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文学(15)
20世纪初,俄国工人运动蓬勃发展,高尔基亲身参加了1901年彼得堡的群众示威,并著文驳斥政府对这次事件的歪曲,因而被捕,列夫·托尔斯泰等曾设法营救。1902年,高尔基当选为俄国科学院名誉院士,却被沙皇无理地宣布选举无效。为此,柯罗连科、契诃夫等作家也发表声明放弃自己的“院士”称号,以示抗议。高尔基在20世纪初同布尔什维克党人联系日益密切,并在物质上资助过党,为党的报刊写文章,起草革命传单,参加了1905年莫斯科武装起义,他的住宅成为起义者的据点之一。起义失败后,他受到政府迫害,不得不于1906年流亡国外。随后由党派往美国宣传俄国革命,为革命筹集经费。这一时期,他的著名作品有《海燕之歌》、《底层》、《敌人》、《母亲》等等。
高尔基以《海燕之歌》(1901年)迎接了20世纪无产阶级的革命风暴。这首革命颂歌是他参加彼得堡示威游行后写成的。他用象征和寓意的艺术手法,热情歌颂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海风呼啸,阴云密布,波涛迎着轰鸣的雷声向上冲击。海鸥吓得连声哀号,海鸭和企鹅躲藏不迭,只有矫健勇猛的海燕在风暴之前翱翔,激起阵阵浪花,充满胜利的信心,呼唤“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作者通过海鸥、海鸭等形象,嘲笑了革命风暴来临前惊慌怯懦的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以澎湃汹涌的大海象征人民群众的革命运动,借海燕颂扬无产阶级高昂的战斗热情,坚信革命风暴一定会战胜密布的阴云,预报了革命高氵朝的迫近。《海燕之歌》较之高尔基90年代作品,具有更加明确的革命理想,包含的社会阶级内容更加明晰。在俄国革命和国际工人运动中,《淘燕之歌》被看作一篇豪情洋溢的革命檄文,起过极为巨大的政治鼓动作用。列宁在1906年写的《暴风雨之前》一文中,曾借用这篇作品里的形象和诗句。
1905年革命前后,高尔基深感剧场是号召革命、鼓舞斗志的思想阵地,于是写了一系列戏剧作品。《小市民》(1902年)揭示了两种对立的生活态度。小市民别斯谢苗诺夫害怕现实中的任何变动,竭力维持他的宁静安逸的无聊生活。他的儿子彼得曾经参加进步的********,但被学校开除后十分懊悔,认为个人前途从此被断送。他虽然讨厌父亲因循保守的清规戒律,但实质上仍是一个追求个人安逸、害怕革命的小市民。作者指出,这些小市民的生活态度是由他们的私有者地位决定的,他们脱离劳动,陷入个人主义的泥沼,阻碍了社会进步,也毁灭了自己。别斯谢苗诺夫的养子、火车司机尼尔代表新的社会力量,他认为生活充满着劳动和战斗的欢乐,并且要按照自己的理想来建设生活。他自豪地说,“谁劳动,谁就是主人。”他不能容忍由“猪猡、傻瓜、小偷”之类的小市民和寄生者来支配生活,坚信“不变的(火车)行车时刻表是没有的!”高尔基在作品中第一次描写了现代产业工人,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工人阶级身上。尼尔的形象是在家庭日常生活的冲突中树立起来的,他在社会阶级斗争中的革命作用则展示得不活中,但尼尔是一种新思想的代表,他预示了高尔基以后的创作方向。
《底层》(1902年)是最能代表高尔基戏剧风格的剧作之一。剧本描写城市下等旅店中一群挣扎在社会底层的人。作者把流浪汉的生活实况搬上舞台,揭示了广大下层人民和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矛盾,控诉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又通过游方僧鲁卡同其他流浪汉的冲突,批判了鲁卡的以宗教博爱为核心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作者借潦倒的职员沙金的口指出,应该相信“人”的创造力量,但这些关于“人”的颂词里还缺乏明确的阶级观点。这一时期,高尔基还写了《避暑客》(1905年)、《太阳的孩子们》(1905年)等剧本,来谴责脱离人民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国外写成的《敌人》(1906年),是高尔基最优秀的剧作之一。它描写工人群众反抗工厂主的斗争,在党的领导下迅速地由自发走上了自觉的道路。剧中的工人阶级代表辛佐夫是个有高度觉悟的布尔什维克,他把大批年老和年轻的工人团结成为一个战斗的集体。他们在罢工中坚持明确的政治目标,具有顽强的斗志,充满胜利的信心。虽然在剧本末尾,厂主在军警支持下把罢工暂时压了下去,但是全剧预示着,在觉悟了的工人阶级面前,资产阶级的统治将不会长久了。
在国外旅行期间,高尔基还写过两本政论集《我的访问记》(1906年)和《在美国》(1906年)。他用夸张讽刺手法描绘了欧美资本主义社会的畸形发展,揭露了殖民主义者、帝国主义者的残忍性和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的虚伪性。他指出,纽约是“黄色魔鬼(指黄金)的城市”,“共和国大王”(指垄断资产阶级)控制着整个社会和政府,人民贫困、痛苦。他强调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作用早已丧失,曾经是欧洲大陆资产阶级革命策源地的“美丽的法兰西”也已衰老。从作品可以看到高尔基对资本主义世界的猛烈批判。
