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嘉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历史年鉴之1904 > 第12章 文学类(5)

第12章 文学类(5)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凌叔华

现代著名女作家,画家。原名凌瑞棠,笔名叔华(SUHOA)、素心。1904年5月5日生于北京,原籍广东省番禺县。自幼学习绘画。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1925年,在《现代评论》上发表了短篇小说《酒后》,这是她成名之作,博得广大读者的注意。以后,她在《现代评论》、《晨报》副刊、《新月》月刊上陆续发表了不少小说,先后结集为《花之寺》(1928年,新月书店)、《女人》(1930年,商务印书馆)、《小孩》(1930年,商务印书馆)、《小哥俩》(1935年,良友图书公司)等。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里对凌叔华小说评论道:“大抵很谨慎的,适可而止的描写了旧家庭中的婉顺的女性。……这是好的,一一使我们看见……绝不相同的人物,也就是世态的一角,高门巨族的精神”。《绣枕》是一篇颇有成就的小说,最能代表她的作品风格,即语言朴素,笔致秀逸。1947年同丈夫陈西滢出国,曾旅英、美、法、加拿大及新加坡三十余年,其间曾四次回祖国。她对历史、小说及国际情况极有兴趣,1947年到法国时即进联合国国际了解速成班学习并得文凭,后在巴黎学习法文及研究印象派绘画数年。1956年在新加坡南洋大学教授近代文学。1967年至1968年在加拿大教授中国近代文学,回英国后曾应伦敦大学、牛津大学、爱丁堡大学之聘作中国近代文学及中国书画专题演讲多次。她对中国近代文学及中国历代绘画,尤其文人画研究颇深,在西方曾用中英文写书,中文著作有以中国妇女及儿童生活为题材的《凌叔华短篇小说选》,海外游历纪胜及文艺评介集《爱山庐梦影》(1960年,星洲世界书局)、独幕剧十二篇及介绍祖国名胜和文艺作品多篇(发表于香港《大公报》及《南洋商报》),英文著作有《ANCIENT MELODIES》及在《COUNTRYLIFE》发表的介绍中国汉画石拓、明代木版画、中国庭园及敦煌千佛洞的文章,另外还有一些回忆祖国山川人物及艺术探微的文章。她的绘画在英国艺术界及群众中颇有影响。她曾在英国、美国、新加坡及槟城举行过数次个人画展。她的画作山水花卉曾被波城及印城博物馆购买保存;1955年在巴黎展出她所珍藏的文人画兰竹山水,Musée Cenusehi为之介绍并印出展物,法国作家André Maurois作序介绍。1962年Cenusehi博物院为纪念已故院长格洛肖特举行中国文人画展,借用她所藏珍品并印出纪念巨册,本人作序并在法国电台及电视台介绍。英国大英艺术协会曾于1968年借出她在法国展出的文人画,在伦敦展出。1979年,香港文学研究社出版《凌叔华选集》。

