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应对突厥之策
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事先不知道,可却不自觉的跟着呼喊,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突厥人面面相觑,更有甚者,直接落马下跪,
颉利大惊失色,强行止住混乱的突厥人,心中不敢再有威胁的意思。
这父子怎么一个比一个强硬?
李世民嘴里不断默念,双眼放光的看着长子,
这小子总能搞些意想不到的东西,连老子都瞒着,
不过这最后一句,甚得朕心啊。
事情走到这一步,李世民不怒自威,
“颉利,你也看到了,我大唐上下一心,从来不怕任何敌人。”
“朕给你一个选择,要么率领你的子民退去,重新定下盟约。”
“要么,今日就在这里死战,我的军队源源不断,你不过是无根的浮水,大可试试。”
颉利咬牙暗恨,最终长叹一口气,
“好,你我重新定下盟约,三日后在渭水桥边。”
颉利显然贼心不死,三日的时间,足够他打探清楚大唐虚实。
强硬就要硬到底,李承乾嘴角带着嘲弄之色,一副无所畏惧的样子,
“是你们毁坏盟约在先,三日后就斩你坐下黑马,以表明你的诚意。”
“你…”
颉利一指李承乾,强忍住这口气,等他这几日打探清楚再说。
“三日后,就在这里。”
李世民带着李承乾回来,长孙无忌等人立马围过来,
“陛下,这真是太冒险了。”
李世民松了口气,向众人解释,
“你们有所不知,突厥人敢倾巢而出,直逼长安,是以为我们国内生变,
朕新登帝位,紧闭大门,视敌以弱,蛮夷必定大举进攻。
但若朕以轻蔑态度,不怕决战,肯定让他们产生疑惑,如此主动权,才能掌握在我们手中。”
一直跟在李世民身边的人,自然不会惊叹,
可萧瑀却是被李世民的机智勇敢,深深折服。
心里不禁更加感叹,太子建成死的不冤。
房玄龄对着李承乾苦笑一声,
“太子殿下,你瞒的我们好苦,这两句足以载入史册。”
房玄龄说到做到,后来修史将这一段编撰在其中。
昔突厥兵临城下,文皇帝与太子面斥于渭水河畔,天降异象,群臣为之折服…
李世民哈哈大笑,望向远处的尉迟敬德等人,
“连朕事先也不知,回去定不轻饶。”
“叮咚,检测宿主被李世民认可,奖励稳妥点二十。”
李承乾强压住欢喜,二凤又认可自己,系统还活着,太好了。
众人回到长安城内,策马奔于朱雀大街上,
来往的百姓连忙避让,看着身穿黄色便服的李世民,
“那是陛下吗?”
“陛下怎么出城了?”
过路的老伯狠狠按了按眼睛,一下跪在地上,
“真是陛下,当年征讨刘黑闼的时候,我见过他。”
“快看,那是为我们出头的小王爷。”
也有人认出李承乾,一副我和王爷说过话的模样,羡煞一旁的百姓。
若是吕泉在此,一定会认出,原来是卖包子的孙二娘。
曾经被尹家人当街调戏过,是尹家倒台的人证之一。
两仪殿内,李世民召集真正的心腹商议。
长孙无忌当即建议,
“陛下,我们应该增加哨卡,长安城只许进,不能出,严防突厥人的探子。”
杜如晦也是这么认为,大唐现在的情况,确实不能让突厥人知晓,反应过来。
李世民沉思良久,看向李承乾,这个长子带来的惊喜越来越多,
其想法总是天马行空,让人捉摸不透,许有能让他采纳的建议。
“太子,你说,我们要不要这样做。”
李承乾早就想好,这后世的信息战那是相当重要,玩过红警的都知道,奸细这东西防不胜防。
“陛下,我觉得,应该打开城门,突厥人想知道什么我们就告诉他们什么。”
李世民眼神一亮,示意继续说下去,
“大唐军民一体,我们应该发动百姓的力量,此为民众路线,
颉利希望大唐无力一战,那我们就发动百姓,告诉他们,
大唐子民,哪怕是老幼妇孺,也有破家守城的信念。”
所有人都在琢磨李承乾的话,民众路线,也是后世的群众路线,
这条路不是谁都能用,需是百姓真正爱戴这个皇朝,拥戴皇朝的皇帝。
偏偏李世民,就是这样的皇帝。
李世民和长孙无忌沉思良久,这就是阶级的局限性,
隋唐,隋唐,说白了还是门阀世家治天下。
唐初天下大乱,时势造英雄,寒士还有几率出头,
等到天下太平,在门阀世家的掌控下,别说百姓,寒士都难有出头之日。
哪怕是科举制实行,也是稍微缓和这个根深蒂固的问题,
直到黄巢横空出世,斩尽世家门阀。
宋朝时,政治才逐渐下移,门阀士族基本不见。
李承乾提出的这条民众路线,别说是李世民,长孙无忌等关陇世家。
就算是房玄龄,杜如晦这样的寒士出身,也根本没有想过。
牧民,牧民,官吏代天子牧民而守,人这个东西,在某些上层眼中,只能称之为资源。
房玄龄苦思半天,明白了李承乾的意思,可还是不知道怎么办。
“太子殿下,那具体应该如何操办?”
“开言路,造舆论,转矛盾。”
九字一出,房玄龄更是迷糊,就连李世民都迷茫的看着长子,
这孩子说的是啥东西,天下饱学之士都在这坐着,也从来没听过这九字啊。
李承乾站起身,论才学,论聪慧,自己拍马都赶不上这群人,
可浓缩五千年智慧的他,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那是跨时代的智慧。
“所谓开言路,便是让百姓真正和朝廷一心,明白现在发生的事情,
建立一部门,名为大唐时报,
将突厥人兵临城下的消息记载上,不要用官文,要能通俗易懂,百姓能看懂的话术。”
这其实就是办报纸,大唐现在下发的官文,都贴在城门口,
还是那种晦涩的官话,百姓看不懂不明白。
自然就会有一种心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久而久之,朝廷与百姓就会脱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