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嘉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成就孩子好性格的100个细节 > 第24章 培养孩子创新能力的八个家教细节(1)

第24章 培养孩子创新能力的八个家教细节(1)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细节63:培养敢于质疑的孩子

意大利杰出诗人但丁说:“怀疑有如草木之芽,从真理之根萌生。”俄罗斯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巴甫洛夫也说:“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可见,一个人只有学会怀疑、敢于质疑,才能真正解放思想,大胆探索,最终发现真理。

在一篇名为《动手做一做》的小学课文中,法国科学家郎之万向几个小朋友提了个奇怪的问题:“一个装满水的杯子,再放进别的东西,水会漫出来,如果放条小金鱼就不会,这是为什么?”

听了这个问题,有的小朋友说是因为金鱼身上有鳞片,有的说是金鱼把水喝下去了。这时,一直安静坐在旁边的女孩伊琳娜觉得大家说的都不对,但她又一时想不出其中的缘由。后来,伊琳娜回家问妈妈,妈妈告诉她:“想不出来,那不如动手做做看!”。

于是,伊琳娜照科学家郎之万所说,在杯子里倒满水,然后买了条小金鱼放进去,结果水漫出来了。她很生气,觉得郎之万骗了他们,第二天就去质问他:“我试过了,把鱼放进水杯,水还是会漫出来。您为什么用这样的问题来骗我们呢?”

郎之万听后“哈哈”笑道:“我不是骗你们,而是要让你们知道,科学家说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

文章中的科学家用这样一个小问题,既锻炼了孩子们动手实践的能力,又引导他们勇敢质疑别人的言行。

很多时候,孩子们是充满求知欲、好奇心的,他们会不断提出“这是为什么”、“那是什么”等问题,这实际上就是他们勇于质疑的表现。可是,当孩子对某句话、某件事提出质疑时,许多家长并没有及时作出回应,而是不停地告诉孩子要“听话”,不要挑战权威。

然而,孩子们正处于最富创造力和进取心的时期,此时家长若不给他质疑的勇气,孩子很可能永远被习以为常的惯例所禁锢。所以,为了让孩子真正学会创新,拓宽自己展现自我的舞台,家长应从小注意引导孩子勇敢质疑,具体方法如下:

1.巧用自己的小错误引导孩子质疑“权威”

一天,薛女士正在看某电视剧的大结局,剧情到高氵朝时,儿子小谷突然拿做好的作业给她看。薛女士草草浏览了小谷做的几道数学题,就告诉他:“这道题错了,你去重算一遍!”

于是,小谷拿着作业本回自己的房间,将那道题又算了一遍,结果还是跟刚才的一样。

可半个小时过去了,他还没有让薛女士重新检查那道题。后来,薛女士看完电视后问小谷:“刚才的题做完了吗?”

小谷发愁道:“妈妈,我算了好几遍,得出来的结果还是跟刚开始算的一样。”

薛女士又仔细看了看那道题,发现原来小谷没做错。她说:“宝贝,这题你没算错。”

小谷不解地问:“可刚才你怎么说我算错了呢?”

“哦,刚才是我自己看错了。”薛女士弯下腰,拉着小谷的手说,“宝贝,对不起,刚才是妈妈太大意,看错了,妈妈向你道歉。下一次,如果你觉得自己是对的,就一定要大胆说出来,要大声对妈妈说,‘妈妈,你错了,我才是对的’,好吗?”

“可是,妈妈也会犯错吗?”小谷问。

薛女士笑着说:“是啊,每个人都会有做错的时候,妈妈也不例外。所以你应勇敢质疑,以后要是真能找出妈妈的错,妈妈还会奖励你的!”

