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烟闻轶事(2)
16世纪明朝万历年间,人们将烟草称之为“淡巴菰”,后来才有了烟草的名称,而天津却习惯称之为“烟儿”。崇祯17年(1644年),也就是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进北京城的那一年,山西临汾人张晋凯在天津城北门外大街办起了一座小烟铺。这个烟铺不仅贩卖水旱烟叶,而且还兼售槟榔等爽口之物。最初这个烟铺铺面很小又没有名称,因为是山西人干的,人们俗称之为“老西儿烟铺”。相传小说《施公案》的主人公施世纶任仓厂总督驻节天津时,他的行辕在离烟铺不远的估衣街归贾胡同北口。施世纶喜欢吃槟榔,而烟铺所售槟榔肉厚味醇,最受施世纶赏识,所以他经常光顾烟铺。一次问及店主张晋凯烟铺叫何字号时,张无言对答。施世纶见状,信笔题写“中和烟铺”4个大字送给张晋凯。张视之为宝,遂刻成巨匾悬于门首,从此烟铺名声大振。
烟草初行于市,吸食的人很少,故此烟铺里都摆上一张桌子,桌子上放烟具和清水一碗。凡是进店吸烟的人,吸烟以后用水漱口,然后把钱放在桌子上再离去。到了清代初期,吸烟的人逐渐多了,并成为家庭中款待客人的物品了。康熙年间天津名士查为仁在《莲坡诗访》中录有烟草诗四首,说烟草可以“醉人无藉酒,款客未输茶”。到清朝中期,吸旱烟的人在天津“触目皆是”,与此同时,烟草零售业在天津也大量出现,款以“烟魁”吊以大烟袋的幌子,大街小巷比比皆是。
天津把旱烟分成4种,即叶子、 锭子、杂拌、兰花,妇女所吸不外乎锭子、杂拌两种,男子瘾大者喜欢吸关东叶子,斯文人物则喜欢吸兰花。不仅如此,天津人的烟具也很讲究,烟袋多用乌木杆,银嘴、铜锅,“贵者数百金,次者数十金”。并且男女有别,妇女的烟袋长约5尺,男子出门为图方便携带仅长1尺。旧时烟袋与洋烟壶、扇子、扳指,称为男子随身的四宝。
在众多的烟铺当中,“中和烟铺”历经三朝(明、清、民国),营业始终不衰,而且日渐兴隆,1940年前后,在原有平房铺面的基础上,建成5层大楼(前面4层)。楼下为转角柜台出售烟叶,楼上则为账房办公和招待买卖烟叶的客商所用。由于当时已开业300年左右了,故题其门额为“五甲子老烟铺”。这座烟铺之所以事业发达,主要是商店有一套独特的经营作风,中和烟铺以“诚实薄利,服务周到”为经营宗旨,它所出售的烟叶一是品质良,其烟叶视不同品种采自华北、东北和江南;二是能适应不同的吸食口味,店里水旱烟叶样样具备;三是包装迎合潮流。最初烟叶多用白纸包装,20世纪40年代后,包装颇为讲究,如锭子烟起初只用白纸包装,上面加盖中和烟铺戳记,后来改为硬纸盒,外面印有万字锦的绿色花纹,打开纸盖,里面印有“中和烟铺,五甲子老烟铺”的字样。这样即美 观大方,又起到了宣传作用。
解放以后,经公司合营,中和烟铺划归糖业烟酒公司,20世纪70年代地震顶楼倒塌,经修整后原貌已变,但“五甲子”篆子图样至今仍在。
历史上第一次提出禁烟的皇帝
明代皇帝朱由检(1611~1644),即明思宗。于1627~1644年在位,共计在位十七年,年号崇祯,俗称崇祯皇帝。崇祯皇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提出禁止烟草吸食的皇帝,曾因为有人违禁而遭到杀头之祸。