俞荻

文学翻译家。原名俞念远。1904年1月4日生。浙江省金华县前俞村人。少年时家境贫苦,边劳动、边读书。1920年考入浙江省第七中学。1925年,当“五卅”惨案发生时,他正在青岛大学学习,曾与罗荣桓、彭明晶等人一起组织剧社,演出宣传爱国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罪行的话剧。1926年入厦门大学学习,结识了鲁迅,并与崔真吾、谢玉生等人在鲁迅先生辅导下成立了泱泱社,出版《波艇》文艺月刊。在《波艇》创刊号上,发表了经鲁迅修改过的《樱花下的一夜》及散文《海滨之夜》。1927年秋,入武昌中山大学中文系学习,担任校学生自治会会刊主编。此期间曾写过为悼念被反动派杀害的厦大学生罗杨才的短篇小说《邂逅》等。1929年,在上海和朋友组织昭昭社,曾译美国短篇小说集《簿记员的妻子》,创作中篇小说《同心曲》(昭昭社)。1932年在汕头韩江艺术学园任教,曾与别人合编过《海滨文艺》月刊。1933年,在上海编写《诗歌概论》及《现代短篇小说一百篇》(上海汉文正楷印书局用活页形式出版)。1934年春赴日本东京的日本大学社会科学习。曾译过《杜思退益夫斯基的回忆》和《朝鲜乐浪古坟的发掘》(均在1934年,郑振铎主编的《文学季刊》上发表),及论文《现代日本文艺思潮》。1935年春,参加了东京中国留学生组织的诗歌社;同年冬在日本福冈九州帝国大学文学部学习日本文学,曾写过《日本古代文学》的论文。1937年在上海主编《中学生活丛书》,曾写了《怎样学习文学》(上海珠林书店出版)。1938年,与叶菡合译苏联小说《我的新生》(上海海燕出版社)等。1939年参加了《第二年》的编辑工作,译《苏联文学新论》和契诃夫的《樱桃园》(均由上海海燕出版社出版)。与叶菡合译苏联作家A·托尔斯泰的《面包》(1941年,上海神州国光社)。1940年译了苏联童话集《小阿兰》、编译了《高尔基逝世五周年纪念刊》(1941年,上海文化图书公司)。抗战胜利后,在上海市立洋泾中学高中部任教,曾译过马克吐温的《乞丐皇帝》(1948年,上海神州国光社)。1950年春,参加了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上海分会的活动,曾译苏联短篇小说《美人》和《儿子》等。还译过L·托尔斯泰的《西伐斯托波尔的故事》。1952年3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译了柯斯莫捷绵斯卡娅写的《卓娅》(1952年,大东书局初版)。1954年至1956年译《苏联学前儿童歌曲集》,《苏联小学三、四年级歌曲集》及《苏联圆舞曲歌曲集》歌词(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还出版了他翻译的美国儿童读物《老矿井遇险记》。1957年参加上海市外国文学学会。1958年至1963年,在上海市西中学教语文。1963年退休。1979年编译了美国科学幻想小说《蜜蜂城漫游记》,还写了《鲁迅先生与文学青年》等文章。现在正译美国作家瓦尔德·沙列凡的《从太空来的访问者》等科普作品。

罗念生

现代作家,著名文学翻译家,教授,古希腊文学研究家。原名罗懋德。1904年7月12日生。四川省威远县人。幼年在家乡读私塾。1922年入北京清华学校学习。1929年至1934年,先后入美国俄亥俄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康奈尔大学研究院学习,后入雅典美国古典学院学习。1934年回国后,曾参加陕西省宝鸡县斗鸡台的文物发掘工作,发现了陈仓城的城墙。后历任北京大学讲师,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山东大学、清华大学等校外语系教授。1952年调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从1964年起,任中国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今属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至今。他很早便从事文学活动,1927年曾在北京编过《朝报》文艺副刊。1931年,在纽约与陈林率(麟瑞)、罗皑岚、柳无忌等合编《文艺杂志》,由柳亚子主编,在上海出版。1935年,在北京与梁宗岱合编天津《大公报》副刊《诗刊》。1938年,在成都与何其芳、朱光潜、卞之琳;谢文炳等创办文艺半月刊《工作》,同年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都分会,为理事。解放后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65年加入中国戏剧家协会。数十年来,主要从事希腊古典文学的翻译和研究工作。他的著述是多方面的,文学创作方面有:新诗集《龙涎》(1936年,时代图书公司),散文集《芙蓉城》(1942年,西南图书公司)、《希腊漫话》(1943年,文化服务社);翻译作品有:哈代短篇小说选《儿子的抗议》(与卢木野合译;1929年,远东图书公司),诗集《醇酒、妇人、诗歌》(1930年,光华书局),德国施笃谟的小说《傀儡师保尔》(与陈林率合译;1931年,光华书局)、古希腊埃斯库罗斯的悲剧《波斯人》(1936年,商务印书馆)、《阿理斯托芬喜剧集》中三种喜剧(195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欧里庇得斯悲剧集》中五种悲剧(1957、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埃斯库罗斯悲剧二种》(196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索福克勒斯悲剧二种》(196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阿理斯托芬的喜剧《蛙》(载《文艺理论译丛》,196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亚理斯多德的《诗学》(196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与人合译的古希腊无神论著作《琉善哲学文选》(1980年,商务印书馆),古希腊阿理斯托芬的喜剧《马蜂》和《地母节妇女》(1981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和《伊索寓言》(与人合译),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和商务印书馆等处分别出版。他所发表的研究文章有:《诗的节奏》(1959年《文学评论》第三期)、《卡塔西斯笺释——亚理斯多德论悲剧的作用》(1961年11月号《剧本》)、《古希腊戏剧的演出》(1961年第23、24期《戏剧报》)等。