这么一说,小谷的愁眉彻底舒展开了,他开心地笑道:“妈妈,我知道了。”

许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乖巧听话,可在这个过程中,家长的指导、管束或者监督,往往让孩子觉得,家长和老师、教科书一样,代表着一种权威。于是,孩子可能会对家长的话深信不疑。可实际上,谁都有说错话、做错事的时候。所以,要让孩子敢于质疑,家长就应通过身边一些小事让孩子明白,“权威”的言行举止也不一定完全正确。

2.多给孩子一些自由表达的空间和机会

孩子的言行若常常受家长的严格控制,久而久之,他会因害怕“权威”而不敢自由表达心中所想,进而不敢对别人的言行提出质疑。所以,要让孩子充满活力,要让他勇于质疑、大胆创新,家长就应给时常给孩子创造自由表达、独立思考的机会。

比如,平时生活中,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开展“家庭辩论”活动。活动开始前,家长应和孩子商量确定一些辩论议题,辩论开始后,他们可以分别阐述自己的观点,然后就对方的某些观点对其提问。这样不仅能引导孩子多提问,多质疑别人的想法,还能锻炼他的口才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细节64:让孩子保持强烈的好奇心

有媒体曾报道过这样一件事:2007年底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后,某小学老师组织学生们观看相关的电视专题报道,当时记者采访了这些学生。

记者随机采访其中一位小学生:“假如你登上了月球,你会做什么?”

这名学生回答说:“我会好好学习。”

这个回答让许多人觉得悲凉,后来,有不少人感叹,如今的孩子越来越缺乏好奇心和想象力了。

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它往往蕴藏着巨大的潜能,是孩子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动力。科学家培根曾说,好奇心是孩子智慧的嫩芽,孩子对世界的认识是从好奇开始的,强烈的好奇心不仅增强了其求知欲,也促进了其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的形成。

自称“科学顽童”的查德·费曼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他天生好奇,从十一二岁起就在家里设立了自己的实验室,在那里做马达、光电管等玩意,还用显微镜观察各种有趣的动植物。

一次,为了弄清蚂蚁是怎样觅食、怎样互相通报食物来源等问题,费曼几乎废寝忘食,在他的小实验室里待了很长时间。他将一些糖放在实验室的某个角落,然后放出蚂蚁,看它需要多长时间能找到那些糖,找到之后会如何让同伴知晓。这个过程中,费曼还会拿彩色笔画下蚂蚁爬行的路线,因为他很好奇:蚂蚁爬行的路线究竟是直的还是弯的?

正是这种好奇心和为满足好奇心的实践活动,极大地锻炼了费曼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为他在科学领域取得巨大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好奇心的作用不仅仅在于锻炼创新思维和想象力,它还能训练孩子正确的判断及决策能力,能培养其责任心和自主能力,另外还能提升孩子对事物的观察力、敏锐度等。总之,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注意培养其好奇心是非常必要的。

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也曾提出对孩子的“六个解放”,即解放他们的嘴,解放他们的双手,解放他们的大脑,解放他们的时间,解放他们的空间,最大限度地解放其好奇心。那么,生活中,家长到底该如何让孩子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呢?

1.鼓励孩子大胆提问,允许他提“傻”问题

生活中常常会有许多新奇的事物吸引着孩子,也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困扰着他们。这时,求知欲强烈的孩子总想将事情问个“水落石出”。比如,在雷雨天,孩子可能会问爸爸妈妈,为什么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早上起床时,有些年龄较小的孩子可能会问,为什么早上是太阳晚上是星星、为什么要穿鞋、为什么是晚上睡觉而不是早上睡,等等。

遇到这样的情况,家长应对孩子大胆提问的行为表示肯定,而不是因失去耐心而敷衍了事或厉声呵斥。很多时候,家长一句“别再问了,烦不烦”之类的话,会导致孩子今后羞于启齿,扼杀他的好奇心与想象力。

所以,平时生活中,家长要鼓励孩子细心观察周围事物,多思考、多提问。在孩子提出一些看似很傻、很幼稚或荒诞离奇的问题时,家长不应讥笑、责备他,而是应该努力作答。有些问题若真的难以解释,家长可鼓励孩子自己动手查资料或亲自实践。

