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嘉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中国战争简史 > 第16章 秦汉时期(4)

第16章 秦汉时期(4)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第一次是河南之战。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匈奴以两万骑入侵上谷(今河北怀来县)、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等地。汉武帝派青年将领卫青率大军进攻为匈奴所盘踞的河南地区。卫青引兵出云中,沿黄河西进,横扫河套南部直至陇西,赶走匈奴白羊、楼烦王,占领河套南部地区。汉军在与匈奴的历次交战中第一次取得大胜。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在河南地区设置朔方、五原两郡,并筑朔方城,移内地民众十多万在朔方屯田戍边。同时卫青被升为长平侯。汉军收复河南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抽掉了匈奴进犯中原的跳板,解除了其对长安的威胁,并为汉军建立了一个战略进攻的基地。

匈奴贵族不甘心失去河南这一战略要地,数次出兵袭扰朔方,企图夺回河南地区。汉武帝于是决定反击,时在元朔五年(前124年)春。当时卫青任车骑将军,率军出朔方,进入漠南,反击匈奴右贤王:李息等人出兵右北平(今内蒙古宁城西南),牵制单于、左贤王,策应卫青主力军的行动。卫青出塞二三百公里,长途奔袭右贤王的王廷,打得其措手不及,狼狈北逃。生擒匈奴王子10余人,凯旋而归。汉武帝破格提升卫青为大将军,成为全军的统帅。

次年二月和四月,新任大将军的卫青两度率骑兵出定襄(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前后歼灭匈奴军队一万多人,扩大了对匈奴作战的战果,迫使匈奴主力退却漠北一带,远离汉境。在和匈奴的战斗中又涌现出一位18岁的将领霍去病。他是卫青的外甥。一次,他一马当先,率领800骑兵突进匈奴营地几百里,取得大胜。汉武帝据此封他为冠军侯,给他造了一座阔气的房子,让他去看。霍去病说:“匈奴未灭,无以为家”表现了强烈的爱国热情。

第二次是河西战役。河西即现在甘肃的武威、张掖、酒泉等地,因位于黄河以西,自古称为河西,又称河西走廊。它为内地至西域的通路,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这时它仍在匈奴的控制之下,对汉朝的侧翼构成威胁。汉廷为了打通通西域的道路和巩固西部地区,遂决定展开河西之役,为此,组织强大的骑兵部队,委派青年将领霍去病出征河西匈奴军。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三月,霍去病率精骑万人出陇西,越乌鞘岭,进击河西走廊的匈奴。他采取突然袭击的战法,长驱直人,在短短的6天内连破匈奴五王国。接着翻越焉支山(今甘肃山丹大黄山)千余里,与匈奴军鏖战于皋兰山下,连战皆捷,歼敌近9000人,斩杀匈奴名王数人,俘虏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多人,凯旋而还。同年夏天,汉武帝为了彻底聚歼河西匈奴军,再次命令霍去病统军出击。为了防止东北方向的匈奴左贤王部乘机进攻,他又让张骞、李广等人率偏师出右北平,攻打左贤王,以策应霍去病主力的行动。

霍去病率精骑数万出北地郡,绕道河西走廊之北,迂回纵深达1000多公里,远出敌后,由西北向东南出击,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大破匈奴各部,在祁连山与合黎山之间的黑河(今弱水上游)流域与河西匈奴主力展开决战,杀敌3万余人,取得决定性胜利。是役,霍去病共俘获匈奴各王5人及王母、王子、相国、将军等百余人,收降匈奴浑邪壬部众4万,全部占领河西走廊地区。汉廷在那里设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移民实边戍守生产。

河西走廊的收复,解除了汉王朝的西部威胁,使汉朝统治延伸到这一地区,打通了汉通西域的道路,实现了“断匈奴右臂”的战略目标,为进一步大规模反击匈奴提供了可能。

第三次的漠北战役规模最大,也是决定性的一次大战。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为了彻底歼灭匈奴主力,从根本上解决这一边患问题,针对匈奴认为汉军不能度幕(沙漠)轻留(轻人久留)的心理,将计就计,在经过充分准备后,决定对匈奴采取更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并且因势利导,乘敌不备,确定了集中兵力、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的具体作战方针。武帝集中了精锐骑兵10万人,组成两个大的战略集团,分别由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统率。另以步兵几十万,马匹十余万配合骑兵主力的行动。卫青、霍去病受命后,各率精骑5万分别出定襄和代郡,沿东西两路北进,决心在漠北与匈奴进行会战。