崇祯年间不但已有了烟草,而且已作为商品在市场上流通。据崇祯年间进士杨士聪在其所撰《玉堂荟记》中记载:烟草传入中国后大约三十来年的时间,在北方已经普遍地种植,其发展之快的原因,一是由于吸食者众,几乎达到了“无人不用”的程度;二是种植烟草的收入可观。“一亩之收,可敌田十亩。”正当烟草迅猛发展之际,也正是明朝统治岌岌可危之时。当时的皇室官僚广占民田,赋役繁重,天灾不断,爆发了农民大起义,朱由检为了挽救危局,杀魏忠贤,罢黜阉党;旋即又任命一批宦官,增加税赋,调集军队,全力镇压农民起义军。正当崇祯皇帝处在这种危机的状态下,使他常常疑神疑鬼,担惊受怕。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有人对崇祯皇帝说,现在的百姓到处都在喊“吃烟”、“吃烟”,这“吃烟”不就是要“吃燕”,这“吃燕”不就是要吃掉咱的“燕京”(当时北京的简称)嘛?这位多疑的皇帝觉得言之有理,痛恶不已,于是在己卯年(1639年)下诏书,令全国禁烟。如有犯者将处死刑。次年(1640年)曾有一个去京会试的举人,他不知其烟已被皇上禁止,随同去的仆人带了些入京,在京城出售,遂彼巡逻的人抓获,便于第二天在京城的西市被杀。这便成为历史上烟草经营者的一大不幸。但这一举措也确实收到杀一儆百的社会效应。自此,烟草的吸食者与经营量便逐渐减少。
不过,在稍后一段时间,民间的烟草经营者因受烟利丰厚的诱惑,但又不愿遭杀头之祸,故将烟草美其名曰为“熙朝瑞品”,仍暗暗销售,而不至于究诘。这种办法还真的灵验,到了壬午年(1642年),上面所提到的那位进士杨上聪进京时,却看到了烟草“鬻者盈衢”的情景,最初他感到十分惊异,后来才知道是开了禁。
崇祯何以开禁烟草呢?这主要归功于洪承畴。洪承畴当时任乓部尚书,总督河南、山东、陕西、四川、湖北军务等职,对崇祯皇帝来说,是位镇压农民起义军有功的将领,他向崇祯皇帝请求开禁,其理由是:“辽东戍卒,嗜此若命。”似乎不开禁,不让士兵吸烟,打起仗来就没有精神,更没有把握打胜仗。也许正因为如此,崇祯皇帝便不再计较“吃烟”还是“吃燕”的问题,更多的是考虑军队将士的需求,于是便同意开禁。
按崇祯己卯年(1639年)开始禁烟算起,到崇祯壬午年(1642年)开禁,其间不到四年的时间。
这便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禁烟。
清太宗的禁烟与开禁
清太宗皇太极(1592~1643),是清初的皇帝,他是努尔哈赤的第八子,爱新觉罗氏,满族人。他自1626年至1643年在位,共计18年。
清太宗在位时,由于烟草已经盛行,传播和发展的速度也很快。作为一国君主,清大宗对烟草的态度是坚决的禁止。并颁布禁律。如在崇德四年(1639年)的六月二十六日,曾下了一道禁烟的告示。其告示的内容是:“不许栽种,不许吃卖丹白桂。”因满语中的淡巴菰与丹白桂相似,所以满族人就称烟草为丹白桂。告示称,禁烟已经有些时日了,在王府的贵族中已经得到了禁止,然而民间仍旧栽种吃卖。世人可以回想一下,没有烟草之前,有什么东西损于人呢?现在有了此物就出现了损人的东西,为此要求,自今以后,要坚决地改正,若有人违抗被抓获,便定为贼盗。并以贼盗给以处罚,给你绑枷八日,游示八门,鞭挞贯耳。同时,还要罚银九两,赏给捉获之人。告示还规定,倘有先见者徇情不捉,被后人捉获,并将先见者并犯者一并问罪。对于栽种烟草的地方,地方官不管是否知其情,一旦发现,必治以应得之罪,先打你五十鞭子。如有人告发地方官对烟草种植置之不理者,若情况属实,将给于撤职等处分。这则告示,当时要求各地照誉写行,广为宣传,使之家喻户晓。在告示颁布两个多月后的三十月时间里,刑部审理的“烟案”就多达60余起,处以游行示众、鞭挞、贯耳和罚款者多达百人。此外,还有众多的地方官受到牵累而受罚。为了达到彻底禁烟的目的,既禁下也要禁上。清大宗曾对他的大臣们说:“尔等诸臣在衙门禁止人用烟,至家又私用之,以此推之,凡事不可信矣。”