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宫廷风云起,才女巧应对
金銮殿上,往日庄严肃穆的早朝,此刻却因一份答卷而掀起惊涛骇浪。年轻的皇帝端坐龙椅之上,锐利的目光扫视群臣,似在等待一个合理的解释。
“大胆姜宇,竟敢戏弄皇上,藐视朝廷!”王大人声如洪钟,怒目圆睁,指着殿中央那俊秀挺拔的身影,言辞激烈。
其余官员虽未发一言,却也交头接耳,议论纷纷。唯有那被称作姜宇的青年,神色自若,一袭青衫在身,更衬得他丰神俊朗,气度不凡。只见他不卑不亢,从容上前一步,拱手道:“皇上明鉴,学生所答句句属实,并无半点戏弄之意。”
这姜宇正是姜时宜化名而来。穿越到这个时代已经数月,她深知在这个男尊女卑的社会,女子想要立足何其艰难,而科举考试,无疑是她改变命运的最佳途径。凭借着现代的知识储备和敏锐的商业头脑,姜时宜以独特的视角,将经济之道融入治国方略之中,其见解之新颖,观点之独到,令阅卷官员赞叹不已,破格将其列为此次会试的榜首。
“哦?句句属实?那你倒是说说,这‘以商富国’之说从何而来?我朝历来重农抑商,你难道不知吗?”王大人步步紧逼,咄咄逼人。
“大人此言差矣,”姜时宜面色不改,侃侃而谈,“农为国之本固然没错,但若想国家富强,百姓安居乐业,仅仅依靠农业是远远不够的。商人虽然逐利,但同时也创造财富,流通货物,活跃市场,其作用同样不可忽视。”
一番话掷地有声,令王大人哑口无言。他原本就对这个突然冒出来的姜宇心生不满,如今见他如此牙尖嘴利,更是怒火中烧,却又找不到合理的理由反驳,只能将求助的目光投向一旁的李公公。
李公公察言观色,心中对这位姜公子的才智也是暗暗佩服。他轻咳一声,上前一步道:“皇上,姜公子年少有为,才思敏捷,其观点虽有些惊世骇俗,但也并非全无道理,不如……”
“李公公所言极是,”未等李公公说完,皇帝便龙颜大悦,朗声笑道,“姜宇,你很有想法,朕很欣赏你。来人,赐座!”
姜时宜谢恩,从容不迫地在御赐的椅子上落座,心中却并无半点喜悦。他知道,这番表现虽然暂时化解了危机,却也给自己树立了一个强大的敌人。王大人那阴狠的眼神,如同一根毒刺,深深地扎在她的心头。
果不其然,一下朝,王大人便迫不及待地召集了自己的心腹,冷冷地抛下一句话:“去,给我查!我倒要看看,这姜宇究竟是什么来头!”
王大人离开金銮殿,阴沉的脸色丝毫未减。他快步流星地回到府邸,怒气冲冲地将手中的茶盏摔碎在地。“岂有此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毛头小子,竟敢如此狂妄!”
“大人息怒,”心腹王福低声劝道,“那姜宇不过初出茅庐,就算有点小聪明,也翻不出您的手掌心。依小人看,咱们不妨……”
王福凑到王大人耳边,阴险地低语了几句。王大人听罢,脸上露出阴狠的笑容:“好,就按你说的办!我倒要看看,他究竟是何方神圣!”
这边厢,王大人暗流涌动,而另一边,姜时宜也丝毫不敢掉以轻心。她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更明白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王大人的敌意如此明显,必然不会善罢甘休,她必须早做打算。
思来想去,姜时宜决定从李公公身上打开突破口。李公公是皇上身边的红人,深谙宫中之道,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便能事半功倍。
一日,姜时宜借着向李公公请教宫中礼仪的机会,特意准备了一份精致的礼物,并旁敲侧击地打探起王大人的底细。李公公是何等精明之人,一眼便看穿了姜时宜的心思。他不动声色地接过礼物,意味深长地笑了笑:“姜公子不必担心,王大人虽然位高权重,但也不是一手遮天。你只要做好自己的本分,皇上自然会为你撑腰。”
姜时宜心领神会,连忙向李公公道谢。她知道,李公公这番话并非空穴来风,其中必定包含着更深层的含义。
果然,没过几日,王大人派去调查姜时宜的人便无功而返。原来,李公公暗中出手,将姜时宜的背景抹得一干二净,任凭王大人如何调查,也查不出半点破绽。
王大人得知此事,气得暴跳如雷,却也无可奈何。他知道,李公公既然出手相助,就说明皇上对姜时宜颇为赏识,他若是再执意追查下去,只会自讨苦吃。
暂时化解了危机,姜时宜心中却不敢有丝毫松懈。她明白,这只是暴风雨前的宁静,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她必须尽快在朝堂上站稳脚跟,才能在这吃人不吐骨头的宫廷中生存下去。
一日,皇上召见姜时宜,对她赞赏有加,并询问她对朝政的看法。姜时宜早有准备,侃侃而谈,从经济民生到军事外交,无不分析得头头是道,令皇上听得连连点头。
最后,皇上沉吟片刻,缓缓说道:“姜宇,你才华出众,朕有意……”
“姜宇,你才华出众,朕有意”皇上顿了顿,目光扫视了一圈下方群臣,最终落回姜时宜身上,“封你为翰林院编修,你可愿意啊?”
