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嘉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重回80:我有仙田空间 > 第254章 热播剧

第254章 热播剧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每到晚上播出时间,村民们早早守在电视前,连村头的小卖部也热闹起来,老少爷们儿都聚在一块儿,盯着那台老式彩电,像看自家亲人似的,看着屏幕上出现的熟悉面孔。

镜头里一闪而过的村口石桥、村民们的脸庞,都让他们忍不住激动地指指点点。

“哎呀,你看那不是隔壁村的老张吗?原来他也上电视了!”村里一个老人笑得胡子都翘起来,满脸自豪地对身旁的人说道,“这下我们也成了大明星的村子了!”

“对对,还有小虎子呢,那调皮样子和他平时一模一样,真是看得我乐开花!”一个大妈笑着说,眼睛亮亮的,显然被这部剧中的小孩子们逗得不行。

而那些被陈德忠安排出演的村里年轻人更是成了当地的“偶像”。

他们在剧中饰演着淳朴的农民、调皮的小孩和勤劳的村妇,虽然台词不多,但他们的自然表现却意外地引起了观众的共鸣。

尤其是那位饰演“憨厚农民”的大叔,在剧中因为一句“咱农民要踏实干活,别惦记歪门邪道”,成了剧中的金句之一,甚至被观众称为“良心村长”。

随着剧情的发展,这位“憨厚农民”在观众中大受欢迎,剧迷们都对他淳朴的个性津津乐道。

在山京城的观众圈中,这部剧也激起了广泛的讨论。与快节奏的都市剧不同,《乡下爱情》带着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仿佛一阵清新的乡土风扑面而来,许多山京城的观众也因此开始关注这部“接地气”的乡土剧。

剧中的场景和人物既温馨又真实,有不少网友在观后留言说:“看这部剧的时候,总感觉像是在回到老家,真是让人想起小时候的生活。”“终于有一部没有过分美化、却又真实感人的乡土剧了!”

而在村子里,每当有客人到访,小卖部老板总会骄傲地指着自己在剧中的镜头,说:“瞧,我就是那个卖糖果的小摊主!陈导演夸我演得特别好呢!”

他的自豪满溢,逢人便讲,有时甚至有外地的观众特地驱车前来,想看看剧中场景中的真实模样,村里的小卖部也因此成了“打卡地”,生意比平时更加兴旺。

陈德忠回到村里探班时,发现全村人都成了剧迷,尤其是一些孩子,成天围着他转,期待着能再拍下一季。

几个年轻人凑过来,兴奋地说:“德忠哥,咱村因为这电视剧出名了,现在不少人都说要来看拍戏呢!”

村民们的热情让陈德忠倍感温暖,而剧组的演员们也在这种真实的情感氛围中融入得更深了。

一天,他特意带着三位女友回到小卖部,遇到不少来“打卡”的观众。大家围在一起,询问关于拍摄的各种细节,三位女友也乐呵呵地分享着拍摄中的趣事。

观众们看到她们时激动地说:“真的是玉兰老师、翠花姐和刘芳姐!简直和剧里一模一样!”

小卖部老板笑得合不拢嘴,不住地跟每个来人解释:“可不,这就是我在剧里卖东西的摊位,原汁原味!”有些年轻观众拍了照,还打趣道:“这是最接地气的小卖部了,来这儿简直就是探访影视圣地!”

不久后,电视剧的火爆更带来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变化——村里的旅游业开始活跃起来,不少人慕名前来一睹剧中场景的真容。

甚至有旅游公司联系陈德忠,表示希望将陈家村作为一个“乡村影视旅游地”进行宣传。

陈德忠为家乡能有这样的机会感到高兴,也和村委会商量筹备一条影视主题游览路线,让更多人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

这一切让村民们自豪不已,“你看看,咱们村因为德忠拍的这电视剧,现在都成了旅游胜地!”村长感慨地说,望向陈德忠的目光里满是感激。

陈德忠站在村头,看着远处的青山绿水和那座小桥,心中也充满了感动。他知道,《乡下爱情》不仅仅是一部电视剧,它更是一座桥梁,连接了山京城与家乡,连接了观众们对乡土情感的记忆。随着剧集的热播,他也深感责任重大——让观众们看到乡村生活的美好,也让家乡的每个人都能够因此而更加自信、更加自豪。

