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嘉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西方文学简史 > 第22章 18世纪文学(4)

第22章 18世纪文学(4)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霸尔多洛是一个资产者,但满脑子封建思想,用暴力和愚昧控制罗丝娜。他反对一切新事物,咒骂他的时代为“野蛮的时代”,憎恨“思想自由、万有引力、电气、信教自由、种牛痘、金鸡纳霜、《百科全书》、正剧”。罗丝娜反对他的奴役,决心要跳出火坑,她说道:“我孤苦伶仃,被人软禁,遭受一个非常可厌的男人的折磨,难道想要打破奴隶的枷锁就是罪恶吗?”阿勒玛维华伯爵热情豪迈,在爱情问题上有新的看法,对封建爱情观念抱批判否定的态度。这是他的进步的一面。但他究竟是一个大贵族,在思想感情上是和人民对立的。费加罗是全剧的灵魂。他不同于莫里哀喜剧中的仆人,他对政治、社会、文艺各方面都有他自己的见解。他帮助伯爵骗霸尔多洛,因为他同情罗丝娜,也因为他知道为伯爵服务对自己有利。同时,他对伯爵也有斗争的一面。他要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不受伯爵侮辱,他直言不讳地告诉伯爵,主人在道德上比不上仆人。这部剧本反映了大革命前夕法国的社会生活,提出一些尖锐的社会问题,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

《费加罗的婚姻》又名《狂欢的一天》,是《塞维勒的理发师》的续篇,1778年写成,1784年演出。它的情节相当复杂。主要矛盾是费加罗和伯爵之间的矛盾。费加罗在伯爵婚后回到伯爵的府邸,当他的仆人。他准备和伯爵夫人的使女苏姗娜结婚。伯爵企图诱骗苏姗娜。他和伯爵夫人结婚时,曾宣布放弃贵族在农奴结婚时对新娘的初夜权。现在,他又想在苏姗娜身上“赎回”这个可耻的权利。这就掀起了一场剧烈的斗争。在当时第三等级的观众看来,斗争不仅关系到苏姗娜的清白和费加罗的尊严,更重要的是:让农奴制度复辟呢(法国在18世纪后半期已取消这个制度),还是彻底消灭农奴制度?初夜权实际上是作者用来象征贵族地主对农奴的封建特权的。作品的戏剧冲突体现了一场非常尖锐的阶级斗争。费加罗在这场斗争中韵胜利,意味着第三等级的胜利,法国人民反封建的胜利。

《费加罗的婚姻》是一部讽刺喜剧。作者借弗加罗的口揭露封建政治的本质,对封建官僚机构特别是司法机关加以鞭挞。在第五幕费加罗的著名独白里,作者指出,贵族之所以骑在人民的头上,只是因为他们生在贵族家庭,至于像费加罗这样的老百姓,尽管有很大才能,却连生活也不易维持,随时随地会被捕入狱,丧失自由。他嘲笑封建专制国家的所谓“出版自由”,抨击封建专制政府用以镇压人民的统治机器,特别是囚禁******的巴士底监狱。在喜剧的结尾,博马舍写道,“人民受着压迫,他们就会诅咒,会怒吼,会行动起来。”《费加罗的婚姻》的政治倾向性是很鲜明的。正因如此,封建最高统治者路易十六非常仇视它,一再下令禁止上演。博马舍进行了整整六年的斗争,最后靠巴黎人民的舆论力量,才冲破了路易十六的禁令,达到演出的目的。博马舍的两部喜剧继承古典主义的艺术成就,情节紧凑,冲突鲜明,同时具有狄德罗所提倡的正剧的特点,反映了重大社会问题,充满时代的生活气息。剧本讽刺辛辣,幽默有趣,它们的语言像火一般在18世纪反封建情绪高涨的法国观众心里燃烧起来。一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博马舍写出费加罗三部曲的第二部《有罪的母亲》(1792年)。他把伯爵刻画成一个道德高尚的人道主义者,费加罗不再是反封建的英雄人物,却成了伯爵的忠实仆人。这说明博马舍放弃了他的两部优秀喜剧的民主倾向,他的创作生命也就终结了。

