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诗歌(17)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僚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泬寥兮天高而气清;寂漻兮收潦而水清,僭凄增欷兮薄寒之中人。 怆倪仙恨兮去故而就新;坎廪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廓落兮羁旅而无友生; 惆怅兮而私自怜。燕翩翩其辞归兮,蝉寂漠而无声;雁雍雍而南游兮,鹛鸡啁晰非悲鸣。 独申旦而不寐兮,哀蟋蟀之宵征。时嵩亶而过中兮,蹇淹留而无成。 悲忧贫蹙兮独处廓,有美一人兮心不绎。去乡离家兮徕远客,超逍遥兮今焉薄? 专思君兮不可化,君不知兮可奈何!蓄怨兮积思,心烦儋兮忘食事。 愿一见兮道余意,君之心兮与余异。车既驾兮竭而归,不得见兮心伤悲。 倚结囹兮长太息,涕潺缓兮下沾轼。忼慨绝兮不得,中瞀乱兮迷惑。 私自怜兮何极,心怦怦兮谅直。皇天平分四时兮,窃独悲此凛秋。 白露既下百草兮,奄离披此梧楸。去白日之昭昭兮,袭长夜之悠悠。 离芳蔼之方壮兮,余萎约而悲愁。秋既先戒以白露兮,冬又申之以严霜。 收恢台之孟夏兮,然欲傺而沈臧。叶烟邑而无色兮,枝烦挈而交横: 颜淫溢而将罢兮,柯彷佛而萎黄;前櫹穆之可哀兮,形销铄而瘀伤。 惟其纷糅而将落兮,恨其失时而无当。揽騑辔而下节兮,聊逍遥以相羊。 岁忽忽百道尽兮,恐余寿之弗将。悼余生之不时兮,逢此世之伍攘。 澹容与而独倚兮,蟋蟀鸣此西堂。心怵惕而震荡兮,何所忧之多方! 仰明月而太息兮,步列星而极明。窃悲夫蕙华之曾敷兮,纷旖旎乎都房: 何曾华之无实兮,从风雨而飞扬?以为君独服此蕙兮,羌无以异于众芳。 闵奇思之不通兮,将去君而高翔。心闵怜之惨凄兮,愿一见而有明。重无怨而生离兮,中结轸而增伤。岂不郁陶而思君兮?君之门以九重。猛犬狺狺而迎吠兮,关梁闭而不通。皇天淫溢而秋霖兮,后土何时而得干!块独守此无泽兮,仰浮云而永叹。何时俗之工巧兮,背绳墨而改错!却骐骥而不乘兮,策驽骀而取路。当世岂无骐骥兮?诚莫之能善御。见执辔者非其人兮,故駶跳而远去。凫雁皆唼夫粱藻兮,凤愈飘翔而高举。圆凿而方枘兮,吾固知其钮铻而难入。众鸟皆有所登桮兮,凤独遑遑而无所集c愿衔枚而无言兮,尝被君之渥洽,太公九十乃显荣兮,诚未遇其匹合。谓骐骥兮安归?谓凤凰兮安桮?变古易俗兮世衰,今之相者兮举肥。骐骥伏匿而不见兮,凤凰高飞而不下;鸟兽犹知怀德兮,云何贤士之不处?