贸易蓬勃发展,各国商船频繁穿梭于此,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地运往世界各地。
同时,马六甲海峡也成为了中国海军的重要据点,他们守卫着这条繁忙的海上通道,确保其安全畅通。在中国的统治下,马六甲海峡一带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
但这些都是后话,但马六甲海峡对于全球海航而言,就好比咽喉对于人体的地位。
虽说如此,石达开和彭玉麟两人在此地前后反反复复研究,反反复复查看地理位置,依然看不出此地到底有何魔力,能让皇帝如此重视,要派遣大军将此地牢牢控制起来,还要在此地新建军事基地(也就是军营),还要派大量军队驻守此地。
感觉这个地方和大清原有的那些战略要地完全不一样,比如剑门关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比函谷关的“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再比如荆州“地处长江中游要冲,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可是这个马六甲海峡地处南疆边蛮之地,又远离国门,距离京城更是遥不可及,对外也没有什么强大的敌人需要据守,他俩都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
不过,很快他们就知道了这个地方的重要性,也不得不赞叹皇帝的高瞻远瞩。
马六甲海峡是连接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最短航路,在国际贸易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是亚洲、非洲、欧洲和大洋洲四大洲海上贸易往来的重要枢纽。每年,世界上约 40 的货物贸易量通过这条狭窄的海峡。东亚地区作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之一,生产的大量工业制成品,如电子产品、汽车、机械等,需要通过马六甲海峡运往欧洲、非洲和中东等地。同时,欧洲的高端机械、非洲的矿产品、中东的石油等资源和产品也经由马六甲海峡运往东亚。这种大规模的双向贸易流使得马六甲海峡犹如一条繁忙的商业高速公路,众多的商船日夜穿梭其中,承载着全球各国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是国际贸易的主动脉。
依照前世记忆,全球能源市场对马六甲海峡有着高度的依赖。中东地区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产区,其石油产量占据全球相当大的份额。而东亚地区,包括日本、韩国和中国等国家,是世界上主要的石油消费地区。据统计,全球约 65 的石油贸易要经过马六甲海峡运输。这些石油从中东的波斯湾地区出发,经过印度洋,穿越马六甲海峡,最终抵达东亚各个石油需求大国的港口。马六甲海峡的畅通与否直接决定了全球石油供应的稳定性。一旦这条海峡出现航运中断或者受阻的情况,将会引发全球石油价格的剧烈波动,进而影响到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许多国家的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居民生活等都离不开石油这一重要能源,所以马六甲海峡对于维持全球能源供应体系的稳定意义非凡,是一条能源运输的生命线。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战略地位。
由于其在国际贸易和能源运输方面的关键意义,马六甲海峡成为地缘政治的战略焦点。多个大国试图在这一地区施加影响力。美国作为全球超级大国,一直重视马六甲海峡的战略意义,通过在新加坡建立军事基地等方式,增强其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目的是确保自身在全球海洋运输和地缘政治格局中的主导地位。其他大国也在通过外交、经济合作等多种手段来参与马六甲海峡相关事务,因为控制或者影响马六甲海峡,就等于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全球海上运输的战略主动权。这种地缘政治的竞争态势使得马六甲海峡的局势变得复杂而敏感,同时也凸显了它在全球地缘政治格局中的核心地位。由此可见,马六甲不管是在能源、交通、运输以及战略地位,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尤其在日后全球化格局形成后,尤为明显。
