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晚清时期的战争(4)
下午2时左右,日舰第一游击队转舵回航,援救“比睿”、“赤城”等舰,本队刚已绕至北洋舰队背后,与第一游击队形成夹击之势。腹背受敌的北洋舰队逐渐陷于被动,旗舰“定远”的信号装置被击毁后,北洋各舰基本上各自为战。日舰第一游击队4舰围攻“致远”、“经远”、“来远”、“靖远”。本队“松岛”、“千代田”、“严岛”、“桥立”、“扶桑”5舰围攻“定远”、“镇远”。
战斗中,丁汝昌身负重伤,仍坐在甲板上鼓励士气。右翼总兵、“定远”管带刘步蟾代替丁汝昌督战,沉着指挥,北洋舰队官兵奋不顾身,英勇作战。
“致远”船身倾斜,弹药将尽,管带邓世昌下令开足马力向“吉野”撞去,不幸为鱼雷击沉,全舰官兵250人除7人获救外均壮烈牺牲。“经远”中弹起火,管带林永升浴血奋战,不幸中弹身亡,“经远”沉没后,舰上170名官兵除16人获救外皆殉难。而“济远”管带方伯谦和“广甲”管带吴敬荣则贪生怕死,临阵脱逃。“镇远”、“定近”以众敌寡,仍坚持奋战,“镇远”在管带林泰曾指挥下轰击敌旗舰“松岛”,使该舰弹药爆炸,日军死伤100余人,几乎沉没。联合舰队司令伊东祜亨见旗舰已无法指挥,只得下令各舰自由行动。下午5时左右,“靖远”见“定远”桅楼折断,便主动升旗集队,北洋各舰重新集合,泊于港内的“镇南”、。镇中”两炮舰也前来助战。此时,日舰“松岛”、“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舰已受重伤,其余舰只均有损伤,死亡达600人,难以再战,伊东祐亨遂下令日舰撤出战场,向东南方向退却,北洋舰队稍加追击后即收队返回旅顺。
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致远”、“经远”、“扬戚”、“超勇”被击沉,“广甲”自毁,“来远”等舰重伤,官兵伤亡近千余人。论损失大于日方,不过北洋舰队实力尚存。战后,李鸿章坚持“保船制敌”方针,令北洋舰队避守戚海卫一隅,不敢再战,日军基本上掌握了黄海制海权,为日后辽东登陆作战创造了条件。
鸭绿江防守战与辽东半岛之战
黄海海战后,日本大本营将第一、第二师团和第十二混成旅团编成第二军,以陆军大将大山岩为司令官,执行辽东半岛登陆战计划。同时命令第一军在义州集结,向清军鸭绿江防线发起攻击,作为牵制。清廷此时的战略已由海守陆攻变为战略防御,由于错误估计了日军主攻方向,将防御重点放在鸭绿江一线。当时布防在鸭绿江岸的清军有宋庆部毅军、刘盛休部铭军、依克唐阿部镶边军以及由聂士成统领的平壤败军,共23000多人。由于一线设防,清军兵力分散,各军互不统属,总体防御能力较弱。
10月24日,日军一部潜袭鸭绿江上游。依克唐阿军闻声溃逃,日军轻渡鸭绿江,占领安平河口等处。当夜,义州日军在清军毫不知觉的的情况下架设浮桥,于翌日凌晨在炮火掩护下开始渡江,沿岸清军拦击一阵后迅速溃退,宋庆退守凤凰(今凤城)。10月26日,日军进占九连城、安东。接着,日第一军又侵占长甸、宽旬、岫岩等地。但在西犯摩天岭时遭到聂士成军阻挡,日军遂改由岫岩经海城进逼辽阳,11月,海城、盖平落人敌手,辽东清军进一步陷于被动。
从10月24日始,日第二军在联合舰队护航下于花园口登陆。当时,金州、旅顺、大连地区的清军大部已被调往鸭绿江一线,留下的只有30余营官兵,其中一半以上是新募而成的。在日军花园口登陆的12天中,清军未作任何阻击。11月5日,日军先头部队由皮子窝南下,被徐邦道部清军阻于大和尚山,日军主力则折道进攻金州守军左侧背。11月6日,徐邦道部败退,日军破金州,清军撤往旅顺。11月7日大,连守将赵怀益弃炮台逃跑,大连不战而陷。十天后日军攻向旅顺,旅顺清军统帅龚照屿已于先一日经烟台逃往天津,各军将领除徐邦道外纷纷潜逃,军心涣散,徐邦道孤军迎敌,寡不敌众而败退。日军攻入旅顺后,进行了灭绝人性的大屠杀。
日军夺取旅顺后,大本营决定出兵山东半岛,攻打北洋舰队基地成海卫军港,消灭北洋海军。清廷对日军下一步行动仍缺乏正确估计,依旧将军事部署的重点放在奉天和山海关至天津一线,防守山东半岛沿海地区的兵力十分薄弱,仅48营约17000人,由山东巡抚李秉衡总统。北洋舰队虽尚有15艘军舰,但自黄海大战后一直蛰居威海港内,不敢主动出击。