继而,清大宗又进一步阐述了他之所以倡导禁烟的初衷及对大臣们的要求,他说:“朕所以禁止用烟者,或有穷乏之家,其仆人皆穷乏无衣,犹买烟自用,故禁之耳。下当禁而禁,汝等自当直谏;若以为当禁,汝等何不痛革?不然外廷私议禁约之非,是以臣谤君,以子谤父也。”由于清太宗认为烟叶“非土产,耗财货。”对人们日常生活没有什么大的关系,是可有可无的东西,所以,坚持禁止并反复申明禁烟的原因,尤其是对他的大臣们也不放松做思想工作,其目的在于使朝野上下真正形成禁烟的共识。
由于严厉的禁烟措施,使不少隶民百姓及地方官受到了惩罚,并收到了较好的禁烟效果。
还需要提出的是,清大宗不但禁烟,同时对于有关烟具的制造也一并禁止。对于制售烟具者,受到差不多与违禁烟草者相同的治罚。如有位叫陈家茂的人,因做了烟袋壶给烟铺,而遭到将烟具没收,并鞭打八十二下,贯耳,又罚银九两的处罚,共计损失银约四十二两三钱。
对国内采取这种禁止措施,对国外的贸易往来中也采取同样的态度,据记载,在崇德三年,即1638年6月12日,有22名朝鲜人,将一匹马所驮之烟草在满州发卖,也按告示中所规定的条例,给予了惩罚。同时,对与此事有关的责任人,也给予了程度不同的治罪。
应当说,清大宗对内对外的禁烟政策是十分严厉苛刻的,并获得了一时的奏效,但由于受到普遍反对,尤其大臣们仍旧吸之,以致百姓效尤不止,再加之,满族人认为,应多重视骑射武功,“不习射之罪,非用烟可比。”由于种种原因,使清大宗做了让步的措施,据《东华录》记载:在崇德六年(1641)二月,清大宗谕户部曰:“前所定禁烟之令,其种者用者,屡行申饬,近见大臣犹然用之,以致小民效尤不止,故行开禁。凡欲用烟者,惟许人自种而用之,若出边货买者处死。”
烟禁开放了,但清大宗仍然留有一定的限制,今天看来,清大宗的这一政策,尤其对走私进口者所采取的措施,是值得借鉴和推崇的。
清代品烟典故
清代,福建有一烟商到永康开辟“建烟”销售基地。当时永康烟民都喜欢抽松阳烤烟,建烟很少有人问津。精明的福建烟商除改进烟丝的包装,如外附兰花图案、内藏美丽的贝壳以吸引烟民外,还开展“免费品尝建烟”活动。内容是:为期100天,每天100人,每人一筒烟。这一来,上万名品烟者成了义务推销员,“建烟”很快占领了永康市场。这件事过去已近百年,至今永康民间尚流传着“免费品烟”的故事,其中之一是:一天,一个瘾君子特制一个大烟斗到烟店品烟,一次就把半公斤烟丝全都装进去,点燃后悠然离去。一个贪小便宜的烟民尾随其后,等待他的烟蒂。持大烟斗者从山川坛漫步到西津桥,烟斗往桥栏杆上一架,吞云吐雾,悠然自得,尾随者看得垂涎欲滴。晌午,烟斗往栏杆上一敲,烟灰徐徐撒落溪中随水西流而去。贪小便宜的人眼巴巴希望落空。
经这些故事的渲染,“建烟”更是名声大振,这也算是古代商人的营销策略吧!
绝妙的吸烟特技
在清代的吸烟大军中,有些人对吸烟已达到全身心投入的地步,以致将吸烟操练成一种技艺,可以在吞吐烟气时,吐出各种花样与图案。这也可算是清代烟民创造的一项特技。张潮在《虞初新志》卷十六中写道:
有某大僚,荐一人于某有司,数日未献一技,忽一日辞去,主人饯之。此人曰:“某有薄技,愿献于公,望公悉召幕中客共观之,可乎?”主人始惊愕随邀众宾客至。询客何技,客曰:“吾善吃烟”。众大笑,因询能吃几何?曰:“多多益善。”于是置烟一斤。客吸之尽,初无所吐。众已奇之矣,又问仍可益乎,曰:“可”。又益以烟若干,客又吸之尽,“请从客观吾技,”徐徐自口中喷前所吸烟,或为山水楼阁,或为人物,成为花木禽兽,如蜃楼海市,莫可名状。众客咸以为古未曾有,劝主人厚赠之。由是观之,诚未可轻量天下士也。