英国文学

概述

英国社会在18世纪经历了巨大而深刻的变革。1688年的“光荣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高官厚禄虽仍为土地贵族所垄断,但国家政策基本上是为金融工商业者的经济利益服务的。政府以殖民制度、保护关税制度、国债制度、近代课税制度促进工商航海业的发展,对外连年进行殖民战争。劳动人民受到极为残酷的压迫和剥削,资本主义经济空前繁荣,大型手工业工场在主要生产部门代替了小作坊和个体生产者。18世纪中叶发生工业革命,出现了使用机器的工厂,人口向城市集中,新的城市在兴起。工业无产阶级和工业资产阶级诞生了。自耕农遭到破产,旧式乡绅也在消失。较多代表土地贵族利益的托利党和较多代表金融工商业者利益的辉格党轮流把持政权。官场贪污贿赂公行;司法机构弊端重重,它镇压人民,保护有产者的利益;选举制十分腐败;上流社会的奢侈、投机、纵饮、豪赌成为一时风气。

这一时期英国的启蒙思想家和作家以理性为武器反对封建残余,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批判,对受压迫、受剥削的人民表示同情。另一些作家也打着理性的旗号,但他们却为现存制度辩护,认为存在的一切都是合理的。

古典主义在这个时期还有很大影响,保守作家大都遵循古典主义创作原则,一些进步作家也或多或少带有古典主义倾向。但这一时期最有成就的作家、批评家都打破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反映更广阔的现实。18世纪中叶以后,不论古典主义或现实主义都逐渐被一些新的流派所代替了。

本世纪初期,古典主义在诗歌创作中最有影响。最重要的作用是蒲伯(1688年-1744年)。他模仿罗马诗人,有的诗对贵族生活进行温和的讽刺,有的宣扬庸俗哲学。他长于说理,诗风精巧隽俏,缺乏深厚感情,形式多用双韵体。此后,诗歌中感伤主义、浪漫主义因素逐渐增长,为19世纪浪漫主义诗歌作了准备。

18世纪英国的戏剧创作成就不大。在前期,古典主义戏剧和市民喜剧并存,除了盖依(1685年1732年)的政治讽刺剧《乞丐的歌剧》(1728年)以外,没有产生杰出的作品。后期才有了一些优秀的喜剧。

由于出版物审查法的废止(1695年),********的需要,城市的发展,读者的增多,物质条件的便利,期刊事业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几乎每个名作家都办过期刊,如笛福的《评论报》、约翰逊的《漫游者》、菲尔丁的《修道院花园杂志》等等。最有文学价值的是艾迪生(1672年-1719年和斯蒂尔(1672年1729年)的《旁观者》(1711年-1712年,1714年)。这份刊物每期只登一篇文章,或议论一般社会生活,或评介作家或作品,具有一定的启蒙意义。其中有一组以虚构人物罗吉·德·柯夫雷爵士等为中心的文章,是介乎散文与小说之间的作品。18世纪英国文学最主要的贡献在小说方面。笛福、斯威夫特、理查生、菲尔丁、斯摩莱特等都是有影响的小说家。这个时期的小说主要是现实主义的,它在唯物主义思想的影响下,继承并发展了过去小说——主要是流浪汉小说的传统,反映了初期资本主义社会暴露出的种种矛盾,适应日益增长的中产阶级读者群众的要求。这种小说一般不再是脱离现实的虚构故事,而是以社会生活为题材,以普通人,特别是中下层人物作为主人公。主要的小说多半含有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以比较严肃的态度对待政治社会问题。小说更多地注意结构,情节趋于集中,时间、地点的安排也较严密。人物性格的塑造、感情心理的刻画、环境的描写有了显著的进步。语言一般是日常生活用语。这些特点标志着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发展的新阶段,为以后英国和欧洲现实主义小说的繁荣提供了条件。这个时期,文学作品开始成为商品,作家逐渐成为自由职业者,不再需要显贵作“恩主”。作家往往受雇于书商,撰写或编译各种著作,成名的作家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作家集中在伦敦,他们往往和党派活动有密切的关系,利用期刊、小册子或传单对时事发表意见。他们组织俱乐部(如斯威夫特、蒲伯、盖依等的“斯克瑞布勒瑞斯俱乐部”),约翰逊、哥尔斯密、鲍斯威尔的“文学俱乐部”,常在固定的咖啡馆或餐馆会面、谈天、看报。

