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性格形成期,把握孩子情绪健康的八个细节(1)
细节46:教孩子真正了解自己的情绪
波波是一名初一的男生,今天上思想品德课的时候,老师一到讲台上,就问大家:“如果你们期末考试考得不理想,回到家后刚和父母说完,就挨了一巴掌,你们会有什么情绪?”
“当然是生气啊,挨打了谁会高兴。”有同学马上回答道,教室里的气氛显得有些沉重和紧张。
“就是就是,会很伤心的。”另一个同学也连连点头。
“不过……”波波沉思了一会儿,回答道:“还会感到有些愧疚,毕竟是自己没考好。”
“嗯,很好,大家都回答出了自己挨打后的想法。那么……”老师轻咳了一声,又对同学们说:“如果,接下来,你们的父母说,又去哪玩了,瞧屁股上一层土。你们又会怎么想?”
“啊?老师你别大喘气啊,一口气说完不好么,吓我一跳。”同学们一副如释重负的样子,刚才的沉重感瞬间消息。
“不再生气、难过了?”老师笑着问。
“呃,还会有点心虚吧。”波波说:“会担心接下来爸爸妈妈再询问成绩的事情,然后生气。”
“就是,结果还是会挨打啊,哎!”同学附和道,显得有些失落。
这时候,老师很高兴的对大家说:“很高兴同学们有这么多反应。其实这些呢,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情绪了。今天我们的课外作业就是,根据今天课上的情况,自己分析一下自己的情绪,是愤怒还是软弱,是勇敢还是胆小,大家一定要认真的把自己分析透哦。”
事例中,老师的问题很有意思,学生的回答更有趣。考试不好回到家中挨父母的巴掌后的感受,和应在外玩耍弄脏衣服后挨打的感觉,在孩子们看来是不一样的,他们认为,一件是大事儿,一件是小事儿,肯定不能相提并论了。无论是生气、伤心、心虚还是内疚,这都是孩子在遇到事情后心理上的自然反应,这就是孩子不同的情绪表现了。
儿童心理专家认为,孩子的年龄虽然小,但也有自己的情绪特点,那就是“不自知、变化大、易受影响”。不自知是指孩子对“自己的情绪”了解很少,其来源、特点等都不清楚,情绪的好坏只是跟着感觉走。变化大说的是一点小事就会引起孩子心理和情绪的极大变化,俗话说“三月天,小孩脸”说的正是小孩子的喜怒哀乐都挂在脸上,相互转换很快。而易受影响是指的孩子的心理发育尚未成熟,其形成发展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如父母的情绪、同学的评论等,因此,如何让孩子在成长中,真正了解自己的情绪,认识各种情绪给自己带来的利弊,成为家长必做的一项重要家教工作了。对此,专家提出了以下两个家教方式供家长参考。
1.教孩子学会评价自己的情绪
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并找来纸笔,教孩子先写下自己知道的与情绪相关的词语如高兴、生气、内疚等,并能说出其代表的内容。然后,家长和孩子讨论这种情绪给我带来什么好处和坏处呢?如生气后我头晕、手心出汗、心里还很难受。
第三步,是家长和孩子一起寻找这些情绪产生的来源,如为什么别人说我坏话我会生气呢?找到原因后,家长再和孩子一起议论因为这样的小事我们生气值得吗?看看给我们和周围人带来的坏处那么多,很不值哦。让孩子了解到自己不同的情绪带来的不同的后果,在心里就会产生“这种情绪不好、这种情绪好”的印象,在日后的生活中,家长经常关注,并提醒孩子,他慢慢就会对不良情绪产生排斥感,对良性情绪更亲近。
2.让孩子知道情绪的作用是可以转换的
花花最好的“朋友”是一只叫咪咪的小猫,每天一放学,她就会和咪咪腻在一起,一人一猫一起玩,一起闹,开心得不得了。可是这两天,咪咪的精神有些不太好,总是无精打采的呆在角落里,连每天最喜欢的晒太阳活动也不进行了。
问过妈妈后,才知道咪咪生病了,需要好好休息,让花花不要总是去打扰它。
花花听后,郑重的点点头,说:“我不会去打扰它的。”
于是花花赶紧离得咪咪远远的,生怕吵到它。
“花花,咪咪过几天就会好的,你不用难过啊。”妈妈忍不住对她说。
“可是,它现在一定很难受,生病很不舒服的。”花花望着咪咪,一脸的心疼。
妈妈却不想让她总这么难过,于是对她说:“花花,你知不知道,其实,不好的情绪是可以转换成好情绪的。”
“嗯?”花花有些不明白妈妈的意思,但听了接下来的话后,逐渐明白了。
妈妈说:“你现在总伤心对咪咪也没用,但是如果你化难过为力量,支持咪咪,它的病会好的更快的。”
“真的吗?”花花激动的问。
妈妈点点头,花花马上说:“那我现在就化……为力量!可是,怎么支持它呢?”