《乡下爱情》播出后的成功,让陈家村迅速成为一个“网红村”,整个村子一夜之间充满了游客的欢声笑语。

许多观众被剧中那淳朴又美丽的乡村景象吸引,纷纷慕名而来。

村口总是停满了外地牌照的车,三三两两的游客走在村里的小路上,四处打量着剧中的场景,不时用相机拍下自己在小桥、田间、还有那个大名鼎鼎的豆腐坊的合影。

村里的小饭馆生意火爆,土特产店的自家酿酒、山野菜也成了抢手货。

许多游客走进小饭馆,开玩笑地说:“我们是来尝尝‘乡下爱情’的味道!”饭馆老板笑得合不拢嘴,每天忙着张罗招呼,还特地为游客推出了剧中同款的乡村套餐。

一些在剧中有过镜头的小店成了最火的打卡地,尤其是村头的豆腐坊,因剧中几次特写镜头而名声远扬,甚至有外地的游客特意来买上一块原汁原味的豆腐。

看到家乡因为电视剧的火爆而发生了这样的变化,陈德忠内心满是欣慰与自豪。他深感自己不仅为娱乐圈带来了新鲜的乡村题材,也为家乡打开了一扇经济发展的大门。

于是,他主动联系了几位投资人,共同在陈家村附近开发了一个“乡村影视基地”,不仅为今后的剧组提供取景拍摄的场所,也对游客开放,让他们能更深入地体验乡村生活。

在这个影视基地,游客们可以亲身体验剧中的场景:可以到田里扛锄头、下地种菜,感受乡村的辛勤劳动;也可以学习磨豆腐、手工做豆浆,感受农家的纯朴生活。

在这里,村民们不仅是基地的讲解员,也是现场的劳动指导,许多游客体验之后,纷纷感慨道:“原来这才是乡村生活的真滋味!”一位从山京城来的游客边捶腰边笑道:“这活儿还真不轻松,难怪剧里的角色那么质朴!”

随着影视基地的兴建,村里的许多年轻人不用再外出打工,纷纷回村工作,参与基地的运营和管理。

甚至一些村民开起了农家乐,接待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许多平时忙碌的村妇也成了豆腐坊、磨坊的“老师傅”,乐呵呵地指导游客们体验农家活计。

基地的建设不仅带动了村子的经济,也为村民们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让许多人找到了新的生活出路。

随着基地的知名度提升,周边的乡镇也开始活跃起来。当地的农产品销售逐渐增加,许多游客回去后,特意寻找陈家村的特产、农副产品。

周边乡镇的经济因此焕发了生机,甚至连不远处的镇上也开设了专门贩卖陈家村特产的商铺。村子因此成了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地,许多人称之为“乡下爱情的发源地”。

当地政府也看到了这一巨大的发展潜力,积极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包括减免税收、基础设施建设等优惠政策。

政府特意召开了表彰大会,感谢陈德忠为家乡经济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在颁奖仪式上,村民们纷纷为陈德忠鼓掌欢呼,政府代表为他颁发了象征家乡荣誉的“家乡贡献奖”。

陈德忠站在台上,看着台下熟悉的面孔,心中充满了成就感与感激之情。他拿起话筒,谦逊而真挚地说道:“我能为家乡做点什么,是我的荣幸。家乡给了我成长的根基,而现在,我们一起努力,把这片土地变得更加美好。”

村民们围在他身旁,激动地握着他的手,纷纷感慨:“德忠啊,你让咱们村子走出了大山,走到了更广阔的地方!”村里的老人更是眼眶微红,拍着他的肩膀,带着自豪地说道:“你是我们陈家村的骄傲!”

