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文化之苦
——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
大凡班驳的文化,都带些苦涩,尤其是中国文化。你不见敦煌那绵延千年的文物,一箱箱、一车车地穿越大漠,远走他乡;你不见那有“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如今只剩下残垣断壁;你不见那曾经来往马匹络绎不绝的龟兹、楼兰古国,如今只剩下一个个的土墩留作印记……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带给人心灵的就是这样一份沉重。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先生的一本散文,成书于1991年。然而,今天读来,却全然没有一丝过时之味,倒是越读兴越浓,体会越深,这也许就是“经典”的魅力吧。全书主要借情于中国的山水风物,“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摘自《文化苦旅》)。中国地大物博,山水文物丰盛,无论是西湖、洞庭湖,还是天柱山、庐山,无论是柳侯祠、白莲洞,还是牌坊、庙宇,无不浸润着一段段经典往事,或流传着一个个伤感美丽的传说,亦或记录着一个个文人雅客的起伏沉浮。余秋雨先生在游历这些名胜古迹的过程中,回望历史,思考历史,评论历史,品读出中国文化之苦、之艰辛、之艰难,之浩大。
中国文化真的很苦。这个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民族,历经纷争和战乱的深重苦难,历经几度兴盛和衰落,演绎了太多太多的故事,余秋雨先生用他史学家的眼光,穿越千年时空,读出了莫高窟之痛,读出了道士塔之悲,读出了苏州城的千年沧桑,读懂了江南小镇的满目泪痕,读懂了阳关古道的金戈铁马。当那个来自湖北麻城的王姓道士,用雪白的刷子抹去莫高窟的块块壁画,作者在心底痛苦地喊着:“住手!”甚或想跪在地上,求他等一等。可是王道士没有等,他为什么要等,他不过是在整理自己的住所。然后,他从匈牙利人手中接过一叠子银元,将莫高窟的24大箱经卷、5箱织绢和绘画拱手相送,又从法国人手中接过很少的银元,送出了10大车、6000多卷写本和画卷。就这样,莫高窟的旷世国宝到了伦敦、巴黎、彼得堡、东京。可悲的是,十年来,王道士从来都不知道他做错了什么,他唯一知道的是,从心底感谢洋大人的“布施”。当太平军进攻宁波,保存了数百年的天一阁藏书,被当作废纸,一斤斤地走进了造纸作坊。有人高价从作坊买去一批,却又遭大火焚毁。幸存在阁内的书,又大部分从小偷手中,一本本被装上小船……最后抢救出的一部分,竟又毁于日军的轰炸。其实,一个简单的“苦”字,何以概括中国文物遭受的劫难。可是,又有什么字眼可以真切地表达我们的遗恨?即便是余秋雨先生,也只能在罗列出这一系列事实后,喟然地道地声:一抬眼,就是满目泪水。
中国文化人真的很苦。这个孕育了博大精深文化的民族,也因为自身发展的局限性,因为封建帝王制度的局限性,因为人性的多面性,给多少才华横溢的文人制造了悲剧。余秋雨先生又用他文化人特有的情感,走近范仲淹,走近苏轼,走近柳宗元,同他们在洞庭湖边、在西湖边、在柳侯祠进行着对话。在洞庭湖,他看见岳阳楼,就想起了范仲淹和他的《岳阳楼记》,想起了那份“先天下之忧百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想起范仲淹因倡导改革反倒遭贬的坎坷命运。当他到达柳州,见到柳侯祠,他不自主地就想起了同样遭贬的柳宗元,先是被贬到永州,十年后再贬到当时尝未开发的南荒之地柳州。余先生说,朝廷这样是为了“不让你在一个地方滞留太久,以免对应着稳定的山水构建起独立的人格。多让你在长途上颠颠簸簸吧,让你记住,你不是你。”是啊,在那样一个一人一言九鼎、动辄小人当道的时代,多少文人的命运和“贬官文化”息息相关。纵观这些被贬的文人,通常有三个共性,一是才高八斗,二是忧国忧民,三是刚直不阿。也正是因为这三大特点,千百年来,他们一直活在中国人民心中。值得一提的是,余先生在写柳宗元时,专门写道他在颠簸途中,曾经过泊罗江,也就是先驱屈原投水自尽的地方。我想,作者的用意应该在于,中国文化人,从春秋战国时代开始,数千年以来,就是这样“苦”过来,却有几个真正地回头呢?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苦,何偿不是一种精神。
然而,中国文化也依然很幸运。幸运在历经百转千回的苦痛,在我们广袤的大地上,总还留下了一些影子,让我们穿过千年的时光,依稀触摸到原始的模样。总还留下了一些典藉,供我们去查证和联想,否则,我们连这份“苦”都感受不到,那才是最大的悲哀。中国文化的幸运,还幸运在总有那样一批后人,深情地眷念着这份文化,悉心呵护着这份文化。敦煌艺术研究专家常书鸿先生,父子两代人为抢救、保护和发展莫高窟文化,不远万里,回到祖国,走向茫茫的大西北,双双牺牲了原本幸福的家庭。中断数百年的洞窟开凿工程,近年来也由其子继续下去。历经劫难的天一阁,也终于被几经修缮和填充,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种象征。当然,还有象余秋雨先生这样的学者,用他们渊博的知识、高尚的人格和作为一个学者的责任感,孜孜不倦地传播着我们的文化。
?阅读《文化苦旅》,其实是在品读中国文化那一块块若隐若现的伤疤,心情怎么也阳光不起来。然而,你会感到心灵有一股坚强的定力,让你不可以沉沦,这也应该是这本书的魅力之所在,是作者的功能所始然,更是中国文化的杰出所始然。
夜深了,轻轻地放下这本书,带着宁静的泪水,深情地说一声,中国文化,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