骥不骤进而求服兮,凤亦不贪喂而妄食。君弃远而不察兮,虽愿忠其焉得。欲寂漠而绝端兮,窃不敢忘初之厚德。独悲愁其伤人兮,冯郁郁其何极!霜露惨凄而交下兮,心尚幸其弗济;霰雪雾糅其增加兮,乃知遭命之将至。愿徼幸而有待兮,泊莽莽与野草同死。愿自直而径往兮,路壅绝而不通;欲循道而平驱兮,又未知其所以,然中路而迷惑兮,自压按而学诵。性愚陋以褊浅兮,信未达乎从容。窃美申包胥之气盛兮,恐时世之不固。何时俗之工巧兮,灭规矩而改凿。独耿介而不随兮,愿慕先圣之遗教。处浊世而显荣兮,非余心之所乐。与其无义而有名兮,宁处穷而守高。食不偷而为饱兮,衣不苟而为温。窃慕诗人之遗风兮,愿托志乎素餐。蹇充倔而无端兮,泊莽莽而无垠。无衣裘以御冬兮,恐溘死不得见乎阳春。靓杪秋之遥夜兮,心缭懊而有哀。春秋遵连而日高兮,然惆怅而自悲。四时递来而卒岁兮,阴阳不可与俪偕。白日蜿晚其将入兮,明月销铄而减毁。岁忽忽而遒尽兮,老冉冉而愈弛。心摇悦而日幸兮,然怊怅而无翼。中僭恻之凄怆兮,长太息而增欷。年洋洋以日往兮,老崾廓而无处。事亶亶而觊进兮,蹇淹留而踌躇。何泛滥之浮云兮,焱壅蔽此明月!忠昭昭而愿见兮,然霉噎而奠达。愿皓日之显行兮,云蒙蒙而蔽之。窃不自料而愿忠兮,或黟点而污之。尧舜之抗行兮,瞭冥冥而薄天。何险蛾之嫉妒兮,被以不慈之伪名?彼日月之照明兮,尚黯魑而有瑕;何况一国之事兮,亦多端而胶加。被荷桐之晏晏兮,然潢洋而不可带。既骄美而伐武兮,负左右之耿介。憎愠怆之修美兮,好夫人之慷慨。众踥蹀而口进兮,美超远而逾迈。农夫辍耕而容与兮,恐田野之芜秽。事绵绵而多私兮,窃悼后之危败。世雷同而炫曜兮,何毁誉之昧昧!今修饰而窥镜兮,后尚可以窜藏。愿寄言夫流星兮,羌倏忽而难当。卒壅蔽此浮云兮,下暗淡而无光。尧舜皆有所举任兮,故高枕而自适。谅无怨于天下兮,心焉取此怵惕?乘骐骥之浏浏兮,驭安用夫强策。谅城郭之不足恃兮,虽重介之何益。邅翼翼而无终兮,忳惛惛而愁约。生天地之若过兮,功不成而无效。愿沈滞而不见兮,沿欲布名乎天下。然潢洋而不遇兮,直恂憨而自苦。莽洋洋而无极兮,忽翱翔之焉薄。国有骥而不知乘兮,焉皇皇而更索。宁戚讴于车下兮,桓公闻而知之。无伯乐之善相兮,今谁使乎誉之。罔流涕以聊虑兮,惟着意而得之。纷忳忳之愿忠兮,妒被离而障之。愿赐不肖之躯而别离兮,放游志乎云中。乘精气之抟抟兮,骛诸神之湛湛。骖白霓之习习兮,历群灵之丰丰。左朱雀之茇茇兮,右苍龙之曜曜。属雷师之闯阗兮,通飞廉之衙衙。前轻辌之锵锵兮,后辎乘之从从。载云旗之委蛇兮,扈屯骑之容容。计专专之不可化兮,愿遂推而为臧。赖皇天之厚德兮,还及君之无恙!
