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嘉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历史年鉴之1900 > 第8章 3月(2)

第8章 3月(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叶丽沙维塔(1900~)苏联电影女导演。是著名电影艺术家A·维尔托夫的妻子。1913年进入电影界,1914年任剪辑员,1924~1927年任导演助理,1936~1939年以及1940~1941年间任新闻电影导演,1944~1946年任中央纪录电影制片厂导演。斯维罗娃是维尔托夫拍摄的一些纪录影片的剪辑助理和副导演,如《以血还血,以死对死》(1941)、《献给你,前方》(1943)、《胜利的旗帜》(1943)等。斯维洛娃独立导演的影片有:《论运输》(1939)、《集体农庄庄员在学习》(1939)、《世界之顶》(1940)、《楚索瓦河》(1940)、《地铁五年》(1940)、《阿尔泰山前》(1943)、《青年人的誓言》(1943)、《奥斯威辛》(1945)、《暴风雨所诞生的》(1945)、《柏林》(1945)、《法西斯兽行》(1946)、《青春的进军》(1946)、《人民的审判》(1946)、《贝尔格莱德举行斯拉夫人大会》(1947)等。其中《法西斯兽行》一片曾作为揭露希特勒罪行证明材料而在纽伦堡法庭上放映。

戈德贝克·威利斯美国电影导演

戈德贝克(1900~)美国电影导演、电影剧作家、制片人。生于纽约城。曾任新闻记者,20年代初开始为导演雷克斯·英格拉姆、赫伯特·布雷农、乔治·菲茨莫里斯、托德·布朗宁撰写或改编电影剧本。40年代他为米高梅公司执导了许多B级片,其中包括几部《吉尔达医生》连集片,这套片集大部分剧本均由他编写。50年代中期改当制片人。

他写的电影剧本有:《为国牺牲》(1923)、《阿拉斯加人》(1924)、《陡岸》(1924)、《彼得·潘》(1924)、《生活侧面》(1924)、《通宵营业》(1924)、《夜中花》(1925)、《我们的海》(1926)、《给灰姑娘的一吻》(1926)、《护航》(1927)、《真主的花园》(1927)、《仇敌》(1928)、《丁香处处开》(1928,改编)、《野兰花》(1929,改编)、《荒漠之夜》(1929)、《怪人本事》(1932)、《星期三的孩子》(1934)、《妙手疗心》(1938)、《原子机械人》(1948,故事)等。

他执导的影片还有:《定量配给》(1944)、《三个男护士》(1944)、《两妇之间》(1945)、《她去看赛马》(1945)、《恋爱三昧》(1947)、《黑暗中的错觉》(1947)、《约翰尼去度假》(1950,兼合作剧本)、《十大汉》(1951,兼电影故事)等。

他监制的影片有:《喋血摩天岭》(1955)、《蒙面怪侠》(1956)、《案中案》(1960,合作制片,兼剧作)、《双虎屠龙》(1962,兼剧作)等。

冰心主要作品有《归来以后》等

冰心(1900~1999)女。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女士、男士等。福建长乐人。1913年入北京教会学校贝满女中,1918年进协和女子大学。“五四”运动爆发时,参加了学生运动,并开始了问题小说的创作,1921年参加文学研究会,1923年于燕京大学文科毕业后,即赴美留学,专事文学研究。1926年回国后先后在燕京、清华大学任教。主要作品有散文《寄小读者》,《冰心散文集》,《归来以后》,《樱花赞》,《小桔灯》,《拾穗小札》等;小说集《南归》,《往事》,《冰心小说集》等;现有《冰心选集》,《冰心小说散文集》等。

伊萨克·伊里奇·列维坦

是俄国19世纪最后一位风景画大师伊萨克(1861~1900年)是俄国19世纪最后一位风景画大师。列维坦的一生是艰辛的。他诞生在立陶宛一个贫穷的犹太人家庭,父母早亡。1873年进入莫斯科绘画雕塑建筑学校,经常处在因交不起学费将被开除的境地,靠一位同学母亲的帮助才完成学业。但他是学校公认的天才,是萨符拉索夫、波连诺夫喜爱的学生。1884年,列维坦从美术学院毕业,开始参加巡回画展,紧接着他完成了伏尔加河组画。他在俄罗斯最普通的景色中发现了美,不论是雨后的天空,还是傍晚的河道,列维坦都以真挚的感情,熟练的笔触,诗意地表达了对祖国的爱和对自然的赞美,因为他深信“没有一个国家比俄国更美!”不幸的是,因是犹太人,列维坦在俄国遭到迫害,甚至畏失了在莫斯科的居住权,被迫移居郊外。

克鲁奇科夫斯基,列昂波兰小说家

克鲁奇科夫斯基(1900~1962)波兰小说家、剧作家和社会活动家。1900年6月28门生于克拉科夫,1962年8月1日逝世于华沙。

克鲁奇科夫斯基出生在一个装订工人家庭里,曾在克拉科夫高等工业学校攻读化学,毕业后任中等专科学校的教师和工厂的职员,并积极从事社会文化活动。1919年开始在《假面具》杂志上发表诗歌,1928年出版了他唯一的一部诗集《悬在世界上的铁锤》,反映了诗人对波兰现实的不满和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嗣后,克鲁奇科夫斯基转入政论和小说的写作,先后出版的政论集有《人与日常生活》(1955)、《在专制气氛中》(1938)和《我为什么是社会主义者》(1938)。

