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嘉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类型 >当李世民来到北宋 > 第 47 章

第 47 章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第47章第47章

第47章

这一趟耶律延禧来势汹汹,准备一战踏平真定府的他带来的二十万兵士里,整整有五万是骑兵!这个数量,几乎是大宋所有骑兵的总数了。更遑论,他带来的大部分还是辽国最精锐的重甲骑兵。李世民一接到消息,立刻就带着青州三千骑兵再次奔赴边境。

如果不是他和尉迟恭亲自操练了一两个月西北骑兵,哪会想到,这大宋的西北军营之中,待遇最好的正规骑兵的战力水平,竞还远远比不上青州只操练了一年的地方厢军?究其原因,并不是种师道这些忠臣良将不肯好好练兵,而是在大宋“以文御武、以宦监武”的政策下,把持西北边军十多年的童贯仗着手中权势,一直在打压不属于他心腹统领的各支军队,他利用不拨款采买良马、发放劣质兵器军甲等手段,,千方百计阻挠对方练出精锐骑兵。这也是大宋耗费了巨额军费、却只能养出一大批无能边军禁军的根源所在:朝廷不希望武将权势太过,而朝廷派来的宦官,也不希望武将的威望超过自己。另一方面,武将打了败仗要受罚,打了胜仗功绩却多算在宦官和文臣的头上。

譬如,三代忠烈的种氏将领,虽是西北军中抗击西夏的主力部队,但在朝廷的功绩簿上却战功寥寥。而在英宗治平四年(1067)时,驻守青涧城的种鄂听闻绥州西夏人发生了内讧,便当机立断发兵偷袭收复了绥州,又修城筑堡击退了西夏援军,把绥州打造成了一座固若金汤的军事重镇……可朝廷是怎么奖赏种鄂的?监管他的上司给汴京上书弹劾,称他“不待朝廷诏令便贸然行动,有藐视君王之心”,文官奸臣们更是纷纷弹劾攻击他狂妄自大、擅自兴兵,于是朝廷一道圣旨将他直接贬官四级!(1)

在这般压抑而毫无自主权的重重制掣之下,饱受教训的武将,又岂敢再越过雷池擅作主张?又何来条件认真操练出精锐骑兵来?

而另一方面,比起辽国为骑兵精挑上等良马、配备豪华弓弩枪箭装备、以大唐鱼鳞甲和山文甲防身的慎而重之,大宋皇帝对骑兵的重视也远远不够。

比如,仁宗皇帝对大宋骑兵的要求,仅仅是“骑兵带甲射不能发矢者,夺所乘马与本营艺优士卒”-一上马能射箭就够了!

而在马背上射箭,不过是草原平民习以为常的娱乐项目罢了,所以,就算忽略两国骑兵数量的近十倍差距,就算如今的辽军早无当日雄风一一

以同等骑兵数量作战,宋军也还是打不赢辽军。李世民只能暗暗庆幸,自己当日能早早遇到敬德,他们才能有足够的时间来操练手上这三千骑兵。吸取了教训的耶律延禧一在边境驻扎下来,就立刻派出一万重甲骑兵前去防守粮寨,先前,完颜阿骨打亲自带着礼物去上京认罪后,他那口心心气总算平了,这回就同意了带着金国和西夏一起伐宋。

不过,他拒绝了对方等春日暖和再发兵的建议,也拒绝了对方三军合兵发兵的提议,执意要立刻发兵并且第一个出来打头阵。辽王的坚持,当然跟上回的真定府一战有关。

那一趟,辽军只逃回去了三个侦察兵,在他们的描述中,李世民和那些宋兵简直如同神人下凡一般!但耶律延禧根本就不信这番说辞,大宋的军队是个什么鬼样,能打出什么样的战争,世上哪个不晓得?别的不说,宋军战力甚至还不到金兵十之一二,拿什么来以少胜多,打赢他大辽的十万兵士?

耶律延禧命人把这三个侦察兵拖出去砍了,又跟宠臣萧奉先讨论一番后,得出了一个结论:

耶律刺哥那混账东西,一向就十分垂涎宋国的繁华富足,想来,定是他被宋人策反背叛了大辽,这才故意违抗他的命令贸然出兵,在配合对方瓮中捉鳖俘虏辽兵后,又以“兵败"为托词撒了一个如此弥天大谎,是想借此故意乱辽人军心的!

