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韩愈:适者生存的大赢家(2)
韩愈这话说得太有水平了,不就是一个作息时间的建议吗?他居然能搬弄出如此多的道理,不愧具有思想家的素养。在他眼里,就算芝麻点事儿,都能够说上三天三夜,真够有型的!别以为韩愈说到这里就结束了。他接着又说,如果我在你这里谋职,不敢说这个实话,以致我的个性得不到发展,那天下人会怎么说呢?他们会说你之所以选择韩愈,无非是可怜他,看他没饭吃了,要露宿街头了。换句话说,我到你这里谋职不是为了施展抱负,而是跟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一样,就算你每天给我两千黄金,一年之内连升几级。当然,我会感激你的,但是,要说我们是让天下人羡慕的知己,那可就扯淡了。
那么,张建封听取了他的意见了吗?只能说听取了一部分。因为,张建封对他也不是言听计从。其实,说了这么多,韩愈是对幕府的工作不满意,但他又没有办法,他的这个牢骚比杜甫聪明,至少,韩愈没有得罪那些权贵。不过,像韩愈这样的人物,他是不甘于长期在幕府待下去的。他要另谋出路,正如他在《复志赋》所说:“固余异于牛马兮,宁止乎饮水而求刍。伏门下而默默兮,竟岁年以康娱。”韩愈说做人不能够就像牛马一样,仅仅为了一口草料而活,他有自己的理想和作为。
韩愈也知道自己这样混下去没有前途。过了些时日,他就主动向张建封递交了辞呈。韩愈刚刚启程前往洛阳,第二天徐州的军士就发动暴乱,韩愈可以说是死里逃生。没有了工作就等于没有了饭吃,韩愈又一次陷入了经济危机。这次,他又开始给朋友写信,说一家人没饭吃啦,快饿死了,朋友一场,你们怎么也得帮帮我。朋友也是于心不忍,就帮韩愈介绍工作,过了些时日,韩愈终于找到工作了,在国子监里谋取了一个四门博士的职位,做起老师来了。这一官职虽然不高,影响却很大,尤其是对教育行业。更重要的是韩愈从此进入了一个有发言权的圈子,身份从地方幕僚转变为政府公务员。韩愈一到任,就不失时机地向主考官权德舆荐举了侯云长、尉迟汾、沈杞等人,使得他们考取进士。
韩愈做了四门博士后,至少一家人的吃饭问题算是解决了。然而,眼看日子稍稍好一点,问题又出来了,韩愈的侄儿韩老成一家在老家待不下去了,来投靠他,韩愈总不能将他们拒之门外吧!其实,这个时候的韩愈一个人要养三十多个人,他已经不能承受家庭之重了。
怎么办?赶紧求援,又赶紧写信给有钱的主,我现在闹饥荒了。于是,韩愈一封又一封地写信。比如,在给兵部侍郎李巽的信中,韩愈说自己“因困厄悲愁,无所告语”(《上兵部李侍郎书》),希望李巽向他伸出一只手。在给山南东道节度使于頔的信中,韩愈更是到了乞求的地步,“愈今者惟朝夕刍米仆赁之资是急,不过费阁下一朝之享而足也。”他用近乎哀怜的语气求到,你这么有钱,剩下的一口饭菜都够我吃好些时日了。与此同时,韩愈也学李白,到处写信吹捧有钱人,也给死人写谀文,以此解决温饱问题。对此,司马光曾极度鄙视,说韩愈这人就是“汲汲于富贵,戚戚于贫贱”(《颜乐平颂》)。其实,这也不能怪韩愈,总不能像杜甫那样玩命吧!再说,人家杜甫还不是干过这样的事。没有遭遇过饥寒侵袭的人,当然会这样说韩愈,他们活脱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让你一个人养几十个人,你试试?