《母亲》(1906年)是高尔基最优秀的代表作,它描叙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和群众的觉醒过程,曾得到列宁的高度评价。列宁说,这是“一本非常及时的书”,“很多工人不自觉地、自发地参加了革命运动,现在他们读一读《母亲》,对自己会有很大的益处。”小说的素材取自1902年索尔莫伏镇工人示威游行事件,两个主人公是以这次示威的领导者之一、工人扎洛莫夫和他的母亲为原型的。小说第一部的开头叙述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区的生活,接着写老工人弗拉索夫的儿子巴维尔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领导下,和工人一道掀起了反对厂主额外剥削的“沼地戈比事件”。巴维尔和他的同志们被捕入狱后,他的母亲泥洛夫婀也参加了革命。广大工人群众在斗争中提高了觉悟,在五一国际劳动节举行声势浩太的示威游行,但遭到统治者的残酷镇压,巴维尔再度被捕。第二部描写母亲毅然接替儿子,勇敢而沉着地担负起革命工作,革命运动的规模越来越大了。巴维尔利用法庭作讲坛,揭露敌人的罪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最后,母亲在车站散发儿子的法庭演说稿,革命的思想传播开去,预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胜利。
《母亲》是俄国无产阶级文学中第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也是体现列宁的文学党性原则、实现文学为无产阶级服务的一部典型作品。但书中也存在一些缺陷,如安德列在工人们杀死沙皇密探后流露了人性论的观点,而作者却对他的脆弱和动摇加以渲染,批判得也软弱无力。雷宾的“造神论”思想在书中也没有被充分驳倒。
1907年,高尔基到伦敦参加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五次代表大会,和列宁建立了亲密的友谊。此后直到1913年,他定居于意大利喀普里岛。那里聚集了各种俄国政治流亡者,波格丹诺夫和巴扎罗夫等人进行反对列宁和布尔什维克的派别活动,鼓吹马赫主义哲学,力图把科学社会主义和宗教结合起来。高尔基没有认清他们在政治上分裂党和麻痹人民的危害,接受了他们的一些思想影响。他在中篇小说《忏悔》(1908年)和后来写的一部分政论、文学论文中,表现了造神论的观点。他抛开神的观念的历史内容和阶级内容,认为这个观念曾起过一些好作用,说神虽然不存在,但要制造一种新的对神的信仰(如对人民的宗教式崇拜)来代替旧的宗教,以鼓舞人民的斗争和创造精神。正如列宁所指出的,“神的观念永远是奴隶状况(最坏的、没有出路的奴隶状况)的观念,它一贯麻痹和削弱‘社会感情’,以死东西偷换活东西。神的观念从来也没有把‘个人同社会联系起来’,而是一贯用对压迫者的神圣性的信仰来束缚被压迫阶级。”在列宁的原则性的批评和多方面的关心帮助下,高尔基在1913年以后克服了这一政治性的错误。
1913年,高尔基按照列宁的指示,利用沙皇大赦的机会,回到俄国。在革命重新高涨的年代,他作为一个声誉卓著的无产阶级作家,展开了巨大的文化组织工作和文学活动,编辑了《无产阶级作家选集》、俄国一些民族文学的专集和《编年史》等杂志,并主持《真理报》的文艺栏,积极为党的报章杂志写稿。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有力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和民族沙文主义。在1908年-1917年的十年间,他对俄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政治堕落和猖獗一时的欧洲颓废文学潮流,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他和俄国文化界许多进步人士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帮助他们接受社会主义。
这一时期,高尔基创作甚多,有描写革命斗争和歌颂人民的中篇小说《夏天》(1909年)和故事集《意大利童话》(1910年-1913年);有揭露统治阶级及其仆从的反动面目、批判小市民庸俗生活的剧本《末裔》(1908年)、中篇小说《奥库罗夫镇》(1909年)、《马特维·科热米亚金的一生》(1910年-1911年)等;还有自传体三部曲中的前两部《童年》(1913年)、《在人间》(1916年),以及一些关于俄国作家的回忆录。
《意大利童话》包括二十七篇故事。其中一篇描写意大利那不勒斯电车工人在广大群众支持下,取得了罢工的胜利。另一篇写热那亚工人为支援巴马的阶级兄弟而罢工,把他们挨饿的孩子接来抚养。作者强调无产阶级团结的力量,指出只有在斗争中才能形成工人阶级的国际主义和集体主义。还有一篇故事写辛普朗隧道工人,他们确信劳动可以使人成为无敌的力量,工人阶级的一切希望必定会实现。另一篇写一个普通工人向工程师宣传社会主义,认为做一个社会主义者比为资本家服务的工程师来得高尚。这部作品充满了革命和劳动的豪情,反映了工人运动重新高涨时期的革命士气。列宁认为这部作品是“精彩的‘童话”’和“革命传单”。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给高尔基的活动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他成为社会主义新文化和新文学的杰出建设者之一,作出了重大的贡献。高尔基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列宁在20世纪初就说高尔基“用自己的艺术天才给俄国(而且不仅仅是俄国)的工人运动带来了如此巨大的益处”,他“同俄国和全世界的工人运动结合得太牢固了”,“高尔基毫无疑问是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
