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嘉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女人的说话尺度、办事分寸全书 > 第4章 使日常的交流沟通顺畅愉快而不逾矩(3)

第4章 使日常的交流沟通顺畅愉快而不逾矩(3)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1.伺机说一两句安慰的话

当对方在同你谈某事,因担心你可能对此不感兴趣,显露出犹豫、为难的神情时,你可以伺机说一两句安慰的话:“你能谈谈那件事吗?我十分想了解。”“请你继续说。”“我对此也是十分有兴趣的。”此时你说的话是为了表明一个意思:我很愿意听你的叙说,不论你说得怎样,说的是什么。以消除对方的犹豫,坚定他倾诉的信心。.

2.用一两句话来疏导

当对方由于心烦、愤怒等原因,在叙述中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时,你可用一两句话来疏导:“你一定感到很气愤。”“你似乎有些心烦。”“你心里很难受吗?”

说这些话后,对方可能会发泄一番,或哭或骂都不足为奇。因为,这些话的目的就是把对方心中郁结的一股异常情感“诱导”出来。当对方发泄一番后,会感到轻松、解脱,从而能够从容地完成对事情的叙述。

值得注意的是,说这些话时不要陷入盲目安慰者的误区。你不应对他人的话作出判断、评价,说一些诸如“你是对的”、“他不应该这样”一类的话。你的责任不过是顺应对方的情绪,为他架设一条“输导管”,而不应该“火上浇油”,强化他的抑郁情绪。

3.“综述”对方话中的含义

当对方在叙述时急切地想让你理解他的谈话内容时,你可以用一两句话来归纳:“你是说……”“你的意见是……”“你想说的是这个意思吧……”

这样的综述,既能及时地验证你对对方谈话内容的理解程度,加深对其的印象,又能让对方感到你的诚意,并能帮助你随时纠正理解中的偏差。

以上三种交谈中的插话技巧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不对对方的谈话内容发表判断、评论,不对对方的情感作出是与否的表示,始终处于一种中性的态度上。不过,有时在非语言传递信息中,你可以流露出你的立场,但在语言中切不可流露,这是一条重要界限。如果你试图超越这个界限,就有陷入沟通误区的危险,从而使一场谈话失去方向和意义。

在社交场合说话一定不要啰唆

社交场合一旦出现了这样性格的人,无论什么人都会感到伤透脑筋:他们大大咧咧、漫不经心,讲起话来啰啰唆唆一大堆,看不出他们所说的话中间有什么逻辑联系。他们既不知道自己是在说些什么(没有明确主题),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说这些(没有明确目的),更不知道自己遇到与人谈话的场合应该怎么办(不了解谈话的基本规则)。这样的人往往心地善良、不含恶意,但就是让人受不了。

在社交场合说话啰唆,无论如何也是性格上的一大弱点。它让人神经紧张、心情厌烦,又不好粗暴地打断话头:“闭上你的嘴!”于是,就有人提出了颇具幽默的设想,建议具有这种性格弱点的人,说话时想象自己在打国际长途电话,说话的每一分钟你都必须付款。这是一种合理的想象,你在浪费别人的时间。而一旦你真正这样想的话,那么你肯定会知道自己要说些什么,也知道为什么要说这些了。至于怎么办——这很清楚——唯一的原则就是简洁明快。从任何角度来看,没有人会心甘情愿为自己的一堆废话去付账。所以,这条建议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问题在于,说话啰唆的人往往觉得自己所说的话含义丰富,他们认识不到自己的弱点。有两个多年未见面的老朋友相聚,他们彼此都对此盼望了很久。结果其中一个带了他热情开朗的新婚妻子一起来。那位妻子从一开始就独占了整个谈话,滔滔不绝,一个接一个地说着一些自己觉得很好笑、很有趣味的事情。出于礼貌,两个男人沉默地听着,偶尔尴尬地彼此对看一眼。当他们分手的时候,那位妻子站在门口的台阶上挥舞着手套,兴高采烈地说:“再见!”她觉得度过了一个很有意义的夜晚,认识了丈夫的朋友,还进行了一次愉快的谈话。而两个男人却对老朋友分别多年后的情况仍旧一无所知,心里诅咒着这个开朗得过分的女人,即使她的丈夫也是如此。

心理学专家们为具有这种性格的人罗列出七个典型的特征:打断他人的谈话或抢接别人的话头,希望整个谈话以“我”为重点;由于自己注意力分散,一再要求别人重复说过的话题。或自己不记得已经说过了,一再重复;像倾泻炮弹一样连续表达自己的意见,使人觉得过分热心,以致难以应付;随便解释某种现象,轻率地下断语,借以表现自己是内行,然后滔滔不绝;说话不合逻辑,令人难以领会意图,并轻易地从一个话题跳到另一个话题,有时自己也莫名其妙;不适当地强调某些与主题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东拉西扯;觉得自己说的比别人说的要来得更有趣。

