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嘉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西方文学简史 > 第17章 17世纪文学(3)

第17章 17世纪文学(3)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寓言诗》的道德格言没有道学家的气味,是作者从实际生活中体验出来的一些立身处世的道理。拉封丹劝人不要损人利己(《鹤和狐狸》、《猎狗和她的伙伴》),不要吝啬、贪财(《下金蛋的鸡》、佚去财宝的守财奴》)。他说,“劳动就是财富”(《庄稼人和他的孩子们》),“人们必须互助,这是自然法则”(《狗和驴子》),“任何事情都要考虑后果”(《狐狸和山羊》)。有些寓言诗抒发了作者的感情,如对悠然自在的生活的喜爱,对大自然的欣赏,对友谊的珍惜等等,因而饶有抒情诗风味。

拉封丹是描绘禽兽的能手,寓言诗中的禽兽在他笔下绘影绘声,给人以真实之感。寓言故事一般简短,集中精炼,富有戏剧性,有开场.有发展,有高峰,有收场。他善于采用人民的语言。拉封丹是个杰出的诗人。他的诗的韵律千变万化,有亚历山大体,更多的是长短不齐的自由体。

英国文学

概述

17世纪英国海外贸易和工业日益发达,农村中资本主义关系进一步发展。但国王查理一世仍然是最大的土地领主,他控制生产和贸易的专利权,征收重税,引起人民群众的不满,同时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也尖锐化了。资产阶级在国会里和经营工商业的新贵族结成同盟,反对王权,并在人民群众支持下,于1642年发动革命。1649年革命成功,建立共和国,判处查理死刑,克伦威尔执政。

共和国成立以后,人民群众有进一步的民主要求,资产阶级感到恐惧,在1660年和旧贵族妥协,迎回查理二世复辟。

复辟后的政权日趋反动。詹姆斯二世想恢复天主教,以巩固他的反动统治。宫廷充满了骄奢淫逸的风气。资产阶级在1688年发动政变,即所谓的“光荣革命”,迎来荷兰的威廉作英国国王,建立君主立宪国家。从此资产阶级的统治才逐渐巩固下来。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在宗教的外衣下进行的。是在16世纪后半期,英国资产阶级认为宗教改革不彻底,国教保留了许多天主教因素,因而创立一个新教派——清教。清教反对国教铺张浪费的宗教仪式、贵族阶级奢侈****的生活,以及戏剧娱乐等,提倡勤俭节欲,以利资本积累。资产阶级在进行革命时,利用清教运动,从《圣经》上借来响亮口号,以鼓起人民的革命情绪。

革命时期,随着人民运动的高涨,出现了利尔本(1618年-1657年)和温斯坦利(1628年?-1698年)等人民运动领袖,他们写了许多政论文,要求把革命向前推进一步,争取广大人民的政治和经济权利。但这些运动的参加者成分复杂,在大资产阶级的残酷镇压下先后遭到失败。

在革命和复辟时期最有成就的作家是弥尔顿,其次是班扬。此外,在诗歌方面有两个主要派别。一派是以约翰·邓恩(1572年-1631年)为首的“玄学派”,他们的诗歌一般写爱情、隐居生活或宗教感情。他们脱离现实,强调个人内心感受,诗歌的内容晦涩难解,以意象奇幻取胜,反映了当时一部分文人对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理想失去信心。别一派是骑士派,他们在内战期间多半参加过王军或王党。他们的诗多以爱情为主题,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缺乏真实严肃的感情。

复辟后,封建王朝从法国带来古典主义的文学趣味,提倡戏剧,恢复了清教徒所封闭的剧院,文学创作一时以戏剧为主。剧作家有德莱顿、威彻理(1640-年-1716年)、康格利夫(1670年-1729年)等,其中德莱顿最重要。这时流行的戏剧大都写爱情故事,迎合宫廷贵族的庸俗趣味。