姜时宜心中暗喜,却也不敢表露出来,连忙跪下谢恩:“臣谢主隆恩,定当竭尽全力,为皇上分忧。”翰林院虽官阶不高,却是皇帝近臣,掌管机密,是进入权力中心的绝佳跳板。
自此,姜时宜以翰林院编修的身份,开始参与一些重要奏章的拟写,也逐渐接触到宫廷的核心事务。她凭借着现代的知识体系和敏锐的政治嗅觉,很快就在朝堂上崭露头角,深得皇帝赏识。
这日,宫中设宴款待邻国使臣。席间歌舞升平,觥筹交错,文臣武将们也趁机互相攀谈,气氛一片融洽。几杯酒下肚,皇帝兴致高昂,便提议让大家赋诗一首,以助雅兴。
群臣们自然不敢怠慢,纷纷摇头晃脑,吟诗作对。然而,这些诗句大多中规中矩,歌功颂德之词不绝于耳,听得皇帝都有些昏昏欲睡。
姜时宜见状,心中暗自思忖:何不趁此机会,展露一下自己的才华,也好让皇帝和那些老古董们刮目相看?想到这里,她便起身走到大殿中央,向皇帝行了一礼,朗声说道:“皇上,臣不才,也有一首拙作,想献丑了。”
皇帝来了兴致,笑着说道:“哦?爱卿还有何佳作,快快说来听听!”
姜时宜清了清嗓子,缓缓念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这首苏轼的《水调歌头》,气势磅礴,意境深远,与那些歌功颂德的应景之作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群臣们从未听过如此新奇的诗句,一时间都听得入了神。皇帝更是龙颜大悦,拍案叫绝:“好诗!好诗啊!这诗句豪迈奔放,意境高远,不知是哪位大家的杰作啊?”
姜时宜谦虚地答道:“回皇上,这不过是小臣一时兴起,胡乱写的,让皇上见笑了。”
“爱卿过谦了,这诗足以流传千古啊!”皇帝赞叹不已,看向姜时宜的目光充满了欣赏和好奇,“只是这诗句中透着一股…一股…”他似乎在寻找合适的词语来形容,却一时语塞。
姜时宜心中暗笑,知道皇帝已经被这首来自现代的诗歌所震撼,却无法用现有的文学体系来评价它。
就在这时,一直沉默不语的王大人突然开口了,他皮笑肉不笑地说道:“皇上,这诗句虽好,可是老臣怎么听着,总觉得有些…有些离经叛道呢?”
王大人此言一出,原本热闹的大殿顿时安静下来,落针可闻。大臣们面面相觑,都感受到了空气中弥漫着一丝微妙的紧张气氛。
皇帝脸上的笑容也渐渐敛去,他眉头微蹙,目光在王大人和姜时宜之间来回扫视,似乎在权衡着什么。
姜时宜却神色自若,她早料到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自己这番锋芒毕露,必然会招致一些人的嫉恨。她不卑不亢地迎上王大人的目光,心中暗道:想给我下马威?那就放马过来吧!
王大人见姜时宜如此镇定,心中更加不爽。他轻咳一声,装作一副忧国忧民的样子,说道:“皇上,这诗句虽然新颖,但与我朝一直以来推崇的诗风大相径庭。老臣担心,若是任由这种‘离经叛道’的风气蔓延下去,恐怕会影响到我朝的文风和士气啊!”
一些平日里与王大人交好的官员也纷纷附和,一时间,朝堂上对姜时宜的诗歌褒贬不一,争论不休。
皇帝始终没有表态,他沉默地听着众臣的议论,手指轻轻敲击着龙椅的扶手,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宴会不欢而散。
散朝后,王大人故意落后几步,与几个心腹官员走在了一起。
“这姜宇真是不知天高地厚,竟然敢在皇上面前如此放肆!”一个身材矮胖的官员愤愤不平地说道,“王大人,咱们可不能让他如此嚣张下去!”
“放心吧,我自有办法对付他。”王大人眼中闪过一丝阴狠的光芒,“下次朝会,我要让他知道,什么叫做‘姜还是老的辣’!”
几日后,朝堂之上。
皇帝端坐在龙椅上,目光威严地扫视着下方群臣,沉声问道:“今日早朝,可有要事启奏?”
王大人向前一步,躬身说道:“启禀皇上,臣有本要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