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章 西撤(上)
“万家岭干掉了鬼子一个师团?”
“真的假的?”
整个冀东起义军对万家岭大捷的胜利既怀疑又兴奋,不管怎么说,正面战场的大胜必然能让敌后战场的压力也小一些。
而在得到这个消息后,有些冀东起义军首领又一次转变了立场。
“既然国军在万家岭取得了大胜,那么鬼子还能攻下武汉么?”
当然能攻下——唐亮心中默默念着,毕竟1938年的鬼子还是处于战略进攻阶段,虽然武汉会战整体来说打的挺好的,但是双方实力还是差距太大,此刻的华夏还不足以抑制住鬼子的进攻势头——不过鬼子的攻势也快被遏制住了。
还没得第四纵队和冀东起义军高兴几天,仅仅在得到万家岭大捷消息的第二天,冀东起义军就得到了一个噩耗:
10月12日,坐拥国军最顶配装备的胡宗南率领3个军与鬼子血战20多天后,有着坦克部队及炮兵旅的他却一直处于下风,最后还是丢了信阳。
李宗仁立刻给郑三发子嫡系部队的胡宗南下达撤退命令,他电令:
“胡宗南自信阳南撤,据守桐柏山平靖关,以掩护鄂东大军向西撤退。”
然而,胡宗南公然抗令,直接带军队七个师一口气退至南阳,导致“平汉路正面门户洞开”。
李宗仁当即大发怒火:
“胡宗南部为郑三发子的嫡系部队,在此战局紧要关头,竟敢不遵命令,实在不成体统!”
让李宗仁最气的并非是胡宗南的“不成体统”,而是“胡宗南部隶属于我,但胡氏却从不向我报告敌我两方情况。信阳危急时,竟又擅自撤往南阳我据情报告军委会,要求严办胡宗南,军委会竟不了了之。”
自信阳失守后,李宗仁便带着部队在大别山打起了游击战,第五战区长官部也跟着撤退至陈村。胡宗南一行人则是不知去向,李宗仁只好调八十四军和六十八军赶赴武胜关、平靖关一带固守,这是防守武汉北部的最后一道防线。
然而,刚抵达陈村,李宗仁就与六十八军部长刘汝明失去联系。虽然周围风平浪静,但李宗仁到半夜都忧心得睡不着觉,久久不能入睡。
突然,他直起身子,急忙披上衣服叫醒了所有人,命令全军向西移动。
他这番行为吓到了在场所有士兵,面对他们的疑问,李宗仁回答:
“陈村可能不安全,我觉得应该从速离开。”
如他所料,在他们一行人离开陈村2小时后,鬼子千余人纷纷闯入陈村,打算突袭李宗仁。
只是他们扑了一场空,李宗仁已经在前往安陆的路上了。
对于该撤退行为,李宗仁的解释是:
“忽然心血来潮,惊觉战况不好,在陈村可能有危险。”
他一个“心血来潮”,救了全员的命。
……
然而胡宗南的不遵命令,最终让武汉以北门户大开,武汉会战单位结束已经进入倒计时。
而武汉会战一旦结束,那么之前传言鬼子20个师团将在攻占武汉后调入华北派遣军作战序列,这就成了冀东诸人心中沉甸甸的石头。
同样在10月12日这天,鬼子共有100余艘舰艇,60多架飞机,合共7万多人的兵力在广东大亚湾登陆,开始实施广州攻略,这更让是在冀东众人心头重重的砸入一颗钉子。
随后又得到消息——鬼子第21师团一部不知什么时候抵达了天津,忽然对冀中进行扫荡,冀中游击军溃散。
于是两天后,在邓国主持的丰润九间房会议上,冀东起义军大多数人认为,已经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八路军4纵和抗联(冀东起义部队)应该尽快西撤,尤其必须赶在鬼子攻下武汉前全体西撤进晋察冀根据地。
会议只同意留下苏眉、陈全、包森、单德贵和赵立邺等同志率500多人,外加600多伤员留下,继续坚持斗争。
只是在唐亮一力坚持下,总算将留下兵力(含伤员)增加到2000人。
对此,冀东主要领导人中只有李云昌坚持自己的意见,但是他已经成为少数派,只有起义军首领洪麟阁同意他的观点。
而第四纵队则只有唐亮继续扯着嗓子喊要留下。
对此唐亮和李云昌只好说:
“我服从组织决定,但是保留自己的意见。”
至此,西撤意见为绝大多数第四纵队及冀东起义军首领所同意,八路军总部眼看最清楚一线的主要领导人都已赞成,便只得同意。
10月15日,河北省委、邓国联合致电总部表示,当时的情况已经属于“万不得已”,他们也不忍心撤,至此,西撤决定最终通过。
就在正式同意西撤之日,第120师第359旅第717团在明堡设伏,全歼鬼子运输大队100余人。
10月中旬以后,进占晋察冀根据地中心区之鬼子,已陷入被动困守。
对西撤的第四纵队和冀东起义军而言,原本担心撤回晋察冀根据地将再度面临鬼子大军堵截扫荡的担心一扫而空。
“西撤回晋察冀根据地去!”
此刻成为了大多数冀东起义军的共识。
于是第四纵队发给八路军总部的电报提出,如果不西撤,需要满足三个条件:
“一、需向冀东派来第11支队,再加两个团,加强兵力。二、派来军政干部14人,团级干部12人,还要再派营级干部35人和连级干部100人。三、再运来一批弹药,主要是手榴弹。”
因为起义部队鱼龙混杂,需要改造;起义部队也缺少武器弹药,这样的要求不能说不合理,但是在整个华北的八路军都在积极为晋察冀根据地打破扫荡,需集中有限的军事资源打破敌人扫荡企图之际,第四纵队和冀东起义军的请求很难满足。
又是两天之后,北方局来电,表示只能给几名团营级干部,其余的困难只能第四纵队和冀东起义军自己解决。
此次电报一改以前的“万不得已”情况下可以撤退的意见,表示不同意大部队全部转移,最多可以转移一万人,大部队必须留在冀东坚持斗争——这倒与看了历史答案的唐亮的“建议”是一致的。
可是电报发来的时候,部队已经在西撤的路上。
“唉,他们这么多人,都这么挤着一条山路撤退,这是要出大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