另外,马六甲海峡对其沿岸国家和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强大的带动作用。新加坡凭借其位于马六甲海峡咽喉的优越地理位置,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国际贸易、金融和航运中心。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相关港口城市也因为海峡的存在而发展起了繁荣的港口经济,如马来西亚的槟城和印度尼西亚的巴淡岛等。此外,围绕海峡的航运、物流、仓储、贸易服务等相关产业蓬勃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周边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了区域经济的一体化进程。
不过这些都是前世记忆中的境况,但这一世可就由不得这些国家造次,张三已经提前布局,这块“肥沃”的土地,只能是华夏的,只能是大清的,这么重要的战略要道,这么重要的交通运输咽喉要塞,只能尤大清掌控。
现在让张三头疼的是,如此辽阔的疆域,怎么管理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按照上一世记忆,从北京到新加坡,按照高速走向,从北京到昆明有两千五百公里左右,从昆明到普洱到曼谷再到吉隆坡最后到新加坡,大概在三千两百多公里,全程距离大概在五千七百多公里,实际距离只多不少,在以前在最快的交通工具,八百里加急传递情报,从北京到最南端的新加坡也要15天,来回一个月。这还只是不考虑任何意外的情况,实际情报的传递可复杂很多。
往西更远,而且交通更加艰难,不管是从新疆到南亚最西部地区,还是走昆明往西到达南亚最西部地区,交通环境都非常恶劣。
新疆往南,需要跨过喜马拉雅山脉,以及新疆南疆多个无人区。昆明往西,则需要穿越整个横断山脉,这交通简直让人头皮发麻。
此时在京城的张三也是一个头两个大,他不由感慨,想要将整个大清发展成超级帝国,就算有上帝视角,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只有到了这个位置,才知道这个位置的难,才知道当时的伟人是何其的伟大,当时的华夏可比现在还要艰难得多。
张三思忖,第一个工业革命成果的运用,就从交通运输开始。
第二天朝会。
“诸位卿家,南方战报可有看过?”
“恭喜皇上、贺喜皇上,大清在陛下手上,开创万世之基。”
“这都是众位卿家一起努力的功劳,说说实际的,就目前这等情况,该如何管理这偌大的疆土?消息传递该如何整顿?国策又该如何制定?赋税制度又该如何?众位爱卿不要光拍马屁,这些是需要众位考虑的事情。”
众位大臣,看到大清在他们这一代越发强盛,国土面积越发宽广,他们也会在后世名留千古,作为一个正常的人类,尤其是作为被几千年儒家文化熏陶下的华夏人,谁不想青史留名?这绝对是所有人的梦想。
此时大家都在积极开动脑筋,让自己大脑以一种极快的速度运行着,思考接下来的国策。
“陛下,臣刚刚计算了一下,从京城到昆明,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要15天左右,再从昆明到新加坡,但这段距离就目前而言并没有相关数据,但从传递战报的士兵处得知,这段距离比京城到昆明还要远的距离。那么,来回一趟至少要两个多月,如遇特殊情况,则需要更长的时间。此等情况下,所有的信息传递,将会收到严重的制约,也不利于朝廷对各地的监视、统治。”
开口之人,正是被张三留在北京负责第一次工业革命新技术引进的曾国藩。张三满意的点了点头,知道这人的确是有几把刷子,和历史上的曾国藩同样是一个有大才之人。
张三示意曾国藩继续。
“南亚地区交通则是更加复杂,最快路线、最短的距离也需要穿过云南以西的茫茫大山,那边的原始森林更是无法行军、传递情报。最好的办法是昆明南下进入南掌或暹罗,而后西进,这样就可以绕过云南西部的苍茫大山。但是这样,前往南亚最西端传递消息,相较新加坡,则是更远。”
“自从朝廷派兵攻打南洋等地,臣就一直在做这方面的了解,这还是臣目前整理出来的所有信息,陛下看看还有什么遗漏的地方需要补充,随后需要写入纪要,以方便后面向百姓公示。”
张三想了想,似乎想到什么。“你在纪要里面写上,南洋等地并入大清版图,南洋等地,农作物一年三熟,是种植农作物的好去处。同时,那边还盛产水果,榴莲、椰子、香蕉、火龙果等,尤其是榴莲,在国内几乎没有。还有一些国内没有的水果。”
张三在想,只要将这些消息放出去,那些趋利避害的商人肯定会前往南洋等地,那样既能将南洋等地的水果运往内地,又能通过通商打通两地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文化融合,间接加强区域管理。
疆域小的时候,都希望国土面积越大越好,但是疆域面积太大,又苦于如何去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