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愈健康愈美丽(3)
忙碌了一天,在餐桌上见到美食,不少人会放开了肚皮吃,直到再也吃不下为止,这样看来不仅是没浪费东西,还充分享受了美味,真是太划算了。但实际上吃得过饱容易引起记忆力下降,思维迟钝,注意力不集中。当吃得过饱时,大脑内产生的一种\"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比吃饭前增加数百倍,这是引起大脑早衰的一种重要物质。经常饱食,还会诱发胆结石、胆囊炎、糖尿病等疾病,使人未老先衰,寿命缩短。
人吃进去的食物必须经过胃的加工消化,变成与胃酸混合的食糜,再经过小肠的胆汁、胰液、肠液的化学作用,把不能吸收的大分子蛋白质分解为可以吸收的氨墓酸,脂肪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碳水化物分解为葡萄糖,然后通过肠壁进入血液循环,把营养物质输送到各组织细胞,被身体利用。但人的系统器官的能力都是有一定限度的:例如,一个成年人每天分泌的胃液约为1500~2500毫升、胰液700~3000毫升,超过这个限度,就会破坏胃、肠、胰、胆等器官的正常功能;加上胃胀得很大,抬高膈膜影响心脏活动;同时胃的蠕动也十分困难,整个正常的消化功能将会被破坏。长此以往,少数严重者将会发生急性肠胃炎、急性胃扩张、急性胰腺炎、胃溃疡,诱发心脏病等。
常见的有损健康的运动方式
\"生命在于运动\"但我们不注重运动中的一些技巧与细节,反而会大大降低运动的效果,而且还可能对身体造成损伤。
1.无规律运动
运动时,在匆匆忙忙中开始,又在匆匆忙忙中结束。这样做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加快所有项目的运动节奏,在情急时还可能会造成伤害。
所以,不管什么样的运动,都必须以适当的节奏进行,千万别追求过快、过急,例如举起哑铃前要有2秒缓冲的过渡,放下前要保持4秒。动作要缓,掌握要全面。锻炼节奏越慢越辛苦,但成绩也越显著。
2.进行111身所不能承受的举重训练
举重训练,应从缓慢开始,循循渐进、并且能自我感觉到锻炼效果的方式为宜。因为在举重健身后24~48小时内,无法预知肌肉过后会肿成什么样。如果以自己身体所不能承受的难度举重,极易造成肌肉拉伤,严重时还会导致背部脊椎受损。
所以,进行举重训练,必须量力而行,否则不但不能达到健身的目的,还会引起反作用,给身体造成人为的伤害。
3.运动后不做舒缓的伸展运动
当身上某处筋肉经过一番运动后,它会因亢奋而绷紧,甚至抽筋。
因此,在激烈运动后仍需要进行一些缓慢运动动作,借此缓慢有序地排散体热,让心跳回到正常水平。同时,它还能让肌肉在渐次状态下和缓压力,这样就能避免第二天的关节肿痛。舒展筋骨最好就是趁着身体血液循环仍旧旺盛时进行,刚健身完毕确实是最适宜舒展的状态,每个舒展动作尽量维持20—30秒,这样才能达到更高的复原效果。
4.运动完后便进餐
运动时胃肠供血少,如果运动后立即吃饭不仅会影响胃肠消化功能,长此下去还会引发疾病。特别是冬季运动后不要吃过烫食物,否则,食管、胃肠在热刺激下易引发出血等症状。
5.运动前必须要热身
所谓热身就是在运动前做些准备活动。例如做体操、活动腰身等使肢体伸展的运动,为有氧代谢运动做好准备。因为在运动前用一些时间来疏通筋络,当身体变热、血液循环加速时,肌肉才能在锻炼中达到更大的扩张,这样就可以使你降低因运动而受伤的概率。
6.食后立即进行运动
饭后运动有弊无利,是体育保健的大忌之一
饭后运动给胃增加了刺激,上下左右的颠簸震荡,很容易使人发生恶心、呕吐,久之会引起胃病。
饭后,胃肠分泌大量消化液,以消化和吸收食物,而且蠕动频率加快,其他器官也加强了工作量,吸收营养,排除废料,这些都需要有大量的血液供应。如果饭后运动,肌肉、骨骼也需要大量的氧气和能量,也需增加供血量,双方争着要血液,结果是摄取的食物得不到充分的消化吸收,骨骼肌肉也供血不足,最终造成两败俱饬。
人体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有互相制约的作用。当人摄取食物后,交感神经紧张性降低,副交感神经紧张性升高,循环系统平静、稳定,主管血糖调节的胰岛素含量增加,活性加强,从肠内吸收糖并合成糖元而贮存起来,身体基本上是\"休养生息\"状态。如果饭后运动,就会打破这种平静,运动将交感神经紧张性升高,副交感神经紧张性降低,循环系统功能也加强,原贮存的糖未被分解利用,身体处于不平衡状态,会引起植物性神经紊乱。
饭后忌运动,并不是绝对的不动,\"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也是有道理的。这里指的饭后忌\"运动\",是指大运动量和剧烈的运动。适当的活动还是应该的,也是必不可少的。而大运动量和剧烈的运动,在饭后1小时胃内食物人肠后再开始进行才适宜。
