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5章 因为祥瑞
面对官家的询问,宁策不慌不忙。
“古人云,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宁策含笑说道,“下官之所以瞒报军情,正是为了大宋百姓,也为了官家,才不得已出此下策。”
我呸!
蔡京闻言,当即便气得不轻。
心想老夫活了七十多岁,还是头一次见到如此厚颜无耻之徒。
居然还能把瞒报军情,给扯到为了大宋百姓,为官家好的地步。
杨戬当即也是哈哈一笑,他阴冷地瞥了宁策一眼,说道:“早听说过宁大人是襄州才子,
却没想到,你在胡说八道这方面,也是颇有天赋!
宁策,你这是欺君之罪!”
宁策扭过头来,望向杨戬,看着这位历史上著名的北宋六贼之一,微微一笑,“杨公公既然认为在下欺君,那你我不妨打个赌,若是下官一席话说完,能得到官家赞许,赞同,那便是你输,否则,便是下官输,如何?”
杨戬闻言,当即冷哼一声,“宁策,任你说得天花乱堕,却是无法改变你欺君的事实,这赌,老夫……”
看到宁策面上镇定自若的微笑。
不知为何,杨戬突然激灵灵打了个冷战!
然后他就想起一则听过的传闻来。
据说宁策当初为发迹之时,在襄州,曾与一个叫李培的人打赌,接连赢了三次。
消息传出后,襄州民间,便流传着一个说法,或是铁律,那便是不可跟宁公子打赌。
否则必输!
望着对面的少年,杨戬一阵心虚。
话到嘴边,却是迟迟难以说出口。
宁策哈哈一笑,“怎么?杨公公莫非改了主意?
认为下官并没有欺君了?”
杨戬眯着眼睛,狐疑地盯着宁策。
心想此子狡诈多端,像李彦这样的天子宠臣,都栽在他手中,与此人交锋,务必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来,不可轻忽大意。
想到这里,虽然杨戬决定安全第一,避其锋芒。
当即一甩衣袖,冷哼一声,却是再不敢搭理宁策。
见杨戬没上钩,宁策心中有些遗憾。
心想倒是便宜了这个老太监了,
否则说什么也要从此人手里,捞些好处出来。
“宁策,莫要胡闹,朕问你话呢?”宋徽宗再度开口催促。
宁策只得上前,拱手施礼。
“下官曾言,有祥瑞献上,而刘,朱两位将军的任命,也与此有关。”
祥瑞?
在众人迷惑不解的目光中,宁策转身,将自己带来的木桶提了过来。
当着众人的面,宁策小心翼翼地打开桶盖。
露出一截正在发芽的藤蔓来。
绿色的嫩芽,茁壮成长,生机无限。
望着面前的绿色植物,众人迷惑不解。
只有张叔夜,见多识广,看着面前的稀奇之物,顿时心生好奇。
“此乃何物?”老张不耻下问。
“此物名唤地瓜,”宁策恭谨答道,“之所以称此物为祥瑞,乃是因为,此乃一高产作物!”
高产作物?
众人这才恍然大悟。
自古以来,华夏就有一句话,叫做民以食为天。
而历朝历代百姓造反起义,推翻朝廷,原因也多半都是饿的活不下去了,不得不起来造反。
所以几乎所有的统治者,都会把农事,视为第一要务。
有些英明之主,还
会亲自下地耕田,种菜,以显示自己对农业的重视。
所以,当宁策指出此乃高产作物时,众人顿时心中皆是了然。
高产作物,确是可以称为祥瑞。
“此物亩产如何?”老张又问。
“下官粗略估计,亩产大概两三千斤吧。”宁策答道。
只听扑通一声,一个没站稳,老蔡京摔倒在地!
然后被他儿子蔡鞗给扶了起来。
撑着自己的老腰,忍着腰间传来的阵阵疼痛,蔡京怒视宁策,“宁策,说这大话,你也不怕闪了舌头!”
“你以为老夫不懂农事吗?”
“上好田地,最好的作物,亩产顶多四百斤!”
“你居然敢欺瞒官家,你这是欺君之罪,罪加一等!”
