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八章 爱过
晋王武瑛瑾站在不起眼的角落里,以残存的客观审度着当下的局势:
这鸣金山上到处都是禁军的人,凌照水当下劫持了肃王,令禁军一时不敢轻举妄动,若他们的目的只是逃脱,带这万余兵马确是足够的。
只要拖带着肃王一并下山,到了安全的地界,将其重创后火速逃离,留些军士拖住禁军的脚程,虽不可避免会露了蛛丝马迹,但只要沉住气,在人海中浮沉上几年,说不定真的可以如邓筵茆所说的那般,消失在人海深处。
可若他们还想有所图谋,以区区万人图谋江山社稷和滔天权势,便属实狂妄自大了。
力图明哲保身的晋王殿下已然有了十分不好的预感。
果然,他身边那些王公贵眷们,听到新任肃王妃如此祸乱之言,再也忍不住心中愤慨,唾沫星子都已经招呼到了晋王的头脸上。
这场婚约中被肃王武瑛玖强势压制的不对等,全都成了王公们抨击肃王妃的怨气,宾客们群情激奋,怒火滔天:
“老夫今日算是见识了何为祸国妖妃啊!”
“老夫今日便算是拼了性命,也绝不能让此等祸害乱了我大雍的国本朝纲!”
“沈大人,请速速调兵捉拿妖女和逆犯吧!”
“我等同仇敌忾,绝不能让这小小逆犯越过朝廷的法度去。”
沈白衣看向肃王武瑛玖,后者仍心甘情愿置身于凌姑娘的桎梏中,始终未明确下达命令。
他与邓筵茆,一个空前冷静,一个极度癫狂,却很难分清,究竟谁受她凌照水的蛊惑更深。
高处有人冷哼一声:乌浓妖女,果然天生有蛊惑人心的本事!
乱局之中,深受凌姑娘蛊惑的邓筵茆,突然飞起一剑便朝几步之遥的肃王武瑛玖腾跃而去,想要自凌姑娘的手上接管肃王,对其形成更好的掣肘。
禁军统领沈白衣觉知其意图,应战而上,两人撕打到一处,禁军与私兵之战,一触而发。
刀兵相交,王公贵胄们被封锁在禁军的包围圈中,立足之地逐渐收拢,被私兵突击了几回后,已然比肩继踵、寸步难移。
铁打的禁军与晋王的私兵交战,竟然屡屡落于下风。
这也难怪,每当禁军有反击的响动,士气起来了刚刚压过私兵一头,处于两军交战风口浪尖上的凌姑娘便会劫持着肃王武瑛玖,往敌人的刀尖上更近一步。
禁军有所掣肘,战力自然不能全盘施展。
此时场面已经乱成一锅粥,事关生死荣辱,参战的和观战的,无不提了十二分的精神,很难想象这种时候,风口浪尖上的人竟还有心情闲聊。
肃王以胳膊肘隔开招呼到近前的一记狠招,对身后人低语道:
“照水,你这么说,这么做,想过要怎么收场吗?”
宠冠后宫的慧妃沈晚棠,在手握协理后宫之权之前,也有过小意温柔、做低伏小的时候,也曾被当时的后宫之主夸赞过大度能容;
挑起两国战乱的北宸妖妃,在初入宫闱之前,也是以扮猪吃老虎的耐性,见长的。
凌姑娘尚未完全登上肃王妃宝座,便以实际行动迫不及待昭告大雍权贵们:
她如何凭一己之力动摇男儿心智,助长党争之风,扰乱一国朝纲。
世人不解其人前疯魔,只有肃王能体会她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还是说,你从来没有想过要如何收场,因为你根本就不想和本王有什么下场。”
肃王殿下的感慨听起来有几分无助的凄凉:
“有时候,本王倒是宁愿你乱一乱我大雍的朝纲吧。”
凌姑娘所有的搪塞已然都没有施展的余地,她不得不显露出几分真诚,转移话题道:
“听说肃王殿下一直在追查我姑姑凌素心的死,不知道殿下可查出些眉目没有?”
闻听此言,肃王的神经才算真正紧绷了起来:
“怎么突然提起了这件事?”
凌姑娘一笑,美艳恰如历代遗臭的妖妃,让人沉迷其中辩不出藏于其后的用心。
而后,她收敛笑容,一本正经道:
“殿下若是查到了什么,便知道照水在逃避什么。”
她欺身趴在他的肩背上,贴近他的耳朵,朗声道:
“古话有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肃王殿下,您是承载大雍千百年国运的天命之子,您有您的使命和担当。对于您这样的人而言,感情不该成为生命的重心,必要的割舍是值得的。”
“照水今日怎么说,怎么做,其实无关轻重。若您执意娶我,历史终将证明,照水就是祸水,会如褒姒之于商纣一样是您累世的污点和骂名,会成为让您千秋功业功亏一篑的那丛蚁穴。纵使您不在意这些声名,可是照水,想少挨点骂呀。”
她看着他坚韧的侧颜,果决道:
“于照水而言,感情亦不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曾经如是,如今亦然。”
纵使她说得决绝,肃王抓住了一点:
“哝哝,你承认你爱过本王,是吗?”
这个时候,凌照水的眸光横扫,正好落在凌三川的身上。
孩子左侧是正襟危坐的祖母慧妃沈晚棠,右侧是冠之母名的荣安县主李红荼,两个大雍朝最强势的女人,此刻有了同一个目标。
慧妃侧身向右,荣安侧身向左,将凌三川护佑在正中,纵使刀剑无眼,剑光所及,最多只能波及大人肉身筑起的城墙。
凌姑娘突觉鼻子微酸,仿佛有什么情绪要随着涕泪一道流淌下来。
不自觉地,她听见自己说:
“说这些有什么意义呢,您永远都不可能和照水去过男耕女织、不问世事的隐居生活”
听到凌姑娘极少出口的哀怨,肃王不服:
“如果本王愿意呢?”
这会,凌姑娘已经控制住了突来的情绪,出言鄙夷道:
“肃王殿下,照水不擅女红,难道殿下就擅长耕种吗?”
“与其双双饿死,不如各自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