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世纪之交的编辑意识(4)
由于技术的发展还使报纸版面所需要的字号、字型以及线条、网纹大大增加,编辑可以利用键盘对它们进行迅速的选择和更换,同一字号也可以进行大小微调。同时,版面区栏可自由设置,照片的大小和重新构图也可在电脑中自由迅速地进行,报纸的大量彩印和印刷质量的不断提高也成了现实……这不仅使编辑以往要花几个小时才能完成的工作可在几十分钟内完成,而且为编辑组织版面、进行“再创造”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而现在的笔记本电脑,好比是工作办公室,可以用来储存大量的信息。总编辑手拿小巧玲珑的笔记本电脑,可以随时与编辑部内外的记者、编辑保持联系,下达指令,把记者、编辑的稿件调来审看,把新华社的稿件调来阅看。
作为现代报纸编辑,如果没有网络媒介的沟通意识,缺乏对电脑网络联通与运用的理性认识,在编辑工作中仍排斥电脑的运用,势必会落伍于时代,这对报业的发展“害莫大焉”!没有网络媒介意识,仍旧局限于纯粹的印刷文字传播,必将陷入危机之中,从而在日益激烈的媒介竞争中处于劣势,成为其他报纸吞并的对象。
六、学者意识
编辑应当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不断学习新知识,使自己成为才学识三者兼备的专家型人才。关于这个问题,唐朝著名学者刘知几曾经有过十分精辟的论述。他说:“夫有学无才,犹愚贾操金,不能殖货。有才无学,犹巧匠无梗楠斧斤,勿能成室。”清代文学家袁枚也很形象地比喻道:“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搞学问是这样,当编辑也是这样。我国出版界的老前辈中,有不少大家,他们成功的奥秘就在于他们是具有学者意识的编辑,是才学识三者兼备的学者型编辑。
一代大师王国维在史学、文学、哲学、考古学、地理学上卓著声名,同时,他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出色的编辑家——他参加了中国最早的农学刊物《农学报》与最早的教育刊物《教育世界》的编辑工作。他又参加了推动当时时代学术新潮流的《国学丛刊》和《学术丛编》的编辑工作。
王国维双向的编辑艺术很值得现代编辑借鉴。他巧妙地沟通了编辑事业与学术研究:为编辑出高水准的刊物,促使他潜心一流的学术研究;而一流的学术研究,又为他主编的刊物保证了极高的水准。其编《教育世界》,就是与自己的哲学、文学、教育研究达成双向对流。其编《国学丛刊》与《学术丛编》,也是与自己的甲金文、简牍、敦煌遗书、经史、小学等研究形成高效的双向循环。试举主编《学术丛编》,来窥其高超的艺术。
《学术丛编》每期约80页,由于两个原因,一是“盖当因惜费故”,二是他人之稿亦未必能尽当王氏主编之意,故基本上不向外征稿(罗振玉除外)。因此其中除约50页编发未刊或稀见之古籍,王国维要自撰30页。一方面,这种硬任务鞭策王国维奋发地开展学术研究,另一方面,王国维自己“视学术为其性命”,自觉地砥砺精进。
1916年7月给罗振玉信中,王国维自己作了小结:“今年上半年成绩,共得书一百五十叶,得七万五千字。”我们统计王氏在半年中完成了:《史籀篇疏证》、《周书顾命礼征》、《释史》、《乐诗考略》、《毛公鼎考释》、《裸礼榷》、《魏石经考》、《大元马政记跋》等数种,涉及到小学、经学、金石学、史学等方面。王氏所撰不仅显示其学识广博,而且精研至深。如王氏撰《史籀篇疏证》时曾向罗振玉谈及:“此次作《籀篇疏识》(即其原先题名,后改,引者注),初以为无所发明,便拟辍笔,及昨晚得所录诸字,细观一过,觉可发见者颇多。此事唯先生知我,亦唯我知先生。然使能起程、段诸先生于九原,其能知我二人,亦当如我二人相知也。至于并世学者,未必以我辈为异于庄述祖诸人也。”王国维很自许,自视很高。确实他的《史籀篇》研究是以甲金文来爬梳互证,超越前贤,非庄述祖诸辈能比肩,而若程瑶田、段玉裁诸清代乾嘉大师能起于地下,也必当首肯。这也可见其功力、学识、成就之卓越。王国维从不敷衍塞责,聊以应付。他不得好题目不撰。如1916年3月间致罗振玉信中云:“近数日中家务业已就绪,思作《学术丛编》中文字,讫不得好题目,遂以杂阅各书消磨数日。”有好题目,文中不道前人之未道,不发前人之未发,则不撰。既撰作成文,王国维又必反复修改,如其于《魏石经考》等,均是如此。因此,王国维每期必有作,必得好题目,必撰覃究精深之文。