【赏析】
宋玉“好辞而以赋见称”,他学习屈原,雅好楚辞,但他的楚辞体作品,今仅存《九辩》一篇。《九辩》之名正如屈原的《九歌》一样,是当时流传在楚地古乐曲的名称。
《九辩》一诗虽向以“悲秋”而闻名,但其性质却正与屈原的《离骚》同,是一首政治抒情诗,是一首抒写诗人伤时忧国,怀才不遇,老而无成,报国无门的悲怨之曲。这首诗写于诗人遭受排挤,被迫离开宫廷,远走他乡的羁旅之中。诗中说“贫土失职而志不平”,他的出走,或并不与屈原一样是遭罪被逐,但也是怀忠被污的结果(“窃不自聊而愿忠兮,或鼽点而污之”,“纷忳忳之愿忠兮,妒被离而鄣之”)。在离朝之际,他为楚王的不明而怨尤,为群小当道而愤慨,为国运的阽危而忧虑,为自己的怀才不遇而不平.为自己垂暮之年的困顿沦落天涯而倍感凄凉。在百感交集之中,写下了这样一篇“凄怨之情,实为独绝”的长诗。
诗的一开始,就以凄怆的秋气笼罩全篇: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愫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泬寥兮天高而气清,寂寥兮收潦而水清。僭凄增欷兮薄寒之中人。怆倪,旷恨兮去故而就新,坎廪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廓落兮羁旅而无友生,惆怅兮而私自怜。
燕翩翩其辞归兮,蝉寂漠而无声;雁痈痈而南游兮,鸡鸡啁晰而悲鸣。独申旦而不寐兮,哀蟋蟀之宵征。时亶亶而过中兮,蹇淹流而无成。过去在解释“若在远行”、“送将归”时,多认为是比喻,说是以行人的凄凉和离别的愁绪来比喻秋天给予人的萧瑟悲凉之感,或解释“送将归”是送走一年的年华。但细审语气,觉得都不够圆满。从下节的“怆倪愤恨兮去故而就新”和后面的“去乡离家兮徕远客,超逍遥兮今焉薄”来看,应该说这两句是诗人的纪实之词,是说正当草木萧瑟、满目悲凉的秋季,自己却不得不弃家远行。亲人们登山临水送了一程又一程,这时也将依依不舍地归去了。接着,诗人又以空旷的秋空、寂寥的秋水为背景,写出了自己凄凉远行的悲哀和孤独的处境——一个失去了职位的贫士,不得不漂泊到远方去谋生,生活是那么孤苦零丁,连一个知己也难遇到。我们从“僭凄增欷兮薄寒之中人”、“惆怅兮而私自怜”的诗句中,真仿佛看到形容憔悴的诗人,独立于苍茫凄凉的秋色之中,一声声发出沉重的叹息。然后诗人又用归燕,寂寞的寒蝉,以及大雁、鸥鸡、蟋蟀的悲鸣等秋景秋声为衬托,表达他的沉痛落寞之感,哀叹自己人已过中年,但却岁月蹉跎,一事无成。
但诗人的坎坷不遇,事功不遂,身老无成,毕竟是社会的黑暗现实造成的,因此,他出于切身的体会和感受,对于君愦臣奸,是非颠倒的楚朝廷的政局做了积极的、有力的揭露,并表现了他对贤能政治的向往。如他形容当时朝廷上群小当权、堵塞贤路,说“岂不郁陶而思君兮,君之门以九重。猛犬狺狺而迎吠兮,关梁闭而不通”。说楚王不辨贤愚,但知任用那些肥头大耳的贵族,而使真正的贤才无所适从,避而不出:“谓骐骥兮安归?谓凤凰兮安桮?变古易俗兮世衰,今之相者兮举肥!骐骥伏匿而不见兮,凤凰高飞而不下。”在这种举世混浊、是非颠倒、黑白不分的情况下,诗人将何以自处呢?他说:
