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嘉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启迪智慧的金钥匙——逻辑思维方法纵横谈 > 第38章 谬误与反驳(下)(4)

第38章 谬误与反驳(下)(4)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理论探讨 诉诸于无知的谬误是指这样的错误论证:它从A(即论题)未被证明为真或不知道A是真,推出A是假的;或者它从尚未证明A是假的或不知道A是假的,推出A是真的。这类论证能够用来推卸证明责任,或达到一个尝试性结论。但它的结论不可能具有多大分量。因为我们从对A无知既不能必然推出A是假的,也不能推出A是真的。例如,因为你举不出神不存在的证据,所以“神是存在的”成立。再如,某些法盲犯罪后,常常在预审中或庭审中用自己不懂得法律,“不知道这样做是犯罪”等来为自己罪行辩护,甚至论证自己无罪,都属此种谬误。其实,无知决不是论据,不知某事实存在,并不等于该事实不存在。某人不懂法律,但并非意味着法律对其无效。

22.“无罪推定”与“疑罪从无”

应该指出的是,在逻辑上诉诸于无知是一种错误的论证形式,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在现代法治国家法律中,都有“无罪推定”和“疑罪从无”原则,即在证明某个人有罪之前,假定所有被告都是无罪的,控方说他有罪,必须拿出证据来,“谁主张谁举证”。如果不能有力地100%证明某人有罪(只是可能有罪,即“疑罪”),法庭就必须宣判某人无罪。这是因为法律认为:伤害无辜比让罪犯逃逸危害更大。如果执行“疑罪从有”原则,一旦将来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原判决是错的,这就带来了双重恶果:一是冤枉了好人,甚至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失,因为时间不会倒流,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二是放纵了真正的罪犯。但是,如果实行“疑罪从无”原则,则更合乎人道:一旦将来能补充侦察到足够的证据,我们还可以把他再抓回来。

九、两个错误的谬误

23.螃蟹妈妈和螃蟹宝宝

海边住着很多螃蟹家族。有一天,螃蟹妈妈带着可爱的螃蟹宝宝们,来到温暖的沙滩上。螃蟹妈妈对螃蟹宝宝们说:“来,孩子们,走一次给我看看。”

摇摇,摆摆;摇摇,晃晃。螃蟹宝宝们移动着它们的八只脚,在沙滩上摇摇晃晃地横着走。这时,螃蟹妈妈敲着自己的两只大钳说:“喂,喂,孩子们!走路不可以横着走!眼睛看着前方,直直地走。”

摇摇,摆摆;摇摇,晃晃。螃蟹宝宝们努力地想照着妈妈说的,眼睛看着前方,直直地走。但是,无论它们怎么努力,还是往横的方向走。

“我不是说过走路不可以横着走吗?直直地走!”

摇摇,摇摆;摇摇,晃晃。无论螃蟹宝宝们怎么努力,就是没有办法直直地走。

螃蟹宝宝们都围过来说:“妈妈!实在是做不到啊!到底要怎么走,才能走得直直的呢?请妈妈示范一次给我们看吧。”

螃蟹妈妈微笑着说:“那么,睁大眼睛仔细看啊!就是这么走的!”

摇摇,摆摆;摇摇,晃晃。螃蟹妈妈也是横着走。

螃蟹宝宝们笑着说:“噢?妈妈也是横着走呀!哈哈哈!好笑啊!”

螃蟹妈妈难为情地说:“来,再走一次,注意看啊!”

螃蟹妈妈又示范了一次。摇摇,摆摆;摇摇,晃晃。但是,螃蟹妈妈还是横着走。

螃蟹宝宝们哈哈哈大笑说:“哈哈哈!妈妈也是横着走!妈妈也是横着走!”

“可是,妈妈却叫我们直直地走呀!”

“哈哈!妈妈在骗我们呢!”

这时,螃蟹妈妈敲着自己的两只大钳说:“安静!别以为妈妈不能走直,就以为你们也可以不要走直,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啊!”

听完螃蟹妈妈的一番话,螃蟹宝宝们还是搞不懂妈妈的意思。

螃蟹妈妈就解释说:“妈妈把你们带到沙滩上来,不是要教你们走路,而是要教你们正确的思维逻辑。人们读了我们的故事以后,常会有‘因为你不会,所以我也可以不会’的想法,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

螃蟹妈妈微笑着说:“如果因为妈妈不能走直,你们就也不走直的话,将来我们螃蟹永远都没办法走直了,对不对?妈妈做错的事由你们指正,你们的错误由妈妈更正。这样,我们才会进步啊!”

于是,螃蟹宝宝们便敲着自己的两只小钳子说:“是的,妈妈!我们就这么做吧!”

“那么,慢慢的,我们螃蟹也可以走得直直的!”

“聪明的妈妈,万岁!”

