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嘉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历史年鉴之1916 > 第22章 表演艺术(1)

第22章 表演艺术(1)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温·基南

(1916~1986)美国电影演员。生于纽约市。祖父弗兰克·基南是无声片时代电影演员;父亲埃德·威恩是知名电影演员。19岁才登台演戏,参加广播剧工作。1942年演出第一部影片《艺人丽影》,此后10年大部分在米高梅公司拍片。在以后的44年中,他演出了200部影片和250个电视节目,是好莱坞很有才能,能扮演各种角色的电影演员。他的一个儿子特雷西·基南·威恩是知名电影剧作家,曾创作过《深深深》(1977)等电影剧本。

威恩演出的主要影片还有:《三剑客》(1948)、《飞燕金枪》(1950)、《吻我凯蒂》(1953)、《仙侣奇缘》(1955)、《飞天老爷车》(1961)、《密码114》(1964)、《疯狂大赛车》(1965)、《铁甲驿马车》(1967)、《彩虹仙子》(1968)、《神龙猛虎闯金关》(1969)、《雪球快车》(1972)、《出错风头笑死人》(1976)、《吃人鱼》(1978)、《宝刀》(1979,日)、《好朋友》(1982)、《黑月升起》(1986)等。

西德尼·乔治

(1916~)美国电影导演。生于纽约州长岛,父母都是戏剧界人士,他自幼登台演出。20年代初,他在汤姆·密克斯主演的西部片中扮演童角。1933年进米高梅公司当小信差,慢慢升到录音技术员;次年升为影片剪辑员。1935年当了助理导演和二级片导演。1936年他20岁,便升为米高梅公司电影试镜头导演。同年他写了个电影剧本,交给有名的“史密斯特别主题”的主管彼特·史密斯;于是他受命导演他自己的剧本和另外几部系列短片。随后他继续导演短片,如《顽童班》、《罪有应得》一类的系列短片。1940及1941年以《打个盹》和《智力测验》连续获得两次奥斯卡最佳短片金像奖,就此升为故事片导演。15年来,他在米高梅公司擅长执导豪华音乐片和惊险片,前者有《翠凤艳曲》(1945)、《飞燕金枪》(1950)、《画舫璇宫》(1957);后者有《三剑客》(1948)、《美人如玉剑如虹》(1952),都是卖座片。50年代末起,他开始独立制片和导演。将产品交由哥伦比亚和其它公司代理发行。后来,他执导过成本高但未见成功的影片,转而执导票房价值高的音乐喜剧影片《再见,小鸟》(旧译《欢乐今宵》,1963)。西德尼还出任过几年汉纳—巴伯拉动画制片厂的总经理。

他执导的主要影片还有:《万众欢腾》(1943)、《出水芙蓉》(1944)、《怀春曲》(1946)、《卡斯廷伯兰》(1947)、《红色多瑙河》(1949)、《爱神丘比特的心上人》(1955)、《红楼琴断》(1956)、《红伶恨》(1957)、《偎红倚翠》(1964)、《时髦人物》(1966)、《半个便士》(1968)等。

劳斯·拉赛尔

(1916~1987)美国电影导演、电影剧作家。生于纽约市。父亲是电影界先驱埃德温·拉赛尔。他进入电影界开始在派拉蒙公司道具车间工作,其后成为电影剧作家。他的剧本通常和制片人克拉伦斯·格林合作,如《井》是1951年他参加编剧并且是第一部导演作品,很受好评,获得奥斯卡最佳电影故事和电影剧本金像奖提名。1959年他和格林等合作的剧本《夜半无人私语时》获第32届奥斯卡最佳电影故事和电影剧本金像奖。

他参加合作编剧的作品还有:《呆人憨福》(1945)、《毒药疑云》(1949)、《置我死地》(1969)等;他导演兼编剧的作品还有:《贼》(1952)、《坏女人》(1954)、《纽约的机密》(1955)、《侠骨游龙》(1956)、《晴空霹雳》(1959)、《是一个住处不是家》(1964)、《奥斯卡》(1966)、《金牛的跳跃》1967等。

