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历史中的印度
历史上有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其实,也就是较早几个独立建立农业文明的地区,包括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
而印度河,在现在的巴基斯坦。
而且彼时的印度河文明,并不属于雅利安人体系,他们是古达罗毗荼人建立的,而达罗毗荼人,属于黑色人种。
后来他们遭遇天灾,文明衰落,其后,又被雅利安人入侵。
雅利安人是来自中亚的游牧民族。
往东,他们入侵了印度。
往北,他们一路杀到了伊朗、中亚、新疆乃至甘肃。往西,他们进入了欧洲。
希腊、罗马、凯尔特人、日耳曼人、斯拉夫人,都是他们的后裔。
雅利安人是白色人种。
征服达罗毗荼人之后,刚开始可能为了防止传染病,后来则为了社会稳定,他们发明了种姓制度,来进行种族隔离。
白色的雅利安人,是高等人,是婆罗门(精神领袖)、刹帝利(军事领袖)和吠舍(农民);黑色的达罗毗荼人,是吠舍(农民)、首陀罗(工匠、佣人)和贱民。基于此,逐渐形成了婆罗门教(有三大教义:吠陀天启,婆罗门至上,祭祀万能)。
两族不时都有混血,这也是我们今天看到印度人肤色五花八门的原因。
种姓制度产生之初,其实和俄国的农奴制度、元朝的四等人制度一样,都是一种稳定、固化社会秩序的制度设计。
但在后来的实践中,印度人民发现这东西挺好用,尤其适合对付入侵者,稳定国内秩序也很管用。
于是经过了各种修修补补,就一直沿用至今了。
而所谓的吠陀文化,其实是土著的达罗毗荼文化和殖民的雅利安文化融合的结果。比如,湿婆神,就来自达罗毗荼文化。
雅利安人从印度河继续东迁,前往恒河流域。
其后又从北往南,开始征服之路。
到目前为止,北部和中部,基本已是雅利安人为主;但南部,仍旧是达罗毗荼人的天下。
因此,印度越往南,肤色越黑。
随着雅利安人从印度河流域往恒河流域的渗透,印度北部,逐渐形成多个小国,就像春秋时期一样。
(释迦摩尼所在的释迦国,就是其中的一个小邦。不过和周朝不一样的是,周的诸侯都是周天子分封的,但印度的列国,都是自发形成的)。
后来各国之间开始兼并,形成所谓的十六雄国。
其中恒河中下游的摩揭陀国,是其中的霸主,因为他们掌握了印度的主要铁矿石产地,生产出最先进的铁制武器。
因为婆罗门太把自己当回事了,所以在东部婆罗门教势力比较薄弱的地区,兴起了很多新兴教派,被称为沙门思潮。
佛教就是其中最成功的一支。
佛陀的教诲直至婆罗门教的几个命门。
祭祀不是万能的,不同种姓应该是平等的,梵不是永恒的,每个人都能寻找到自己的解脱。
十六雄国混战期间,波斯帝国崛起,大流士一世占领印度河流域,并划分为几个省。
其后波斯被亚历山大所灭,亚历山大大帝尾随波斯,征服印度河流域。
但由于印度实在太太太太太热了,士兵们开始造反,亚历山大迫不得已,回到希腊。
亚历山大自己,估计也是在印度染上疫情,不几年就英年早逝了。
在波斯和亚历山大的刺激下,摩揭陀国开始兼并战争。
难陀王朝开启兼并 ,其后旃陀罗笈多(他被称为月护王)夺得摩揭陀国的王位,建立孔雀王朝(因为他家原来是养孔雀的)。
经过几代人的征战,最终把希腊人赶出了旁遮普,横扫了北印度,在阿育王时期,完成对东南方王国羯陵伽的征服,基本统一印度。
(除了最南方的潘迪亚、朱罗、车腊和萨蒂亚普特拉,以及中间的非交通要道地区)。
孔雀帝国并不像秦朝那样是郡县制的。
全国被分为五大行省,只有都城附近的部分是直辖郡县,而其他四部分,都是依靠总督和副王自治管理的。
阿育王大力推崇佛教,使佛教传遍印度,走向世界。
不过阿育王去世之后不久,孔雀帝国就分崩离析了。
摩揭陀国重新退回原有区域,各国继续四分五裂。
而且也没有秦朝之后的汉朝一样的继任者。
孔雀帝国衰落后,西北门口继续洞开,大夏(希腊人残余)、塞人、安息(帕提亚,伊朗古国)、大月氏人一批批地入侵,落户印度河流域。
其中大月氏走得最远,建立贵霜帝国。