弥尔顿

约翰·弥尔顿(1608年-1674年)生于伦敦一个富裕的清教徒家庭,在剑桥大学求学时和毕业后--个时期,钻研古代和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深受人文主义思想熏陶。1638年他旅行意大利,访问过被天主教会关在狱里的伽利略,并和意大利的文人学者交往。1639年,英国革命形势紧张,他回国参加反对国王和国教的斗争,在1641年-1645年间发表过许多政论小册子,1649年共和国成立后,新政府任命他为拉丁文秘书。他写了不少文章捍卫共和国,因积劳过瘦,双目失明,但仍坚持斗争。王朝复辟后,他受到迫害,著作被焚毁,生活贫困。这一时期,他完成了三部杰作:快乐园》、馒乐园》和《力士参孙》。弥尔顿早年的创作主要是短诗,其中较为著名的有《陕乐的人》和《幽思的人》(1632年)。这两首诗描写诗人的轻松愉快心情和沉思的乐趣,体现了人文主义者对生活享受的追求。他的十四行诗歌颂自由,斥责教会,或抒写个人的情怀,艺术上有较高的成就。弥尔顿在担任政府职务前后写过不少政论文,参加宗教和政治论战。他站在涛教徒立场,主张取消国教的主教制度,并在政治问题上给王党以有力打击。他的《论出版自由》(1644年)主张言论自由,反对当权的长老派的跋扈。《论国王与官吏的职权》(1649年)从《圣经》和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学说中找出论据,说明人民有权废除和杀死暴君,以坚定人民的革命信心。《为英国人民声辩》(1651年)驳斥反动派所谓英国人民犯了弑君之罪的谰言。

《失乐园》(1667年)长约一万行,分十二卷,故事取自《旧约》。夏娃和亚当因受撒旦引诱,偷吃知识树上的禁果,违背了上帝旨令,被逐出乐园。撒旦原是大天使,但他骄矜自满.纠合一部分天使,和上帝作战,于是被打到地狱里遭受苦难。他这时已无力****天堂,才想出间接报复的办法,企图毁灭上帝创造的人类。上帝知道撒旦的阴谋,但为考验人类对他的信仰,便不阻挠撒旦。撒旦冲过混沌,潜人人世,来到亚当居住的乐园。上帝派遣拉法尔天使告诉亚当面临的危险,同时把上帝创造世界和人类的经过告诉他。但是亚当和夏娃意志不坚,受了撒旦的引诱,吃了禁果。上帝决定惩罚他们,命迈克尔天使把他们逐出乐园,在放逐前,迈克尔把人类将要遭遇的灾难告诉了他们。

诗人写这首诗的目的在于说明人类不幸的根源。他认为人类由于理性不强,意志薄弱,经不起外界的影响和引诱,因而感情冲动,走错道路,丧失了乐园。夏娃的堕落是由于盲目求知,妄想成神。亚当的堕落是由于溺爱妻子,感情用事。撒旦的堕落是由于野心勃勃,骄傲自满。诗人通过他们的遭遇,暗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也由于道德堕落、骄奢淫逸而惨遭失败。

弥尔顿在思想上要批判骄矜的撒旦,感情上却同情他所处的地位,因为撒旦受上帝惩罚,很像资产阶级受封建贵族的压迫。在描绘地狱一场时,弥尔顿虽然口口声声说撒旦骄傲、野心勃勃,但在对话里,在形象上,撒旦又完全是一个受迫害的革命者。这个形象十分雄伟,在凶险的地狱背景衬托下,他的战斗决心表现得更鲜明。撒旦说:

战场上虽然失利,怕什么?

这不可征服的意志,报复的决心,

切齿的仇恨,和一种永不屈膝,

永不投降的意志——却都来丧失。

同时通过和撒旦一起被贬入地狱的天使们的形象,诗人描绘了当年愤怒的革命战士:

对最高的掌权者,

他们发出了怒吼,并用手中的枪,

在他们盾牌上,敲出猛烈的声响,

愤愤然向头上的天穹挑战。

这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可磨灭的记录,是卓越的艺术成就。而诗中的上帝却显得冷酷无情,缺乏生气。弥尔顿在这首诗里对于封建贵族的放荡牛活也给予尖锐的批评。在(佚乐园》里,弥尔顿显示了高超的艺术。诗人的革命热情和高远的想象使他雕塑出十分雄伟的人物形象,如撒旦、罪恶、死亡等,描绘了壮阔的背景,如地狱、混沌、人间等。他的诗歌风格是高昂的。诗中运用了璀璨瑰丽、富有抒情气氛的比喻,独特的拉丁语的句法,和雄浑洪亮的音调等。在结构上,佚乐园》承继着古希腊、罗马史诗的传统,成为英国文学中一部杰出的史诗。