《学术丛编》得以刊发这些论文,当然体现出高层次的水准和价值,而且因王氏论文博涉文史中诸多领域而又显得丰富多彩。王国维这种双向的编辑进程:编辑≠研究≠编辑,使他的编辑事业与学术研究达到了相互契合、彼此促进、共同提高的境地。从他的这一段学术工作而言,完成了其“新史学的开山”与“划时代工作”的重要一部分;从他编辑的刊物来言,得到了社会学界的重视。关于后一点,王国维当时在信中说过:“外间此报品评尚佳,又因日本人来购此报……”因此不仅影响了中国学界,而且影响到日本。若从今天来看,仍有其生命力,不失为重要的学术研究资料。既于学术如此,又于编辑如彼,这就是王氏双向编辑进程的一种高超艺术!
才学识兼备的学者型编辑在我国近现代史上还有不少:鲁迅、茅盾、巴金、郑振铎、叶圣陶、范用、叶至善……他们构成了中国编辑学星光灿烂的夜空。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编辑更要有强烈的学者意识,成为才学识三者兼备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具备科学的洞察力,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出精品,出珍品,而不致视腐朽为神奇。
七、公关意识
公共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编辑活动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活动,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活动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编辑的公关活动已经成为编辑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编辑工作的成效。故而,新型的编辑必须具有强烈的公关意识,这与编辑应成为“公共活动家”的提法是相一致的。首先,要努力塑造自己在公众中的良好形象,使自己成为一个高素质、全方位的综合性人才,既有理论家的博学与多识,又有战略家的敏锐和远见;既有创造性的意识与追求,又有实干家的踏实与坚韧;既有杰出的智力和能力,又有高尚的思想和人格,从而赢得公众的信任,为组到优秀书稿提供不可或缺的前提。其次,要努力与专家、学者建立健康、和谐的工作关系,与专家、学者交朋友,了解专家学者的专业特长、研究计划和研究进展情况,及时了解学术信息,准确把握学术动向,为搞好选题策划,广泛开辟稿源和组织优秀稿件奠定坚实基础。此外,还应与读者建立广泛联系,了解读者心态,适应社会需求;积极开展宣传,引导图书消费倾向。
八、审美意识
图书既是人类传播知识的重要媒体,又是表达其审美价值的高级体现形式。总览中外书苑,无数博大精深、华章荟萃的名著无不闪烁着美的光辉,以神奇的魅力耐人寻味,给人以美的感受和愉悦,给人以追求真善美的信念和力量。长期以来,人们比较重视图书的学术价值和功利价值,而很少注意到图书的审美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读者对图书的要求,已是在追求其知识性和实用性的同时,掺入了愈来愈浓厚的审美价值取向。人们不仅要求文艺类图书体现生动、活泼、气象万千的情感美,而且要求科学类图书体现对称、有序、多样的和谐美。如何体现图书的审美价值,实现其内在美和形式美的有机统一,使图书不仅从理念上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而且从感知上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已经成为图书编辑经常面对的大课题。要解决好这一大课题,编辑就必须具备审美意识,视编辑工作为艺术设计而非工匠操作,将审美的思考贯穿于图书编辑出版的全过程,使图书品位日臻典雅,成为时代的潮流。