螃蟹妈妈和螃蟹宝宝们都高兴得咯咯笑了。

逻辑分析 “妈妈不能走得直直的,所以我们也可以不用走得直直的。”这种想法是不对的。“螃蟹妈妈能不能走得直直的?”和“螃蟹宝宝能不能走得直直的?”是两回事。所以,“螃蟹妈妈不能走直”不能当成支持“螃蟹宝宝也可以不要走直”的根据;否则,就陷入了一种叫“半斤八两”型的谬误。

理论探讨 “半斤八两”型的谬误是“两个错误”的谬误中的一种,其中的“半斤八两”是指“大家都一样”的意思。这种谬误具有这样的推论模式:因为那个如何如何,所以这个也可以如何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这种“半斤八两”的谬误是经常发生的。“哼,爸爸自己上小学的时候功课也不好,现在却一直责骂我的功课不好!”这种说法就是犯了“半斤八两”的错误。

两个错误的谬误是指,当对方指出你的一个错误时,你提请对方注意对方或别人一个类似的更大的错误,企图减小你所犯的错误的程度,甚至来表明自己是对的。两个错误的谬误也是一种安慰的谬误。当我们苦于一个不公平时,无论多么难受,我们总能找到一个更严重的不公平来安慰自己,并使我们放弃对不公平采取行动的责任。两个错误的谬误的作用是扰乱我们的思想。两个错误的谬误的表现形式:(1)“半斤八两”型,如上例;(2)“那又怎么样”型;(3)“大家都这么干”型;(4)“报复”型。

24.滥用可卡因与酗酒问题

张三:对滥用可卡因的问题(错误)必须加强执法。问题太严重了。汽车司机甚至飞行员都在使用,这给乘客造成了极大的风险。这是骇人听闻的。

李四:你在瞎担心。比起可卡因和所有其他药物来,酗酒问题(错误)更为严重。喝酒是合法的,并且酒价越来越便宜,因此,它很可能对和平和安全产生更大的威胁。

逻辑分析 李四将注意力从正在考虑中的错误行为转移到第二个被认为是更加错误的行为上,其意图就是缓和针对第一个错误的辩论,陷入了“那又怎么样”的谬误。

理论探讨 “那又怎么样”型谬误是通过诉求注意一个更大的不相干的错误来转移人的注意力,以达到阻碍在迫切的事情上采取行动的目的。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情随时在发生。如,王五:“他们这样对待我是不公正的!”赵六安慰道:“咳,不公正的事情太多了!”言下之意是,他们对你不公正又算得了什么!

“大家都这么干”型谬误的模式是:大家都在这么干,所以我也可以这么干。例如,张三:“你怎么能把公司的打印纸拿回家去用呢?”李四:“没事!在这里,他们都会偶尔使用公司的东西。”显然,李四陷入了谬误。难道大家都这么做就证明你也这么做是对的吧?

“报复型”谬误来自这样一种思想,就是任一错误的受害者都认为自己可以用一个类似的错误进行报复,并且认为犯第一个错误的人应该受到受害者的报复。例如,丈夫发现妻子曾经不忠,继而感到自己也可以用拈花惹草进行报复。再如,一个人的钱包被人偷了,受盲目的报复心理的驱使,毫不内疚地去商店扒窃或去别处偷窃,以弥补自己的损失。

当然,“报复”不是绝对的谬误,关键要看“度”。当我们受到攻击或威胁,可能会以一些正当的理由,为了自卫而进行反击。但是,当报复过度时,就有危险了。因此,报复的原则是在制服犯错者时,注意防止“用力过多”。当你拒绝一个无家可归的人给你洗车的请求时,他可能会对你骂娘,甚至在你开动汽车时踢你的汽车,但你不会掏出枪来打他。再比如,我们的法律在定罪量刑时,坚决主张合法的诉讼程序和相应的处罚,以避免“残忍和过重”的惩罚,犯第二个错误。

十、诉诸于私心的谬误

25.医生的“红包”

你家有人动过手术吗?送红包了没有?随便问一个曾经住院动过手术的病人,绝大多数都会直言不讳地称,要想让大夫“上点心”,就得送红包。

说起红包,小孩已两岁的陈女士气就不打一处来!“现在的医生真是见钱眼开,职业道德都到哪里去了?”陈女士说:“当年,我临近预产期时住进了某医院,第三天中午11点,肚子疼得厉害,让丈夫去叫医生,医生来一看,说了句‘没事’,掉头就走了。过了一会儿,肚子更疼了。于是丈夫又去叫医生,发现那位医生正和同事聊天,聊得不亦乐乎,半天也不肯来。这时,疼得我实在受不了了,冷汗直冒。无奈,丈夫赶紧拿上钱去‘孝敬’,给主刀大夫送300元。钱送到后,医生的态度就大变了!说,‘哎呀,不好!需要马上剖腹产!’于是,马上组织手术。医生一刀下去,疼得我死去活来,晕了过去。原来是麻醉太浅——慌忙中忘记打点麻醉师!丈夫又偷偷地给麻醉师塞了200元,进行第二次麻醉。唉!受罪死了!人啊,怎么能这样!”说罢,陈女士已经激动得满眼泪花。

下一个手术对象就“幸运”多了。姚先生72岁的父亲要接受“心脏搭桥”手术。术前,医生对这位老人说:“您老就放心吧!现在医院设备先进,动这种手术成功率很高。”结果,手术非常成功。老人直夸医生“上心得很!”可是他不知道儿子给医生早已送“红包”了。原来,在动手术的前一天,医生就对家属说:“这个手术风险很大!”反应较快的姚先生下午立即拿了500元塞到了主刀医生和麻醉师的腰包里。

对于送红包,大多数患者和家属表示很无奈。姚先生说:“其实,我也不想送红包,医院已经给医生支付了相应的劳动报酬,医生就应该付出相应的劳动。但是,现在送红包又是那样的普遍,别人送了,你不送,医生给你一个脸色,或是态度不好,都会让人忐忑不安,觉得医生不会给自己精心治病。那样的话,反而更担心。所以,送了红包心里踏实一点。还有,医生开药时不会开太贵的,也不会给别人开‘搭车药’——不把别人的药记在你的账上。”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