7.运动过程中突然停止
运动时突然停止,会使全身血液不能及时回流心脏,致使全身器官组织出现供血不足,从而容易引起头晕、恶心、呕吐、甚至休:范等症状,因此动后应继续做放松运动。
8.运动后大量喝水
有许多人都习惯在进行剧烈运动后,由于感到口渴而大量喝水,这的伤害其实是很大的。
大运动量活动时,胃肠道血管处于收缩状态,血液供应暂时减少,大部分血液流到参加活动的肌肉中去了。此时大量饮水,胃肠吸收能力减退,分就积聚在胃肠道,使人感到沉重闷胀,严重的还会妨碍膈肌的活动,从而影响呼吸。
大运动量的活动结束后,心脏的负担减轻了,正需要休息。这时候若大量饮水,部分水吸收进入血液,使循环血量增加,也将对心脏造成较大的压力。
汗水里含有的盐分在出汗时损失了许多,如果大量饮水而不补充盐分,那么水分经胃肠道吸收以后,一部分又很快地变成了汗液继续排出体外,这又会携带走一部分盐分,使得身体内盐分更加缺乏。
实际上,在剧烈运动之后,人感觉到的口渴并不一定真正表示体内缺水,这时的口渴主要是由于运动时呼吸加强,水分蒸发较快和唾液分泌减少变稠,致使口腔、咽喉、呼吸道和食管上段的黏膜比较干,因而产生了不舒服的感觉。这时只要漱漱口,使这一部分黏膜润湿一下,口渴的感觉便会很快减轻。然后,少喝点淡盐水,待到休息片刻之后,再适当地多饮一些水就可以了。
9.项目安排得太紧密
如果打算这辈子都要进行健身运动,那就应懂得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假如在健身时出现呼吸困难、说不出话,或有点头昏脑涨、喘不过气来的现象,长此以往,不但达不到强身健体的目的,还会加速损伤你的机体,甚至给生命都会造成威胁。
假如你健身目的只是为了改善体形,那可以选择一个由初级到中级,再由此提升到高级而难度又适合自己的程序。当然,如果你是一名健身俱乐部会员,可以先与教练商量自己的整个健身计划,也可以参考一下那些健身录像带,重新给自己一个定位,弄清楚自己属于哪种挡次,再决定健身计划。
10.运动后马上吃冷饮
夏天天气炎热,在运动后,人体体温升至39℃甚至更高。有往为了迅速地图个凉快,便刚一停止运动就马上喝冷饮,这样的习容易使人出现不良反应,就像在装过开水的玻璃杯中放人冰块易裂那样,造成肠胃功能紊乱,严重的甚至出现痉挛,引起胃肠绞。
11.运动后立即洗澡
运动时血液多在四肢及皮肤,运动后血液尚未完全回流心脏,这时马上洗澡,会导致血液进一步集中到四肢及皮肤,造成大脑、心脏供血不足而产生不适症状。
关于健康,大部分人都会认为身体强壮不生病就是健康。其实这样的理解健康是片面的。
现代健康的意义,早已超出人们的传统认识,它不仅指生理上的健康,还包括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而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健康概念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饱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世界卫生组织还提出了衡量健康的一些具体标准:
1.吃饭香
三餐的饮食吃起来感觉津津有味,食欲与进餐时间基本相同。吃饭津津有味并不是狼吞虎咽,不辨滋味,而是吃饭时不挑食,不偏食,吃得痛快,没有过饱或不饱的不满足感。如出现持续的无食欲状态,则意味着胃觞或肝脏可能出了毛病。
2.睡得着
睡得香,一觉睡到天亮。醒后头脑清醒,精神饱满。睡觉重要的是质量,如睡的时间过多,且睡后仍感乏力不爽,则是心理生理的病态表现。快速入睡说明神经系统的兴奋、抑制功能协调,且内脏无病理信息干扰。
3.大小便正常
便意来时,能快速排泄大小便,且感觉轻松自如,在精神上有一种良好的感觉,便后没有疲劳感,说明胃肠功能好。
4.思维敏捷
说话流利,语言表达标准、逻辑清晰,头脑清楚,思维敏捷,中气充足,表明心肺功能正常。说话不觉吃力,没有话说而又不想说的疲倦之感,没有头脑迟钝、词不达意现象。
5.行动自如
行动自如、协调,迈步轻松、有力,转体敏捷,反应迅速。证明躯体和四肢状况良好,精力充沛旺盛。
6.良好个性
性格温柔和顺,言行举止得到众人认可,能够很好地适应不同环境,没有经常性的压抑感和冲动感。目标明确,意志坚定,感情丰富,热爱生活和人生,乐观豁达,胸襟坦荡。能以良好的处世态度看问题,办事都能以现实为基础。
7.包容他人
看问题、办事情,都能以现实和自我为基础,与人交往能做到包容、谦让。不管人际关系如何变化,都能保持恒久、稳定的适应性。
8.良好人脉
与他人交往的愿望强烈,能友善地与朋友交往,珍视友情,尊重他人,待人接物能宽大为怀。既善待自己,自爱、自信,又能助人为乐,与人为善。
心理健康的六大标准
