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洪都危机
至正二十四年二月十日,这是喜日子,是刘家老三刘诠娶亲的日子。
花轿把新娘子抬进门。由刘府这边的两位“全福太太”搀扶着一身盛装的新娘子,还要过马鞍、火盆,踩着红地毯一路进了喜堂。
新郎官刘诠与新娘并排站着,在司礼官唱礼声中两人双双跪倒,依规矩拜了天地,齐齐送入洞房。
这大礼终于完成,喜棚里的宴席也进入了高潮。
……
刘府还在喜庆之中,刘诠娶亲后的第三天,2月13日,刘家来了一个重要的人物,带来了惊天的消息:此时堪称头号大军阀的陈友谅战败身亡!击败他的是朱元璋。这事件足以改变历史进程。
报信的人是刘基派回来的使者名叫刘久坤,他是刘基带在身边的家仆,当然与府里的人都认识。
刘久坤先去见了老太太。老爷在外面两年多了,阎氏自然是关心,问长问短的。刘基也会有话带回来。
从老太太那儿出来他才来见刘谨。
老太爷派人回来不会仅仅是问候,当然是有重要的事情,刘谨就把刘诚、刘诠都找来一起听。
陈友谅的灭亡当然是大事,他们都是当代人,知道陈友谅的势力有多大,可以说,现在的大元朝廷的军事力量也未必能战胜汉军。
陈友谅的军队叫汉军。
陈友谅杀了自己的领导徐寿辉(天完国皇帝)之后,自己登基称帝,改国号为汉,所以他的军队叫汉军。
朱元璋与陈友谅最后的决战在鄱阳湖,是去年十月的事情。到现在已经过去四个月了,为何直到今天才刘久坤来了才得知呢?
这当然是古代里消息闭塞,刘家处于军阀张士诚的势力范围,这消息对张士诚不利,他当然要封锁。再者说,张士诚也未必能及时得到战场上的消息,毕竟他没参战,战场也不在他的势力
范围内。
刘久坤说道:“老爷让我带话给大爷、二爷、三爷,老爷说江浙地面很快就是战场了,因此从现在起要格外小心,没事别出门,外面的商铺该收拾的收拾,该关门的关门,生意暂时都歇了。”
刘谨说道:“知道了。你回去告诉老爷,请他放心,我们一定按老爷说的办。也告诉老爷注意自己的身体和安全。”
……
朱元璋击败并消灭陈友谅是他得天下最最重要的一战,对如此重大事件还是要说个简单概况。
在这两年里朱元璋有两个重要的决策,并且都选择了正确的方向,从而奠定了他取天下的基础。
对,出主意的有谋士,做领导的要决策。高明的领导选择正确的,低能的领导选择错误的。一次选择错了还可以弥补,如果每一次都选错了当然就是失败、完蛋。
朱元璋的第一个决策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在现代里也算是名言了,很多人都知道,简言之就是低调。对外低调,自己闷头干实事,充实实力,努力练兵。
低调不出头让他避开了焦点,元朝廷几乎完全忽略了他。
与朱元璋不同,此时的各路诸侯都是做帝王心切,没几个兵也敢称帝,拉大旗作虎皮。可是谁称帝谁就是元朝廷的征讨目标,总有人撵着你打仗。
朱元璋的另一个决策是选谁做自己的打击目标?他身边的两大强敌,也是此时最强大的两支力量,一个是陈友谅,另一个是张士诚。朱元璋需要选择拿谁开刀?
朱元璋的幕僚和手下将领普遍认为张士诚比较弱,应该先对付他。如果能拿下张士诚占领了江浙这一片富庶的土地,当然也就增强了实力。有了这个基础再与强大的陈友谅决战。
这个决策看似是正确的,但朱元璋没有循规蹈矩。历史证明
朱元璋的决策是正确的,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
朱元璋对他的幕僚们说:“你们的看法是有道理的,但你们没有看到问题的关键,张士诚的特点是器小,陈友谅的特点是志骄,器小无远见,志骄好生事。如果我进攻陈友谅,张士诚必然不会救他,而进攻张士诚,陈友谅就一定会动员全国兵力来打我,我们就要两线作战,结果如何就很难说了。”
这就是他的理由,他把陈友谅看透了。真是英明的决策!难怪遍地英雄豪杰只有朱元璋做了皇帝。
我们的故事说的是刘基家里的事,刘基是朱元璋的重要谋士,他的作用就不能不提。在这一次的决战中刘基做了两件事,或者说给朱元璋提了两次建议。这两条建议都是很重要的,也很正确,但是从效果看,一条给刘基加分,另一条给刘基减分,甚至埋下了祸患。
先说加分的。
如上所说,朱元璋手下的众多谋士和将领都是主张先对付容易的,避开陈友谅对张士诚开战,唯有刘基鼓励朱元璋直接对付陈友谅。这对了朱元璋的心思,并且事实证明是正确的。这是刘基的一份功劳,当然是加分的。
减分的是什么建议呢?
