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开拓创新——开辟真理新里程(2)
是指在研究一问题时,由于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受阻,而转换成另一种方法,或转换思考角度思考,以使问题顺利解决的思维方法。
如历史上被传为佳话的司马光砸缸救落水儿童的故事,实质上就是一个用转换型逆向思维法的例子。由于司马光不能通过爬进缸中救人的方法解决问题,因而他就转换为另一方法——破缸救人,进而顺利地解决了问题。
3缺点逆用思维法
这是一种利用事物的缺点,将缺点变为可利用的东西,化被动为主动、化不利为有利的思维发明方法。
这种方法并不以克服事物的缺点为目的,相反,它是将缺点化弊为利,找到解决方法。例如金属腐蚀是一种坏事,但人们利用金属腐蚀原理进行金属粉末的生产,或进行电镀等其他用途,无疑是对缺点逆用思维法的一种应用。
逆向思维会助你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开辟出一方新天地。
逆向思维与常规思维不同,逆向思维是反过来思考问题,是用绝大多数人没有想到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运用逆向思维去思考和处理问题,实际上就是以“出奇”达到“制胜”。因此,逆向思维的结果常常会令人大吃一惊,喜出望外,别有所得。
模仿创造思维
认为创新就应该拒绝模仿的观点其实是人们对模仿的一种误解,因为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所以不存在绝对的模仿,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模仿。
一说起创新、创造,大多数人会很自然地鄙夷模仿,因为创新,意味着更新,而模仿则是步人后尘。有无数个案例表明,创新者生,模仿者死。不仅如此,窃取创新者智慧成果的模仿在道德上也不具备被尊重的价值。哈佛告诉你,创新从不拒绝模仿,事实上,通过模仿别人你同样可以成功。
当今世界上,最成功的模仿者首推日本,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是什么?是了不得的创新?可能有一些吧,但是如果你翻开日本过去几十年的工业发展历史,你就会发现很少有重大的新产品或尖端的科技是发源于日本。日本人只不过仿用了美国的点子和商品,从汽车到半导体等都是仿造的,日本人只保留精华,改进其余部分。
有许多人公认钢铁大王卡内基是世界首富,你知道他是怎么办到的吗?很简单,他模仿洛克菲勒、摩根和其他金融巨子。他留意那些人的一举一动,研究他们的信念,模仿他们的做法,就有了他的成就。
再仔细观察,那些挑战跨国巨头的新兴“杀手”大多是模仿高手,或者是“快速模仿者”。我们看看这些“杀手”的名单,百度、腾讯、盛大、联想、万科、招商银行等,他们的事业发展中都有模仿者的身影。
认为创新就应该拒绝模仿的观点其实是人们对模仿的一种误解,因为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所以不存在绝对模仿,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模仿。看看模仿创新的定义你就知道其中的奥妙了。模仿法是指以某一模仿原型为参照,在此基础之上加以变化产生新事物的方法。模仿不是照搬照抄,而是要求创新。在人类的众多发明创造中有许多是建立在对前人或自然界的模仿基础之上的,如贝多芬的第四乐章(《欢乐颂》)合唱,就是模仿法国作曲家卡比尼作的歌曲并进行再创造的,又如发明家模仿鸟发明了飞机,模仿鱼发明了潜水艇,模仿蝙蝠发明了雷达……
所以模仿与创新并不是泾渭分明、天生的水火不容,哈佛教授告诉我们,真正创造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新事物的案例并不多,在创新领域中更多的是创造性模仿。“创造性模仿”由哈佛商学院教授李维特率先提出。此后,德鲁克又从战略高度对其进行了精辟论述,认为创造性模仿是“创造性仿制者在别人成功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创造性模仿,与一般模仿不同。创造性模仿,是在研究原有事物的基础上,对原有事物的改进和超越,模仿的目的不是为仿制而是为了创新。
在商业领域,创造性模仿者没有创新一种产品或一项服务,它只不过是完善这种产品或服务,并给它重新定位。比如,突出产品特性,以适应稍有不同的市场。这样,在短时间内,这个新事物就会真正满足顾客的需求,占领市场。