不光是图书的内容、版式、装帧、设计存在审美问题,报纸期刊的版面版式、图片选用、封面设计、内容倾向也需要编辑的审美眼光。编辑者作为出版物的第一位正式读者,应该是使出版物的潜在美转化为现实美的完成者。报纸的版面编辑要讲究和谐、均衡、协调,正确处理大与小,多与少,轻与重,浓与淡,疏与密,黑与白,板与活,常格与别格等对比关系。善妆者往往只在一点小小的变化。用好一点,全面皆活,一块夺目,满版生辉。
黑格尔把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分为两种,一种是较低级的欲望关系,想占有对象;另一种是高级的审美关系,只欣赏而不占有对象。我们现在的一些编辑总是把刺激当美感,着眼点不在满足读者的审美需要,而在刺激读者的欲望。这就是为什么同样是面对一个裸体模特儿,徐悲鸿手下的作品是优美的线条和高洁的神韵,而在一些四流画家的笔下却会透出淫邪气。这一点黑格尔也早有准备,他说:“当然,人们常爱说,人应与自然契合为一体。但是就它的抽象意义来说,这种契合一体只是粗野性和野蛮性,而艺术替人把这契合一体拆开,这样,他就用慈祥的手替人解去自然的束缚。”对读者来说,欣赏层次不同,总会有一些低层次的、以丑为美的读者。对编者来说,却应该把出版物的艺术性、它的审美价值定位在最高层次上。当然,这首先要求他能把自己的美学修养提高到最高层次上。
九、品牌意识
品牌意识、精品意识,实质上就是质量意识。高质量的要求就是追求精品创名牌。品牌意识最初指的是顾客在购物时十分重视生产商品的企业的信誉和知名度,以及偏爱知名厂家和名牌产品的心理倾向。后来企业和厂家即以此来规范企业员工的工作态度,要求员工强化产品质量,创造名牌产品,提高企业信誉。物质生产领域如此,精神生产领域亦复如是。即如现当代新闻出版,就有我们熟知的德国的“贝塔斯曼”品牌,日本的“讲谈社”品牌,中国的“中华”、“商务”、“三联”等品牌。精神领域的品牌也是无形资产,对读者市场有着强烈的冲击力、吸引力、渗透力。
对编辑所要求的所有的现代意识最终都体现在出版物的质量上。当然在出版物呈现于读者面前时,所说的有关质量的情况涉及到出版物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包括编、印、发各方面,但编辑工作是首要环节,或者说是关键环节。质量意识应充分体现在编辑工作的整个过程中。从选题的整体设计到全面论证;从来稿的择优选用到作者的选定;从编校加工到版面设计或整体装帧等等,无不体现编辑的知识水平、业务基础,是编辑高质量意识水准的反映。
出版业要出精品创名牌确实是一项相当艰苦的工作。精品出版物从内容到形式,从语言到逻辑,都要体现出时代内涵和高雅的文化品位,还要有精美的形式和精湛的工艺制作,闪现出名牌的风采。而这一切首先来自编辑的精品意识。可以说,只有牢固树立质量意识、精品意识,并能付诸实施的编辑人才,才是真正的优秀编辑。
有影响的品牌。名牌,只能属于对质量的不懈追求者和成功者。换句话说,没有质量,出不了精品,你就永远别想打出占领市场的品牌。那种比比皆是的“大路货”,那种假冒伪劣的“蹩脚货”,是永远难以望“品牌”项背的。
坚持质量第一是我国编辑界的传统美德,历史上许多著名的编辑家都把质量放在首位。明代编辑家毛晋为了保证所编书籍的质量,“夏不知暑,冬不知寒,昼不知出户,夜不知掩扉”。有时在编辑书籍时,因得不到善本而难以做到尽善尽美,为此他总是千方百计予以弥补。一旦得到更好的版本,他宁可把以前雕就的书版作废品弃掉,重新镂版印刷,也要保证书籍的质量。当时镂版的工价很贵,但毛晋宁愿自己节衣缩食,在质量问题上也毫不含糊。
东拼西凑、粗制滥造的出版物是出版界的“豆腐渣工程”,长久不了,以质量求生存才是在市场中立足发展的唯一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