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科技之光(3)
1903年获物理学奖,时年44岁。1859年5月15日生于法国巴黎,1906年4月19日死于法国巴黎,享年47岁。国籍:法国。教育:1877年毕业于巴黎一索尔本大学,获物理学硕士学位;1895年获理学博士学位。双亲:父,欧仁·居里(Eugene Curie),医生;母,索菲-克莱尔·德布吕(Sophie-Claire Depoully Curie)。配偶:玛丽·斯克罗多夫斯卡(Maria Sklodowska),1895年7月25日结婚。后裔:两个女儿,长女,伊伦娜(Irene),后为著名化学家;次女,艾芙(Eve)。经历:1878~1882年任法国巴黎大学索尔本实验室助理;1882—1909年在巴黎理化学校工作,1895年起任该校实验室主任;1900年被提升为巴黎大学理学院教授。其他获奖介绍:1903年获伦敦皇家学会Davy奖章;1904年获意大利科学协会Matteuci金质奖章。
主要著作:《P.居里著作选》(Oeuvres de Pierre Curie),Paris:Gauthier-Villars,1908。《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磁性》(Proprieles Magneliques des Lopps a Diuerses Temperatures),1895年博士论文。
参考文献:《科学家传记辞典》,Vol.3,503—508(中译文可见:《近代物理学家传记》,科学普及出版社,1985,16~28)。M.Curie:《皮埃尔·居里》(Pierre Curie),New York:Macmillan,1923(此书有周荃、彭小华、胡圣荣的中译本《居里传》,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Abraham Pais:《内界》(Inward Bound),New York:Oxford U.Press,1986(此书有关洪、杨建邺等的中译本,武汉出版社,2001),第三章(a)节。F.赫尔内克:《原子时代的先驱者》,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1,82—109。
评述:皮埃尔·居里和玛丽·居里因为“他们在贝克勒尔所发现的铀放射性现象方面所做的工作”,与贝克勒尔一起分享1903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除此以外,他在晶体物理、磁学等方面还作过许多开创性研究。1880年,他与他的哥哥保罗(J.Paul Curie)合作,发现压电效应和它的逆效应——晶体带电时发生弹性形变,并根据这一效应制出了高灵敏度的仪器。1894年,他又提出了晶体的对称性原理(又叫居里原理),根据这一原理可以确定晶体在任何作用下的对称性。1895年,他发现了居里定律:“抗磁物质的磁性一般与温度无关,但是顺磁物质的磁化率则反比于绝对温度。”从铁磁性转向顺磁性的温度,被称为“居里点”。
阿伦尼乌斯
1903年获化学奖,时年44岁。1859年2月19日生于瑞典威克(Wijk),1927年10月2日死于瑞典斯德哥尔摩(Stockholm),享年68岁。国籍:瑞典。教育:1884年在瑞典乌普萨拉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双亲:父,斯万特·古斯塔夫·阿伦尼乌斯(Svante Gustav Arrhenius),土地测量员;母,卡罗莱娜(Carolina Christina Thunberg Arrhenius)。配偶:索菲娅(Sofia Rudbeck),1894年结婚;1905年又与玛利(Maria Johansson)结婚。后裔:二子二女,长子乌洛夫(Olof),次子斯文(Sven);长女埃斯特尔(Ester),幼女安娜-丽莎(Anna-Lisa)。经历:1884—1891年任教于瑞典乌普萨拉大学;1891~1905年任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教授和主任;1905~1927年任瑞典诺贝尔物理化学院院长。其他获奖介绍:1902午获Davy奖章;1911年获美国Willard Gibbs奖章;1914年获Faraday奖章。
主要著作:《电化学教材》(Lehrbuch der Elektrochemie),Leipzig,Germany:Quandt & Handell,1901。《化学原理》(Theorien der Chemie),Leipzig, Germany:Akademische Verlagsegesellsehafl,1906。《变化中的世界:宇宙的演变》(The World in the Making:Evolution of the Universe),New York:Harper & Brothers,1908。《希利曼演讲集与溶液理论》(The Silliman Lectures and Theories of Solutions),New Haven,CT:Yale U.Press,1912。《生物化学中的一些定量定律》(The Quantitative Laws in Biological Chemistry),London:G.Bell & Sons,1915。《电解质电流传导性研究》,1883。《水溶物质中的离解作用》,1887。《天体物理学教材》(Lehrbuch der Kosmischen Physik),1903。《免疫化学》(Immunochemistry),1907。《化学与现代生活》(Kemien och der Moderna Livet),1919。