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即公元803年,韩愈在做四门博士期间,写了一篇流传千古的文章,这就是我们很熟悉的《师说》。这篇文章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对每个人来说,老师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老师的作用就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老师呢?韩愈的回答很有见地,他说:“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做老师不应该有年龄和身份限制,做学生的也是如此。换句话说,做老师的不一定就非得是胡须一大把,似乎知识渊博的样子,也不一定是身在豪门,因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同理,做学生的不一定就是小屁孩,不一定就是贫寒子弟。总之,用能力说话。用韩愈的话来说,“闻道”之人就能成为老师。
韩愈这篇《师说》可谓惊天地泣鬼神,为什么这样说,韩愈主张古文运动,反对魏晋以来饰其辞而遗其意的骈文。就拿韩愈来说,他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实践了自己的文学主张。更重要的是,他不顾流俗的耻笑同青年后生交往,并给他们奖励和指示,这是魏晋以后所没有的好现象。韩愈的这种超常规的做法引起了轩然大波,人们都说这韩愈恐怕是神志不清了。对于这个问题,柳宗元的一篇文章做了独到的分析解答。这事还得从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说起,这个时候离韩愈《师说》的完稿时间已经10年了。
当时,有一个姓韦的年轻人听说柳宗元的大名后,很想拜他为师,学习古文方面的知识。但柳宗元不敢收这个姓韦的年轻人为学生。当然,柳宗元找了一个借口,他说自己修养不够,资历也很肤浅,没有那个能力做老师。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肯定不是,以柳宗元的才学,怎么可能没有资格做老师呢?事情的真相是,从魏晋以来,人们都是不拜老师更没人愿意做老师,如果谁一定要搞特殊做老师,那他一定会被人笑掉大牙。现在,只有韩愈这家伙不知天高地厚,公然收学生,还跟他们打成一片。不仅如此,他还为此专门写了一篇《师说》的文章,自己做老师就算了,还鼓励别人也做老师,韩愈为此遭受了很多人无情的诽谤和嘲笑。由此可见,韩愈是顶了多大的压力啊!
柳宗元拒收学生的事实反映了当时所处的时代现状,人们是不尊重老师的,也因此耻于为师。换句话说,柳宗元也害怕这样的压力。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奇怪的现象?其实,原因并不复杂,主要是科举制度惹的祸,那些高门望族根本用不着刻苦学习就能够通过科举考试,甚至有些人可能一出生就注定不用通过努力就可以获得荣华富贵。像韩愈这样靠自己的刻苦学习而走上成功之路的读书人,无疑给了他们一记响亮的耳光,他们当然容不下韩愈如此的妄为。
因此,可以说,韩愈的一篇《师说》就是一个响亮的革命檄文。韩愈在大力呼吁尊重人才,改革人才选拔制度,并再一次将孔子所代表的儒家学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观念深入人心。韩愈在一个小小的四门博士的职位上,能有这样的明锐观点,证明了他是一个目光远大、心怀天下、颇具思想家的成熟与深邃的人。经过韩愈这样的一番作为,他的名气可谓是越来越大了。可是,对韩愈而言,最大的困难是生活问题,到底是要生活还是理想?抑或两者都要呢?
3.
唐德宗贞元十八年,即公元802年,韩愈从四门博士升为监察御史。正当他兴奋不已的时候,却冷不防被赶出了中央,出任湖南连州的一个阳山县的县令,真如一大盆突如其来的冷水泼在他身上。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旧唐书》、《新唐书》以及《唐才子传》都认为是“宫市”的原因,即韩愈写了一篇不合时宜的文章《宫市》。但我认为不是这个原因,应该是因为韩愈说实话,上书论天旱人饥得罪了权臣京兆尹李实。
李实是谁呢?此人是唐朝的宗室,可上溯到唐高祖李渊。李实是一个专横跋扈的人,专横到什么程度呢?当时有一个叫权德舆的人,此人是唐代的著名文学家,在他任礼部侍郎的时候,李实私下里推荐了自己中意的20多个人给他,并威胁他说一定要让他们考中哦,要不然有你的好果子吃。就是这样一个人,韩愈处于生活困境的时候,不得不违心地吹捧他,说他是一个赤胆忠心、忧国忧民的忠臣。可见,此人专横跋扈到什么程度。但是,别以为韩愈是真的怕他,那是因为事情没来,一旦来了,韩愈可管不了那么多,先给皇帝写上一道奏章再说。