1895年1月20日,由大山岩率领的日山东作战军25000余人在联合舰队护航下分批从荣成湾龙须岛登陆。清军稍行抵抗即溃,日军前锋乘势占据荣成。1月25日,日军兵分两路,北路直扑南帮炮台,南路指向威海。此际,李秉衡并未集中兵力对荣成方向之敌予以反击,只是抽调了孙万龄部嵩武军、刘树德部绥军2000人前往。孙、刘军在桥头坚持两天后因寡不敌众弃地而走。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1月30日,日军进攻南帮炮台,守军伤亡惨重。当天下午,南帮炮台陷落。北帮炮台守军见状,望风而逃,丁汝昌下令将北帮炮台炸毁,日军不战而取成海北岸。这样,威海军港内的北洋舰队陷入了日军重围。清廷多次电令丁汝昌出海突围,但他死抱“惟有船没人尽而已”的决心,株守港内不动。2月3日,联合舰队及南帮炮台的日军合击北洋舰队。战斗中,“定远”中雷后自毁,“来远”、“威远”、“宝筏”、“靖远”相继被击沉,刘步蟾自杀。清军伤亡惨重,弹药将尽,丁汝昌下令沉船,但无人执行。一些洋员和无耻将领公开要求投降,军心涣散。最后,丁汝昌在洋员马格禄(英人)、浩威(美人)及营务处道员牛昶炳逼迫下自杀殉国。丁死后,马格禄、牛昶炳等盗用丁汝昌的名义,向日军投降。北洋舰队所剩“镇远”等10艘舰艇、刘公岛炮台及军资器械,全部落于敌手。2月17日,日军开进刘公岛,清政府苦心经营数十年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渤海南北门户均为日军所控。
平壤失守后,清政府觉得淮军不足恃,决定起用湘军。12月,光绪帝以两江总督刘坤一为钦差大臣,命他速赴山海关驻扎调度,节制关内外各军,又令湖南巡抚吴大激、淮军总统宋庆帮办军务。但军事并无起色,清军连续四次****海城皆遭败绩。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二月,日军由盖平、海城、凤凰城等地出战,6万湘军六天之内连失山海关外牛庄、营口、田庄台等军事要地。辽东的全线崩溃彻底粉碎了清政府以战取胜的希望,此后,清廷上下转向求和罢战。《马关条约》的签订平壤、黄海之战后,清廷起用恭亲王奕主持总理衙门,奕诉即请求各国驻华公使出面调停,但没有结果。日军侵入辽东后,清政府请美国驻华公使田贝出面调停。此时,日本鉴于列强联合干预的可能性正在增长,而且国内出现财力空虚、兵力不足的困难,表示愿意接受调停。清廷则派总理衙门大臣张荫桓、署湖南巡抚邵友濂为全权大臣赴日本议和。
光绪二十一年(1885年)正月,张、邵到达广岛,时日军正猛攻威海卫,为迫使清廷接受其全部条件,日本政府借口张、邵二人“全权不足”,拒绝与之谈判,公开指定要奕诉或李鸿章为全权代表,以清廷赔款、剖地为条件,张、邵二人被迫回国。北洋海军覆灭、辽东惨败后,清廷急于求和,龠李鸿章为全权代表赴日议和。
3月20日,李鸿章与日方全权大臣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春帆楼开始谈判。4月17日,双方签订了<马关条约>,条约规定:清政府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澎湖列岛,赔偿军费银二亿两,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后来,关于辽东半岛的割让问题又起争端,日本在俄、德、法三国压力下以向清政府勒索3000万两“赎辽费”为代价,放弃对辽东半岛的永久占领。事后,三国以干涉还辽邀功索偿,强迫清政府给予租借军港、修筑铁路、开采矿山的特权。
台湾军民的抗日运动
《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出后,台湾上下群情激愤,纷纷抗议割台。5月29日,日军在基隆东面的三貂角登陆。6月2日,清“割台大臣”李经方在基隆港的一艘日舰上与日“台湾总督”桦山资纪办理了交接手续。翌日,日军侵占基隆。署台湾巡抚唐景崧事大批官员内渡逃往厦门,日军随后占领了台北、淡水。6月14日,日方在台北设立了“台湾总督府”。
清朝在台官员内逃后,台湾人民纷纷组织义军,主动抗日。5月,日军南下攻新竹,徐骧、吴汤兴、姜绍祖等率义军和部分清军坚持抗战十余天,因粮弹不济被迫撤退。此后,徐骧部义军仍不断向新竹****,牵制日军达两月之久。7月,日军攻陷苗粟,不久,在大甲溪遗义军伏击,死亡甚重,后来日军收买奸细抄袭义军后路,徐骧等被迫率众撤退。日军随后占据台中、彰化等地,义军退往台南,与刘永福黑旗军并肩抗日。8月,日军进攻嘉义,黑旗军引敌人城郊地雷区,炸死日军700多人,近卫师团长能久亲王也受重伤死去。后日军卷土重来,襄塌城墙,才进入城中。黑旗军与义军退往曾文溪,不久即为日军包围。经过血战,徐骧、王德标等义军、黑旗军首领相继阵亡。8月下旬,日军得到增援后南北两路夹攻台南。城中粮食已绝,孤立无援,守军军心动摇。10月19日,刘永福乘英轮内渡厦门,台南陷落。此后,台湾人民抗日斗争转入低潮。在抗日保台的五个多月中,义军、黑旗军共打死打伤日军32000多人,为保卫祖国神圣领土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页。
中日甲午战争是日本军国主义发起的一场侵华战争,战争最后以清朝失败告终。战后,列强开始对华资本输出,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空前的民族危机也推动了资产阶级维新思潮的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