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嘉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类型 >巫山一段明之张皇后 > 第295章 他爹偏偏不

第295章 他爹偏偏不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马车行驶得很稳当,张欣想着想着也就睡着了。

一路就睡到了京城的皇庄。

年节虽然过了,算是开了春。

可皇庄在皇城的北边,比京城还要冷一些,路边的树上还挂着残雪,地上也没有一丝绿意。

一行人进了皇庄安顿下来以后,天色也就黑了下来。

晚上的家宴多了一个二十叔。

朱瞻墉,朱瞻墡,还有朱嘉宝都对二十叔公很好奇,吃饱了茶水一上来,就开始问问题。

“二十叔公,刑部会不会挂着刑具?”

这是朱瞻墡问的。

“二十叔公,我大哥说刑部牢里好多坏人?坏人长什么样,是不是很丑?”

这是朱嘉宝问的。

“二十叔公,刑部当差好不好玩?”

这是朱瞻墉问的。

朱松一一回答之后,各种问题源源不断的涌了出来。

“我听说斩首的人砍别人脑袋之前要喝酒壮胆?”

“我们能不能去看行刑?”

“大哥说律法里有很多不怎么样的,现在改了么?”

“叔公是怎么判案的,就像说书先生那样,一拍惊堂木,丢一根木签么?”

“牢里的人是不是都穷凶极恶?”

“。。。。。”

朱松虽然被问得有点答不过来,但还是认认真真全部解答得很清楚。

有些还能引文据典,大明律诰更是随口就能背诵出来相关的律例。

朱高炽跟张欣难得不用应付小家伙们的各种奇思妙想,只坐在边上,悠闲的喝茶。

在朱松已经说了很多条《大明律》的律例的时候,张欣才起身打断了小家伙们的聒噪,让跟着他们的人把他们都带回屋洗漱休息。

朱松踌躇着他是不是也该回屋的时候,朱高炽只说了一句,放假就是放假,也让人把他送走了。

又挣到了两个人单独相处时间的朱高炽美得不行,只是转头一看若有所思的张欣,还是认命的叹了一口气:

“说吧,想说啥?”

“我觉得二十叔可以去搞京报。”

张欣觉得朱瞻基让一个小太监做京报管事只能是权宜之计,始终这种涉及文人的,还要用文人管。

只是朝里的文臣不能用。

上辈子让方孝孺恶心了这事,她可一直记着呢。

要是让文人掌控了京报,那很难说会发展成什么样的。

所以只能是自己人。

原本她想用蜀王朱椿十一叔,但朱椿把蜀地经营得很好,又曾经用过方孝孺,朱椿还跟上辈子试图谋反的十九叔谷王朱橞是同母亲兄弟,这事就搁置了。

现在看,二十叔韩王倒可以用一下。

从韩王本身来说,学识上,刚刚听他跟小家伙们说话,一点不差。

从韩王的母族跟妻族上看,母族虽然不显,但韩王妃是当年皇祖父建朝开国功臣郢国公冯国用的孙女。

郢国公冯国用早亡,留下来的儿子冯诚年幼,是冯国用的弟弟冯胜代领冯国用部。冯胜后来也封了宋国公。

所以韩王妃是正经的国公府出身,武勋嫡系。

后院虽然有两个侧妃,但也就仅仅侧妃,没有在后院翻起什么波浪。

张欣把想法大致一说,朱高炽稍微想了一下,倒也没否认,只是建议:

“这几天观察一下?”

“嗯,好。”

张欣颔首。

张欣开了个认真工作的头,朱高炽觉得不把过年期间积压下来的事理顺了,怕是张欣这个假期怎么都不会过好,于是

转而说起年前还没解决的一些朝廷大事。

朱棣一路火花带闪电的,在年关即将到来之前又干了不少事。

朱高炽原本是期待他爹忍不住跑去打仗的,可他爹偏偏不。

只在国内搅风搅雨。

第一件,是朱棣终于意识到,他干了不该皇帝干的活。

写信让朱高炽遣监察御史分行天下,询察吏治得失及民间疾苦。

大过年,还要出差公干的监察御史们——面上笑嘻嘻,心里哭唧唧。

出京时候,留给朱高炽的背影都萧瑟无比。

朱高炽觉得,幸亏他之前把职田这事稳稳的弄完。

这些清廉的御史们,除了有年俸,有赏赐,还有职田帮补,没有那么穷苦不堪。

不然,他肯定要被套麻袋。

送走御史,朱棣的第二件事来了——开凿清江浦。

原因是十二月中,朱棣去到了淮安平江伯陈瑄处。

闲聊一会,陈瑄就提起了漕运相关的事。

江南漕运至京城的船到达淮安后,必须经陆运过坝,才能越过淮河而达清江口,耗资费工。当地故老就跟他建议说:淮安城西有管家湖,至淮河鸭陈口仅二十里,与清河口在一直线上,应该凿河引湖水入淮河,以通漕船。

朱棣脑袋一拍,就写信回来让朱高炽诏令开凿清江浦。

在大家都洗洗睡准备过年的时候,哐当,一件大活扔了过来,任谁都是一脸土色。

朱高炽反正是恨得牙痒痒的。

等他把这事交代清楚了。

朱棣的第三件事浮出水面。

说要弄一个什么支运法,也就是让老百姓去指定的就近粮仓纳租,由军伍负责支运。

还特别备注了一句:

如果老百姓参与了运粮,就不用再缴纳粮税;

如果老百姓缴纳了粮税,就可以不参与运粮。

说起来算是利民的政策。

原来南粮北上,走的海运,受海上风浪,潮水还有风向的影响很大,现在改成内河运输,也是应该的。

朱棣的这一封信,跟上一封信连上了。

把南北漕运的河流彻底连接清楚以后,这以后,国内的运粮就走河道,不走海道,不失为一个好的想法。

所以一接到信,朱高炽还挺乐意张罗这事的。

只是等他跟内阁还有张欣聊完,才发现这就是个天坑,巨大的天坑。

先是内阁,内阁的人一听就炸毛了。

先不说后面军队调动的过来支运的事,最起码的,就近粮仓得设吧?

所谓的就近,多少算近?

粮仓要盖多大的?

每年两次赋税,打算分几次运走?

最后归结到,要在多少个地方,设置多少个粮仓才够用?

粮仓归谁管?粮食少了追谁的责?

等等等等——

议了几天,熬了好几个晚上,才把这事大概捋出了一个头绪。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