“你可以多告诉它一些你感到快乐的事情,快乐是会传递的,当它感受到你的快乐时,心情就会变好,病也会减轻的。另外,你还要及时抱它去看医生,这才能真正帮助它”
“哦,明白了,我会照做的,妈妈”听后花花高兴起来。
花花妈的教女方法值得借鉴,她知道自己女儿喜欢小猫,通过小猫生病,她巧妙地教育孩子学会将自己的不良情绪转为有益的行动,既能帮助到小猫,又能纾解不良情绪给孩子的伤害,更让孩子明白一个道理:遇到坏事或不好的情绪时,我可以用别的方法把它变成有利的事情!
细节47:帮孩子制定法则逐级管理不良情绪
奇奇是个12岁的小男孩,爸爸疼妈妈爱,但总是喜欢乱发脾气,情绪一上来,就哭闹个不停,事后又觉得有愧,让爸爸妈妈怨也不是,爱也不是。
今天,奇奇又是在乱发脾气之后很后悔的来到妈妈身边,呜咽着扑进她的怀里,撅着小嘴说道:“妈妈,我不是坏孩子。”
“哎……”妈妈先是叹了口气,然后对他说道:“其实呢,你是个很好、很乖的孩子,只不过情绪不太稳定,如果你能用些方法管理一下自己的坏情绪,妈妈认为,你一定能成为一个更好的孩子。”
“管理情绪?怎么管?妈妈你快告诉我。”奇奇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般,扑在妈妈怀里,撒娇道:“我以后一定会做个更乖的好孩子,妈妈你快告诉我,怎么样我才能让自己不乱发脾气呢?”
“这个嘛,我们先来一起想一些能让你不乱发脾气的规矩,你觉得能做到的,咱们就记下来,等你再想乱发脾气的时候,你就拿出自己亲自立下的规矩看一看,自己的规矩总不能打破吧,这样你是不是就想遵守它呢?”
“好像是,那妈妈可以帮我一起立规矩吗?”奇奇可怜兮兮的问。
“当然可以,我们现在就开始吧。”妈妈拿出纸笔,拉着奇奇的手边说边进了书房。
孩子的年龄比较小,往往是心里想什么,脸上、嘴上、手上也会表现出什么,要不怎么说“小孩脾性”呢。专家认为,我们不能因为孩子还小就对他的不良情绪迁就,应想办法让他意识到自己的“坏”情绪也是需要管理的,要能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脾气。
在上节我们主要介绍了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情绪的有好坏之分,有利弊分,也学会了让孩子转化自己的不良情绪。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这些方法还不够,这里我们介绍另一种帮孩子减轻不良情绪影响的方法:不良情绪逐级管理法则。它的意思是,我们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制定简单易行的法则,帮孩子逐步控制自己的情绪。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四个步骤的内容。
1.发火前先忍三分钟
这是第一步,也是最基础的一步。孩子在生气、愤怒时,往往很随性,即会随时发火,不讲场合不分时间。家长可以先和孩子约定,发火前先忍三分钟,然后看看自己的气能消不。一般情况下,三分钟后孩子的不良情绪就会消减大半,毕竟生活中孩子遇到的问题其实都不是什么大事。
2.不骂人不打人
做好第一步后,家长可以告诉孩子:咱们进入下一步,不骂人不打人。孩子间的争执之所以会扩大化,往往在于双方都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性,从小摩擦到骂人再到动手。因此,这一步是孩子必须做到的。