如今辽军被金人打得一败再败,军心本就日益涣散,若再传出连最孱弱的宋军,也能轻易把辽军击败的消息,他这个大辽皇帝是不要脸的吗?!

耶律延禧绝不想主动低头,朝宋国讨要那个混账和那些被俘虏的辽兵。

相反,他还要亲自率军来打破这个谣言,亲自用一场胜仗,让赵佶主动把那几万辽兵还回来。

同时,随军出征的萧奉先还劝他,这回一定要顺势占领真定府和周边几座宋国城池,好让宋国君臣看看敢算计辽军的下场,也好让天下人看看大辽的军队,依然所向披靡无人能敌!

总之,他这趟御驾亲征,既是为了报上回耶律刺哥的仇,也是为了把与金人交战频频失利丢的颜面,通过一场胜仗,从最不善武的宋人身上找回来。

输?耶律延禧想都没想过这个词,区区一个无名小卒赵时明,不过是他的手下败将罢了。

且等着朕一战成名吧!

就算西北骑兵的战力着实堪忧,李世民也从矮子里拔高个挑了一万五千骑兵出来。

他下令,将西北军营中最好的马匹和弓弩长矛等装备,全部换给这一万五千骑兵,并亲自示范了他们这一回的最佳作战方式:唯快不破。

接着,他早在先前察觉到西北军战力薄弱之时,就已经先请奏了朝廷,又自掏腰包贴补了些钱,命人打造了数万把刀身三尺长、刀柄一尺长的□口和重斧。大宋如今虽然没有重甲骑兵能正面迎敌,也无法在短期内组建一支重甲骑兵,但他早就为这一天到的来时想好应对方案了:

先用远程弓驽来消耗辽军的重骑兵战力,再派种家兄弟的铁甲重步兵辅以口口和重斧,在近战中斩断敌军的马腿,一旦有敌军落马,宗泽率领的轻步兵立刻持长戟陌刀上前杀之。

而他自己,则率领三千青州骑兵充当先锋与对方周旋,再让轻骑兵上阵,尽量将他们引入宋军的射程范围内。这种口口虽然早在宋神宗时代就出现了,但那时的宋军,并不会使用这种“弩刀戟"相结合的斩草除根战术,虽然有的将领担心这种打法会出问题,主帅李世民却直截了当以军令将这种打法确定了下来一-等战事一起,必须用他的要求迎敌,违者斩。

当自信的耶律延禧迫不及待发起进攻时,宋军也在李世民的率领下,用一种全新的作战配合方式,连连斩断辽军重骑兵的马腿,而那些跌马掉落的辽兵还没来得及跑,就遭遇了下一轮生死大劫。

短短几日时间,辽军就损失了三千多重甲骑兵和马匹,不得不先鸣金回营。

过了几口,不信邪的耶律延禧不顾将领的再三反对,坚持要换种打法:让灵活机动的轻骑兵在前面打头阵,让战力强悍的重甲骑兵在后方压阵。

按他的想法,既然轻骑兵速度更快,自然就能先冲进敌军阵中砍死一大片人。

李世民求之不得,马上与尉迟恭带着三千青州骑兵上阵,与对方正面相搏,战力愈发强悍的青州骑兵,很快就把辽军先锋撕开了一个大口子,而种师道和宗泽则瞄准战绩带着步兵大军冲进进来一阵猛砍…

如此又打了几日,辽军又损失轻骑兵七千多人、步兵一万二千多人,至于战力最强悍的重甲骑兵.…他们被耶律延禧打发到队尾镇守西北风去了,偏偏一直没接到命令,也只能远远地干看着。

终于收起轻视的耶律延禧,只好重新把统领军队的权力还给了辽军将领,自己索性连战场都不去了,每日就躲在军营打听状况。

他到现在都还没摸清头脑,怎么孱弱了一百多年的宋军,突然一下就变得跟金军一样凶狠起来了?尤其是那支穿玄黑盔甲的骑兵,打起仗来跟不要命似的!接下来,辽军将领改变了作战方针,却发现依然死活冲不散对方的方阵,反而是自己这边,跟中了诅咒似的一直在损兵折将,短短十多日的功夫,辽军就已经少了三万多人。