刘思慕

现代作家。原名刘燧元,曾用笔名刘穆、君山、思慕、小默等。1904年1月16日生。广东省新会县城人。自幼喜读白居易、李商隐、龚自珍的诗和李清照的词,曾仿作一些旧诗词。后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开始爱好新文学,与梁宗岱、叶启芳等创立广州文学研究会(后成为文学研究会广州分会),编辑出版《文学周刊》,发表新诗和散文。1923年在广州岭南大学文科肄业后,到岭南附中任教。1925年参加岭南大学职工反帝的罢工运动。次年,到国民党省党部宣传部工作,兼任广东省立女子师范学校教员。不久,到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并在该校附设的东方研究室做翻译工作。1927年夏回国,脱离国民党,先后在北平北新书局、上海远东图书公司任编辑,同时在北平今是中学、艺文中学、朝阳大学任教。1932年到德国法兰克福社会科学院、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经济系学习,其间曾参加进步留学生组织反帝同盟。1933年回国,在上海、南京、武昌参加革命工作。1936年受到国民党反动当局通缉,逃亡日本。从二十年代末到四十年代初,在上海的《文学》、《文艺阵地》、《申报》,重庆的《新华日报》和衡阳的《力报》上发表诗歌、游记和杂文,出版游记《欧游漫忆》(1935年,上海生活书店),诗集《生命之歌》(与王统照合刊;1935年,生活书店),散文集《樱花和梅雨》(1939年,香港时代出版社)。其中《生命之歌》诗集中的抒情长诗《流转》和发表在《新华日报》的叙事长诗《太行女儿》是这期间的代表作。此外,还翻译了苏联短篇小说集《蔚蓝的城》(1929年,上海远东图书公司)和《歌德自传》(1936年~1937年,上海生活书店)。1937年抗战爆发后回国。八年抗战期间,曾先后在香港国际新闻社、印尼《天声日报》、衡阳《力报》、昆明美国新闻处心理作战部从事抗战宣传工作。1946年初,加入中国民主同盟。解放战争期间,在香港任《华商报》和《文汇报》总编辑。解放后,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历任上海《新闻日报》总编辑、社长,《解放日报》副总编辑,文化局副局长,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所长,《世界知识》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等职,并被选为第一届全国政协代表。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后主要从事国际问题的研究和著述,同时在《世界知识》、《人民日报》、《文艺报》、《解放日报》、《文汇报》等报刊上发表游记、国际政治讽刺诗、杂文和文艺评论,其中尤以游记较为突出。1979年10月参加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现任社会科学院世界史研究所所长,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委员。

孔另境

(1904.7.19~1972.9.18)

现代作家,教授。原名令俊、若君,笔名东方曦等。浙江省桐乡县乌镇人。1925年毕业于上海大学中文系,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初赴广州参加革命,随北伐革命军北上,在武汉前敌总指挥部任宣传科长。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到杭州任县委宣传部秘书,因县委组织革命暴动失败,遂与党组织关系中断。1928年到上海,从事写作,给报刊投稿。1929年春赴天津南开中学任教。不久转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任出版部主任兼《好报》编辑。后因传递从苏联寄来的宣传品被国民党当局逮捕,经鲁迅先生托人向当时北平行营主任张学良说情,百日后由台静农保释出狱,返上海从事专业创作,出版了散文小说集《斧声集》(1932年,生活书店)、《秋窗集》(1933年,生活书店)。1936年冬任上海华华中学教导主任,两年后又创办华光戏剧专科学校。其间出版了文史资料汇编《中国小说史料》(1936年,中华书局)、《当代文人尺牍钞》、《现代作家书简》(1936年,生活书店)等。并与郑振铎、王任叔主编《大时代文艺丛书》。他这时期写的杂文、随笔收入该丛书之一的《横眉集》(1939年,世界书局)中。1942年到苏北解放区,筹办垦区中学,因日伪扫荡,受命遣散。1943年回上海,在世界书局主编《剧本丛刊》五十册。1945年初任新中国艺术学院教务长,同年5月被日本宪兵逮捕,日本投降前夕获释,任《改造日报》编辑。1946年为大地出版社主编《新文学丛刊》,为春明书店主编《今文学丛刊》。这期间出版了散文小说集《庸园集》(1946年,永祥书局),戏剧《李太白》(1944年,世界书局)、《蛊惑》(1945年,世界书局),文学理论《青年写作讲话》(1946年,永祥书局)。1948年在江湾中学任教。解放后,历任大公职业学校校长,山东齐鲁大学中文系教授,春明出版社总编辑,上海文化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和上海出版文献资料编辑所编审等职。1949年7月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及作协上海分会。1951年被选为山东省文联委员、省文协常委。“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他的著作还有《五卅运动史料》、《中学国文教材丛书》、电影文学剧本《万古忠义》等,均未出版。