雷伊·玛莎

(1916~?)美国电影女演员。生于蒙大拿州一家医院的慈善产房。原名玛格丽特·特莱莎·沃恩·奥里德。因为当时跟剧团巡回演出的父母正好在经济上陷入困境。3岁起随家人上台演出,13岁时成为一个乐队的主唱歌手,19岁时已获得丰富的舞台经验。1935年进入电影界,成为性格泼辣的喜剧演员,在许多轻松的影片中生动地塑造出各种滑稽的人物,引人注目的角色有卓别林的《杀人的喜剧》(1947),她在该片中饰演一桩凶杀案的被害人,演技十分耐人寻味。此后很少在银幕上露面,但仍旧活跃于夜总会,杂耍剧和电视表演领域。1967年,在舞台剧《你好,多利》中接替琴吉·罗杰斯,1972年重排《不、不、纳耐特》时出演该戏主角。从根本上讲,雷伊的名气主要来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以后几次海外作战时亲赴前线劳军,受到美国总统嘉奖,并于1968年获第41届珙恩·汉姆特团结友爱奥斯卡特别奖。

她参加演出的主要影片还有:《大学假日》(1936)、《艺术家与模特儿》(1937)、《1938年万花筒》(1938)、《我爱水手》(1938)、《南国女儿》(1938)、《听天由命》(1939)、《古城春色》(1940)、《巨舰春光》(1941)、《吉普女郎》(1944)、《国际机场79》(1979)等。

派克·格雷戈里

(1916~)电影演员。生于加利福尼亚州拉霍亚。在加州伯克利大学毕业后,进纽约社区剧团,开始戏剧表演生涯。1944年在影片《光荣的日子》里首登银幕。40年代曾以《天国之路》(1945)、《鹿苑长春》(1946)、《君子协定》(1947)、《晴空血战》(1949)4次获奥斯卡最佳男主角金像奖提名。1962年终以《杀死一只知更鸟》获第35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金像奖。1967年6月到1970年5月任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主席,1967年获学院颁发的琼·赫旭尔特团结友爱奖。1989年美国电影研究院授予终身成就奖;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于1990年、肯尼迪中心和林肯中心电影学会于1991年都授予终身成就奖。1978年出版了他的自传《一个演员的生平》。1988年他曾来我国访问。

他的主要代表作品还有:《空谷芳草》(1945)、《爱德华医生》(1945)、《怯夫艳娘》(1947)、《太阳浴血记》(1947)、《艳断肠花》(1948)、《黄沙天》(1948)、《枪手》(1950)、《大卫与巴思谢巴》(1951)、《乞力马扎罗之雪》(1952)、《罗马假日》(1953)、《百万英镑》(1954,英)、《灰衣人》(1956)、《白鲸记》(1956,英)、《风流记者》(1957)、《歼虎屠龙》(1958)、《在海滩上》(1959)、《六壮士》(美、英合拍,1961)、《西部开拓史》(1962)、《烈士忠魂》(1964)、《海市蜃楼》(1965)、《神龙猛虎闯金关》(1969)、《凶兆》(1976)、《麦克阿瑟》(1977)、《纳粹狂种》(1978)、《海狼》(1980)、《威廉·惠勒导演》(1986,纪录片)、《老美国佬》(1989)、《别人的钱》(1991)、《恐怖角》(1991)等。

帕里什·罗伯特

(1916~)美国电影导演、剪辑家。生于佐治亚州哥伦布。妹妹海伦(1922~1959)是儿童演员,30年代演过《小鸟依人》(1938)、《三朵花》(1939)、《初恋》(1939)等片。罗伯特也当过儿童演员。17岁在导演约翰·福特的影片中扮演角色,后任助理剪辑和音响剪辑,二战期间由他担任剪辑的纪录长片《中途岛战役》(1942)和纪录短片《十二月七日》(1943)都获得奥斯卡最佳长、短纪录片金像奖。战后他回到好莱坞,他参加剪辑的影片《出卖灵肉的人》获1947年第20届奥斯卡最佳剪辑金像奖。

50年代初他开始导演工作,作品以洗练明快见长,代表作有《旧金山故事》(1952)、《紫色平原》(1954)、《路西·加兰特》(1955)、《奇妙的大地》(1959)等。60年代初主要在欧洲执导影片。1982年他与人合作执导表现美国黑人问题的《密西西比的勃鲁斯》,颇获好评。