在朱陈两次大战之前,也是本次决战的引子,在去年的年初(至正23年2月)陈友谅围了安丰(今安徽寿县),更重要的是,韩林儿和刘福通都在城中,如果城破,他们固定玩完。
韩林儿和刘福通是什么人呢?是元末首先起义者,红旗军的首领。他们现在的势力已经很弱了,可是名义上是天下豪杰的旗帜,韩林儿是皇帝(他爹韩山童死了,他是子承父业),刘福通是都元帅。
朱元璋也是红旗军一系的,他的官职是左副都元帅。
他这个官有多大?我们按官职大小排排顺
序就知道了,这个顺序是:皇帝、都元帅、右副都元帅、左副都元帅。看到没有,朱元璋的位置排第四。当然这是名义上的,实际上他们之间并没有那么深厚的友谊。
从名义上说,韩林儿和刘福通是天下豪杰的领袖,包括陈友谅这支军阀队伍的前身也是。当陈友谅自己称帝之后就没有这层关系了,连名义上的也不存在了。朱元璋没称帝,依然是左副都元帅。
明白了他们之间的关系才能理解他们各种决策的意义。
朱元璋主张救安丰,首先是大义,自己的皇帝和上级危险了能不去救吗?如果见死不救那就是不忠不义,将失信于天下。
其次是形势,安丰也是军事要地,是应天北面的屏障。因此朱元璋要出兵的理由很充分。
他问刘基,刘基不同意,刘基说:“安丰失守对我们影响不大,可是如果我们出兵安丰,陈友谅趁机来攻打应天我们该怎么办?此其一。其二是救不出来还好,可万一救出来了呢?一个是皇帝,一个是都元帅,请问主公你如何处置呢?不是给自己找麻烦吗?”
更深一步的话刘基没说,可也能想到,那就是“不杀掉他,你打天下给他坐?你愿意担当弑君之罪吗?”
朱元璋没听刘基的,依然带兵去救安丰。最终结果是安丰没救下来,丢了,刘福通战死,可是把韩林儿给救出来了。到此时朱元璋才后悔,这个结果令他哭笑不得:安丰这个屏障丢了,自己反而带回来一个累赘。他看着韩林儿,怎么看怎么不顺眼。
事实证明刘基的建议是对的,朱元璋自知有错,见了刘基也不好意思,可是架不住一句老话:“夜长梦多”。多年后朱元璋会琢磨出滋味来:刘基的思维就是“厚黑学”!是琢磨怎么对付人的,可以提防小人,也可
以陷害君子啊!
朱元璋一旦有了这样的想法,还有刘基的好吗?所以说,刘基的这个建议是丢分。
……
在去年这一年里,朱陈之间进行了两场大战,都是著名的,载入史册的。一场是洪都之战,紧接着就是鄱阳湖决战,两场战役彻底击败了陈友谅,朱元璋除掉了自己取天下的障碍。
洪都就是南昌。
洪都之战是陈友谅进攻,朱家防守,也就是说作战的主动方是陈友谅。他为什么进攻洪都呢?目的说不清。
朱元璋在应天(南京),陈友谅在湖北江西,要想攻击朱元璋他沿江而下就可以了,与鄱阳湖南边的洪都没什么关系。
因为洪都不在长江沿岸,远离长江有200多里,在洪都与长江之间还有个烟波浩渺的鄱阳湖。
从陈友谅的角度看,他选择打洪都的理由有两个。一个是他去打安丰,朱元璋去救,那我就得给你点颜色看。另一个原因说来话长。
因为前不久洪都还是他的地盘,由于守将背叛了他,投奔朱元璋了致使洪都易手,他咽不下这口气,要收回失地惩办叛徒。
总之,从大局来说,陈友谅进攻洪都是没抓住主要问题,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是失策。
从兵力上看,陈友谅带着他的无敌舰队倾国而出,有60万之众。而洪都仅仅是本地守军而已,只有两万人。兵力相差30倍!太悬殊了。
洪都守将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名叫朱文正,是朱元璋的亲侄子,也是明初最著名的将领之一,据说排位第五。
但是战前没人看得起这个毛头小伙子,甚至他手下的将领们都鄙视他,因为他的生活表现就是一个放荡不羁的纨绔子弟。人们都认为他做洪都主将就因为他是朱元璋的亲侄子。
洪都危机了,朱文正讲如何表现呢?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