2.提供孩子感兴趣的绘本、书籍

就读于某知名高校生物专业的小易,从小就对昆虫有强烈的好奇心。上小学三年级时,小易常常在课堂上走神,不知他从哪里弄来一只昆虫,观察得津津有味。下课后,同学们叫他出去玩儿,他却仍然趴在课桌前看那只昆虫。

后来,爸爸知道了此事,他并没有责骂小易,因为他发现小易真的很喜欢昆虫。于是,爸爸给小易买了很多与昆虫有关的书籍,小易高兴极了。但同时,爸爸也告诉小易,如果将来想好好研究昆虫,现在就要先好好学习。

自那以后,在爸爸的支持下,小易一边努力学习,一边保持着对昆虫世界的好奇心。

终于,高中毕业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理想中的大学,并选择了自己最喜欢的专业。

生活中,家长应时刻注意保护孩子的好奇心,通过购买与其兴趣相关的书籍、绘本或影音制品等积极支持他不断探索与创新的活动。

3.给孩子提供一些可自由创作的素材

大多数情况下,孩子会对与玩乐有关的事物比较感兴趣,但很多有固定玩法、特别设计的玩具,孩子们可能经常在玩,渐渐地就对其失去兴趣。这时,家长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些可供自由创作、自由设计的材料,如水、粘土、盒子、瓶子或其他手工制作素材,不要告诉他该怎么玩,要拿这些东西做成什么,而是让他自己去设计。

细节65:让孩子不再“安于现状”

诺斯克里夫是新闻界里的“拿破仑”,他一生都生活在不满足中,他不甘安于现状,不甘心自己拥有的财富总是维持在同一个水平线上。所以,他不断为自己制定新的目标,不断进取,最终成为了享誉全球的新闻大亨。

最初踏入社会的时候,诺斯克里夫每月只能拿到80英镑的薪水,对此他非常不满。于是,他开始拼命工作,用超过常人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努力,为自己争取到了更好的待遇。后来,当《伦敦晚报》、《每日邮报》都归他所有时,他仍然不满足,为自己制定了新的目标。很快,他成了英国《泰晤士报》的大老板。可这时,他还是不肯就此停歇,他要利用这个媒体揭露官僚的腐败,要竭尽全力监督政府。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不少国家机关的办事效率果然有所提高,这对整个英国制度的改革起到了重大作用。

后来一次,诺斯克里夫问《泰晤士报》的一位员工:“你喜欢现在的工作吗?”那名员工说:“很喜欢。”他又问:“你现在的薪水是多少,满意这个状况吗?”员工说:“一星期5英镑,很满意了。”这时,他回应道:“你要知道,我可不希望我的员工拿到5英镑就感到满足。”此后,那名员工满足于一星期5英镑的薪水,总是安于现状,碌碌无为,没有取得任何突破性成就,所以他自始至终只是个助理编辑,没有升职,也没有加薪。

生活中,有不少孩子和那位助理编辑一样,总是安于现状,不想对自己的学习、生活状况做出任何改变,也没有为自己的未来制定更长远的目标。这样的孩子,往往是缺乏进取心和竞争力的,安于现状的人生态度让他们不再期待“变得更好”。

然而,无数成功者的实践证明,一个不安于现状、不断进取的人,才能真正感受到心灵的安宁,也才能在不断努力的过程中一步步达成目标,实现自己的理想。所以,为了让孩子拥有更加成功的人生,家长应时刻注意孩子的学习、生活状态,时常鼓励孩子积极进取,绝不能让他安于现状。具体而言,家长可用以下方法让孩子走出安于现状:

1.帮助孩子了解什么是他所需要的

孩子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可能是因为他不够成熟,不能对自己做出正确评价,也不清楚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于是,孩子就无法进行自我调节,也不愿做出任何改变,因为他根本不知道改变将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结果。

