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嘉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西方文学简史 > 第76章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文学(18)

第76章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文学(18)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1922年,刘易斯又出版了他的第二部成功之作——长篇小说《巴比特》它标志着,作者的目光从乡村小镇转向了城市和商人。小说的主人公乔治·巴比特是俄亥华城的一位殷实的地产经纪商,是一个个性十足、精力充沛的人。在俄亥华城的高等住宅区,他有一幢令人羡慕的现代化房子和一位贤妻良母型的温柔妻子。他无论是买卖经营还是社交活动都得心应手,成了俄亥华城里有影响的人物。

《艾罗史密斯》(1925年)描写同名主人公从小崇拜乡村医生,长大后进入温内麦克大学医学院,受马克斯·戈特利布医生的影响,决心终身为医学研究奋斗。艾罗史密斯与实习护士利奥拉结婚后当过普通医生和卫生官员,后来又到纽约市著名的麦克卡学院当研究人员。西印度圣休伯特岛发生时疫后,艾罗史密斯前往该岛运用自己的研究成果为人们消灾除病。妻子利奥拉不幸染病去世,艾罗史密斯悲痛欲绝。然而献身科学探索的精神鼓舞着他继续奋斗。回到麦克卡学院后,艾罗史密斯娶富有的社会名流乔伊斯为妻,自以为从此可专心于科学研究。可是学院的层层官僚主义使艾罗史密斯无用武之地。最后,他辞去了学院的工作,去佛蒙特州森林区一家独立的小研究所继续他的科学研究。

《艾尔·甘特立》(1927年)在某种意义上是(伏街》和《巴比特》的继续,作者继续探索美国的社会问题。小说集中描写了一个宗教骗子的政事。艾尔默是大学足球队队员,以酗酒闹事而闻名全校,绰号“地狱猫”。他根本不信教,由于一连串的偶然原因,他在一夜之间“改恶从善”,进了神学院,成了被教会感化的活标本。他毕业后成为牧师,尽管身份变了,艾尔默本性如故。他在教会里鬼混,酗酒,勾引女青年下水。后来与一个女传教士合伙,巡回布道,募集捐款,跟经营买卖一样,大发其财。为了伪造效果,他收买流氓,让他们假装被感化。对于知道他底细的同行,他则下毒手置于死地。作者通过艾尔默这样一个灵魂肮脏、手段卑劣的骗子能够在宗教界飞黄腾达这一现象,指出宗教在美国已成为窒息人民思想、危及人们生存的势力。由于小说对宗教的伪善鞭辟入里,致使保守派暴跳如雷,大骂“有伤风化”;小说被改编成戏剧,电影后,上演时也遭到过阻挠。另一方面,许多文艺评论家站出来热情地肯定这部小说,成千上万的读者争购此书。因此,这本书成为美国文学史上少有的争论最甚的一部文学作品。

刘易斯获得诺贝尔奖金时已经四十六岁,他成为闻名世界而十分富有的作家。可是,就从这个时候起,他身体日渐虚弱,创作才能开始衰竭。虽然他一如既往地继续关注当代问题,坚持对自由价值的信念;但作为作家,刘易斯已失去对现实的真正把握。他虽然还在不断出书,而且销路很好,但他在美国文坛的地位和影响急剧下降。刘易斯晚期作品唯一值得一提的是他1847年创作的长篇小说《王孙梦》,它反映了美国统治阶级对黑人的歧视和迫害,接触到了美国国内严重的********;但是写得过于简单、粗糙。刘易斯晚年单身旅居欧洲,平日嗜好饮酒。1951年1月10日病逝于罗马。

菲茨杰拉德

弗兰西斯·司各特·菲茨杰拉德(1896年-1940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小说家,创作倾向与“迷惘的一代”相似。托·斯·艾略特在给菲茨杰拉德的信中说:“实际上,我信任它(指《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亨利·詹姆斯以来美国小说跨出的第一步。”这是对菲茨杰拉德全部文学生涯的确切评价。菲茨杰拉德生于美国中西部明尼苏达州的圣保罗市,是一个信奉天主教的中产阶级家庭的独子。他的外祖父是百万富翁,因此家庭中有上层阶级的传统,但父亲那一代的经济力量已经一落千丈。他从小与富家子弟一起玩耍,又深知自己吧是他们中间的一分子,因此自幼即渴望将来能在社会上出人头地。反映在菲茨杰拉德文学作品中他自己的生平经历,也许比其他作家更多更直接。他大多描写美国上流社会,追求物质成功是他笔下的人物,也可以说是他自己生活的中心目标。他企幕上流社会的奢华,但另一方面又看到了这种纸醉金迷生活的空虚实质。

菲茨杰拉德在圣保罗中学就学期间即表现出文学才能,他在学校杂志上发表过小说。1913年进入普林斯顿大学,与后来成为诗人和作家的威尔逊和毕肖普结为挚友,并领导了学生的戏剧演出和文学研究。1917年,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菲茨杰拉德离开大学应征入伍,授予步兵少尉军衔,派驻南方亚拉巴马州。在那里他认识了一位法官的女儿珊尔达·赛瑞,并和她订了婚。大战结束后,菲茨杰拉德复员到纽约,一度在广告公司当职员,收入甚微,生活贫困,珊尔达同他解除了婚约。

