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嘉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历史年鉴之1916 > 第5章 世界历程(5)

第5章 世界历程(5)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劳合·乔治上任阿斯奎斯辞职

12月10日。大卫·劳合·乔治已经组成新政府。战争委员会仅包括5名成员:劳合·乔治;即将领导委员会的卡尔宗勋爵;财政大臣安德鲁·博纳·劳;亚瑟·亨德森和米尔纳勋爵;亚瑟·鲍尔弗将成为外交大臣。赫伯特·H·阿斯奎斯是在他的内阁就委员会的组成和领导权问题无法达成协议时辞职的。

德国以同盟国名义向交战国提出“和平建议”

12月12日。战争进行到1916年,德国在各方面已明显地失去优势,海上战场和陆上战场都告失利,东西两面作战处境困难,加上英国的海上封锁,国内革命运动的兴起,使德国已处于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之中。为摆脱困境,德国统治阶级玩弄“和平。骗局,德皇威廉二世以同盟国的名义,于本年12月12日向交战国提出“和平建议”。但“建议。避而不谈德国占领的别国领土问题。协约国针锋相对,也提出一个和平“建议”要求德、奥退出所占领的土地并赔偿损失,以此作为谈判议和的前提,粉碎了德国的“和平。阴谋。德国又曾企图与俄国单独议和,分裂协约国,以保证德国战胜其它国家,同样没有得逞。实际上战争双方的统治集团的和平倡议都是虚假的,都不同意以双方都能接受的“和平”条件结束战争。

凡尔登死亡人数惊人高达70万人

12月15日。法军今天冲破德军在凡尔登地区的防线。这个防线设置在杜瓦蒙特要塞以北,战线长6英里半,有些部分宽达2英里。

法国陆军部宣布取得大胜,俘虏敌军7500人,其中包括300名军官。

这次作战的胜利为法国陆军在凡尔登失败复了仇。据非官方统计,德、法军至此已损失70万兵力,其中法军占多数。不知法国在即将到来的重要的1917年战争中会担任什么样的角色。

俄国邪恶的妖僧拉斯普廷被杀

12月30日。被很多人认为给皇族带来极大的不健康影响的塞尔维亚僧侣格利高里·拉斯普廷,终于为暴力所杀。他是被两名俄国贵族成员暗杀的,因为他们显然确信拉斯普廷在战争中偏向德国。

尽管出身农民家庭,但由于沙皇对他的催眠法术深信不疑,因此拉斯普廷一跃成为俄国最有权威的人物之一。皇后相信这位不凡的传教士已经用他的法术治愈了法定继承人阿列克谢的血友病。由于相信他的判断,还让他参政并就私人的和家庭的事情征询他的意见。

辛格

(1916~1994)吉亚尼·宰尔·辛格,印度总统,1982年7月~1987年7月在任。1916年5月5日生于旁遮普邦法里德科特县。锡克族。早年参加过激进的“革命党”。1934年在家乡发起和领导群众运动,反对同英国殖民者勾结的王公。1938年脱离“革命党”,参加圣雄甘地领导的独立斗争。同年被英国殖民统治者逮捕入狱,1943年获释。1946年创建法里特科特土邦国大党分部,并在当地发起“国旗运动”,继续反英斗争。1946~1948年任该土邦“人民协会”主席。1947年印度独立后,为反对当地王公统治,于1948年在该土邦组织了平行政府。1948年起任旁遮普和巴地阿拉联合邦政府税收部长、公共工程和农业部长。1955年起任该邦国大党主席。1956~1962年任印度联邦院议员。1966~1972年任旁遮普邦首席部长兼该邦农业合作社主席。1978年当选为国大党(英)工作委员会委员。1981年1月任内政部长。1982年7月~1987年7月任总统。辛格支持英·甘地内外政策。指出印度的基本原则是“加强社会主义、政教分离主义和民主”。反对一些激进的锡克教徒要求成立“卡利斯坦国”脱离印度的运动,呼吁锡克人遵循宗教和政治分离的原则,实现教派之间、种族之间的和睦。重申印度一向不参加任何国家集团,走不结盟的道路。希望在互相尊重和合作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友好。在平等与正义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

夏尔马

(1918~1999)尚卡尔·达亚尔·夏尔马,印度总统,1992年7月~1997年7月在任。1918年8月19日生于中央邦博帕尔县。获文学硕士学位,又在剑桥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43~1952年任勒克瑙大学讲师。1946~1947年在剑桥大学法律系任教。曾任博帕尔土邦国大党委员会主席。1952~1956年任中央邦首席部长。1967~1968年任中央邦国大党委员会主席。1968~1972年任人民院议员。