大自然给人类的启发是多种多样的。大自然的山川,浑然天成,质朴无华,正是受此启发,人类才发展起了建筑学,建立起了现代化大城市。大自然的河流,看起来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日夜奔腾不息,但它不也是在日夜教导人们如何理解地球的重力、运动的惯性等许多道理,教会人们如何开发利用大自然的潜能吗?金属,给人类的灵感就更多了,这类看起来很坚硬的东西,被火熔化后竟能按照人类的需要变成为人类所用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它让人们明白了各种物质都有熔点,都能进行形态和能态的转化。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大部分的发明创造都是靠仿生研究成功的。莱特兄弟从鸟身上得来灵感发明了飞机,贝尔通过研究声音的传递得到灵感发明了电话,为人类开辟了信息的时代。雷达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来的灵感,在军事上作出了重大贡献。像现在的电脑是仿造人类的大脑而发明出来的,汽车是从马车仿造而来的。人类的现代化文明以及高科技60%是靠仿生学得来的。
在学习中也无处不见创造性模仿,比如写作文就是最典型的,一个好的写手首先必须成为一个勤劳的阅读者,在经过大量阅读别人的作品后才能建立写作的意识、灵感,并学到一些词汇、章法。其次是必然要经历的一个阶段就是模仿,模仿别人的构思,表达时所用的词汇和句法等,这个过程是一个学习和积累的过程,也是最重要的过程。最后,当经过一段时间的模仿后,就能够撇开所模仿的模式限制而自由、熟练地重新组合在模仿中学到的词汇、句法、章法,写出自己的风格了,佳作就这样产生了。
这是一个创新的过程,这个过程要做好,必须有前两个过程的铺垫,尤其是第二个过程的模仿,这是基础。其他学科也是,都经历了一个由学习到自我独立运用和开创的过程。
所以,无论发明、创造还是其他生活中的一切都离不开创造性模仿,创新的一个重要思维就是善于从已有的事物中获得灵感,总结规律,创造出新的东西适应新的情况和新的需求。
具体说来,模仿技法的步骤通常有:
1.发现问题
留心身边的事物,发现并抓住问题的实质。
2.寻找榜样
在弄清问题症结的基础上,想想哪些生物或事物对这种问题有解决办法,选一种最感兴趣的进行剖析、仿效。
3.观念移植
设法将某个领域的理论、方法和策略引用、模仿到另一个领域。如戏剧表演的手法就可以用到英语情景教学中和销售员培训的模拟销售场景中去。
4.利用矛盾
就是利用事物的对立面。如玻璃窗是为满足人们透光而不透风的要求,而百叶窗则相反,是为了满足人们透风而不透光的要求。橡皮铅笔也是为了做两件相互矛盾的事:写字和擦字。
5要“快”而“高”
如果是模仿已出现的新产品、新事物,就要学得快、用得快。同时,要在质量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节省科研投资和避开市场风险。
模仿是一个从学习到改进再到创新的过程,模仿性创新思维,是一种渐进的创新,它更多的是激发创意的一种手段,并不完全是为了产生仿生产品或仿制新事物。
模仿性创新思维告诉我们,在创新的能力和条件还不具备时,不妨试着从创新性模仿开始,在模仿中创新。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实现质的突破,那时就能使真正的创新腾空而出。
哈佛精英第8课:创新是一种能力
好奇心,创新的原动力
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一切发明创造都来源于对事物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一位哈佛大学校长在世界大学校长论坛讲过:“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可见,一切发明创造大都来源于对事物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好奇心,是一种猎奇心理,这种心理习惯的形成,有助于创新能力的提高。可以这么说,好奇心是创造力的内在心理因素,是创新的源泉。
日本东京都中野区,住着一个穷困潦倒的知识分子——田中正一。他没有职业,一文不名,却整天关着门在家里研制一种“铁酸盐磁铁”,被邻居看成是“怪人”。当时他患上了“神经痛”的毛病,怎么治也治不好。那时候,每逢星期四他都要带着许多制好的磁石,到大井都工业试验所去测试。时间一长,一个偶然的现象出现了:每逢星期四他的神经痛就得到缓解。田中正一是一个探究心很强的人,他感到十分好奇,于是就找来一条橡皮膏,在上面均匀地粘上五粒小磁石贴在自己的手腕上作试验。很快,他发现这玩意儿对治疗神经痛很灵,就立即申请了专利。田中正一认为:“将磁石的南极、北极相互交错排列,让磁力线作用于人体,由于人体内有纵横交错的血管,血液流过磁场时,便能感生出微电流,这种电流能达到治病强身的效果。”取得专利权后,田中正一模仿表带的式样,制造四周镶有六粒小磁石的磁疗带,向市场推出。产品上市后,果然不同凡响,在全日本出现了人人争购、趋之若鹜的现象。工厂三班制生产,产品仍供不应求。在销售最好的时期,仅一周销售额就达两亿日元。就这样,转眼之间,田中正一变成了富翁!