19世纪末美国文学
概述
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发展的转折点,战后自由党在全国范围内以异常迅猛的速度发展,到19世纪末,美国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首位,美国社会也由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的高度集中,造成了中小企业的不断破产和失业人群的扩大,美国社会的矛盾日益加深和表面化,人民对美国的“民主社会”产生了怀疑和失望,工人运动兴起并不断深入。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发展和变化的背景下,美国文学进入到浪漫主义衰落和现实主义兴起的新阶段。
美国的现实主义文学比西欧要晚半个世纪,受到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但是有自身的特点,对美国垄断资产阶级进行了揭露,表现了人民对垄断资本统治的不满,反映了美国社会贫富的悬殊,控诉了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和压迫。
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倡导者是威廉·豪威尔斯(1837年-1920年)他反对当时盛行的浪漫主义小说,认为小说的首要任务是教诲而不是娱乐,主张作家要真实地反映生活。但他的主要倾向是维护资本主义秩序,提出“只有对周围生活基本上持乐观看法的作家,才可能是真正的美国现实主义者。”所以他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是对美国社会持以“微笑”而不是剖析社会矛盾。美国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马克·吐温70年代的创作就显示了与豪威尔斯的不同,他继承了斯托夫人、惠特曼的反映现实的传统,对美国社会报以“讥笑”到80至90年代,美国又出现了一批用批判眼光看待现实的作家,如弗兰克·诺里斯、欧·亨利、杰克·伦敦等,他们的创作从不同的角度揭露了社会的矛盾,反映了在社会底层挣扎的工人、农民、黑人和市民的悲惨命运,对美国文学的成熟做出贡献,使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到90年代呈现了繁荣的局面。
诺里斯
弗兰克·诺里斯(1870年-1902年)早期属于浪漫主义,后期转向批判现实主义。代表作《小麦史诗》三部馥的第一部《章鱼》描写了农场主与垄断资产阶级间的矛盾冲突。小说揭露铁路垄断势力象鳞鱼一样地把触角伸向各地,造成农民的悲惨境况,这部小说奠定了美国社会长篇小说的基础。
欧·亨利
欧·亨利(1862年-1910年)是美国短篇小说家,他一生共创作短篇小说300多篇,其中以描写纽约曼哈顿市民生活的作品最著名,故有“曼哈顿桂冠诗人”之称。欧·亨利短篇小说的主要内容有描写市民悲苦命运和朝不保夕生活的,如《麦琪的礼物》、《警察和赞美诗》。也有揭露和鞭挞道貌岸然的美国上流社会贪婪和强盗本质的,如《黄雀在后》、《我们选择的道路》。欧·亨利一生颇多困顿,与失意的市民有共同的感受,所以能细腻地表现他们复杂的感情。他在艺术手法上也独具匠心,善于把辛酸与幽默交织在一起,以一种“含泪的微笑”去打动读者。特别是他作品的结构十分精巧,常常以出人意料之外的结尾而取胜。他的代表作品《麦琪的礼物》就体现了这种“欧·亨利笔法”。作品描写的是贫困的吉姆夫妇为了购买赠送对方的礼物而各自卖掉最宝贵的东西的故事。小说是以他们卖掉心爱的东西开始,以买到礼物成了废物,夫妇俩面面相觑,哑然失笑而结束。情节大起大落,结局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颇耐人寻味。作者的文笔凝练,富于感染力。
杰克·伦敦
杰克·伦敦(1879年-1916年)是一位来自社会底层的作家。他继承了马克·吐温的批判现实主义传统,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阴暗面进行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他一生创作成就是多方面的,有19部长篇小说,150多篇短篇小说和故事,3部剧本以及论文特写等。
杰克·伦敦的成名作是被称为“北方故事”的短篇小说集。其中最著名的是短篇《热爱生命》(1906年),描写美国西部自然环境的恶劣,突出了淘金者不畏饥饿,不畏严寒的顽强意志力和勇敢精神,表现了人对生活的热爱,人可以战胜死神的伟大力量。列宁曾经给予这部作品以高度的评价。
1902年,杰克,伦敦深入英国伦敦东区贫民窟实地考察,随后发表了长篇特写《深渊中的人们》(1903年),作者以触目惊心的贫民窟和平民收养所的贫困、饥饿、肮脏和疾病的大量事实,揭露了英国统治阶级政治的衰败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