《乡下爱情》热播的成功,让陈德忠的名字再一次被观众们热议。这部充满乡土气息的剧集不仅在收视率上取得佳绩,更让他成为“乡村情感剧的领军人物”。

许多媒体的镜头和话筒总是对准他,记者们迫不及待地问他为什么会选择拍摄这样一部乡村题材的作品。

陈德忠的回答却始终平淡而真诚:“乡村是我的根,我希望通过这部剧让更多人看到乡村的美好。”他的回答真挚而谦逊,让人不由得被他的情怀所打动。

这样的回答让观众们心生敬意,许多人在电视机前点头称赞:“这就是我们喜欢的陈德忠,虽然成名了,但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根。”

而娱乐圈内的同行和老牌影视公司也纷纷对他刮目相看,评价他不仅有商业头脑,更难得的是有情怀和使命感。

一位资深制片人在接受采访时感慨道:“陈德忠真是这个行业的清流,他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了电影和电视剧的另一种可能——它们不仅仅是娱乐的载体,也可以是文化和乡情的桥梁。”

陈德忠被邀请出席山京城和家乡之间的多场文化交流活动,作为乡村振兴的代言人,他出现在众人面前,讲述着自己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对家乡的依恋。

一次活动上,一位文化协会的老先生满脸赞赏地握着他的手,激动地说:“小陈,你的作品唤起了多少人对乡村的回忆啊!我们这一代人,看了你的剧,真的感到心里很温暖。”

陈德忠微微一笑,回握住对方的手,谦虚地说道:“我只是把我心中最珍贵的乡土情怀展示出来,感谢大家的支持。”

活动结束后,几位年轻的导演纷纷围上来,眼神中带着敬佩与向往。

他们请教陈德忠如何用镜头捕捉乡村的质朴,他一边微笑着解答,一边鼓励道:“只要用心去感受,乡村本身的魅力就会自然而然地展现出来。”

尽管事务繁忙,他依然在山京城和陈家村之间频繁奔波,既要处理公司事务,又要为家乡的发展出谋划策。

每次回到陈家村,他的心都像回到了最温暖的地方。村里的小道、村口的老树、田间的小桥,这一切都带给他无比的安心和归属感。

村民们见到他总是热情地打招呼:“德忠,又回来啦!这次待几天啊?”他们语气中带着欣慰,仿佛他的每一次回归都是村里的盛事。

一次,他走到村口时,一个年迈的老农大爷激动地拉着他,笑呵呵地说道:“德忠啊,你的电视剧把咱村的面子都挣大了!现在可多外地人都来咱村参观啦,连我这块地都成了‘景点’呢!”

陈德忠忍不住笑出声,拍拍大爷的肩膀,说:“那您就是‘景点看守人’了,村里都得靠您。”

村里的孩子们也总会围在他身旁,满脸崇拜地喊他“德忠叔叔”,缠着他讲讲电视剧里的故事,甚至请他教他们怎么演戏。有一次,一个小男孩怯生生地问:“德忠叔叔,我长大了能和你一样当演员吗?”

陈德忠蹲下来,郑重地看着小男孩,温柔地说道:“只要你有梦想,就要勇敢追求,将来一定能实现的。”孩子们听完,纷纷兴奋地跳起来,大声嚷嚷着“我要拍电影了!”

在山京城的公司里,陈德忠的员工们也对他的这种乡村情怀感到钦佩不已。

一个新来的年轻人悄悄对同事说:“你说,陈总都已经是大明星了,为什么还这么在意一个小村子?”

老员工笑着回答:“因为陈总从来没忘记过他来自哪里。正是这种心态,才让他有今天的成就。”大家纷纷点头赞同,心里对陈德忠的敬佩又多了一分。

他的这种乡土情怀甚至感染了公司里的许多年轻员工。一次内部会议结束后,几个员工找到他,说自己也想去陈家村看看。

陈德忠笑了笑,热情地邀请他们来做客,亲自带他们参观家乡,讲述村里的风土人情,甚至为他们安排了体验农家生活的活动。

回到公司后,员工们都纷纷感叹:“陈总的家乡真是个让人流连忘返的地方,难怪他一直对家乡念念不忘。”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