因此,要让孩子走出安于现状,家长应引导他了解什么是自己真正需要的。比如,当孩子对自己不太优异的成绩感到满足,长期没有进步时,家长可以给他讲一些名人小时候不断进取、不安于现状最后取得巨大成功的故事,再讲一些反面事例,让孩子明白自己需要通过不断进取来获得成功。

2.给孩子创造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

孩子若长期生活在充满“火药味”的家庭环境中,他就会渐渐产生恐惧感,比如当孩子做出一些令人不满的事时,家长严厉斥责他,孩子就会对其产生畏惧感,进而不敢在其他方面做出改变。

有时,孩子原本是有上进心的,可家长却对其不屑一顾,甚至讽刺、挖苦,这也会使其积极性受到打击,从而产生放弃努力、满足于现状的想法。

所以,无论孩子的行为正确与否,家长都应平心静气地应对此事,要在一个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中与孩子交流沟通。这样既不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也不会打击他的积极性与进取心。

3.避免对孩子提过高的要求

很多孩子在达成某项目标的前期,会表现得十分积极、有上进心,但时间一长,他们可能会有所松懈,或满足于现状,不愿继续努力。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很可能是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过高,给他制定了超出能力范围的目标。

平时生活中,家长要对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还要实时关注其完成任务的情况。在孩子遇到困难时,家长应给予鼓励和必要的帮助;若发现孩子实在没有能力完成此事,就应适当降低要求,以免打击他的自信心。

4.让孩子把自己作为“参照物”

有些家长喜欢将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小朋友做比较,这样比较的结果,往往是让孩子骄傲自满或产生挫败感。所以,家长应该鼓励孩子以自己为“参照物”,和自己的过去做比较,这样他就很容易获得前进的动力。

细节66:训练观察力,擦亮孩子双眼

敏锐的观察力,是孩子创造力的源泉,对其今后的智力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心理学家认为,观察是智力活动的基础,也是一个人生活中所必须的能力。生活中,人们评价一个人的智力水平时常用“聪明”或“不聪明”两个词,而聪明的意思是耳聪目明。由此也可看出,以感知为基础的观察力,是孩子聪明大脑的“眼睛”,即让孩子多看、多听、多接触各种事物,积累丰富的知识经验,他才能在遇到难题时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发明蒸汽机的瓦特,小时候虽家境贫寒,但却十分聪明好学。他曾在一家钟表店当学徒,从那时起,他就时常在店里仔细观察、研究各种仪器。

后来,瓦特接到了修理一台纽可门蒸汽机的任务。起初,他修好了这台机器,却发现它工作起来很吃力,像个快要喘不过气来的老人。于是,瓦特想将其改进一下。在他的不断努力下,两年后,改造工作基本完成。可当他点火试机的时候,才发现汽缸到处漏气。他想尽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每天都打起十二分精神,一遍又一遍地仔细检查机器。

一天,他趴到汽缸前观察漏气原因,突然有一股热气冲出,他来不及躲闪,肩膀被蒸汽烫得红肿。可即使如此,他仍然没有放弃。很快,他又回到实验室,一边查阅资料,一边继续认真观察、检测汽缸。

终于有一天,瓦特的灵感来了。而这份灵感,同样源于他的认真观察。那天,他一边喝茶,一边看着炉子上的那个水壶,发现壶盖一动一动的。他看看水壶,又看看自己手里的杯子,突然想到:茶水要变凉,可以倒在杯子里;蒸汽要变冷,可以把它从汽缸中“倒”出来啊。就这样,瓦特设计出了一个和汽缸分开的冷凝器,解决了漏气问题,世界上第一台真正的蒸汽机也随之诞生。

瓦特正是因为善于观察,才将一台“行将就木”的机器改造成真正意义上的蒸汽机。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