心理健康的概念是随时代的发展和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而不断变化的。心理学家对心理健康的理解有以下几种说法:
1.\"心理健康是指人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主要在这种情况下能作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能充分发挥其身心的潜能。\"
\"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客观环境具有高效、快速的适应状况。心理健康的人应保持稳定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心理健康是指在知、情、意、行方面的健康状态,主要包括发育正常的智力、稳定而快乐的情绪、高尚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及和谐的人际关系等。\"我们认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对于环境及相互关系具有高效而愉快的适应。心理健康的人,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和气质。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是人一生适应各种挑战的精神支柱,是一生保持良好生活质量的精神动力。那么,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必要条件,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
因为人的智办高低不是先天就有的,是人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逐渐积譬壤而得到不断的提高,同时还是人的观察力、注意力、想像力、思维能
2.能够较好控制情绪
人的一生不是一帆风顺的,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这就要求一个人能够协调和控制情绪,保持稳定和乐观的心态。善于从生活中寻找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
3.具有\"我爱人人,人人爱我\"的胸怀
在我们生活的环境里,要经常与他人交往,周围事物和他人也就构成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为此,要保持个人的心理健康,首先要树立\"我爱人人,人人爱我\"的胸怀,既有自信心,又善于同别人交往,和睦相处;其次要热爱生活,客观评价周围事物和他人,这样才能保持一个良好的积极心态。
4.具有适应和改造周围环境的处世心态
我们的一生会有很多梦想,有能现实的也有不现实的,我们必须面对现实,克制不现实的欲望。俗话说\"知足者常乐\"就是此道理。在现实中由于我们不能有效地处理好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能保持乐观的心态,都是构成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疾病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在现实生活中注重提高个人适应能力。
5.具有坚韧的信念
信念是人意识能动性的集中体现,是个体重要的精神支柱。健康的品质应是善于分析情况,决策果断,自制力好,具有毅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如果没有坚韧的信念,颓废、疑虑、焦急、抑郁等一旦倾斜,往往会诱发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疾病。因此,每个人都应在大风大浪中磨炼自己,锻炼个人坚韧的信念,以迎接各种挑战,把握各种机遇创造条件。
6.具有完整的人格
人格是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完整体现。要做到心理健康必须首先培养健全的人格,其主要标志是:人格的各个结构不存在暇盛缺陷与偏差;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识;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有效地支配自己的心理行为;有相对完整统一的心理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