3.不乱扔乱摔东西
不打人不骂人后,家长还要教育孩子不能随意拿摔东西,破坏物品不仅会增加家里的经济负担,还是没有公德心的一种表现。
六岁的美美总是心里想什么,就会在下一刻通过肢体语言表达出来。比如她觉得某个人很可恶时,就会伸出双手去推那个人;觉得眼前的东西碍事时,就会抬脚把它踢得远远的。总之,只要是不合她心意的东西,她不仅会在心里嘀咕,还会付诸于行动,把坏脾气发出来。
有一次,她把妈妈的新皮鞋给踢到了沙发底下,妈妈有些生气的对她说:“你怎么不找个正当的方法把心里的不痛快发泄出来呢?这样总做些伤害别人的行为,会惹人讨厌的。”
“可我就是不知道该做什么才……”美美渐渐的低下了头,她也知道她的行为是不讨喜欢的,但她不知道该怎么才能不伤害别人而把心里的坏情绪发泄出来。
当孩子有不良情绪时,一昧压制也不是办法,这时,就要用到下一步“恰当表达情绪”了。
4.恰当表达情绪
“妈妈帮你买套玩飞镖的东西怎么样?”妈妈理解美美的想法,提出了解决办法。
“那是男孩子们玩的东西。”
“对了,玩橡皮泥怎么样?用力捏橡皮的时候,会把情绪发泄出来,而且还能做出很棒的作品,一举两得,怎么样?”
“挺好,那我们晚上就去买好不好?”美美也觉得这样不错,而且学校有不少同学也玩橡皮泥,这样一来,就可以互相切磋一下了,她很高兴的答应了下来。
美美妈的做法很值得借鉴:给孩子找橡皮泥等玩具供孩子发泄情绪,而且又不损坏物品。
细节48:教孩子遇事冷静理智
六岁的儿子太淘气,太难管教,让爸爸妈妈十分头疼,每每看到儿子,都会无力的说道:“儿子,你到底能不能听话点?”
儿子却完全不听这些话,反而一遇到事情,就会被情绪所左右,忽哭忽笑,爸爸妈妈都不知道拿他怎么办了。
这一天,妈妈做了儿子最爱吃的蒸蛋,儿子高兴的在妈妈脸上亲了一口,甜甜的说道:“妈妈,我最爱你了。”
“那就听点话,别让妈妈总伤心。”
“嗯嗯,我听话。”儿子拿勺子挖了一口送进嘴里,却没想到蛋还没凉,舌头被烫的生疼,哇的一声就哭了出来,“妈妈讨厌,最讨厌妈妈了。”
高兴了怎么都好说,不高兴了就闹人,妈妈一阵心烦,下一刻,叉着腰立在儿子跟前,大声说:“刚不是还说会听话吗?现在哭什么?不准哭,听话的孩子都不哭。”
“不要,不要……”可儿子早忘了之前说过的话,越哭越伤心,最后竟然坐在地上打起滚来,妈妈气得真想胖揍他一顿。
孩子的情绪化行为常常让家长们感觉挠头:这孩子太难管了,遇点事儿就闹腾起来,虽然年级小但也不能这么由着他来吧!是的,无论是六七岁的孩子,还是十来岁的孩子,他们都明白些了事理,有时候明知自己不应该情绪化闹脾气,但还是控制不了自己。
专家认为,这说明家长需要对孩子加强冷静理智方面的教育了,它们是孩子性格塑造中的“安全带”,能减少孩子的情绪化盲动行为,还能帮助孩子趋利避害,更好地保护自己。值得一提的是,当孩子尝试着以这种类似成人的眼光看问题时,会得出和父母相近的观点,这会让他产生“我长大一些了”的自豪感,对他的品性的塑造有很好的帮助。
那么,如何教孩子能遇事冷静理智,不再慌乱失态呢?这要分别从冷静、理智两个角度入手培养孩子。
1.教孩子遇事冷静
小肖是一名10岁的男生,最近他有些苦恼,经常面带愁容,一副没精打采的样子。
“儿子,你最近怎么了?很没精神啊。”爸爸也注意到了儿子的异样,周末的时候就抽出点时间,来到儿子房间,想和他谈谈心。
儿子先是回答没什么事,爸爸笑呵呵的坐到了他旁边,说道:“没事咱们就谈谈心,爸爸很久没和你谈心了,有很多烦心事啊。”
“爸爸也有烦心事?”