不但称霸印度河流域,而且征服大夏(阿富汗一带)、粟特、恒河流域中上游,和当时的罗马、汉、安息并称为四强。
这是印度历史上的高光时刻之一。
贵霜王国结合希腊雕塑艺术,产生了影响深远的大乘佛教塑像。
贵霜帝国不久之后衰落,北印度再次碎成一地。
与四胡乱北方同时发生的,是婆罗门教继续往南方传播。
中部的沙塔瓦哈那、东部的卡拉维拉、南部的朱罗、潘迪亚、车腊,逐渐开始崛起。
这种情况,就像五胡乱华时,北方被戎狄占领,而华夏文化往南方大面积渗透一样。
在贵霜帝国的刺激下,笈多帝国复制孔雀帝国的统一之路,再次崛起于恒河中游(和孔雀帝国基本是同一地望)。
旃陀罗笈多一世开启征伐进程,经过三代人的努力,到其孙超日王时期达到巅峰,统一了大半个印度。
笈多帝国时期,婆罗门教吸收沙门思想,开始复兴,逐步进化为印度教。
但笈多帝国本身,是多元文化并存的。
笈多帝国,也被称为印度古典文化的黄金时代。
笈多帝国同样和隋朝很不一样。
他们和孔雀帝国一样,将帝国分为很多部分。
只有靠近中央的地方才是直辖的,分成几个省,省的总督和其下的县由国王直接任命。
较远的省,则由总督任命下级官员。
靠近边境的地方,则进行间接管理,有很多边境王(一般是被征服的王公),他们并不是真正的附庸,而是纳税的王公。
同天朝一样,笈多王朝的国王也宣布自己是世界的统治者,并举行盛大的马祭(婆罗门的传统,类似于中国天子封禅)。
笈多王朝很快便衰落下去,北印度恢复到列国争霸状态。
其后也同样没有像隋朝之后的大唐一样的继任者。
与此同时,婆罗门教继续往南传播,卡拉维拉、沙塔瓦哈那衰落,瓦卡塔卡兴起,并与笈多王朝结盟;南方三国遭到卡拉波拉人入侵而消亡。帕拉瓦王朝兴起于东部沿海。
从漠北迁徙而来的白匈奴,摧垮了笈多帝国,不过,他们也很快被融入印度,并和前几批入侵者融合,逐渐形成了拉其普特人。
种姓制度发挥粘合剂作用,认证他们为刹帝利,他们也乐见其成,融入印度,发挥自己的战斗特长,成为印度教的保卫者。
各地争霸模式继续。
笈多王朝退回原地,恒河上游的哈尔沙帝国(戒日帝国)曾兴起一时,但很快衰落。
其后亚绍瓦尔曼复制了戒日王的路线,但不久亡于克什米尔的拉里塔迪特亚。拉里塔迪特亚的帝国,同样二世而亡。其后拉其普特人建立的瞿折罗--波罗提诃罗崛起。
与此同时,恒河下游的帕拉王朝兴起,与瞿折罗--波罗提诃罗争雄。
南方诸国,越发壮大,并与北方争霸,如遮娄其人(其统治者打败戒日王的进攻)、拉什特拉库塔王朝、雅达瓦王朝。东南沿海,帕拉瓦、朱罗和潘迪亚继续争霸。
这些王国,和北印度诸国,合纵连横,打成一片。
萨蒙塔封建制度兴起,郡县制度瓦解,全国更加难以统一。
佛教逐渐走向衰亡,印度教复兴。
南印度各地,在南迁的婆罗门的影响下,将自己的本地神灵视为湿婆或者毗湿奴的化身,融入印度教。
种姓制度在融合外来入侵者的事情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尽管各地都掀起了多次改革,但越来越固若金汤。
瞿折罗--波罗提诃罗、帕拉王朝、拉什特拉库塔王朝三强争霸
9-13世纪,南方的朱罗帝国崛起,开启大航海进程,远征东南亚,盛极一时。
这是印度历史上的高光时刻。
目前在巴厘岛看见的浓浓印度风,柬埔寨的吴哥窟,中南半岛的佛教,都是印度文化的产物。
11世纪开始,就在拉其普特人正在为统一北方而奋斗时,中亚的突厥人开始对印度进行大规模的入侵,并打败拉其普特人,彻底断了印度自行统一的念想,开启了印度的伊斯兰化进程。
阿富汗的加兹尼王朝苏丹马茂德,入侵印度达12次之多。
加兹尼王朝的后继者廓尔王朝继续入侵印度。其后廓尔王朝留在印度的总督自立为王,建立德里苏丹国。
先后有5个王朝在德里进行过统治:奴隶王朝、卡尔吉王朝、图格鲁克王朝、赛义德王朝和洛迪王朝。
由于这些王朝首都始终位于德里,故统称此时期为德里苏丹国。
德里苏丹国并未统一印度,充其量只是北印度一个较大的诸侯。拉其普特人继续强力抵抗,德干高原腹地被征服不到20年,就重新独立,南印度更是从未被征服。
