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先秦诸子散文(20)
由此可见《老子》在第二章就把他的政治观显现出来,要圣人们依道而行,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显然是对当时圣人“有为”而发的。时至今日老子的这些观点还是有现实意义的,尤其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持”。可惜的是自古至今很多人都没有做到这些,而唯恐有的不多,持的不够,争权夺利,沽名钓誉等看重钱财和权力的是大有人在。
《老子·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可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不治。
【赏析】
老子在论述了修道的动因、诀窍、状态、阶段、层次之后,在这里阐述了修道的修心的问题,就是要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如此才能够进入无为的修道状态,而后讲述了具体的修道方法,无欲无为,人体无不治。
历史上乃至于现在,有许多人认为这是老子消极的愚民政策,这实在是误解。修道就是去适应道,其所为符合道之理,以治身之理来治国,乃是治国良策。
修道,是一件很难的事情。难,就难在人难以真正静下心来。人,生活在严酷的现实之中,走在红尘滚滚的路上,各种诱惑比比皆是。因此,人心很难定得住,定不住就很难静下来。随着私有制的兴起,人们的贪欲与日俱增,已经失去了淳朴善良,已经远离了生养宇宙万物包括人类在内的道了,已经难以得到道的给予了,正是“道不离人人自离”,对此老子非常痛心!为了使世人重新回到道的怀抱,老子提出了以道治身之法。透过老子的良苦用心,我们看到了老子对世人的博大的爱与深切的关怀。
“不尚贤,使民不争。”说的是,不推崇有才名的人,使百姓不去争夺。所谓贤,是世俗之名,逞口舌之快,明世俗之理,离道而行事,没有质朴而只有文饰。修道者,修心是最为重要的,在心里应该明白,所谓有才名的人,是世人推崇出来的。名,是虚的,是短暂的。明白了这些,在心里就不会羡慕有才名的人了,就不会去参与名的争夺了。人是平等的,人都是道生成,本质上是没有分别的,决不可抬举一部分人而轻视乃至压迫另一部分人。因此,修道者要坚持平等的原则,以平等之心待人,就会得到别人的尊重。这一点很重要,有了平等之心,修道就会获得良好信心的支持。
以道治国,就是不让有贤名之人多得奉禄,不使有贤名之人当什么官。这样,社会上不推崇有才名的人,就不会有高低贵贱之分,就不会引起不平等,这样百姓就会心理平衡而不互相争夺。不争才名的结果,社会就会返回到纯朴,返回到自然。社会推崇有才名的人,有意标榜贤名,必使世人争名而不务实,必失其真而流于虚\"贤名者得实惠而老百姓吃大亏,结果造成社会的不平等,贻误国家,危害社会。人的才能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天份,二是后学。天份是内因,而后学是外因,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没有天份,努力也难以成才;即使有天份,不努力也成不了才。推崇才名的实质是宣扬天才论,既没有道理也有失公平。人在本质上是平等的,人格上是相同的,人为地把人分为三六九等,是对人性的玷污。人为地把人分成等,势必引导人们去争夺,而且这种争夺无尽无休,方法和手段也不断升级,最后发展为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使社会远离了道,失去祥和与安宁。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意思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使百姓不去偷盗。金玉珠宝,是谓难得之货。为何不责难得之货?因为难得之货与真需要无关,仅仅是满足人的虚荣的欲望。贵之,是蛊惑世人。修道者应该节俭,这是圣人的“三宝”之一。节俭.是珍视人民劳动成果,过着俭朴的生活。对修道者来说,在心里是不能贵难得之货的,贵就是贪心。贪是什么?是今贝,贝是古代的钱,而贪就是今天的钱。贪,只能是暂时的,是现在时,而不是也不可能是永远和未来,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人不可以贪财,更不能爱财如命。人生苦短,财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走。对身外之物贪之无益,贪就使心灵蒙上了灰尘,心里不干净就静不下来,就无法修道。不贪财物,就会一身轻松,就能修道好,就能得到永恒的道。
