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8章 纷纷攻讦朝堂乱(二)
在朝堂上解决了浙直总督的问题之后,朝廷并没有恢复平静。不光外廷内阁斗得不亦乐乎,内廷现在也是斗得不可开交。
嘉靖提拔原御用监太监李彬进入司礼监,使得黄锦和李彬之间的关系急剧恶化,李彬原是内官监出身,负责造办等项,因为造办得力,所以深得嘉靖的喜欢。
他的贪婪是朝野共知的,但是嘉靖并不在乎,他在乎的是忠诚,李彬能够竭尽全力为嘉靖办事,这就很好。至于李彬进入司礼监会和黄锦互相斗争,嘉靖认为没什么大不了的,虽然他很信任黄锦,但是偶尔给他上上发条也是好的。
但是李彬显然不是什么善茬,他就任司礼监秉笔以来,首先是和黄锦对着干,然后推荐了自己的心腹魏泰取代李芳担任内官监太监,把宫廷的营造和各项器物的造办这两个肥缺给牢牢抓在手中。
李彬自己就在司礼监和黄锦对着干。这让黄锦十分被动,现在嘉靖对于黄锦的信任肯定是远远高于他的,但是李彬会从民间搜罗大量的珍玩进献给嘉靖,而且会督造各种嘉靖要求的建筑,所以深得嘉靖的欣赏。
但是现在李彬已经严重的影响到了黄锦的地位,所以最近黄锦一直在和陆炳商量怎么对付他。他们二人掌握着厂卫这样的特务机关,按理说是很容易抓住李彬的尾巴的。陆炳确实已经了解到了一些李彬的劣迹,但是黄锦和陆炳的关系天下皆知如果陆炳为黄金说话,很容易招致嘉靖的怀疑。
所以尽管黄锦和陆炳掌握着大明的两大特务机关,但是却无法直接利用,真是让他们苦恼的很。最近李彬又被嘉靖委以重任,督造三大殿,这可是实实在在的肥缺,小阁老的工部也在其中,能挣多少钱,陆炳可是太清楚了。
而现在对于黄锦和陆炳来说,关键是需要一个人在嘉靖面前揭发李彬,只要嘉靖生疑,陆炳、黄锦等人就可以将李彬干的那些烂事一一在嘉靖面前揭发。
现在为了重修三大殿,嘉靖和内阁真是千方百计的筹措钱粮,沈皇贵妃与公主知宫事六尚女官宫女内监局司库等内侍共助大工银六万两,但是还是杯水车薪。
连藩王们都积极的想办法支持重修三大殿,辽王献大木七根银二千两,襄王献大木十二根银三千两。敢于在这个事情上敷衍的,肯定会遭到嘉靖严惩。
之前朝廷派去采伐大木的总督湖广川贵采木工部右侍郎刘伯跃就因为采伐不力,上疏弹劾襄阳府知府李一经、仪真县知县师儒嘉靖看过奏疏之后,立刻下令锦衣卫将这两人逮治京师下诏狱治罪。
为了保证重修三大殿工程的顺利进行,嘉靖以重建大朝门兴工亲告太高玄殿,遣成国公朱希忠告玄极宝殿,安平伯方承裕大学士吕本祭司土司工之神。
虽然嘉靖采取了各种办法保障三大殿的顺利重建,但是摆在嘉靖面前的最大问题还是经费,据工部的的测算,仅是采木经费之数当用银一百三十八万余两,这个数字别说嘉靖能不能接受,首先不能接受的就是方钝了。
方钝这么些年在户部苦苦支撑,结果工部上来就说要近一百四十万两的款项,差点没把老头直接送走,方钝听说后直接上门和工部尚书吴鹏、右侍郎严世蕃大吵一架,随后上疏请求致仕,老头实在是受不了嘉靖的折腾的,也实在是心力交瘁,无法理事。
方钝请求致仕的同时还给嘉靖上了一道言辞激烈的奏疏称:天下财赋岁入太仓口者计二百万两有奇,旧规以七分经费,每存积三分备兵歉以为常。嘉靖己酉以前岁支最多不过二百万而其少者乃仅至七八十万。庚戌虏变后周章备御每岁调兵遣戍,中外所增兵马数多,饷额增倍。及乙卯丙辰间,而宣大虏警益急。一切募军赈恤等费咸取给太仓、内帑,岁无纪极。
嘉靖三十五年所发京边岁用计三十五年三百八十六万两,太仓岁入银二百万之额不能充岁出之半,由是度支为一切之法,箕敛财贿、题增派括、赃赎筭税、契折民壮、提编均徭推广事例兴焉!其初亦赖以济匮,久之诸所灌输益少。
值四方有事,有司往往为地方奏留且请免。如浙直以被倭、川贵以采木、陕宣大以兵荒,不惟诸军兴徵发停格,即岁入二百万之额且亏其三。而内庭之赏给、斋殿之经营、陛下时以夜半出片纸,有所徵取,臣等虽急无敢延顷刻者。
今岁自入春来发宣大银二十六万有奇,而天下民运至太仓者银仅七万。帑储大计不及十万两,而边臣奏讨日棘。臣驽钝忧惧不知所出,有负圣恩,敢请陛下以贤能者替之。
方钝上疏之后,随即回到家中,作出一副随时等待致仕归乡的态度。嘉靖收到方钝的奏疏之后,虽然对方钝上疏的内容是极为不满,但是也确实很清楚,方钝多年来百般腾挪,至少还是保证了朝廷的运转,眼下朝廷还离不开他,嘉靖亲自下诏,好言安抚方钝,命他回部视事。
但是方钝坚持致仕,再次上疏,称自己实在是才具不足,实在是难以担当重任。嘉靖无奈,只得召见内阁辅臣商量此事,嘉靖问道:“眼下方钝请求致仕,内阁怎么说?”
严嵩说道:“陛下,眼下大工刚刚动工,大司农位置殊重,岂可轻易变动,况舍方钝何人能解此危局也?”
严嵩说的也是实情,眼下这个烂摊子,除了方钝之外谁还愿意收拾啊?所以还是要请方钝出来视事,嘉靖问道:“那就烦劳惟中跑一趟?”
嘉靖的意思是由严嵩亲自去劝说方钝,但是没想到严嵩说道:“陛下,此事陛下应遣亲臣前往劝说方司农才好。”
嘉靖问道:“那依惟中之意呢?”
严嵩说道:“老臣以为,遣裕王殿下和黄公公去劝方司农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