1974~1977年任交通部长。1980年当选人民院议员。1984~1985年任安得拉邦邦长。1985年11月~1986年4月任旁遮普邦邦长。1986年4月~1987年8月任马哈拉施特拉邦邦长。1987年8月任印度副总统。1992年7月~1997年7月任印度总统。著有《国大党处理国际问题的方法》等。

威尔逊

(1916~?)詹姆斯·哈罗德·威尔逊,英国首相,1964年10月~1970年6月和1974年3月~1976年4月在任。工党领袖。1916年3月11日生于约克郡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毕业于牛津大学耶稣学院。1938年在伊顿公学和牛津大学新学院执教。1938~1939年任牛津大学学院研究人员和威廉·贝弗里奇爵土的研究助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学界转入政界发展。1940~1941年在战时内阁任秘书厅经济助理。1941~1943年任资源部助理。1943~1944年任经济统计司司长。战争结束后重返牛津大学执教。1945年7月当选工党下院议员至1983年。1945~1947年任建设工程部政务次官。1947年3~10月任海外贸易大臣。1947~1951年任贸易大臣。1952~1963年为工党议会党团秘书。1959~1963年任下院清算账目委员会主席。1964年10月~1970年6月接替霍姆成为英国首相。1970年6月任工党领袖。1974年3月工党大选获胜后再度当选为首相。1976年4月辞职,他是历届工党首相中第一个在执政期间辞职的。同年被封为爵士。属于工党中的温和派,在任期间奉行的是协调两派的中间立场。在关于英国是否加入欧洲共同体的问题上,也曾有过从反对转为支持的过程。辞去首相后,1976~1980年担任财政机构检查职能委员会主席。1983年被封为终身贵族,授男爵爵位。1966~1985任布雷德福大学名誉校长。1972~1973年为皇家统计学会会长。1976~1985年任皇家莎土比亚剧团团长。1978年起任市场研究协会会长。1975年为伦敦自由公民。1985~1987年为英国电影艺术咨询理事会主席。曾任社会党国际副主席。获许多大学的荣誉学衔。爱好高尔夫球。1958年曾访问中国。著有《政治的目的》、《权力的目的》、《新英国》、《一个首相的产生》等书。

希思

(1916~2005)爱德华·理查德·希思,英国首相,1970年6月~1974年3月在任。保守党领袖。1916年7月9日生于英格兰肯特郡萨尼特岛。基督教信徒,就读于拉姆斯特的一所中等学校,1935年毕业后进入牛津大学巴利奥尔学院学习,攻读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其间参加保守党,曾任牛津大学保守党协会主席、保守党大学生联合会主席和牛津协会主席。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皇家炮兵部队服役,擢升为中校。1946年8月复员后进入民航部长期计划局工作。1950年起连续当选为下院议员。1951年任反对党助理组织秘书,同年任政府财政委员会组织秘书,1952~1959年先后任该委员会副主任、驻议会秘书和主任等职。1959~1960年任劳动部长。1961年7月获查理曼大帝奖。1960~1963年任掌玺大臣,负责欧洲政策。1963~1964年任霍姆政府工业、贸易和地方发展部长,后任贸易部长。1961~1963年任参加布鲁塞尔大会(各国寻求共同市场为宗旨)的英国代表团团长。1964年任参加联合国关于贸易援助发展大会的英方团长。1964年10月大选,保守党下台,改任保守党影子内阁经济发言人和政策咨询委员会主席,负责审查和制定保守党的政策。1965年7月当选为保守党领袖。1965~1970年和1974~1975年为反对党领袖。1970年6月大选,保守党获胜,出任首相兼首席财政大臣。也成为英国保守党有史以来的第一位平民首相。1974年3月大选,希思因保守党失败而下台。担任首相期间,曾多次访华,大力推进中英两国的友好关系。也通过极大的努力,促成了英国加入欧洲共同市场。1975年保守党举行领袖选举,希思被撒切尔夫人击败,后一直担任下院议员。曾是勃兰特委员会委员、美日欧三边委员会委员。1981~1983年任“工业研究及情报局”主任。1972年获欧洲政治家奖金。1981年欧洲议会授予他金质奖章。酷爱音乐,是世界著名的乐队指挥家。1963~1970年任伦敦交响乐团长,1974年起为名誉成员。1977年创建并担任欧洲共同体青年乐队团长。爱好赛艇,曾获国际赛艇冠军。获许多荣誉学衔。曾多次访问中国,主张中英两国友好往来,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