何时俗之工巧兮,灭规矩而改凿!独耿介而不随兮,愿慕先圣之遗教u处浊世而显荣兮,非余心之所乐。与其无义而有名兮,宁穷处而守高。在浊世之中,他要遵循先圣的遗训懿范,宁愿穷处守节以自高,而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决不浊世显荣,欺世盗名。当然为了坚持操守,也是要付出代价的,他说:“食不偷而为饱兮,衣不苟而为温。窃慕诗人之遗风兮,愿托志乎素餐。”又说:“无衣裘以御冬兮,恐溘死不得见乎阳春。”这种不慕富贵,不畏饥寒,甚至自知会困顿而死,而仍然洁身自好,绝不向黑暗势力屈从的精神,正是他从前辈诗人那里继承而来的,在这点上,宋玉正是屈原光辉精神的继承者,正可与屈原相比驾。
特别是诗中写他身在困厄之中,对君国的前途还表现出殷切的担忧:
众踥蹀而日进兮,美超远而逾迈。农夫辍耕而容与兮,恐田野之荒秽。事绵绵而多私兮,窃悼后之危败。攻谗之人,奔走钻营,日益进身朝中,贤能之士得不到信任和任用,远离朝廷。由于剥削过重,农夫辍耕,生产遭到破坏,而田野荒芜。更可危的是国事多私,百弊丛生。他担心这样下去,国家将危亡无日了。他还针对楚王的不明治国之道说:
尧舜皆有所举任兮,故高枕而自适。谅无怨于天下兮,心焉取此怵惕。乘骐骥之浏浏兮,驭安用夫强策?谅城郭之不足恃兮,虽重介之何益?他认为只有像尧舜等贤明的君主那样,举贤授能,修明政治,才能高枕无忧,安豫无事。而迷干“强策”,依恃武力是无济于事的。这种对贤能政治的追求,对国家前途的关注和隐忧,正是爱国思想的流露。由此可见,宋玉所感慨的怀才不遇,“志不平”,并不只是局限于对个人穷通的不满,而是出于关心祖国命运,因有志难骋,有才难施,报国无门而悲怨。这与屈原的怨情也是相通的。
纵观《九辫》这首长诗,乃是以个人抒情为基础,将身世之感、怨刺之情、家国之痛相融而并出之,从而构成了它的深切而感人的思想内答,同时也是它的思想性之所在。
宋玉也是屈原艺术的继承者。从《九辩》这首长诗看,他多袭用屈原作品的辞意、词语以及语句,在结构上宏伟恣肆,着重描写心情上的波折,大大增加了诗篇的感情色彩,特别是结尾“愿赐不肖之躯而别离兮,放游志乎云中”一段,更明显地是摹仿《离骚》的神游境界,并借幻想表现诗人最终不忘现实的执着。
但《九辩》在艺术上绝不仅仅停留在模仿屈原,而是自有它的独特的创造。
《九辩》作为一首抒情长诗,首先它在抒情诗的艺术手法上有很大开拓。它的抒情不取直抒胸臆’而是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制造一种气氛,创造一种意境,从而发抒自己的感情,展示自己的情愫。全诗以秋景、秋色、秋声、秋容为衬托,把萧瑟冷落的秋气与自己的哀怨之情,以至对君国末世的感受交织在一起写出,从而增强了诗歌艺术表现力,提高了抒情效果。例如全诗的起始,即以“悲哉,秋之为气也”一语开端,这一来自心底的惊呼,使凄怆悲凉的秋气,笼罩全篇,构成了动人心魄的力量。接着诗人一层递一层地铺写了满目凄凉的秋之画面:风吹草木,萧瑟变衰;天高气清,旷荡空虚;江河水落,清冷静寂;薄寒袭人,令人欷觑。这对于一个踌躇于人生坎坷旅途的人,何以自遣!往下诗人又写了一系列暮秋景色:紫燕辞归,寒蝉无声,大雁南去,秋虫悲鸣。囡之使他黯然心伤,通宵无眠。于是情随景发,而感叹岁月无情,人生悲苦,虽人过中年,而蹉跎无成。在这段以后,诗人还多次写到秋景秋情,如“皇天平分四时兮,窃独悲此凛赦。白露既下百草兮,奄离披此梧楸”,“秋既先戒以白露兮,冬又申之以严霜。收恢台之孟夏兮,然欲僚而沉臧”,“皇天淫溢而秋霖兮,后土何时而得干?块独守此无泽兮\"仰浮云而永叹”,“靓杪秋之遥夜兮,心缭懊而有哀。春秋连连而日高兮,然惆怅而自悲”。全诗把苍凉的秋景和诗人失意悲凉的心情熔铸在一起,互相映衬。因情而写景,托景以抒情,结果情因景而愈加浓烈,景团情而倍增凄凉,从而极含蕴而深刻地写出了抒情主人公的悲剧命运和哀怨的心情。