中部的巴赫曼尼苏丹国、东部的葛加帕提奥利萨王国和南部的维查耶纳伽尔王国,和德里苏丹国四强争霸。
维查耶纳伽尔王国,也被称为最后一个印度教王国,印度教最后的守护者。
这也让印度南方人有了瞧不起北方人的资本,就像中国的南方人认为北方都被胡华了,南方才保留了最纯正的传统文化、语言一样。
蒙古人曾经前往印度开启征服全世界的进程,但是,印度实在太热了,所以他们很快就退出了。
其后,帖木儿也再次入侵北印度,可惜帖木儿不够专注,四处出击,没能继续深入,但已经让德里苏丹国瓦解了。
蒙古人没有完成的征服大业,最终由他们的后裔巴布尔来完成了。
莫卧儿帝国的意思就是蒙古帝国,不过是伊斯兰化和突厥化的蒙古帝国。
他是帖木儿的后裔(帖木儿号称是蒙古后裔),从中亚起兵,进入印度,趁着德里苏丹国崩溃后的权力真空,一举统一北印度。
到阿克巴大帝时,征服整个印度北部。
到奥朗则布时期,征服南印度(除了最南端),但也耗尽了帝国最后的力气,为了征税,不得不放弃阿克巴的宗教宽容政策,导致民怨四起,帝国走向衰落。
其后马拉塔人崛起,占领印度中部大部分地区,各地诸侯纷纷独立,莫卧儿帝国分崩离析。
莫卧儿帝国通过曼萨卜制度,建立了真正的官僚制度和帝国统治(而不像孔雀帝国、笈多帝国对非中心区域的间接统治)。
但随着对南方的征服,需要支付俸禄的军官数量越来越多,财政入不敷出,走向崩溃。
不过这一套官僚制度,倒是给大英帝国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莫卧儿帝国的继承制度很奇葩,每一代王子都要造反,囚禁老爹。一旦造反不成功了,帝国也就走到头了。
伴随着帝国的衰落,外患加剧。
1739年,波斯国王纳迪尔沙阿入侵印度,焚掠德里,并割走印度河以西的所有印度领土。
此后阿富汗的统治者艾哈迈德沙阿又多次侵略印度,特别是在1761年的第三次帕尼帕特战役中,唯一有希望取代莫卧儿人统一印度的马拉塔人,遭到他们毁灭性的打击。
于是印度更加群龙无首。
大航海时代开启以后,葡萄牙人、法国人、英国人纷纷来到印度淘金。
经过一番争斗,英国人笑到了最后,只给法国人和葡萄牙人留下了几个港口。
国事糜烂至此,那英国人也就不客气了。
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始殖民历程。
先是征服孟加拉,其后的布克萨尔战役,打垮了莫卧儿帝国皇帝。经过迈索尔战争和三次马拉塔战争以后,印度的主要力量都被削平。
东印度公司成为了印度的王者。
印度大起义之后,英国取消东印度公司的特权,由政府直接管理印度,废黜莫卧儿王朝,由英国女王兼任印度皇帝。
直接管辖13个省,其他区域为土邦,进行间接管辖。
印度第一次完成了全国领土的统一。
此时的英属印度,达到了印度国土的最大值,印度、孟加拉国、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缅甸,都是英属印度的领土。
尼泊尔和不丹、锡金,也是英属印度的保护国。
不过尼泊尔和不丹、锡金,其后被英国承认独立地位。
缅甸、斯里兰卡,也从英属印度提升为独立殖民地。
二战以后,非殖民化浪潮席卷全球,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也让英国人觉得得不偿失,于是准许印度独立。
但是,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势不两立,于是印度一分为二,印度教徒成立印度,伊斯兰教徒成立巴基斯坦。
随后印巴便因为克什米尔归属问题大打出手,三次战争,并没有解决实际问题,但是巴基斯坦的东部飞地在印度的支持下独立,建立孟加拉国。
印度独立以后,奉行骑墙战略,在美国和苏联之间来回腾挪,两边占便宜。
政治上,实行民主制度,而在经济上,实行社会主义的政策,大搞国有企业。
一直到苏联解体,印度才开始真正转向全面的资本主义,但是,走两步退一步,发展的扭扭捏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