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原来,这一年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老百姓几乎是颗粒无收。面对如此重大的灾情,朝廷决定停止当年的科举考试,并免除老百姓的租税。按理说,这是朝廷的恩泽,值得表彰。但偏偏这个李实为了讨取唐德宗的欢心,竟然欺骗唐德宗说灾情虽然严重,但是庄稼还是长得不错的,根本用不着减租。于是,朝廷就下令撤销减免租税的命令。
原本好好的为民政策,被李实这根屎棍子一搅和,弄得老百姓是雪上加霜,卖儿卖女,随时都有饿死的人倒在路边,这跟杜甫描述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样。韩愈见到这种惨状,觉得不应该睁眼说瞎话,毕竟他是监察御史,有这个责任和义务。于是,他就义正严词地写了一篇名为《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的奏章,并邀上同是御史台的张署、李方叔三名同事一起署名后,呈上了朝廷。
在这篇奏章里,韩愈说出了实情,但却只字未提李实,韩愈这样做是明智的,顾及了李实以及唐德宗的面子。那么,皇帝采信了韩愈的奏章了吗?对此,韩愈在《寄三学士》里有提到,他说“天子恻然感,司空叹绸缪”,意思是说皇上动了恻隐之心,宰相也被打动了。按照这个推测,韩愈上了这道奏章后,唐德宗应该是采信了才对。但是,采信归采信,实不实施又是另外一回事。
李实的从中作梗,肯定是起了不少作用,因为,过了些时日,唐德宗下诏书了。不过,这个诏书不是免税的诏书,而是被贬的诏书。贬谁呢?三个人,韩愈、张署、李方叔。这样的结局着实让这三人意外,特别是韩愈。怎么为民办事,反而成了罪人,更何况根本没有提及李实。其实,韩愈等人被贬一点都不奇怪,李实是谁啊?他又不是傻子,你韩愈虽然在奏章里没提他的名字,但不等于人家看不出来你韩愈话中有话,这是一种观点。
还有一种观点,有人认为是韩愈在奏章里得罪了唐德宗,但韩愈本人却没有说是什么话得罪了他。纵观《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全文,找来找去,这样一段话最有可能:“上恩虽弘,下困犹甚。至闻有弃子逐妻以求口食,拆屋伐树以纳税钱,寒馁道途,毙踣沟壑。有者皆已输纳,无者徒被追征。臣愚以为此皆群臣之所未言,陛下之所未知者也!”这些话在韩愈上疏时看来当然是实话,按理说不应有罪,但是,须知唐德宗晚年已非明察事理、善于纳谏的贤君,而常为谗人所左右,宰相李贽被贬就是最好的例子。因此,韩愈在这个时候说这样的话,再加上李实的从中作梗,唐德宗心里不爽也是情理之中。
还是那句话,皇帝一生气,后果很严重。韩愈被贬到了荒远的阳山县,而李方叔被贬赴湖南任江陵掾,张署被贬赴湖南任临武令。这三个地方,就属韩愈的那个地方最偏远、最贫穷,可见韩愈是犯了多大的“口忌”,惹恼了最不该去惹的人。面对昨日还是春风得意,今日孤凄落寞的现实,瞬间的命运突变让韩愈难以置信也难于接受,这真是命运对韩愈开了一次不怀好意的玩笑。更让韩愈痛苦的是,这贬谪诏书一下达,就必须立刻启程。当时,韩愈的妹妹还重病在床,韩愈请求使者多给一些时间来告别,但使者死活不许,妻子儿女更是哭作一团,这种场景实在是让人倍感凄凉。对此,韩愈在《利剑》里这样说道:“我心如冰剑如雪,不能刺谗夫,使我心腐剑锋折。”
韩愈被贬到阳山县后,并没有因此而沉沦,而是积极进行反思和总结。可以说,经过这件事后,韩愈变得成熟了许多,他更加明白官场之道、政治之道、为人之道和处世之道。经过彻底“反省”的韩愈似乎是脱胎换骨了。那么,他的好运是否来到了呢?
韩愈的好运是来了,唐德宗过后是唐宪宗,在唐宪宗元和一年的六月,即公元806年,韩愈的官运又来了,他先后担任的官职有国子学博士、都官员外郎、河南令、职方员外郎、比部郎中、使馆修撰和考功郎中等职。到了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即公元846年,这个时候的韩愈已经49岁了。这一年他担任中书舍人,成为朝中五品官。韩愈的名气和影响力越来越大,而找他写文章的人也越来越多,也就是说,韩愈发达了。光给人写文章就挣了不少钱,所以我说韩愈跟李白都是很会挣钱的人,不像杜甫,一辈子大部分时间都过的是穷日子,最后还惹得一身病,理想和抱负根本无法去实现。韩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懂得“改革自己”以适应生存,似乎很精通达尔文的“适者生存”法则。
那么,韩愈的文章究竟牛到什么程度呢?据说有人死了,若没有韩愈撰写的墓志铭,人家都不忍心下葬。据说,尚书虞部员外郎张季友死后,他的侄子张涂找到韩愈,一进门就哭倒在地,说韩愈韩大人你一定要帮帮我啊!我叔叔临终前连说话都艰难了,可他却强撑着告诉我,一定要你为他写一篇墓志铭,否则就不要下葬。我靠,这韩愈也太牛叉了,你说一文人能光耀到这份上,真是牛气冲天。
韩愈经过30年的努力,从一个贫寒的读书人奋斗到一个名声显赫的朝廷大员,以他个人的努力及才学成为了众多读书人的偶像。他除了在文治方面很在行,在武治方面也不错。说这话有根据吗?有根据的,唐宪宗元和十二年发生了一件事,朝廷任命宰相裴度为淮西宣慰招讨处置使。具体负责什么呢?讨伐叛军淮西节度使吴元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