卫青出塞后即宰主力直扑单于所在,横渡大沙漠,北进几百公里,寻歼单于本部。同时命令李广、赵食其率所部从东面迂回策应。不久,卫青部主力与匈奴单于相遭遇。卫青下令用武刚车环绕为营,以防匈奴军的袭击,接着便指挥5000精骑向单于军发起猛攻,单于即遣一万骑应战。双方鏖战至黄昏,大风骤起,飞沙扑面,两军难辨彼此。卫青乘势分轻骑从左右迂回包抄。单于见汉军人多势众,自度无法取胜,遂带数百精骑突围,向西北逃遁。卫青发现单于潜逃,即派轻骑连夜追击,自率主力随后跟进。是役虽然未能擒服单于,但一举歼俘匈奴军19000人,挺进到寞颜山(今蒙古杭爱山南端)的赵信城,尽烧其城和匈奴积粟而还。

在另一个方向,霍去病率军出代郡和右北平,北进1000余公里,渡过大漠,与匈奴左贤王部接战,尽歼其精锐,俘获屯头王、韩王以下70400余人。左贤王及其将领弃军逃逸,霍去病乘胜追杀,宣抵狼居胥山(今蒙古乌兰巴托东),然后凯旋班师。

漠北之战是汉匈间规模最大,战场距中原最远,也是最艰巨的一次战役。给匈奴以致命打击,使得其从此无力大举南下,造成了“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的局面。从此,匈奴北徙漠北。汉北自朔方,西至令居(今甘肃永登),以60万吏卒屯田,加强防守。

汉武帝反击匈奴的战争至此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使国家更加统一,长城内外“马牛放纵,畜积布野”,为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汉武帝反击匈奴之战,从根本上摧毁了匈奴赖以发动骚扰战争的军事实力,使匈奴再也无力对汉王朝构成巨大的军事威胁。战争中,匈奴被歼人数累计高达15万之多,无力再与汉室相抗衡。匈奴失去水草丰盛、气候温和的河南、阴山和河西两大基地,远徙漠北苦寒之地,人畜锐减,开始走向衰落了。汉武帝反击匈奴之战的胜利,也为汉王朝加强和巩固边防建设,促进中国与中亚、西亚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开辟了道路。汉武帝在反击匈奴的同时,移民垦边,加强了北部的边防。在对匈奴作战过程中,汉朝为了争取各国,曾派遣张骞等人通西域,扩大了中外交流。而对匈奴战争的胜利,则帮助解除了东北、西北各少数民族所受匈奴的威胁,送去了汉族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技术和文化成就,促进各族人民的通商和友好往来,推动了边疆少数民族的发展和民族间的融合,也使中国同中亚、西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比较通畅地开展起来。汉武帝反击匈奴之战的胜利,在军事领域中也具有积极的意义。它推动了骑兵队伍的建设,积累了大规模骑兵作战的经验,促进了战术的革新。对于古代军事理论的建设和战争实践的发展均具有深远的影响。

绿林、赤眉农民起义

西汉来年,土地兼并愈演愈烈。由于封建统治动荡不安,统治阶级中一部分人认为汉祚已尽,王莽借机篡权。可是托古改制措施损害了贵族、官僚、地主的利益,激起了社会经济的大混乱。加之王莽法禁烦苛,滥用刑罚,又对边境少数民族无理用兵,结果民怨沸腾,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农民反抗斗争此起彼伏。最后酝酿成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公元18年,山东琅邪(今山东诸城)人樊崇,在莒县(今山东莒县东北)集合饥民百余人起义,占据泰山,附近农民纷纷响应。不久樊崇的同乡逢安、东海人徐宣、谢禄等都率领群众参加,起义队伍猛增至数万人。他们以泰山为中心,转战山东,到处捕杀官军,没收地主财物,严惩恶霸地主。

樊崇领导的起义队伍,都是淳朴农民。他们没有文书,没有号令,也没有旗帜和标志,领袖和普通老百姓平等相处。其中职位最高的人被称作“三老”,其次是“从事”,再次是“卒史”。这些都是原来对乡阃小吏的称呼。他们互相之间以“巨人”相称,表示地位平等。他们约定:“杀人者死,伤人者偿创”作为起义队伍的纪律。

这支起义军屡败王莽的地方军。王莽派太师王匡,率大军前往镇压,被打得落花流水。为了和王葬军队区别开来,他们把眉毛涂上红色,因此被称为“赤眉军”。赤眉军纪律良好,当时流传的歌谣说:“宁逢赤眉,不逢太师”。反映了人民群众对起义武装和王莽官军的爱憎。此后赤盾军活动于今山东、江苏、安徽、河南诸省交界的广大地区,声势越来越大。