帕克·琼

(1916~)美国电影女演员。生于蒙大拿州比尤特。她是30年代和40年代初期好莱坞著名领衔女演员。20岁进米高梅影片公司,其后声名下降,参加低成本影片演出。1944年退出影坛,参加舞台演出;50年代初重又拍片,扮演配角。

她主演和演出的影片主要有:《拉斯蒲丁》(1932)、《白宫风云》(1933)、《太夫人》(1933)、《小妇人》(1933)、《女间谍》(1934)、《色星高照》(1939)、《蓝胡子》(1944)、《枪手》(1950)、《黑色星期二》(1955)、《阿巴区起义》(1966)、《烙印》(1972)等。

纳尔逊·拉尔夫

(1916~1987)美国电影导演。生于纽约市,17岁就在百老汇登台演戏;1936~1941年担任舞台经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美国陆军空军部队服役。战后任电视片导演、制作人,60年代初他导演的拳击电视片《英雄泪》获艾米电视奖,1962年哥伦比亚公司把它搬上银幕,仍由他执导。在以后15年中,他主要当电影导演,偶尔在自己执导的影片中扮演角色,颇多激情之作。

他导演的主要影片还有:《原野游龙》(1963)、《空难追踪案》(1964)、《呆鹅爸爸》(1964)、《喋血街头》(1965,兼策划)、《在迪亚布洛的决斗》(1966,兼合作制片)、《铁蹄壮士魂》(1968)、《奇人查利》(1968,兼演员、制片人)、《滴答…滴答…滴答》(1969)、《蓝衣战士》(1969)、《上帝的愤怒》(1972)、《双龙会》(1975)、《奇胎》(1976)等。

马利·约翰

(1916~1984)美国电影演员。50年代初参加电影工作,有舞蹈表演经验。在银幕上扮演过各种类型的性格角色。1970年,他以《爱情故事》一片获奥斯卡最佳男配角金像奖提名。1968年担任卡萨维蒂编导的《面貌》一片的主角。

他参加演出的主要影片还有:《我的六个罪犯》(1952)、《方块丛林》(1955)、《时间表》(1956)、《我要活下去》(1958)、《美国,美国》(1963)、《女贼金丝猫》(1968)、《一个叫雪橇的人》(1970)、《教父》(1972)、《剑》(1973)、《菲尔兹传》(1976)、《卡车》(1977)、《最伟大的人》(1977)、《箍桶人》(1978)、《父子情》(1980)、《在边缘线上》(1985)等。

埃利斯·帕特里夏

(1916~1970)美国电影女演员。生于密执安州伯明翰。原名帕特里夏·吉恩·奥布里恩。三十年代,在华纳兄弟影片公司以演B级影片为主,是位身材高大、金发碧眼的领衔女演员。在1932年登上银幕之前,曾演过三年戏剧。此后,演了四十多部影片。1940年退出电影界。帕特里夏·埃利斯(女)《少年哈罗德》,1934年她主演和参加演出的影片有:《三个选手》(1932)、《国王的假期》(1933)、《盗画人》(1933)、《伟大埃尔默》(1933)、《狭窄的角落》(1933)、《四十二号街》(1933)、《少年哈罗德》(1934)、《糊涂幸福》(1934)、《薄命夫妻》(1934)、《明亮的灯光》(1935)、《情天侠盗》(1935)、《顽石坝》(1936)、《陈尸所里的太太》(1938)、《桃李劫》(1939)、《逍遥在外的逃亡者》(1939)等。

邓宁·约翰·D

(1916~?)美国电影剪辑家。生于洛杉矶。就读于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1939年获文学士学位。1942至1945年参加美国陆军部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进米高梅影片公司,担任电影剪辑。1949年,以《战场》一片获最佳电影剪辑金像奖提名。1959年,因参加影片《宾虚》的剪辑工作,获得第三十二届奥斯卡最佳电影剪辑金像奖。

