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嘉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启迪智慧的金钥匙——逻辑思维方法纵横谈 > 第17章 判断要恰当(3)

第17章 判断要恰当(3)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有三个兄弟很喜欢踢足球,要求爸爸给他们买一只足球。一天,爸爸对他们说:“如果你们答应我的一个条件,我明天就去买一只足球给你们踢。这个条件就是:如果你们要踢足球的话,只有当三人都在的时候才能把足球拿去踢。你们能做到吗?”三兄弟听了很高兴,老大说:“爸爸,你提出的条件,我们一定能做到。”三兄弟想个办法:他们寻来一个公用橱柜放置足球,再买来三把锁,分给每人一把.并配有各自开锁的钥匙。在橱门上,按一定距离装上三个门套,分别用三把锁锁上,需要玩足球时,只有三兄弟都在场,并且各人用自己的钥匙开自己的锁,才能打开橱柜取出足球。

逻辑分析 这个办法,从逻辑学角度说,实际上就是联言判断原理的运用。即只有当“老大开了自己的锁,而且老二开了自己的锁,而且老三开了自己的锁”的时候,橱柜才能打开。用联言判断形式表达即“老大、老二、老三各自开了自己的锁”。

理论探讨 联言判断是断定几种事物情况同时存在的复合判断。联言判断可以看作是对具有相容关系的——可以同真、同时成立的——简单判断的一种综合,这种综合可以使得原来的思想更趋于合理与全面。例如,一个人说:“用人须重德”,另一个人说:“用人须重才”。应该说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在特定条件下着重强调某一方面也有其合理性,但无论如何也没有把二者综合起来显得精当、全面:“用人既要重德,也要重才。”这就可以克服认识上的片面性。

联言判断由联结词和支判断(即联结词所联结的判断)构成。在汉语中,根据联结词的不同,把联言判断分为并列的、递进的、转折的三种形式。在并列的联言判断中,各支判断处于同等的地位,并且把支判断前后互换并不影响思维的恰当性,如“勤劳、勇敢、诚信是中国人民的美德”就是这样的例子。在递进的联言判断中,支判断相互关联,但后者被更加强调。如“他不但天资聪明,而且学习勤奋”就是典型例子,因为它说明了一个道理:“1(的天才,99(的努力”。在汉语中,递进的联言判断中的支判断一般有先后顺序,不能颠倒,否则有时会使思维失去合理性。如说“他结了婚,并且有了孩子”,在人们看来,这样说合情合理;但如说“他有了孩子,并且结了婚”,意思就不对了,而且从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看来,会认为那人有问题。在转折的联言判断中,前后支判断相互关联,而后面的支判断的意思转向了前者的反面。如“尽管他学习非常努力,但成绩并不理想”,学习努力本应取得相应的好成绩,实际结果却出人意料,这说明他在学习方法等方面存在问题。

19.屡战屡败与屡败屡战

相传清朝曾国藩带兵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时,屡屡打败仗。他不得不上书朝廷禀告战况,表示自责之意。奏折中有这样一句话:“臣屡战屡败。”曾国藩写好后,让手下人看看有无不妥之处。

有一个幕僚看后说:“这‘屡战屡败’写得不妥。朝廷看到后,一定会发怒,认为你无能。说不定还要加罪于你呢!”

曾国藩说:“我不写失败的事,这是欺君之罪呀!”

“战败的事,当然不能隐瞒。”

“那怎么办?”

“这个句子可以保留,只要稍加变动,就可以了。”

“先生请讲!”

“只要把‘屡战屡败’的词序变动一下,改为‘屡败屡战’就行了。”

曾国藩一听,连声叫道:“妙!妙!”立即采纳了这个建议。

逻辑分析 “屡战屡败”是一个压缩的联言判断。本来“屡战屡败”表达的曾国藩每次打仗每次失败;而将“屡战屡败”的次序变换为“屡败屡战”后,表达的却是:虽然我曾国藩每次打仗失败,但仍在坚持战斗,战斗意志未减。这样,整个联言判断就由陈述事实兼“检讨”变成了既陈述了事实又表明了战斗的意志。难怪曾国藩拍案叫绝。这说明,在日常语言中特别要注意联言判断的支判断前后次序;次序不同,意思可能就会大相径庭。

20.揭被勒镯与勒镯揭被

一个16岁少年到一个富户人家当伴读。课余时间,这个少年与富家子弟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淘气的富家子弟躲进内室,少年也追到内室。少年以为富家子弟藏在被窝里,就揭开被子查看,一看被子里没有人,却看见一只镯子躺在床上,于是就顺手牵羊,给拿走了。事发之后,少年承认了错误,并交还了镯子。事情本该到此结束,但是富家却不甘休,欲置少年于死地。富家的夫人亲自出马,请来了讼师写状子。

讼师在状纸上写道:“该少年揭被勒镯。”

夫人问道:“‘揭被勒镯’,能定死罪吗?”

“不行。”

“怎么样才能定少年死罪呢?”

“少年还有什么罪行呢?”