诗人的这种对秋容、秋景的描写,以及强烈的悲秋情绪,不仅是出于个人身世之感,同时透露了对时代、对社会、对政治环境的感受。宋玉的时代,楚国已属危邦来世.一片衰败景象。这也正如秋之来临,萧杀寒凉,有不复振起之象。由此可见.诗人成功地运用了“景生情,情生景”.缘情写景,因景生情的手法,为诗歌创造出一种情景相化相生而极为丰富的艺术境界,它给人所带来的联想和想象,及其体味无穷的感染力,远畦过《诗经》中的那种传统的比兴手法,对屈原作品中单纯运用香草美人以寓情的手法电是一个发展。正是由于宋玉这篇《九辩》,通篇写秋气写秋景,又通篇寓悲凉寓哀愁,感慨情深,使读者感到秋景即悲愁,从而铸成了“宋玉悲秋”的典故,并对后世文人创作产生很大影响,成为历代“悲秋”主题的滥觞。
其次,宋玉的《九辩》还显露出铺叙写物,状物细微的特点。如他在诗中写凄凉的秋景时,则依次写归燕、寒蝉、大雁、蟋蟀,抓住自然界生物的秋季特征,加以铺张敷陈的描写。又在后文写秋天的落术景象时,既加铺叙又刻画细致入微:
叶烟邑(枯萎暗淡)而无色兮,枝烦挈(纷乱)而交横。颜淫溢而将罢(疲,无生气)兮,柯(粗枝)仿佛而萎黄,前槠糁(高秃)之可哀兮,形销铄而瘀伤(伤痕)。写寒秋中的树木,对其枝条叶干的颜色、形状,以至神态做这样周到而不厌其详的描绘,真可谓“极声貌以穷文”,这在宋玉以前还少有出现,在文学表现手法上是一种新探索和新发展。
《九辩》在语言上,也有它的特色。它继承了屈原开创的楚辞体(骚体)的艺术特色,如结构巨丽,曼声长吟,文辞秀美,同时还有所发展。如文中往往连用许多近义词,构成排句来刻画景物或抒写心理,皆能曲尽其妙;或穷形尽相,淋漓尽致,或缠绵悱恻,低回欲绝,说明了用词的丰富和精细。在句法形式上,它比屈原的楚辞表现得更加灵活,有二字、三字、六字、七字、八字、九字,以至十字、十一字句不等,随着感情的流动、变化,而疾徐相间、跌宕起伏。而开端的一句“悲哉,秋之为气也”,直把散文句式入诗,且连出四句而音节、句型各不相同,节奏铿锵,文气充沛,叩动读者心弦,读后令人有回肠荡气之感。同时它还吸取了民间诗歌多用双声、叠韵和重言叠字的特点,据统计垒诗用双声词和叠韵词近五十个,叠字数目亦相仿,从而读来音韵谐美,绘声绘色,悦耳动心,情味悠长。特别是全诗结尾的一段:
愿赐不肖之躯而别离兮,放游志乎云中。乘精气之持抟兮,骛诸神之湛湛。骖白霓之习习兮,历群灵之丰丰。左朱雀之茇茇兮,右苍龙之跃跃。属雷师之阗阗兮,通飞廉之衙衙。前轾轹之锵锵兮,后辎乘之从从。载云旗之委蛇兮,扈屯骑之容容。计专专之不可化兮,愿遂推而为臧。在十八句诗中,竟一连用了十二个叠字,有力地渲染了作者幻想游于云中时,群神毕至,前呼后拥,车马喧阗的威武场面、高贵气派和热烈气氛,令人直有恍如身临其境之感。而其音响之复沓,节奏之鲜明,又不能不使人佩服作者之才情及其在驾驭文字上的高超本领。在这一大段神游天宇的精心铺叙之后,作者则以“赖皇天之厚德兮,还及君之无恙”一语作结,作者对君国的系念,逼使他由幻想再步入现实,这与《离骚》的结尾寓意相同。
尽管宋玉的《九辩》在思想境界上,在作者理想破灭时所产生的愤激抗争之情上,还难与屈原的伟大思想和诗篇并肩,但他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身遭迫害的不平和怀才不遇的哀怨,以及他的卓越才情,还是感染了后代许多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