蒲伯

亚历山大·蒲伯(1688年-1744年)出身伦敦布商家庭,家中都是天主教徒,遭受到政治上的歧视。蒲伯从小体弱多病,终生为病痛、残疾所苦。但是他自幼聪颖,16岁时模仿维吉尔作《牧歌》,赞颂乡间朴素宁静的环境,诗才引起注意。1711年,蒲伯出版著名的纣比评论》,建立了诗人的声誉。他进入文学圈,结交著名作家斯威夫特、艾迪生等人,组成了“马丁纳斯‘史克利白列瑞斯俱乐部”。他以写诗和翻译为生,是当时文学界中心人物之一。

《批评论》以双行押韵体写作,深受古罗马诗人贺拉斯《诗艺》、法国古典主义理论家布瓦洛的《诗的艺术》的影响,宣扬古典主义诗论。蒲伯感慨文学批评缺少真正的趣味,推崇荷马、维吉尔等古典作家的诗艺,认为“模仿自然就是模仿他们”。他文中的主要论点来自贺拉斯和布瓦洛,新意不多,但表达机智、精辟,《批评论》成为英国古典主义文学理论的宣言性著作。但是蒲伯不是古代作家和批评原则的盲从者,在开始于法国、持续到18世纪早期的英国的古今之争中,他以理智的态度进行评判,对不守“三一律”的天才作家莎士比亚非常尊敬。

《卷发遭劫记》(1712年)是“模拟史诗”,故意以伟大的风格处理琐细的题材,产生谐谑而讽的效果,伦敦上流社会两个贵族家庭由于彼德爵士偷剪了摩尔小姐一绺头发而失和,蒲伯为缓和他们之间的敌意而作了这首诗,自称是游戏工作,“仅供几位年轻女士消遣。”他使用古典史诗的所有技巧,诗中的神抵介入、精灵出没、对战争的详尽描写、繁复的荷马式比喻的运用,而叙述的全部故事只是美女子贝林达如何被一位男爵偷剪了一绺秀发,极尽小题大做之能事,表现出贵族社会男女懒散、无聊的生活的讽刺性图景,尽管这讽刺是温和、幽默的。浪漫派诗人拜伦的《唐·璜》描写贵族空虚生活的片断明显地受到蒲伯的影响。

《悼一位不幸的女士》(1717年)和《爱洛绮丝致阿贝拉德》是蒲伯早期著名的短诗。前一首诗感叹一位自杀的女子的早逝,联想到人生命运的无常;后一首诗讲述发生在中世纪的一个著名的爱情故事,表现出古典主义文学常见的道德与热情冲突的主题,两首诗都悱恻动人,抒发了浪漫主义情感。

蒲伯擅长讽刺诗,他把《群愚史诗》(1728年-1743年)看作自己主要作品。诗人尖刻地讽刺了他在文学上的敌手,在愚笨女神发起的娱乐活动中,批评家叫作家朗诵作品,没有一个人能免于酣睡。诗中牵涉当时文坛上派别间纠纷和个人恩怨,但也以启蒙精神写出18世纪早期文学生活的讽刺性场景,反对“愚笨”、“空虚”和无知。与这部作品大约同时写作的《拟贺拉斯的讽刺诗与书简》(1738年),模仿贺拉斯笔调,其中包含许多对当时文学创作的批评性评判。诗人反对盲目崇古,既称赞法国古典主义诗人拉辛、高乃依,也赞扬英国作家莎士比亚、本-琼生、斯宾塞、弥尔顿、德莱顿及同时代的艾迪生、斯威夫特等。