眼看天气越来越冷,士气也越来越低落,偏偏援军还迟迟没来,耶律延禧知道这一仗肯定是打不赢了,只得下令让辽军休战调整,不准再出去叫阵。

而他自己在这几日里,则带着萧奉先熟门熟路地收拾了一番,又领着一支数千人的护驾卫队,寻了个夜黑风高的好日子打算悄悄跑路啦!

至于,他堂堂一个辽王,既然不想打了为什么不光明正大撤军,而要抛下大军偷偷跑路呢?自然是因为,惜命的他担心大军撤退起来目标太大,若是宋军乘机紧追不舍,自己未必能有机会逃脱…

所以,他准备先确保自己安全逃回辽国,再下诏命令大军撤退。

不过,耶律延禧一行刚跑到半路,就碰到了完颜阿骨打亲率的援军,这一刻,他见到这位让辽军胆寒的金国皇帝,顿时又觉得自己的底气又回来了,就假借着“出来赏月”之名,重新跟对方折返回到了真定府。

为了能借金军的手大挫宋军的锐气,他自然只字未提辽军如今的节节败况。

又过了几日,西夏的军队也赶来了,三国联军在军营正式歃血结盟立下了"一举灭宋”的目标,却因为对灭宋后的城池土地瓜分一事意见不合,又进行了一番唇枪舌战的争夺…

可是踌躇满志的联军主帅没想到,接下来的战事中,宋军主帅赵时明频频变幻奇诡招数,简直在把他们当猴一样戏耍,偏偏他们还摸不透对方下一步想做什么!原以为这回凭借能三国的四十多万联军,一举除去心腹大患宋国的完颜阿骨打,愈发笃定赵时明确是不世出的军事天才,于是,他怂恿辽王和西夏主将跟自己一起,派人给汴京的宋国皇帝各写了一封信。

大宋边境风云突变,从一开始传来的辽军二十万大军,变成了辽、西夏与金三国共四十多万大军压境!国内所有人的心都提了起来。

赵佶马上就派人将耶律刺哥从牢中接了出来,在赐给对方华服佳人后,还亲自登门赔罪,以希翼能借此安抚辽王的怒火一一如果宋军又打了败仗的话。

而巴不得宋军这回能打个大败仗,好让李世民声名扫地的高俅蔡攸等郓王一派,则趁机进谗提议:草原三国这回罕见联兵伐宋一事,究其缘由都是赵时明的错,如果他上回肯给辽军留些颜面、把辽王的侄子放回辽国、不杀那么多辽兵,想来,辽王也不会这般气势汹汹邀请金国与西夏来伐宋。

当务之急,不如先派人前去求和赔偿,同时再将赵时明捆了送给辽王泄恨,如此一来,辽军一退,金军与西夏军自然也就退了。

一开始,心怀踏平草原梦的赵佶是舍不得的,但当他收到三国主将送来的密信后,只得认真考虑起来这件事:他们承诺,只要交出赵时明就立刻停战。用一个人换边境的安危,自然是很划算的。

当他把此事在朝堂宣布时,李靖魏征等人自然找遍理由极力反对阻拦,而刚调来朝中担任枢密院都承旨的宋卿臣,一听官家竞然真想把他女婿捆起来送给辽人,立刻也出言激烈反对此事,还悄悄写信告诉了崔仙芝。太子希望李世民能一举帮他灭了金国,也指使了一些支持他的朝臣站出来反对,说如此对待武将,恐会伤了天下武将之心,还请官家收回成命.….

正在朝中两股力量僵持不下时,边关终于传回了迎战联军后的第二份捷报:宋军再次斩敌两万人!赵佶一听,马上就意识到优势在宋军,终于高兴地放弃了“交出赵时明求和"的想法,又连连称赞对方“果然是朕的福将”。

宋卿臣脸上带着赞同的微笑,心中却一片冰冷:我儿时明还在战场上为国奋不顾身死战,官家就想暗中求和,把他送给敌军受辱甚至丧命.…这是想让我家音娘,失去她情投意合的丈夫啊!