关于好奇心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来,如:莱昂那多·达·芬奇、伊撒克·牛顿、约翰·沃尔夫冈·封·歌德、玛丽·居里以及帕布罗·毕加索等都是出于好奇心,在各自的领域内才有所造诣的。历史学家让·鲁道夫称好奇心为“我最重要的原动力之一。它简直就是一台发动机,使我总想看到一切、听到一切”。
哈佛在录取新生时关注的一个焦点就是:一个学了很多知识的学生是否还具有创造性;他们是否有旺盛的好奇心和动力去探求新的领域;除了学习本专业,学生是否关心其他领域的东西,是否有广泛的兴趣。很多家长总是以为,在中学考试中排名第一、第二的学生能够进入哈佛大学。这是非常大的误解。哈佛大学校长说哈佛录取学生的标准除了学习成绩以外,好奇心、创造力是很重要的一项。
好奇心提高了经验的质量,人们的眼界更宽了,经历更丰富了。由于好奇心,全部的知识领域突然变得有趣了,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人们会有所发现,这又会激发人们的积极性,从而为学习注入无尽的活力。
所以,你必须允许自己好奇。或许,你的求知欲不知什么时候受阻了,通往好奇的道路被过多的无意义的事实资料所占据,那么,你就要毫不犹豫地去铲除障碍,让通道恢复畅通,并每时每刻都注意保护好你的好奇心!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认为:积极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在人们感到“惊奇”时,在情感上燃烧起来对这个问题追根究底的强烈的探索兴趣时开始的。因此,对于人们而言要激发好奇心,首先就必须使自己具有强烈的求知欲。而人的欲求感总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精神上的需要,就没有求知欲。要有意识地为自己出难题,或者去“啃”前人遗留下的不解之谜,激发自己的求知欲。你应该经常地问自己:为什么、什么事、谁、多少、在哪里等等。这些疑问一旦出现,就马上开始研究,直到找出一个令你满意的答案。要知道一个总是能提出为什么的人,是一个活着的人;而一个不再提出为什么的人,是一个活着的死人。
除此之外,你还要训练自己感官的敏锐性,使自己习惯于全神贯注地听、尝、闻、看或触摸。
最后,让我们用毕业于哈佛大学的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的海伦·凯勒的一段话来结束关于好奇心的话题,她写道:
我虽然双目失明,却可以向那些想充分利用天赐视觉能力的人指出,是的,我要劝告他们:使用眼睛吧,就仿佛明天将会变瞎,并且要同样使用其他的感官。倾听各种声音发出的美妙音乐,小鸟的放声歌唱,乐队的轰鸣巨响,就仿佛明天就会变聋。触摸他们想要触摸的各种物品,就仿佛明天将会失去触摸的机会。闻闻花朵的香气,享受每一块食品碎屑的味道,就仿佛嗅觉与味觉将不复存在。
去探索科学,去进行创造性思维吧!只有在探索过程中,才会不断地激起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之不枯不竭,永为活水。一个人,只有当他对学习的心理状态总处于“跃跃欲试”阶段的时候,他才能使自己的学习过程变成一个积极主动“上下求索”的过程。这样的学习,就不仅能获得现有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能进一步探索未知的新境界,发现未掌握的新知识,甚至创造前所未有的新见解、新事物。
什么是天赋?天赋不是上天赋予的才能,而是要你自己去追寻,好奇心让你时刻保持对外界的敏感和兴趣,让你不断发问和探索,从中获得真知和规律。因此,只会做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拥有一颗好奇心才真正拥有了智慧之泉。
正确的心态是创新的卫士
哈佛人之所以能够在各个领域取得遥遥领先的成就,原因就在于他们有正确的心态——他们有不骄不躁、谦虚谨慎、永不满足的求知心态,他们有积极进取、坦然面对失败和非议的心态……
创新离不开一个好心态,因为心态制约着人潜在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从而影响着人的潜力和创造力。哈佛人之所以能够在各个领域取得遥遥领先的成就就在于,他们都有一个正确的心态,他们不骄不躁、谦虚谨慎、永不满足的求知心态,他们积极争取、坦然面对失败和非议的心态,他们相互帮助、共同激发的合作心态,他们自信而奋力向前的心态……正确的心态使他们能够在哈佛这样一个宽松而优越的环境中放开自己的手脚,放飞自己的思想,开创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1自信的心态
一个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的人必然是一个自信的人。因为创新是一种突破,创新是一种革新,创新也会是一种超越。敢于创新的人,必然相信自己有突破、革新的能力,必然有一种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意识,因为自信,所以行动。哈佛从不缺乏自信的人,他们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打破陈规、提出自己的见解,创造出能证明自己的东西。所以,假如你对自己不自信,走不出自己的阴影,你的人生也很难有什么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