1920年,菲茨杰拉德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少女与哲学家》。1922年,出版了《爵士时代的故事》,这部短篇小说集的题名后来成了一个时代的名称。所谓“爵士时代”,用菲茨杰拉德的话说,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年代经济危机爆发这十年间,他说这是美国“历史上最会纵乐、最讲绚丽的时代”,年轻的一代发现在这个时代里,“一切神祗统统死光,一切仗都已打完,对人的一切信念完全动摇”。他的作品反映了中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青年对于这个时代的感受,尤其是对于上层资产阶级的不满情绪。由于这个原因,菲茨杰拉德被视作美国20年代文学最重要的发言人。他的作品也从狭小的有产阶级圈子里解脱出来,成为有社会基础的大众文学的组成部分;写作技巧上也比从前大有进步,思想格调也较以前高,对上层社会的羡慕之情逐渐被不平之气所替代。短篇小说《像里兹饭店那么大的金刚钻》就洋溢着这种鲜明的格调。小说写中学生潘西·华盛顿邀请同学约翰·安格到他家去度假。潘西在路上透露说,他父亲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家中有一块“比里兹卡尔饭店还要大的钻石”。约翰到那里一看,发现华盛顿家的住宅建造在一座钻石山上,房子都是用金子和钻石制成的。另外,他还发现这家人蓄养了一大批黑奴,而这些黑奴居然不知道奴制已经废除了。华盛顿家族为严守钻石山的秘密,层层设防,进去固然不易,出来更是万难。邀来的客人在散席时也都被谋害。约翰面临被杀的危险,趁政府派飞机前来侦察围剿的机会,带了潘西的两个妹妹逃了出来。华盛顿家其他人潜入地洞,炸毁了钻石山。作家用这个寓言揭露了美国亿万富翁专横暴虐,为所欲为的卑劣行径,描出上流社会不是什么天堂,而是阴森可怕、腐朽透顶的地狱,让人们从金钱中闻到了血腥味。

1922年,菲茨杰拉德出版了长篇小说《美丽的不幸者》,取材于他与珊尔达的婚事。同年,菲茨杰拉德夫妇迁居纽约长岛,他以新居地为背景,开始创作他一生中最杰出的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长篇小说于1925年出版,受到评论界的赞赏和推崇。不久,菲茨杰拉德一家住到巴黎。在那里,他结识了不少“迷惘的一代”作家,其中有海明威、道斯·派索斯和麦克雷士等。菲茨杰拉德十分敬佩海明威,帮助他出版了不少早期作品,俩人很快就结成为好朋友。可是,等到海明威成名而菲茨杰拉德败落的时候,两个人的友谊便中断了。

在以后的两年中,菲茨杰拉德很少写作,大部分时间陪伴妻子出入舞厅、宴会,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除参加一千个晚会外,无所事事。”直到l934年,他才出版了长篇小说《夜色温柔》。从1926年起,珊尔达不时地精神失常,1934年住进医院后就再也没能出来。菲茨杰拉德忙于筹钱支付妻子的住院费,自己也染上嗜酒的恶习,不能自拔,弄得债台高筑,只得靠替好莱坞写剧还债。1940年,菲茨杰拉德因心脏病去世,终年四十四岁。

菲茨杰拉德一生经历了挫折、迷惘、成功与失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美国梦”的追求与破灭。