这种烟戏,今天听来已是有点令人难以相信,然而著名的“纪大锅”纪昀却说,他儿子纪汝信曾亲眼目睹了更为神乎其神的身怀绝技的师徒俩的烟戏。在纪昀的《阅徽草堂笔记》卷二十四中,是这样描述的:
戊寅(公元1758年)5月28日,吴林塘年5旬时,居太平馆中,余往为寿。座客有能为烟戏者,年约60余,口操南音,谈吐风雅,不知其何以戏也。俄有仆携巨烟筒来,中可受烟四两,葱火吸之,且吸且咽,食顷方尽。索巨碗滴苦茗,饮旋,谓主人曰:“为君添鹤算可乎?”即张嘴吐鹤二支,飞向屋角。徐吐一圈,大如盘,双鹤穿之而过,往来飞舞,如掷梭然。既而嘎然有声,吐烟如一线亭亭直上。散作水波云状。谛视,皆寸许小鹤,颌颀左右,移时方灭,众皆以为目所未睹也。俄其弟子继至,奉一觞与主人曰:“吾技不如师,为君小作剧可乎?”呼吸间,有朵云飘渺筵前,徐结成小楼阁,雕栏绮窗,历历如画,曰:“此海屋添筹也。”诸客复大惊,以为指上毫光现玲珑塔,亦无以喻是矣。以余所见诸说部,如掷杯化鹤、顷刻开花之类,不可殚述,毋亦实有其事,后之人少所见多所怪乎!如此事非余目睹,亦终不信也。
上述两种烟戏是吸旱烟。扬州还有一位吸水烟的烟技奇人。据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一所载,此事发生在西湖上:匡子驾小艇游湖上,以卖水烟为生。有奇技,每自吸数口不吐,移转绿,微如远山。风来势变,隐隐如神仙鸡犬状,须眉衣服,皮革羽毛,无不毕现。久之色深黑,作山雨欲来状,忽然风生烟散。时人谓之“匡烟”,遂自榜其船曰:“烟艇”。
清代水旱烟店的对联
烟草自明代传入中国后,鼻烟、旱烟、水烟、嚼烟几乎同时行世。
在清代,北京、上海、浙江等一些地区都有销售烟草的店铺。店铺除挂有牌匾、幌子外,都制有木质对联,分挂店门两侧。现选录几幅:
烟云归一路,水旱备双枝
既未济水火,呼吸生云烟
香云熙朝瑞气,灵草益世祯祥
未谢人间火食,恍餐天上烟霞
群居人醉济云起,一室自蒸蕙草香
未忘白梅曾止渴,不含绿茗亦闻香
酩心何用周郎醉,吐气还扬太白眉
吸烟与戒烟的楹联趣话
吸烟有害健康,众人皆知,戒烟有必要,由来已久。在繁多的戒烟措施中,有不少的轶事和有趣的骊联等,现集录于下。
著名画家齐白石年轻时常将烟筒、烟盒带在身边,每当作诗时,总要先吸上几口。后来在别人的劝告下,他决心戒烟,当即将烟筒、烟盒抛于水中,吟出对联一副:
烟从水中去,诗从腹中来。
但是不少人戒烟时戒时抽,戒戒抽抽,抽抽戒戒,愈戒愈抽,于是有人作联戏曰:
屡抽屡戒屡屡抽屡屡戒,
日戒日抽日日戒日日抽。
横批:白费。
有位妻子见丈夫吸烟成瘾,而且多次劝阻都无丝毫收敛,便作一上联给他,以示嘲讽:
张口闭眼,喷云吐雾,
谁家男人像你这烧火先生?
妇道人家敢教训我男子汉大丈夫?好家伙!丈夫也马上不甘示弱,作下联以对:
搬嘴弄舌,说风道雨,
哪个女子似我那泼水夫人!
见丈夫执迷不语,聪明的妻子又作了一副对联:
根根柱柱抽抽扔扔手手人民币,
丝丝缕缕吸吸吐吐口口尼古丁。
妻子的叠字联给了丈夫不小的震动。他沉思一番后,决意戒烟,并送妻子一副拆联,表示戒烟的决心,同时请妻子监督:
信是人言,本欲取信于人,不然言而无信;
烟乃火因,常见抽烟起火,应该从此戒烟。
近年,台湾的防高血压协会和社会祥和基金会印发宣传卡片,上面印着一首似歌谣的《钗头凤》。很富哲理,词云:
本国烟,外国烟,成瘾苦海都无边。
前人唱,后人和,饭后一支,神仙生活。
错,错,错!
烟如旧,人苦透,咳嗽气喘罪受够。
喜乐少,愁苦多,一朝上瘾,终身枷锁。
莫,莫,莫!
“纪大烟袋”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