难得之货,是社会上的紧缺资源。伴随着私有制的兴起与建立,世人具有了贪心。责难得之货,势必会造成贪心大炽,导致心志迷乱,而迷失了自我,致使人们去争抢去夺取,园其难得而引起人们去偷盗。曾几何时,珍爱难得的财物成为了时尚,互相攀比,使世人产生了严重的心理扭曲,甚至为了获得财物而不择手段。这就是责难得之货导致的不良后果,更是统治者贪财敛财、唯财是举造成的恶果。因此,社会应该不贵难得之货,这样世人就会视难得之货淡如水,心志就不会迷失,就不会见财起意去偷去盗,社会就会保持稳定与太平。
“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意思是,不耀可诱欲的事物,使百姓不被迷乱。见‘通现’意为显露、显耀。可欲,指可以诱发人的欲望的事物。红尘滚滚,诱惑多多,名利场中,你争我夺,这早已经成为严酷的现实。要把持住自己的心猿意马,不为名利所动。见可欲,迷惑人的善良本性,扰乱人的平常之心,触发人的邪恶念头,引诱人的胡作非为。不见可欲,视之如未见,则心不迷乱。这对于修道者来说,就是要在各种诱惑面前,在对可以诱发欲望的事物面前,不被欲望蒙住心窍而心不动,做到视而不见,置若罔闻,始终保持静的心态,如此才能与道的静态同步并谐振,也才能获得道。如果看见诱发欲望的事物就心动,就心乱,这样就背道而驰,就不能与道谐振,也就无法得到道。
社会上显耀可诱发欲望的事物,统治者张扬虚名,彰显荣华.提倡富贵,奢糜成风必然会迷惑与扰乱百姓之心,从而上行下效,弊病流行,纲纪混乱,政治腐败。靠欲望推动的发展,人民得不到真正的实惠,而得到实惠的只是极少数人。人之道就是使社会的不公平加剧,因此世人因欲望而迷乱,追逐欲望的满足则会更加变本加厉,使整个社会处于你争我夺之中。不耀可诱欲的事物,就不会引起世人心理上的不平衡,使世人远离对名利的贪恋,减弱对欲望的追求,就不再徒为满足欲望而疲于奔命,生活在平和与快乐之中。心里没有不平,行为上就稳定,就不会乱来,整个社会就会处于稳定的状态。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说的是,因此圣人的办法是.空虚其心,充实其肚腹,减弱其神志,强壮其筋骨。虚其心,是让心里空虚。何谓空虚.就是没有意识,就是静的状态。宁静方可致远,虚空方可盛道。实其腹,是让真气充实小腹。小腹即下丹田,为人之气海,也是道之居处。心静,与道性符,因此气充实于小腹,气实则合道。行气方可聚实,聚实方可成道。弱其志,是减弱神志。神志,是人的潜意识。虚舟方可载道,载道方可无为。强其骨,是强壮筋骨。人的筋骨,是靠真气来滋养的,真气充足髓满而骨坚。精气神足体健,筋韧骨坚强壮。这里,老子讲述了一个修道方法,也是圣人的治身之法。这个修道方法可以叫作强壮功。修法是:或坐或卧,舌抵上颚,意念用头顶(百会穴)吸气,气过舌尖下行至心脏,想心脏成虚态。然后,想气行至下丹田,再想肚腹充实。然后,想减弱神志,强壮筋骨。之后,意守下丹田。收功:意守下丹田的同时想收功。此功法是静功,属于空无类气功功法。具有两个特征:一是调整心脏,可强化心脏功能,对治疗心脏系统疾病效果明显。二是强壮筋骨,具有强壮筋骨之作用,对治疗筋骨方面疾病有明显效果。
以治身之理来治国,也就是以道治国,就是无为而治。圣人的办法,就是去除心中的各种嗜好与欲望,正确、客观、全面地认识实际,开扩视野,而不把满足个人欲望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搞好基本经济建设,满足百姓基本生活的需求。统治者应柔和谦让,不过分行使权力,弱化人对欲望追逐的意志。强化社会的基本方面,提高百姓自立自足的能力。圣人治世,就是使人的心里没有追逐私欲的思想,而是只为满足生活所必须而努力,弱化争名夺利的意志,增强自立自足的能力。
“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意思是,经常没有意识和欲望,使之不敢妄为,而处于无为的状态,这样没有不能治理的。恒,经常。无知,没有意识。无欲,没有欲望。修道者,就是经常处于没有意识和欲望的修道的状态,顺应自然而不妄为,处于无为的状态,这样身体没有不能治理的。道无为,其功能是无不为。人效法道,虚无自然,无私无欲,无执无偏,恬淡无为,人体就会合于道,而使人体得到治理。以道之无为原则修身,必可无所不治。
治国之道,首先要治理好人,治理好人首先要治理好人心。恒使民无知无欲也,就是返朴守淳,使人们保持淳朴的自然之性,使人们更接近于道性。“锉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说,消除锋锐,没有纷扰,隐蔽光芒,混同尘埃。这样,不炫机智,不尚狡,乐享天真。统治者不信道不实行道,则虚名假饰泛滥,聚财敛财成风,百姓必然会上行下效,则国家处于凶险之境地。统治者应不上贤而使百姓不争虚名,不责难得之货而使百姓不去争抢,不见可欲使百姓心不迷乱,如此狡诈之人虽有其心也不敢妄为。无为而治,不造作,动因道,则国无不治。
《老子·四章》
道冲,而用之域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赏析】
“道”是空虚无形(冲)的,但应用的范围(域)是无限(不盈)的。深远的好像客观存在着,万物好像是都离不开它。我们不知道“道”是从哪里生出来的,好像是在“天”(帝)之先。