他担任剪辑的影片,主要还有:《卡斯·廷伯兰》(1947)、《返家》(1948,又译《长使英雄泪满襟》)、《举止不端的朱莉亚》(1948)、《水上乐府》(1951)、《恺撒大将》(1953)、《登上滩头》(1953)、《狂想曲》(1954)、《被出卖了的》(1954)、《最后一次我见巴黎》(1954)、《狗的生活》(1955)、《难以对付的陷阱》(1955)、《西厢琴断》(1955)、《天鹅》(1958)、《手足情仇》(1958,即《卡拉玛耶夫兄弟》)、《战国佳人》(1958)等。

道格拉斯·柯克

(1916~)美国电影演员。生于纽约州阿姆斯特丹市。原名伊苏尔·丹涅洛维奇,后改为伊西多列·德姆斯基。父母为来自俄国的犹太移民。他从艺后,因崇拜著名电影演员道格拉斯·范朋克,因而采用了“柯克·道格拉斯”这一艺名。他家境贫寒,姊妹众多,自幼就不得不外出工作,挣钱补贴家用和交付自己的学费,干过不下于40种杂活。这种为追求生存、不断奋斗的经历激发了他的进取精神,使他成长为一个具有极强自立意识的人。他以看门人和侍者职的收入,才使自己取得圣劳伦斯大学的学位。上大学期间,他参加了校摔跤队并对戏剧表演产生浓厚的兴趣。1939年到纽约,进入美国戏剧艺术学院,他除钻研表演技巧外,还必须兼做剧院引座员、旅馆服务员等工作以养活自己。

柯克·道格拉斯(前)《北欧海盗》

1941年,他首次在百老汇登台演出,在《又是春天》中饰演一名喜欢唱歌的电报送信员。然而他仅演了两个小角色便被征入伍,当了一名水手。1944年,因在对日海战中负伤而提前退役,返回纽约。在演了几出舞台剧和广播剧之后,于1946年到好莱坞,经戏剧学院同学劳伦·白考儿的引荐,参加了《妒情》一片的演出,饰演女主角的丈夫。扮演这种意志懦弱的人物极不合他的个性,他希望演具有男子汉气概的角色,但制片人对他的要求却未予理睬。在其后三年中,他不得不在《花妒红裙》(1948)、《三妻艳事》等影片中继续饰演这类角色。直到1949年,当他主演了《拳击冠军》后,他才彻底摆脱了懦弱者的形象。在该片中,他饰演一位争强好胜、寡廉鲜耻的拳击手,受到影评界和观众的好评,他因而首次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金像奖的提名。他在该片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还成了他日后扮演的一系列角色的雏型:精力旺盛、雄心勃勃、贪婪自私、冷酷无情、崇尚暴力而最终又常为暴力所毁。

五十年代后,道格拉斯的事业一帆风顺。他在《大狂欢节》(1951)中刻画了一个为求报道耸人听闻而对落难者见死不救的记者;在《警探故事》(1951)中扮演一个滥施暴力的警探;在《恶人与美女》(1953)中勾勒出一个沽名钓誉、玩弄编、导、演人员于股掌之中的电影制片人的诡诈嘴脸,他因此片又一次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金像奖的提名;在《生活的欲望》(1956,又名《梵高传》)中塑造了一位献身于艺术,甚至不惜自我毁灭的著名画家的形象,使他第三次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金像奖的提名,但结果却获得纽约电影评议协会授予的1956年最佳男主角奖,以及好莱坞外国记者协会授予的最佳剧情片男主角金球奖;在《光荣之路》(1958)一片中,他令人信服地揭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一位法国军官因受到上司的压力,违心地把无辜士兵处死前后的复杂心情;在《北欧海盗》(1958,又译《七海霸王》)中,他饰演一个嗜杀成性的海盗头子;在《魔鬼的门徒》(1959)中,他又成功地表现了美国独立战争中一个通敌者的卑劣行径。此外,他还以“硬汉”、“勇士”、“探险家”的形象出现在《寥廓长空》(1952)、《海底两万涅》(1954)、《赛车手》(1955)、《尤利西斯》(1955)、《印第安战士》(1955)、《龙虎双侠》(1957)等影片中。这些影片使他在美国影坛赢得了一定的声誉。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