密特朗

(1916~1996)弗朗索瓦·莫里斯·密特朗,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第五、六任总统,1981~1995年在任。祖籍夏朗德省。父亲为一铁路职员。母亲是一个富有的乡绅的女儿。1916年10月26日出生于法国夏朗德省雅尔纳克镇。1925~1934年在昂古莱姆城的圣保罗学校当寄宿生,1934年入巴黎政治学院攻读法律。在大学里对“法兰西行动”的宣传甚感兴趣,有时并参与其活动。同时也同一些左翼人土有过接触,参加过反法西斯知识分子的集会。尤其是1936年人民阵线在选举中的胜利对其震动很大,导致其后来加入社会主义运动。同年11月担任《巴黎回声报》文艺部主任,并当选为该报副刊《学生生活之友》主席。1938年毕业于巴黎大学,获得法学和文学学士学位。同年9月应征入伍。1940年6月在战斗中负伤而被俘,1941年越狱逃跑,并于同年底回国。1942年曾在维希政府战俘署工作,创立全国被俘运动,帮助法国战俘越狱。1943年前往伦敦参加抵抗运动,并参加了戴高乐领导的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任驻伦敦和阿尔及利亚代表。1944年2月受戴高乐指派回到巴黎。同年8月被任命为临时政府的战俘事务秘书长。同年9月临时政府改组后回到“全国战俘与流放人员运动”总部工作。1945年出任“全国战俘联合会”领导委员会副主席。同年6月任《自由日报》主编,并与普利文共同创建“民主与社会主义抵抗联盟”1946年当选为国民议会议员,1947年1月出任拉马埃迪政府退伍军人部长。1948~1949年任新闻国务秘书。1950年任海外领地部长,主管非洲事务。1953~1957年先后任法国驻欧洲理事会部长级代表、民主与社会主义抵抗联盟主席、内政部长、司法部长。在任期间,主张与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谈判,支持英法联军侵略埃及。1958年3月任国民议会发展法中经济和文化关系的研究小组临时办公室副主任。同年9月在公民投票中反对戴高乐提出的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宪法,其间还通过民主与社会主义抵抗联盟与法国总工会、激进党等团体进行对戴高乐的示威游行。同年11月在国民议会选举中落选,从此开始了其长达20多年的反对派政治活动。1959年1月召开民主与社会主义抵抗联盟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号召一切反戴派组织和个人联合起来,成为反戴旗手。1959~1981年一直担任涅夫勒省希家堡市市长。1962年再度当选民国民议会议员。1963年明确表示法国社会党的社会主义信条。1964年50多个小型“左翼”政治俱乐部合并成为共和制大会党,并当选为该党主席。同年9月出任共和制大会党与社会党、激进党联合组成的“民主和社会主义左翼联盟”主席。1971年率领共和制大会党同法国社会党合并,并当选为新社会党的第一书记。1981年5月作为社会党候选人当选为第五共和国以来的第一位左翼总统。在就职后的次日就宣布解散国民议会,进行新的立法选举,社会党大获全胜,得票超过绝对多数,实现总统、总理、议会都是由社会党一统天下,并同法共签署《共同执政协议》,法共参加社会党政府。上台后顺应人民强烈要求变革的潮流,开始搞“法国式的社会主义”,突出表现为以大规模国有化为中心的经济结构改革,让工人参与企业管理和监督,强调“建立社会主义只能以国有化为代价”。在1988年5月的总统选举中获胜而连任,成为第五共和国以来第一位通过普选连任的总统。曾于1961年以参议员身分、1981年以社会党第一书记身分、1983年以总统身分三次访华,重视发展对华关系。但在1992年支持向台湾出售武器,使中法关系受损。1995年5月卸任。1996年1月8日去世。密特朗的对内政策主张突出地反映于其历次竞选政策和两届任期的施政纲领中,其核心即为“法国式的社会主义”,但又在以后的执政过程中作了部分的调整和修正。在外交上继续奉行戴高乐独立自主、突出法国的大国地位路线的同时,又赋予其民主社会主义的理念,突出其“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标榜人道主义原则,以“国际主义”和“理想主义”替代戴高乐的传统民族主义。“第三世界主义”突出了显示了其对外政策的社会党色彩,提倡所谓“新国际主义”,在坚持富国对穷国援助的“道义责任”的同时,对第三世界国家,又以意识形态划线进行政治排队。主张欧洲联合,积极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于1944年同达尼埃尔·古兹结婚,后来又有一个非正式的“第二家庭”。酷爱读书,爱好文学、艺术,擅长写作。主要著作有《在法兰西联邦的边境》、《法国的存在和退出》、《中国面临挑战》、《长期性政变》、《我所了解的真相》、《可行的社会主义》、《拳中的玫瑰》、《稻草和稻谷》、《蜜蜂和建筑师》、《此时此地》等。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