在赤眉军起义的同时,全国农民起义军还有铜马、大肜、五校、高湖、檀乡、五楼、富平、获索等20余支。其中力量最强的一支,是新市(今湖北京山)人王匡(与王莽太师同名)、王风领导的队伍。他们以绿林山为基地,因此被称作“绿林军”。

公元22年,绿林山(今湖北大洪山)一带发生了传染病。绿林军决定分散转移,由王匡、王风领一支人马,向北攻占南阳(今河南南阳),号称“新市兵”;由王常,成丹领一支人马,向西攻占南郡(今湖北江陵),号称“下江兵”。不久,平林(今湖北随县北)人陈牧、廖湛也聚集一支队伍响应,号称“平林兵”。汉宗室刘玄这时也投身于平林兵中。南阳大地主刘秀也是汉宗室,他以“复高祖之业”相号召,联络附近各县地主豪强,并且把宗族、宾客组成一支8000人的军队,号“春陵兵”,参加反对王莽的行列。绿林军组织成分复杂了,领导权逐渐被地主阶级分子所纂夺。

公元23年五月,绿林军已发展到10万人。绿林军领袖为了扩大影响,于宛城南拥立刘玄作皇帝,恢复汉的国号,年号更始(公元23年)。刘玄在宗室中是没落的一员,参加起义虽早,却无兵权。绿林军领袖拥刘玄为帝,这是他们受到刘汉正统思想影响的表现。王匡为定国上公,设置三公九卿,建立了革命政权。

绿林建号以后,王莽发州郡兵42万,由王邑、王寻率领,阻击绿林军。6月,王莽军前锋10万人,围绿林军予昆阳(今河南叶县)。绿林军9000千人,由王凤、王常率领,坚守昆阳,刘秀则突围征集援兵。那时昆阳城外围兵数十重,列营百数,围兵挖掘地道,又用撞车攻城,积弩乱发,矢下如雨。刘秀等13骑突出围城,发郾、定陵营兵数千人援昆阳,王邑、王寻一战失败,王寻被杀。城中守军乘势出击,里外合势,莽兵大渍,士卒相践踏,奔走百余里。绿林军在这一战役中夺获军实辎重车甲珍宝,不可胜数。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昆阳之战。昆阳战后,海内闻风响应,起兵诛杀牧守,自称将军,用汉年号,以待更始诏命。显然,这次战役对于绿林军入关和王莽覆灭,起了决定作用。

刘秀在昆阳之战中立了功绩,势力逐渐凌驾农民军。绿林军分兵两路进击王莽。一路由王匡率领,攻克洛阳。更始帝在洛阳派遣刘秀到黄河以北去发展势力,刘秀北上后,逐步脱离了农民军的控制。另一路由申屠建、李松率领,西入武关。析县人邓晔起兵攻下武关,迎入绿林军,合兵直取长安,关中震动。长安城内百姓乘机暴动,打进皇宫,处死王莽。王莽被杀,长安被绿林军迅速攻克。

刘玄政权建立不久迁都洛阳。第二年又迁至长安。在刘玄迁都洛阳时,赤眉军领袖樊崇亲率起义军首领20多人去洛阳,表示对更始政权的信赖和支持。就在这时,刘玄这个没落贵族的地主阶级本性也开始暴露出来。他日夜在后宫饮宴,先后将农民将领申屠建、陈牧、成丹等人用计骗进宫中杀害。起义军内部离心离德的现象便逐渐出现了。樊崇为了团聚部众,离开洛阳。刘玄又派军队攻打王匡、张印等及绿林军一些农民出身的领导人。农民军和刘玄集团矛盾尖锐起来。

赤眉军在樊崇等率领下,分兵两路向西迸发,所过之处,给封建统治势力再一次扫荡和打击。公元25年正月,进军弘农(今河南灵宝南)。这时,义军已扩大到30万人,樊崇把起义队伍进行了整顿,分万人为l营,共30营。这年6月,赤眉军进至华阴(今陕西华阴东南)。这时由更始政权中进出来的一个地主阶级分子,向樊崇劝说立宗室。农民军由于受封建正统思想影响,樊崇从队伍中找出来姓刘的70多人,最后以抽签的办法,选出15岁的牧牛娃刘盆子为皇帝,年号“建世”,国号“汉”。皇帝有了,下一步当然要设立文武百官。按地位和作用,樊崇是赤眉军领袖,威信最高,因此丞相一职应由樊崇担任。但樊崇不识字,不能看、批公文,只好由初识几个字,能读懂<易经》的徐宣作了丞相,樊崇作御史大夫,逢安、谢绿分别做了左右大司马。在郑县(今陕西华县北),革命政权就这样组成了。9月,赤盾军开进长安,更始帝刘玄投降,被农民军处死。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