1932年,克鲁奇科夫斯基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科尔迪安和乡下佬》。这部小说根据19世纪初叶卡·德钦斯基等人的回忆录写成,通过以德钦斯基为代表的农民与贵族恰尔特科火斯基的斗争,热情歌颂了农民的刚毅坚强,严厉抨击了贵族地主阶级的奸诈自私。作者试图用历史唯物主义去评价1830年11月的反俄大起义,但他对这次起义的历史意义则估计不足。小说出版后引起强烈反响。第二部小说《孔雀毛》(1935),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加里西亚地区农村的贫富对立,揭露了形形色色的政客用“孔雀毛”当作美好生活的标志来欺骗农民,为自己捞取选票的丑恶行径。1937午发表的《陷井》所表现的则是波兰贫苦人民、特别是小职员在经济危机的威迫下惶惶不可终日的苦闷心情,他们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深怕失去糊口的职位,有的人寄希望于彩票,结果是一枕黄粱,境况更加悲惨。

1939年,克鲁奇科夫斯基应征入伍。希特勒进攻波兰时,他参加了这年9月保卫波兰的战斗,不幸战败被俘,一直关在德国的战俘营中达五年之久。1945年,克鲁奇科夫斯基回到波兰,立即投入重建波兰和保卫和平的运动。曾任波兰文化部副部长(1945~1949),波兰作家协会主席(1949~1956)。1947年起,当选为波兰议会的历届议员。曾任国务委员会委员,波兰统一工人党中央委员。1953年获列宁和平奖金。

战后克鲁奇科夫斯基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戏剧创作上,先后写了六部剧作:有反映波兰解放初期政治斗争的《复仇》(1947),有揭露美国当局诬谄和杀害罗森堡夫妇的六场话剧《罗森堡夫妇》(1935),有表现波兰当代农村生活的《访向》(1955),有根据俄国作家安德列耶夫的小说《总督》的情节再创作而成的反映两种对立道德观念的《总督之死》(1961)。然而最能体现作家的创作特点,使其获得世界声誉的则是三幕话剧《德国人》,(1949)和《自由的第一天》(1959)。

《德国人》写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科学家梭南布鲁赫教授一家对待纳粹法西斯的不同立场、不同态度。教授的妻子、二儿子和大儿媳都是典型的法西斯信徒,教授本人一向自视为正派、清高,超然于政治之外,他既不赞成惨无人道的法西斯专制统治,又缺乏与之斗争的胆略和勇气,幻想以科学研究来为人类谋福利,殊不知他的科研成果早已被希特勒利用来屠杀人民。教授心爱的学生、共产党员彼德斯逃出集中营前来投靠教授,期望得到他的帮助,然而教授却把他拒之门外,幸亏教授的女儿、钢琴家卢斯把他臧了起来,才得以逃脱宪警的追捕,可她自己却遭到逮捕和杀害。战后梭南布鲁赫教授才醒悟过来,投入了保卫和平的运动.这部剧作在艺术上也颇具特色,矛盾冲突尖锐复杂,人物性格鲜明生动。作者采用多方位、多层次的方法揭示德国法西斯的罪行,展示德国人对待法西斯的态度。这部剧受到波兰戏剧界的高度评价,还先后在柏林、巴黎、布拉格,莫斯科和日本的剧院演出过,并多次改编成电视剧(1961、1969、1971)。1950年克鲁奇科夫斯基也因此剧而获得波兰国家一等奖。

《自由的第一天》所描写的是一批在德国战俘营里被折磨了五年的波兰军官在获得自由后第一天的经历。这批军官刚刚走出集中营来到一座小镇上,便遭到了溃散的德国游勇的袭击。波兰军官在对待自由的问题上也态度各界。作者指出,真正的自由不是建立在任意的报复上,而应该人道地对待过去曾敌对的人民。这出剧戏情紧凑,人物性格鲜明,对话富于哲理性,已成为波兰剧院经常上演的剧目,并被改编成电影。

克鲁奇科夫斯基战后还出版了评论集《会见和对比》(1950),《在自己人和外国人中间》(1956),死后还出版了短篇小说集《正直人的地狱的随笔》。我国曾于50年代出版过他的戏剧集。

奥地利国际象期大师斯坦尼茨去世

斯坦尼茨(1836~1900)奥地利国际象棋大师,是历史上第一位正式的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并保持了八年之久。

威廉·斯坦尼茨生于捷克的布拉格。12岁开始下国际象棋,16岁时赴维也纳工学院学习,后转入职业棋手生涯。26岁时参加伦敦国际比赛获第六名。1866年夏天,伦敦国际象棋俱乐部组织了斯坦尼茨同安德尔森的比赛。斯坦尼茨以胜8盘、负6盘、平2盘战胜了1862年伦敦国际比赛冠军德国的安德尔森而获冠军。1886~1894年先后战胜了德国的楚柯托特和鲍里森,被誉为国际象棋第一位世界冠军。1894、1896年两次败在埃马努埃尔·拉斯克尔博士手下。1885~1891年他创办“国际象棋杂志。并在理论上首创“局面学派”,1889年编著出版《现代象棋摘要》。他认为棋艺有一套不依偶然因素而变的内在规律,棋手的走法必须同具体的局面特点相适应。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