本章是对“道”的更详细、深入的阐述。他在科技水平极不发达的年代,只凭自己对客观世界、自然现象的观察,加以独立思考,就最早提出了宇宙的发展规律,可谓是研究宇宙学的第一人。
另外,老子的时代人们都盲从天,认为天是主宰一切的。老子以自然的道,来对抗迷信的天,并进而把这种自然科学应用到他的政治哲学里,这在全世界从古至今无论是科学家、哲学家都是没有的,而我们的老子做到了。这才是他的伟大之处,也是他至今备受中外人士钦佩、关注的原因。
《老子.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丽不屈,动而愈出。多言致穷,不如守中。
【赏析】
这里,老子以非常形象而又生动的语言,论述了天地之间的关系,论述了修道的重要性。同时,以隐语方式讲述了一种修道方法。
老子五千言,可谓妙笔精华。非常抽象的理论,在老子笔下是那样的形象,那样的具体,那样的传神。大时铺天盖地令人生畏,小时小到无内令人生慧;松时飘飘洒洒潇洒之极,紧时丝丝相扣毫无缝隙;设比形象生动准确无比,兴起大气磅薄回肠荡气。一切都若信手拈来,一切又好像精心设计。
“天地之间,其猷橐籥与?”意思是说,天地之间,不正像冶炼用的鼓风的袋囊和送风管一样吗?橐,袋囊。籥,送风管。橐籥,古代冶炼时给炉火鼓风用的器具。老子为什么用冶炼时给炉火鼓风用的器具来比喻天地之间呢?橐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中间空虚。对常人来说,天地之间就是一个空虚的地方。二者之间存在着相同之处,这就是中间都空虚,因此老子才用来作比喻。实际上,天地之间并不是虚的和空的,而是有物质的,有天上的物质与地上的物质的交流与置换。天地之间是有紧密联系的,这种联系相当复杂,涉及到很多方面。天,是除了地球以外的整个宇宙。人类所居住的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天体。地球,在浩瀚的宇宙中,仅仅是一个分子。那么.宇宙与地球之间是如何联系的呢?这就是天地交感。交,是交流。感,是感应。天地交感,就是天与地之间进行能量与信息的交流。如此丰富的内容,老子用这样一个比喻,用这样一句设问,把天地的联系表达得形象而生动。是啊!天与地之间的联系,对于常人来说难以捕捉,用人们都能看到的冶炼用的鼓风器具作比喻,大家都懂了。地球相当于燃烧着的炉子,这符合地球的特性。地球可不就是一个燃烧着的炉子嘛!地球不断地产生着地热,也正因为如此才养育了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这样的比喻是何等的准确啊!天不停地将能量与信息发射给地球,既维系地球的生命与运动,也给地球进行定位与定时。地球的能量与信息发射至天,在与天进行交流的同时影响整个天。天地交感的情形,用超常视觉功能是可以观察到的:天发射到地球的能量与信息是呈直线的状态,而地球发射出的能量与信息则是像气一样的弯曲的射线。正是这种天地交感,维系着天地之间的联系,维系着天地之间的平衡,维系着宇宙的正常运行。
“虚而不淈,动而愈出。”是说,空虚无穷尽,越动风越多出。堀,枯竭,意为穷尽。天地之间这个鼓风用的器具,是虚而没有穷尽的。一旦拉动了它,越动风就会越多出。天地之间这个硕大的鼓风用的器具,是什么拉动的呢?是道。正是因为道,天才给地球这个炉子吹风,而且是不断地、不枯竭地、无穷尽地吹风,动作越大风出的越多。风吹到地球这个炉子里,炉子里的火就会发生变化,燃烧所发出的热也会变化。这说明,天与地是母子关系,天的所有变化,都会对地球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是以虚态物质来实现的。天交流给地球的能量和信息是不间断的,天波动时发射到地球上的能量和信息就多,对地球的影响就大。因此,地球的变化取决于天的能量与信息的输入,给地球的输入得小,地球则处于相对稳定的时期。这是天地之间关系的法则。
“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意思是,见闻多了天数就会穷尽,不如保持内心虚静。闻,见闻。数,天数。守,意守。中,通冲,引申为虚静。守于中,就是意守内心虚静。天地之间的关系,是极其复杂的事情,但是都是按照道的法度来运行的。实际上,天地之间的关系是有法则的,这个法则是不变的规律。这个规律是一个天数,天数是改变不了的定数。所谓定数,就是由道的规律来确定的数,因此也是改变不了的。既然如此,研究它又有何用呢?因此不要多闻,不要过多地研究它,研究到最后地球消亡了,这个数就没有了。这就是多闻数穷。所以,研究这个数还不如守于中。守于中,就是意守内心虚静。意守内心虚静,说的是修道。人的内心,都有道。道,对常人来说是虚的。道,其性静。意守内心虚静,也就是意守内心的道。不若守于中,其实说的是不如修道全身,也就是通过修道得到道而保全自身。
老子是修道大家,老子之所以能够成为圣人,是其修道的结果。在这里,老子以隐语的方式,深刻地阐述了修道的理论,同时也阐述了一种修道的方法。让我们走进去,来领悟老子所言的真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