菲茨杰拉德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人间天堂》是一部划时代的作品,它描述了一个时代的结束及新时代的开始。它描写的是一群20年代美国青年放荡不羁的生活,这些青年人有一个共同心理:憎恨并惧怕衰老,希望能永远停留在二十几岁。因而他们紧紧抓住二十几岁的青春年华,尽情地享乐,狂热地追求和热切地爱恋。小说的主人公阿莫瑞家境富裕,享有各种特权,他娇生惯养,多情善感,充满了年轻人的幻想:要娶“最漂亮的姑娘”,要登上社会的“顶峰”做个“大人物”。他进入普林斯顿大学读书,爱上了费城年轻寡妇克拉拉,并提出要跟她结婚,被婉言拒绝。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阿莫瑞赴训练军营受训。战争期间母亲病死,家业败落,朋友各奔东西。战后阿莫瑞爱上了好友亚历克的妹妹罗莎琳德,可是她却决定嫁给比阿莫瑞更有钱的道森。阿莫瑞的一切幻想都破灭了,便终日沉浸于酗酒之中。不久,在一次去马里兰州的旅途中,遇到一个名叫伊莉诺的漂亮女子。在那里,他们度过几星期的共同生活,然后各奔东西。对此,阿莫瑞先是诅咒那姑娘,后来开始“厌恶这个社会制度”,盼望着来一场社会革命,把自己推到社会的顶峰。小说基本取材于作家在普林斯顿大学读书时的生活,反了映了他对上流社会物质文化生活的羡慕之情。该小说使菲茨杰拉德获得“爵士时代”的“桂冠诗人”称号。这篇小说体现出菲茨杰拉德的一些艺术特色:风格优雅细腻,语言流畅,结构严谨,尤其是人物对话写得自然逼真,富有个性。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形象地刻画了美国青年在“美国梦”破产时的心理,小说由一个名叫涅克·卡拉威的青年商人叙述,涅克在纽约学做股票生意,住在长岛。他有一个邻居叫盖茨比,生活豪华阔绰,天天举行宴会,灯火辉煌,宾朋满座,本人却不大露面。大家觉得他是个神秘人物,尤其对他钱财来路颇有猜疑。一天,涅克应邀出席宴会,受到盖茨比的热情款待。原来,在大战期间,盖茨比在南方与涅克的表妹黛西相爱,可是黛西嫌盖茨比贫穷,没有嫁给他。等盖茨比远征回来,黛西却嫁给了豪富的花花公子汤姆。汤姆另有相好,黛西生活并不幸福。五年后,盖茨比发了财从外地回来,他天天举行宴会是为了吸引黛西,宴请涅克是为了搭线。通过涅克安排,盖茨比和黛西相会,他希望黛西与汤姆决裂,可是黛西舍不得汤姆的家用。两人发生了争吵,黛西情绪紧张,开车压死了汤姆的情妇玛特尔。盖茨比为保护黛西,愿意承担事故的责任。玛特尔的丈夫威尔逊开枪打死了盖茨比。涅克为盖茨比举行葬礼时,过去的座上客一个也不来,汤姆夫妇连一束花也不送,葬礼落得凄凉黯淡。事后,涅克才知道,原来汤姆在暗中挑唆威尔逊,致使盖茨比惨死。涅克看透了有钱人的心术,不愿再同汤姆夫妇来往,离开纽约返回中西部老家。

《了不起的盖茨比》对于爱情与理想的描写,字里行间隐隐地渗透着一股哀伤的细流,表露了作家对这一代人的理想的破灭感。作品一方面肯定盖茨比梦想的必然破灭,另一方面又对盖茨比寄予同情,对两者错落着笔,又相互映衬,使读者产生多层次的复杂感情,引起丰富的联想,构成兴味盎然的意境。1926年,这部小说曾改编成剧本在纽约上演,70年代末又拍成电影。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考验,无论在社会意义上,还是在艺术成就上都不愧为美国文学中一部独特的杰作。

《夜色温柔》是一部讲述失败者的故事。狄克的堕落充分暴露了金钱的腐蚀作用,简单地指责尼柯尔病愈之后抛弃狄克并没有找到真正的原因,整个上层资产阶级的自私、道德沦丧、吮人吸血及金钱支配一切才是青年堕落的根源。

菲茨杰拉德在世的时候,有些人推崇他的文学成就,但有些人认为他的作品中的感伤成分太重,人物刻画肤浅,不承认他的文学家地位。但从40年代未开始到现在,菲茨杰拉德再度引起人们的重视,他被看成同海明威、福克纳并驾齐驱的现代文学先驱,从而恢复了他在文学史上应有的地位。

美国著名文学批评家阿瑟·密兹纳指出:“菲兹杰拉德用来构成他的故事的素材都是美国式的。就此而论,他比同时代的任何一个作家都更地道些。因此,仅仅将他的作品看作是对他那一时代的敏锐现象的反映,便值得一读;当然,这些书中所包含的东西远远不止于此。”

在艺术上,菲茨杰拉德擅长叙述故事,许多情节简单的故事被他写得凄婉动听、流畅自然。他那细腻高雅的风格和感伤哀愁的情调也是别具特色的。

福克纳

威廉-福克纳(1897年一1962年),生于1897年9月25日,出身名门望族,全名威廉·卡斯伯特·福克纳。

福克纳一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与近百篇短篇小说,其中15部长篇与绝大多数短篇的故事都发生在约克纳帕塔法县,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其主要脉络是这个县杰弗逊镇及其郊区的属于不同社会阶层的若干个家族的几代人的故事,时间从I800年起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系中共600多个有名有姓的人物在各个长篇、短篇小说中穿插交替出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声音与疯狂》。

批评家普遍认为,从发表《喧哗与骚动》的1929年到出版《去吧,摩西》的1942年,这13年是福克纳文学创作的全盛时期。《喧哗与骚动》与桫多里斯》有类似之处,两本小说都反映了南方世家的没落。但《喧哗与骚动》已摆脱了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通过人物的内心冲突、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追溯蓄奴制种植园制度的消极影响。《我弥留之际》是福克纳的又一力作,写农妇艾迪·本德仑弥留至死后10天之内的事。《八月之光》写一个在社会里找不到自己位置的孤独者被不合理的社会法则支配,受到命运的播弄,终于悲惨地死去。《押沙龙,押沙龙!》通过几个人的叙述来表现庄园主汤马斯-塞德潘的兴衰史。该作品是福克纳创作中最具史诗色彩的一部。它跌宕多姿,有声有色,悲壮激越,从中可看到古希腊与莎士比亚悲剧的影响。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