参考文献:B.Jaffe:《S.阿伦尼乌斯》(“Svante Arrhenius”),Crucibles:The Story of Chemistry,Simon & Schuster,Inc.,1957,140~154。《科学家传记辞典》,Vol.1,1973,296~302。《阿伦尼乌斯》(“Svante August Arrhenius”),Zeitschrift fur Physikalische Chemie,69(1909):5~20。O.H.索洛维耶夫,H.A.菲古罗大斯基:《阿伦尼乌斯传》,商务印书馆,1965。应礼文:“阿伦尼乌斯”,《世界著名科学家传记》(化学家I),1990,1~13。李晓东、金吾伦:“现代物理化学的创始人之一——阿伦尼乌斯”,《百科知识》,1983年7期,65~67。《化学简史》,312、344~347、351。《化学思想史》,238~269。杨泰俊:“电离理论创始人的抗争”,《科学家》,1987年5期,35~37。《化学史简明教程》,292~296。
评述:阿伦尼乌斯“因为发现电解质溶液电离理沦”,获1903年度诺贝尔化学奖。1887年他提出电离理论,认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部分分子会离解为离子。这一理论对溶液性质的解释起过重大作用,是物理化学发展初期的重要发现,被誉为物理化学史上的一次革命。他的另一重要贡献是他提出的阿伦尼乌斯公式,阐明了化学反应速度与温度间的关系。此外,他还研究了宇宙物理领域中的一系列问题,指出了光压在天体物理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宇宙间的能量不断更新的理论及火星上是否有生物等问题。在生物化学领域,他运用物理化学规律阐述了毒素和抗毒素的反应。他还十分热心于科普工作,他所写的科普作品,在欧洲流传甚广。阿伦尼乌斯还积极参加一些社会活动,设法争取释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囚禁的德国和奥地利籍的科学家。他是当时公认的科学巨匠,为发展科学事业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芬森
1903年获生理学和医学奖,时年43岁。1860年12月15日生于丹麦发罗岛的首府托尔斯豪恩(Thorshavn),1904年9月24日死于丹麦的哥本哈根,享年44岁。国籍:丹麦。教育:1890年获哥本哈根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双亲:父,汉尼斯(Hannes Steingrin Finsen);母,约翰妮(Johanne Froman Finsen)。配偶:英厄堡(Ingeborg Balslev),1892年结婚。后裔:一子二女,子哈尔多尔(Halldor);长女古德伦(Gudrun),次女瓦尔格达(Valgerda)。经历:1890~1893年在哥本哈根大学任教;1896~1904年任芬森光疗研究所所长。其他获奖介绍:1904年获丹麦金质勋章;同年还获Cameron奖金。
主要著作:《红光治疗天花》(“Red Light Treatment of Smallpox”),Brit.Med.J.,2(1895),1412~1414。《聚焦的化学性光线在医学中的应用》(Om Anvendelse i Medicinen af koncentrede Kemike Lysstraaler),Copenhagen:F.Hege I and Son.1896。《光线疗法》(Phototherapy),London:E.Arnold,1901。《普通狼疮的防治》(Die Bekampfung des Lupus Vulgaris),Jena,Germany:G.Fischer,1903。
参考文献:P.De Kruif:《与死亡抗争的人们》(Men Against Death),New York:Harcourt,Brace,1934,283~299(此书有蒋云等译的中译本:《近代微生物学家传记》,科学普及出版社,1987,264~280)。《科学家传记辞典》,1970(Vol.4),620~621。《阿西摩夫古今科技名人辞典》,303。