“没有了。但我想定他死罪,你有什么办法?”富家的夫人心肠十分恶毒。

“这个好办,只要把‘揭被勒镯’的词序变换一,改为‘勒镯揭被’就可以了。不定他死罪,也得坐大半辈子的牢。”

“‘揭被勒镯’与‘勒镯揭被’不是一个意思吗?”

“这个……夫人有所不知,‘揭被勒镯’犯的是抢劫罪,‘揭被’为的是‘勒镯’。而‘勒镯揭被’既犯了抢劫罪,又犯了强奸罪,当然罪加一等。”

“原来如此!好!就怎么办。”夫人大喜。

状子送到县衙门。知县审理了此案,了解了事情真相,知道少年是冤枉的,但富家势大,是县中一霸,知县不敢得罪。于是禀告上司知府大人。知府在案卷上批示:“情有可原,理无可恕”。知县一看批示,心想:“这下可糟了,这分明是要我重判少年。怎么办呢?”知县左思右想,突然计上心来:“我何不如此如此?”于是,知县将原告和被告招来,当众宣布:“该少年‘勒镯揭被’,知府大人批示‘理无可恕,情有可原’,故从轻发落……”

富家及其讼师一听知府大人的这个批示,只好表示服从。

逻辑分析 在这个案子中,富家及其讼师是非常坏的。他们不仅捏造了事实,而且还玩弄了文字阴谋,企图置少年于死地。“情有可原,理无可恕”是一个联言判断,表达的是:虽然“情有可原”,但“理无可恕”,强调的是“理无可恕”,即必须重判。而“理无可恕,情有可原”表达的则是:虽然“理无可恕”,但“情有可原”,强调的是“情有可原”,即可以从轻处理。知县的智慧虽然不能免除少年的冤情,但至少减少了对少年的处罚,挫败了富家及其讼师的阴谋。这是不幸中的大幸。可见,在日常语言中,联言判断的支判断的次序是十分重要的,千万不可马虎大意。

(二)选言判断

21.打赌

甲乙两人打赌,甲对乙说:“我能够用牙齿咬自己的左眼,你信不信?我们赌50元。”乙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于是欣然同意,遂把50元放在桌上。甲将自己左眼窝中的玻璃假眼挖出来,放进嘴里咬了一下。接着说:“你输了50元。现在我给你赢回50元的机会,我们再赌一次,我还能用牙齿咬自己的右眼。”乙想,甲总不会两只眼都是假的,因为甲平时完全能自己看东西,不像瞎子。于是一狠心,又拿出50元放在桌子上。甲取下假牙咬自己的右眼。乙又输了50元。

逻辑分析 乙为什么两次都输了呢?首先是概念不明确,甲乙两人对“眼”和“牙”有不同的了解。乙按常规思维定势,只把眼理解为肉眼,牙看作真牙,而没有考虑假眼和假牙,让甲钻了空子。甲在第一回合用了假眼,第二回合用了假牙,从逻辑上说是站住脚的。其次,乙在两个回合都做出了错误的选言判断,我们以第一回合为例分析一下。乙做出的判断是:“或者甲用牙齿咬自己的肉眼,或者甲输掉50元。”而漏掉了“甲用牙齿咬自己的假眼”这个情况。这使得当“甲用牙齿咬自己的假眼”时,“或者甲用牙齿咬自己的肉眼,或者甲输掉50元”这个判断不成立,因为甲既不用牙齿咬自己的肉眼,也不输掉50元。第二个回合与此类似。

理论探讨 什么是选言判断呢?选言判断是断定几种事物情况至少有一种成立的复合判断,它分为相容选言判断和不相容选言判断两种。从真假方面讲,相容选言判断要求至少有一支判断真,也允许都真;不相容选言判断要求有且只有一个支判断真。在日常语言中,相容选言判断的表达形式是:“或者p,或者q”,“也许p,也许q”,“可能p,也可能q”,等等。不相容选言判断的表达形式是:“或者p,或者q,两者不可得兼”,“要么p,要么q”等等。例如,假设下面两个判断都是真的:(1)小王学习成绩不理想,或者是因为学习不努力,或者是因为方法不得当;(2)对待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或者(要么)战而胜之,或者(要么)被困难所吓倒。(1)是相容选言判断,它意味着小王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原因必定在“学习不努力”和“方法不得当”两者之间,或者是两者兼而有之。(2)是不相容选言判断,它意味着“战而胜之”和“被吓倒”两者必居其一,但不能兼而有之。

22.戒烟

甲:“请抽烟。”

乙:“不,我已经戒了。”

甲:“你真是意志坚强的人!”

乙:“不,是我的妻子意志坚强。”

逻辑解析 乙的妻子要求丈夫在妻子和烟之间只准选择一个,而且也必须选择一个。换句话说,就是:“要么要妻子,要么要烟。”这是一个不相容的选言判断。坚强地迫使丈夫二择一,这个“一”在娄子看来就是她自己,结果丈夫只能放弃抽烟。

(三)假言判断(即条件判断)

23.比陛下早死两天

有一天,阿凡提在皇宫里和皇帝的侍卫开玩笑说:“你两天以后就要死。”真巧,两天以后那个侍卫果真从马上摔下来,死了。皇帝认为侍卫官是由于阿凡提这句不吉利的话才死的,于是准备把阿凡提绞死。皇帝把阿凡提叫来,问道:“你既然知道侍卫官什么时候死,那么,你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死吗?”