《复乐园》(1671年)四卷,根据《新约·路加福音》描述耶稣被诱惑的故事。耶稣在约旦河畔由圣徒约翰施洗后,准备公开布道,这时圣灵引他到荒郊,先要给他一次考验。这考验就是撒旦对他的引诱。撒旦第一天以筵席,第二天以城市的繁华和古希腊、罗马的文学艺术引诱耶稣,都遭到拒绝。第三天撒旦使用暴力,把耶稣放在耶路撒冷的庙宇的顶上,他也毫不畏惧。后来天使们把他接下来,认为他胜利地经受了考验,于是他开始面道,替人类恢复乐园。

《复乐园》和《失乐园》都说明了生活的引诱问题,但佚乐园》所强调的是理性控制情欲,是人文主义对生活的肯定和清教的道德观之间的相互协调;而《复乐园》则强调信仰消除情欲,体现宗教思想的胜利,这首诗反映了革命挫败后,诗人厌弃和抗拒复辟王朝的道德堕落和反动王朝对古代文化的歪曲,以锻炼自己的性格,继续和封建势力作斗争。诗里的耶稣念念不忘罗马奴役下的以色列,他认为以色列的解放一时还不能实现,但是它说:“一旦那一天来临,你不要想象我会坐失良机。”这说明了诗人对英国革命的始终不渝的态度。

《力士参孙》(1671年)是一出悲剧,取材于《日约·士师记》。参孙是以色列民族英雄,被妻子大利拉出卖给非利士敌人,眼珠被挖掉,每日给敌人推磨。一个节日,非利士人庆祝对参孙的胜利;参孙痛苦万分,这时他父亲劝他和解,大利拉的忏悔更给他以刺激,敌人赫拉发对他威胁和侮辱,这些都激发了他的战斗精神。在敌人威逼他表演武艺之后,他撼倒了演武大厦的支柱,整个大厦坍塌,他和敌人同归于尽。这出悲剧表现了坚强的革命精神。它反映了王朝辟后资产阶级革命者内心的痛苦和身受的迫害。歌队这样责难神:

你甚至叫他们

色在邪门异教的刀剑之下,

把他们尸体丢给野狗、猛禽;

或使他们作俘虏,

或朝代改了,在暗无天日的法庭里

受负义群氓的审判处刑。

从这里可以看出复辟王朝如何残酷地对待革命者,如何杀的杀,放逐的放逐,就连克伦威尔的尸体也被枭首示众。他们痛苦异常,愤怒无比,一定要继续革命:

有一天神会把不可战胜的力量,

放在人民救星的手里,

来镇压世间的暴力、人民的迫害者,

和野兽一般狂暴的恶人。

诗人也指出深自忏悔,克制骄矜,控制情欲,恢复信心,是资产阶级革命的;道路。《力士参孙》采用了崇高严肃的题材,具有汹涌澎湃的感情,质朴有力的语言,活泼有节的音律。这一悲剧是弥尔顿艺术的新发展。它运用希腊悲剧形式,实际上是一部宏伟的剧诗。约翰·班扬(1628年-1687年)是典型的清教徒作家。他以补锅为业,参加:国会军,后来在家乡传道,反对国教,王朝复辟后,被捕入狱达十二年。在狱中和出狱后,他写过不少作品,主要的是《天路历程》(1678年,1684年)。《天路历程》是一部寓意小说。前部叙述史为“基督徒”的主人公抛弃家园妻子,跋涉高山深水,战胜猛兽妖魔,最后到达天国之城的经历。后部描写基督徒的妻子,继丈夫之后寻找天国的故事。这部作品反映了小生产者的宗教狂热,同时通过一系列寓意形象对社会现实有所批判。例如基督徒路过名利城时,看到灵魂肉体、功名富贵都在市场出卖,他自己也遭到违法乱纪、荼毒生灵的法官的迫害。有些情节和人物写得比较生动。在语言方面,班扬采用了人民的口语,生动有力。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