评述:芬森“因为研究并提出用聚焦光线的方法治疗疾病,特别是治疗狼疮”,获1903年度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芬森是现代光线疗法的创始人。他证实日光的杀菌作用是由于光谱中的蓝光、紫光和紫外光部分。在治疗天花的过程中,他发现红外线能加快天花痊愈,还能预防正常光照下引起的并发症,他还试用紫外线治疗狼疮,取得了满意的疗效。芬森的发现为现代医学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
洛伦兹
德国行为学家。1903年11月7日生于维也纳。1922年,就学于纽约哥伦比亚大学。1928年于维也纳大学获医学博士。1933年获动物学哲学博士。1942~1944年作为一名医生在德军服役。1927年与玛格丽特·吉布哈德结婚,有3个孩子。1928~1935年为维也纳大学解剖学研究所助理,1937~1940年为比较解剖学和动物心理学讲师。1940年为大学讲师。1940~1942年为柯尼斯堡大学心理学教授和系主任。1949~1951年为阿登堡比较生态学研究所主任。1951~1958年为布尔登马克斯·普朗克科学进步协会行为生理学研究所海洋生物研究所主任。1958年为西维森行为生理学研究所创建人之一,1958~1961年为主任之一;1961~1978年任主任。自1973年始为奥地利科学院比较生态学研究所动物社会学系主任。自1953年始为蒙斯特大学名誉教授。自1957年始为慕尼黑大学名誉教授。自1974年始为维也纳大学和萨尔斯堡大学名誉教授。荣获;1955年,纽约动物学学会奖;1959年,维也纳市奖;1962年,波尔施金奖;1964年,奥地利科学与艺术勋章;1969年,西诺·德·杜卡,蒙地阿尔奖;1970年,尤里斯科卡琳加奖;1973年,与卡尔·冯·弗里施和尼古拉斯·廷伯根共获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1973年,胡姆鲍尔德奖;1974年,联邦德国大十字勋章;1974年,拜恩州勋章;1980年,国际环境奖。名誉博士:1962年,利兹大学;1966年,巴塞尔大学;1967年,康涅狄克纽黑文耶鲁大学;1968年,牛津大学;1970年,芝加哥大学;1972年,达海姆大学;1974年,伯明翰大学;1980年,维也纳大学。院士:奥地利科学院;巴伐尼亚科学院;利奥波迪纳;德国自然科学院;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学会外籍会员。
著述
1.行为学
《所罗门王的戒指》(King Solomon’s Ring)维也纳,鲍罗萨·舍勒出版社1952年德文版;纽约,克罗韦尔出版社1952年英文版。
《人遇狗》(Man Meets Dog)维也纳,鲍罗萨·舍勒出版社1963年德文版;伦敦,梅塞恩出版社1954年英文版;波士顿,豪顿·米弗林出版社1955年英文版。
《论攻击性》(On Aggression)维也纳,鲍罗萨·舍勒出版社1963年德文版;伦敦,梅塞恩出版社和纽约,哈考特·布雷斯出版社1966年英文版。
《感觉的形成是科学认识的来源》达姆斯塔特,科学家出版社1964年德文版。
《达尔文是正确的》普福林根,内斯克出版社1964年德文版。
《动物与人类行为研究》(Studies in Animal and Human Behavior)慕尼黑,皮佩尔出版社1965年版;马萨诸塞,哈佛大学出版社,3卷,1970—1971年英文版。
《进化与行为的改变》(Evolution and the Modification of Behavior)芝加哥,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65年版。
《鸟之翔》普福林根,内斯克出版社1965年德文版。
《人与动物行为的动机》(Motivation of Human and Animal Behavior)慕尼黑,皮佩尔出版社1969年德文版;纽约,范·诺斯特兰德出版社1973年英文版。
《文明人的8个致命之弱点》(Civilized Man’s Eight Deadly Sins)慕尼黑,皮佩尔出版社1973年德文版;纽约,哈考持·布雷斯出版社1974年英文版。
《动物有主观体验吗?》柏林,铁锚出版社1971年德文版。
《镜之后》(Behind the Mirror)慕尼黑,皮佩尔出版社1973年德文版;伦敦,梅塞思出版社和纽约,哈考特·布雷斯出版社1977年英文版。
《行为学基础》(The Foundations of Ethology)柏林,施普林格出版社1978年德文版;纽约,施普林格出版社1981年英文版。
《自然的适应作用与人类的命运》慕尼黑,皮佩尔出版社1978年德文版。
《灰雁之年》(The year of the Greylag Goose)慕尼黑,皮佩尔出版社1979年德文版;伦敦,艾埃尔·梅塞恩出版社1979年英文版。
研究著作:
《康拉德·洛伦兹》(Konrad Lorenz)理查德·I.艾文斯著,纽约,哈考特·布雷斯出版社1975年版;《康拉德·洛伦兹》(Konrad Lorenz)阿历克塞·尼斯伯特著,伦敦,邓特出版社1976年版;《康拉德·洛伦兹及其批评者》,沃尔夫冈·韦塞著,慕尼黑,皮佩尔出版社1976年德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