阿凡提听到皇帝这样问话,又看到绞架和士兵,知道皇帝要绞死他,于是他斩钉截铁地回答:“夜里我看星象,我要比陛下早死两天。”皇帝一听,心里想:“如果现在我把阿凡提绞死,那么,两天以后我的命也保不住了。”他害怕极了,于是马上放了阿凡提。

逻辑分析 皇帝之所以不敢处死阿凡提,就是因为他的思想上形成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他害怕,如果出现绞死阿凡提这个条件,就会产生自己也要在两天后死去的结果。由于假言判断是根据条件来做出断定的,所以,一些用其他判断难以回答的问题,用假言判断就可以回答。

24.地中海能装几桶水?

一天,王爷想难难阿凡提,就故意问:“阿凡提,人都说你很有智慧,那你说说地中海能装几桶水?”这是一个很不好回答的问题。阿凡提微微一笑,说:“这很简单。如果桶与海一样大,那就能装一桶水;如果桶是海的一半大,那就能装两桶水;如果桶是海的1/10大,那么,就能装10桶水……”

逻辑分析 阿凡提巧妙地回答了这道难题。他知道这样的问题是不能用性质判断来回答的,于是就用充分条件假言判断作答。先假设了一个条件,有了这个条件,就能做出断定。

理论探讨 什么是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呢?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是断定事物情况之间的充分条件关系的复合判断。

何谓充分条件?可以这样理解:p是q的充分条件,当且仅当:有p必有q,但无p可以有q,也可以无q。用中国古代逻辑学家的话说,就是“有之则必然,无之不必然”。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由支判断与联结词构成,其一般形式可表示为:“如果p那么q”、或者“只要p就q”、或者“一旦p就q”等。其中p称为前件,q称为后件。我们从真假方面考察一下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逻辑特征:如果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是真的,则它禁止出现前件真而后件假的情况,而只允许以下三种情况出现:前件真后件真、前件假后件真、前件假后件假。如果禁止被破坏了,即出现了前件真而后件假的情况,则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就成为假的了。这就是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逻辑特征。我们结合具体实例说明这个问题。考察一下:“如果明天下雨,那么我就去书店”的逻辑性质:

若“如果明天下雨,那么我就去书店”是真的,则它禁止出现:①天下雨而我不去书店的情况出现。换句话说,天下雨而我不去书店,会使得“如果明天下雨,那么我就去书店”成为虚假。若“如果明天下雨,那么我就去书店”是真的,则它只允许三种可能出现:②若果然天下雨,则不管发生什么情况,我去书店要成为现实。若天没有下雨,则我是否去书店要视具体情况由我来决定,但无论去还是不去都是合乎逻辑的!我有以下两种可能的自由选择权:③天没有下雨,我去书店;④天没有下雨,我不去书店。

再比如说,“如果布什是美国总统,则哈巴狗是狗;如果布什不是美国总统,则哈巴狗还是狗”,显然,这段话是有意义的,当然是真实的,尽管前件必有一假而后件真实。又如,有人说:“如果你在9秒内跑完100米(假),我就能吃掉我的脑袋(假)”,这句话是真的,尽管它的前、后件均假。

25.神机妙算

有一位算命先生在自家大门上写着这样一则启示:神机妙算,一回1000元!如果算得不准,就保证退钱。人们看到这个启示,争相前来算命。

“什么?如果算得不准,就保证退钱?那好,不算白不算,给他算一次好了。”

“来算算看今天能不能嫌到钱。”

第一个来算命的是卖碗的商人。算命先生假装念了一些咒语后,对他说:“啊哈!如果碰到从东方来的人,你就会赚到钱。”卖碗的商人相信算命先生所说的话,付完钱就回去了。

接着是卖麦芽糖的商人前来算命。算命先生又假装念了一些咒语后,对他说:“啊哈!如果碰到从东方来的人,你会赚到钱。”麦芽糖商人相信算命先生所说的话,付完钱就回去了。

下一个是卖糕饼的商人前来算命。算命先生这回也说同样的话。“啊哈!如果碰到从东方来的人,你就会赚到钱。”糕饼商人也相信算命先生所说的话,付完钱就回去了。

这回是卖肉的商人前来算命。算命先生对他也说了同样的话。“啊哈!如果碰到从东方来的人,你就会赚到钱。”卖肉的商人也相信算命先生所说的话,付完钱回去了。

当天晚上,卖碗的商人高兴地前来找算命先生,说:“真是感谢您,就如您所说的,我今天碰到来自东方的人,赚了很多钱。”

算命先生咯咯笑着说:“怎样?我的神机妙算如何?”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