“咦?你刚不是说没事吗?”
“我……”
“不相信爸爸吗?来和爸爸讲讲,好吗?”爸爸笑道。
儿子这才支支吾吾的说道:“我最近,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好像很经受不住打击,稍微有点挫折就开始乱发脾气了。”
“这样啊,那你要学着让自己冷静一点了,首先你要做到,遇事不惊。”
“遇事不惊?”
“对,不管遇到什么事情,先试着让自己平静下来,如果感觉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试着深呼吸几次看看,只要能让自己的情绪逐渐冷静下来,你的理智就会回来,这时候,就不那么容易生气发脾气了。”
“好像有些道理。”儿子拖腮想了想,郑重的点了点头,说道:“爸爸,谢谢你,下次再不开心的时候,我一定会试试您说的这个方法的。”
“嗯,再有什么疑问随时可以来找爸爸谈谈,好吗?”
“嗯。一定!”看着儿子的脸上重新挂上了笑容,爸爸也就不再担心了,剩下的,就看儿子自己的了。
当小肖遇到难题时,他的父亲通过婉转的方法引导孩子吐露了心声,然后教给孩子一个很实用的遇事冷静的方法:深呼吸,通过呼吸能改善孩子的生理应激反应,让孩子激动的情绪逐渐平稳下来。当然,还有不少方法也都能起到相同的效果,比如,先走开一会,脱离当时的环境,也有助于让自己冷静下来;心里默念“冷静冷静,我能冷静下来”,这种心理暗示方法效果也不错。
2.理智分析事情,找出解决方法
家长应教给孩子,情绪平稳下来后,还要做第二步——找出面前难题的解答方法,解决掉这个问题,不但能提高孩子的自信心,激励他们迎难而上,还有助于他们以后遇事更加冷静沉着。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在刚开始时,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去攻克难题,并及时总结经验,然后逐渐放手让孩子大胆尝试。
细节49:孩子自暴自弃怎么办
小仁是一名初中二年级的男生,不仅长得帅气,学习成绩也是数一数二的,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倍受瞩目。但是这次期中考试,不知道什么原因,小仁的成绩一落千丈,当爸爸看到他的成绩单时,狠狠的把成绩单摔在了地上。
“你最近都在干什么?我们辛辛苦苦供你上学,你就拿这样的成绩让我和你妈丢脸?从明天开始,你别出去玩了,什么时候成绩上来了,什么时候再说。”爸爸狠心的说道。
小仁的脸马上就变了色,眼里含着泪对爸爸说:“爸,我不是故意的,下次我会考好的。”
“下次考好了再说。行了,就这么定了,明天开始我会亲自监督你的。”
“可我和同学约好了去打球……”
“成绩都成这样了,还打什么球啊,明天给我早点回来。”说完,爸爸便不再听他说话,扭头回了书房。
小仁觉得很委屈,他只是一时失利,怎么爸爸只看到他这次的坏成绩,而没想起他以前的好成绩呢?既然这样,还不如一直坏下去。
小仁开始赌气,看着爸爸离去的背影,心里下定了决心:明天照样去打球,以后,再也不认真学习了。
6岁到12岁是孩子的学龄期,这个时期孩子是进学校学习的基础阶段,他们不仅要面对课程学习的诸多任务,还要学着处理社会关系。因此,孩子的负担本就比较重,而这个时候他们常常希望父母能理解自己的困难,并及时给予指点,而不是一昧的增加压力。故事中,小仁的爸爸虽然很关心他,很希望他能成才,可是他没有深入理解孩子的心理,采取了最为简单也最令孩子厌恶的教育方式——不问青红皂白,只要成绩不理想就要受到责难和惩罚。小仁爸的这种方式给孩子带来了更大的心理压力,最后导致孩子逆反心理倍增,干脆自暴自弃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