朱维基

(1904.9.11~1971.11.7)文学翻译家,教授。上海人。早年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爱好近代文学。特别是西洋文学。从1927年开始,从事于文学翻译工作,研究外国诗歌,对英国诗歌的讲授与翻译,有重要贡献。1933年翻译出版英国密尔顿的《失乐园》(上海时代出版社),并着手翻译世界文学名著,但丁的《神曲》。1938年在上海与蒋锡金等人共同编辑出版抗日诗歌刊物《行列》,创作不少抗日诗歌,结集为《世纪的孩子》。秘密组织过抗日诗歌座谈会和朗诵会,激发革命青年的抗日热情。1941年在上海被日本帝国主义者逮捕入狱,1943年出狱,在中国艺术学院教英国文学、西洋戏剧文学史等。此期间,曾译过英国奥登的诗集《在战时》等。1946年春从上海到苏北解放区参加革命工作,曾在解放区华中建设大学、华东大学任教授。1949年7月,参加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工作者代表大会,为中国作家协会和上海分会会员。1950年任青岛大学(山东大学)教授。第二年回上海,在华东文化部研究室工作。1953年调到新文艺出版社作编辑,同年8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作翻译工作。1954年回国,继续作文学艺术工作。并受华东师范大学邀请,讲授英国文学及拜伦著作,同时翻译英国诗人拜伦的名著《唐璜》,1956年由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出版。1958年译美国《罗森堡夫妇诗选》。1959年将但丁《神曲》的《天堂篇》、《地狱篇》及《炼狱篇》全部重译完毕,由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出版。他的遗稿尚未出版的有:海兹立脱的《英国诗人论》、拜伦的《审判梦》、俾坡的《一个威尼斯的故事》及雪莱的《人生的凯歌》等。

朱湘

(1904~1933.12.5)现代诗人。文学研究会会员。字子沅。安徽省太湖人。因卜居湖南,故以湘为名。自幼爱好读书,六岁启蒙。高小毕业后,到南京工业学校读了一年预科,又到青年会学过英文。后来考进北京清华学校,1927年毕业后,到美国劳伦斯大学求学,不久转入芝加哥大学继续攻读外国文学。1929年回国,到安徽大学任外国文学系主任,任职三年,因与校长意见不合,遂拂然离去,到上海。因不愿再过教书的生活,从此失业,到处漂泊流浪。1933年12月5日清晨,由上海乘吉和轮船赴南京,夜深将近弋矶山时,他手捧德国诗人海涅的诗集,一面喝酒,一面吟诵,随后跳江自杀,年仅二十九岁。他的性格乖僻孤傲,愤世嫉俗,穷愁潦倒一生。学生时代就开始文学创作,最初的作品多发表在刊物《小说月报》上,如长诗《猫诰》、《王娇》、《还乡》等,颇得当时一般文学爱好者的喜爱。柳亚子主办的《文艺杂志》,北京的《晨报·副刊》和《新月》杂志也经常刊登他的诗文。其间,曾一度参加过《诗刊》的编辑工作,因不满徐志摩的油滑,遂忿然决裂。他的诗作虽嫌感伤沉郁,但格调清新幽婉,是当时一位较有影响,有成就的诗人。《中国新文学大系;诗歌集》曾收进他的诗歌多首。他的诗集有:《夏天》(第一诗集;1925年,商务印书馆),《草莽集》(第二诗集;1927年,开明书店)、《石门集》(第三诗集;1934年,商务印书馆),均收入文学研究会丛书。翻译有《路曼尼亚民歌一斑》(商务印书馆)和《英国近代短篇小说集》(北新书局)。逝世后,他的友人又为他编订了《永言集》(1936年)、《方中集》(上海诗歌月报),散文集《中书集》(1934年,生活书店)、书信集《海外寄霓君》(1934年,北新书局),评论集《文学闲谈》(1934年,北新书局),译诗《番石榴集》(1936年,商务印书馆)以及《朱湘书信集》(给郑振铎、赵景深、罗念生、罗皑岚、柳无忌等人的书信,1936年,天津人生与文学社出版)等。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