这样的官家,我忠他何用!

而在西北边军中,李世民虽然并不知道自己差点就被赵佶背刺了,但他对那个品行低劣的昏君已经有了高度的警惕心,早就打算:这趟只退敌于国门之外,并不会趁机再消灭三国更多的有生力量。

在摸清了三国联军的真实战力后,他就不动声色收起了高明的打法,开始以寻常战术跟对方慢慢周旋,有时甚至根本不开门迎战一一若按他的操练方法和战术行事,三年之内连灭这三国蛮夷简直轻而易举。但他得慢慢地打,多拖一日,他就能多握一日西北军大权,就有更多时间来筹备想做的事。

这场战事以宋军"缓慢而稳定的反攻胜利”步步前进,一直到了十月下旬,一心想趁此机会除去李世民的完颜阿骨打,仍在极力苦劝辽和西夏继续攻城,说宋军只有防守能力而无反击之力,只需再坚持些时日,对方必败。然而,在这个政和七年的三月,大宋西北军营却迎来了一个不速之客:郓王赵楷趾带着圣旨来了。李世民虽然没想到赵佶会临阵换帅,但他心念急转间已想好应对之策,并未表现出半分不满和愤怒,反是面色平静地接下了圣旨,又取出了兵符交给郓王。原来,如今民间又沸沸扬扬传起了“还位于太/祖子孙”的流言,赵佶一面派人去镇/压,一面又把怀疑的目光再次投向了李世民:普天之下,还有哪个太/祖子孙能比他更优秀的?越这么想,他越认定是李世民打了胜仗一事,勾起了那些蝼蚁世人的妄念。

他担心对方这趟如果再打胜仗,在大宋民间将会愈发威名赫赫,而他并不希望看到这样的事情发生。于是,他迫不及待把最心爱的派来“接收”军功,让这场战事的主帅摇身一变成了郓王赵楷,而功劳最大的李世民,则变成了听从对方指挥的副师一-当然,若是宋军这趟败了,领惩罚的便是李世民,堪称一箭双雕之计。然而,赵佶忽略李世民与生俱来让人忍不住亲近信任的亲和力,也低估了他这位举世无双的顶级将领,在军营中以实力奠定的强大影响力。

频频获捷的将士们听闻突然换了主将,一个个皆是暗中愤懑不平:如今好不容易来了个真懂打仗的厉害主帅,他们在对辽战争中从没打过这么稳当的胜仗,眼看赵主帅就要带他们立下大功、军功赏赐眼看就要到手了,郓王又跑来瞎凑什么热闹?他这娇滴滴的小白脸,懂个屁的打仗!且不提尉迟恭被气得暴跳如雷成什么样子,就连一生耿耿忠于朝廷的宗泽和种师道兄弟,也对官家这般毫无人君风范的举动,暗暗失望愤怒不已一一

在他们看来,官家现在派郓王来军中担任主帅,摆明了是在提防李世民的宗亲身份,是想赤/裸/裸抢夺太/祖一脉的功劳。

若是官家一开始就不任用他,也就罢了,毕竟这是大宋皇族一脉相承的规矩。可是,如今既然主动废了这规矩给了人家兵权、人家又展现出了最有希望带领大宋灭辽灭西夏灭金的天纵将才..…官家这锱铢必较小肚鸡肠的做派,也实在太让人寒心了!

接下来,李世民表面上一如既往保持着平静沉稳的神态,可他越是对朝廷的决策毫无半句埋怨之词、越是对趾高气昂的郓王步步隐忍退让,这些军中武将的心心中,就忍不住涌出了更多的滔滔怒火一一

西北军好不容易才摆脱童贯那蠢货十多年的桎梏,迎来了一位能力卓绝真能打胜仗的统帅,郓王一个于国无寸功的花架子,整日在军中指手画脚不懂装懂,是又要带大家打败仗的吗?

远在汴京的赵佶当然不会猜到,这一回郓王的贸然到来,会给他和李世民分别带来怎样的“惊喜”。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