蒲伯在18世纪享有崇高声誉,对其他诗人有很大的影响。他使由法国而来的古典主义传统光大,善于以议论和哲理人诗,表现出理性精神和杰出的讽刺才能。而他运用英雄双韵体的娴熟和完善,很少有人能与之匹敌。

笛福

丹尼尔·笛福(1660年-1731年)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个重要的小说家。他一生的经历与冒险,比起小说中主人公也毫不逊色。他出身小商人家庭,在为不信国教者设立的学院中学习。他没有遵从父愿当牧师,而是当了内衣经销商,也经营烟酒和羊毛批发,他凶商务到过西班牙、法国、荷兰、意大利。在商务成功的同时,他对政治也很感兴趣。1685年,他参加了试图将蒙茅茨公爵推上王位的活动。1688年,他加入了威廉三世的军队。3年后,他经商破产,数年内六度涉讼。但不久他又东山再起,经营砖瓦生意,并涉足政治。他的小册子《略谈各种计划》(1698年),提出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改革意见,诸如倡导养老金、所得税、保险和救济、设立妇女学院等,在小册子里赞成辉格党的重商政治。他的政治讽刺诗《土生英国人》(1701年)反驳对威廉王是外国人的非议,攻击英国贵族氏族世系,大获成功,使他成为政府商业等事务的非正式顾问。1702年,针对当时开始的对不信国教者的歧视,笛福写了《处理不信国教者的捷径》,假托国教教土之口主张绞死所有不信国教者,被捕入狱,被判处罚金和枷示三天。笛福写了《枷刑颂》交与朋友散发,为他诗中表露的勇气和幽默而打动的群众向带枷示众的笛福献花。1719年,将近60岁的笛福创作了他的第一本小说《鲁滨逊漂流记》,获得极大成功。生活中的真实故事启发了笛福。1740年,苏格兰水手亚历山大’塞尔克与船长争吵后自愿要求留居智利之西一个荒岛上,四年半后才被过往船只救走。斯梯尔在他的报刊《英国人》上刊载了这个故事、、笛福以这个故事为基础,参考当时众多旅行书,运用丰富的想像力,以人情人理的情节、细致的细节描写进行创作,仿佛是亲历者叙述真实的事件,没有虚构感,赋予这个冒险故事丰富的意义和无穷的魅力。

小说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写鲁滨逊不安于平庸的小康生活,离家出走去海外经商。他被摩尔人的海盗船俘获,在几年奴隶生活后逃脱到巴西,当上了小种植园主。为增加劳力,他去非洲贩运黑奴,途中航船遇难,鲁滨逊独自飘流到南美附近无人的荒岛。小说的第二部分写鲁滨逊在荒岛上的经历,这是小说中被人们广泛阅读的部分,也是最有意义的部分。鲁滨逊很快战胜了悲观失望的情绪,从破船上搬来枪械、工具和残余食物等,开始为自己的生存努力。他建造住所、猎取食物、种植谷类、驯养山羊,努力接近文明生活。在第23个年头,他从来岛上举行人肉宴的土人手中救出一个土人俘虏,为他取名星期五,得到一个忠实的奴仆和朋友,最后终于搭乘一艘英国商船离开荒岛。小说的第三部分记述鲁滨逊以后的一系列冒险。他成为巨富。仍不停地航行经商,他住过的荒岛人口大大增加,渐渐成了一个小小的自由之邦。

鲁滨逊是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英雄,有信心在世界上任何地方、任何情况下开创自己的事业。他不安现状,总在行动、在追求。他有勇气和意志去面对苦难,表现出不知疲倦、百折不挠的毅力。他用了将近半年的时间做成一只独木舟,却无法下水,他又开始重建。他努力求生存,更努力地求发展,渴望新生活,他行动的动力是资产阶级个人奋斗精神、利己主义,资产阶级发财致富的渴望。他是自然的征服者、劳动者的创造者,也是野心勃勃的资产者、殖民者。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