宁策冷哼一声。
盯着这位北宋末年最大的奸臣,宁策眼中,不禁闪过一丝杀机!
他想了想,慢慢摘下自己的官帽,放在右手上。
“此物若是亩产到不了两千斤,本官愿提头来见!”
“却不知蔡太师,可敢跟下官打这个赌?”
被宁策的杀气所摄,蔡京顿时便吓得倒退一步。
随即,恼羞成怒的蔡京,正待开口,但一时半刻,却想不出该如何反驳宁策!
宁策现在是以生命担保,地瓜绝对能亩产两千斤!
对此,众人慢慢也接受了这个令人震惊的说法。
毕竟宁策一没疯,二不傻,他既然赌上性命,那想而可知,这个看似不起眼的藤蔓,还真能做到亩产两千斤的产量!
但这还没完。
少年清冷的声音,继续在场中响起。
“除了产量高之外,此物还有不挑土地,荒地也可
种植,以及耐旱能力强,可在干旱少雨地带种植的优点。”
“换句话说,此物极其适合在西北边境,以及北方边境处,作为屯田的主力作物。”
宁策话音刚落,宋徽宗顿时便是面露激动之色。
声音都开始颤抖起来。
“宁……,宁卿家,你说的可是真的?”
宁策重重点头,“若有一丝错漏,臣提头来见!”
宋徽宗闻言,当即大喜。
欣喜若狂!
不禁仰天长笑!
“哈哈哈哈哈哈哈!”
宋徽宗爆发出一阵疯狂的大笑。
心中的欢愉畅快,着实难以言表。
而一旁的北宋名臣张叔夜也是面露喜色,盯着那棵小小的秧苗,就像在看什么了不得的奇珍异宝一般,眼神居然显得很是温柔和慈和。
要知道,
宋徽宗虽然是个昏君,
但他却是个胸怀大志的昏君。
无时无刻,不想着要收复失地,收服燕云十六州。
想要收复旧土,就得打仗。
想要打仗,就得想办法对付敌军的骑兵。
一直以来,在对西夏的战斗中,
宋军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战法。
那就是堡垒推进术。
大宋以步兵为主,契丹,西夏和大金,都是骑兵为主。
既然步兵撵不上敌军的骑兵,那就利用大宋强盛的国力,在前线建造堡垒,逐步蚕食,最终取得胜利。
因为骑兵没法攻坚。
这种战法,是农耕民族,在对付游牧民族时的常用战法。
优点是稳妥推进,敌军骑兵对此无计可施。
缺点就是特别消耗国力,需要消耗大量人力,物资以及粮食。
消耗的物资中
,粮食又是重中之重。
古代有句话,来源于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他曾说过,‘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
这个‘籴’,就是粮食的意思。
就是说哪怕两地之间,粮价相差再大,但距离太远的话,贩卖粮食就无利可图。
为什么?
因为古代既没有汽车,也没有铁路。
运粮全靠牲口,更多的是靠人。
而无论牲口还是人,也要吃东西的,否则就要饿死。
比如运一千斤粮食去外地,在路上,运送的民夫就得吃饭,这饭,只能从运送的粮食里出。
等到了地方,可能粮食就剩下几百斤了。
所以,距离越远,运粮就越不合适。
宋朝打西夏为什么打的这么艰难,也跟此有关。
宋兵在前面修建堡垒,这些堡垒都是在地势险要,道路难行之处。
若是后面的民夫粮食运不过来,就影响修建堡垒的进度。
汽车,火车,没燃料了,停下就行。
人没了吃的,那可是会死人的。
所以,宋徽宗第一时间,便认识到了宁策献上的这个地瓜,的重要意义!
这种高产作物,不挑土地,还耐干旱,非常高产,这简直是为干旱少雨,土地贫瘠的西北,量身定做的一般!
若是能在西北推广这种农作物,到时完全就不用从后方运送大量粮草,只靠本地种的地瓜,就足以支持前线官兵的饮食。
而有了强力的后勤做保障,宋军士卒便可以一口气把堡垒修到前方去,用越来越多的堡垒,活活困死西夏人的骑兵!
想到这里,宋徽宗禁不住大声赞了一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