凡此种种,都是说话啰唆者的通病,也往往造成社会交往中的尴尬场面。你不妨对照一下,只要具备了七条中的任何一条,你就有必要在交谈的技巧上加以切实地提高。切记:仅仅有了充分热情的交谈愿望是远远不够的。毫无技巧的谈话,只会给人带来烦恼,而不会增进友谊。如果你把这只当做一个无足轻重的小毛病,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有几个具体步骤能提醒你在交谈时更注意技巧,更清晰地表达。

1.先听清楚别人在说什么,还得用心记住聆听有时比说话更重要。心不在焉、漏听字句和记性不佳,都会使谈话变得冗长、拖沓、无聊。试想,如果你在说话时,有人时时提问:“你刚才在说什么?”那是多么令人扫兴的事啊!

2.注意观察他人的反应,包括他人的语调

谈话就像司机驾车过十字路口一样,要时时注意红绿灯。当别人表情冷淡、哈欠连连,你仍然滔滔不绝地往下说,无异于违反了交通规则。如果别人对你说的话感兴趣,就会作出积极鼓励的反应,邀请你说下去。否则,就是开红灯,你要赶紧刹车,适可而止。

3.把话说得有条理

最令人困扰的,就是缺乏条理的谈话习惯,它会轻而易举地将人引到信口开河、废话连篇、离题万里、一再重复的泥沼里去。说话无组织、无逻辑是思想不清楚的表现,没有人愿意和他打交道。

4.不要把“我”当成谈话中的核心和重点

这样,即使你要说很多话,也不会让人觉得太冗长。在与人交谈时摆正“我”的位置,是一门大有学问的艺术,你不是一个伟人,没有必要居住在地球中心。

得体而真诚地去安慰处在困苦中的对方

我们常说,人生的道路是不平坦的。就是说人的一生中会遇到许多艰难困苦。如事业受挫,家庭不和,病痛缠身,亲人故去,等等。在这种时候,既需要自己面对现实坚强振作,也需要别人的安慰。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友人的关心与体贴,不啻于雪中送炭,会使当事者的痛苦得到一定的缓解。面对别人的痛苦,送去真诚的安慰,是做人的一种美德。

然而,当我们认识的人遭遇不幸时,我们的反应往往不一定得体。我们偏偏说出他们不愿意听的话,令他们难过;他们需要我们时,我们却不在他们身边;或者,就是和他们见了面,我们也故意回避那个敏感的话题。既然我们并非存心对他们无礼或冷漠,那么,为什么,我们会在其实愿意帮忙的时候有那样的表现呢?

我们大多数人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就是无意中说错了一句话,巴不得能把它收回。我们怎样才能在某个人处于困难时对他说适当的话呢?虽然没有严格的准则,但有些办法可使我们衡量情况和作出得体而真诚的反应,这里是一些建议。

1.真心诚意

某知名肿瘤医院的一位护士,曾护理过数百名患者。对那些晚期绝症患者,找不出恰当的话加以安慰,就对他们说:“别泄气,你有希望好起来。”她知道不符合实际,也许病人也清楚这一点,她依然照说不误,病人不仅不反感,还总是对她报以感激的微笑。她还通过观察发现,他们听了她的安慰话之后,情绪明显镇定一些。她体会到,病人需要安慰,于是她就坚持下来。从这位护士简单的言语里我们得到启发,正面积极的话对于激发人的积极情绪、减轻人的痛苦是大有好处的。

我们安慰朋友或亲人,就是希望他们能从困境中坚强地走出来并克难制胜。心,一定要真诚。从内心深处流露出来的,即使说得不是那么圆满,人家也不会见怪。即使对方一时难以理解,体会不到,也不要紧,心真意诚铁树也可以开花。

2.了解对方

在没有了解对方之前,在没有较好的感情之前,安慰只是礼节性的,说的是客套言语,比较肤浅。要使安慰话能真正说到对方的心坎上,顺耳、中听、受用,就必须了解对方,弄清对方的想法,了解烦从何来,忧在何处。就一般情况而言,安慰对象大多是亲属、学友、同事、朋友,情理上是可以说好的;而真正要说好,主要在于平时具备助人的热心和细致的观察力。积累了平时的“素材”,到了需要安慰的时候,言语才能体贴入微,入耳、入脑。具体实在。

3.帮助要具体,鼓励要实在

当他人碰到困难时,说一些堂而皇之的劝慰话十分容易,但不能使具体问题得到解决。这样的安慰属于浅层次的。比如,有一位科长,工作热情高,干事的劲头足,在一段时间内,每次向领导汇报几乎都要挨批评,因为领导的问话他要么答不上来,要么让领导摇头,心理压力较大。假如你作为他的同学或朋友,你说:“没关系,以后准备充分一些,机灵一点。”未尝不可;“领导不光看你怎么说,更多的是看你怎么做,你一向很勤奋,领导心里是有数的,不会对你有很坏的印象的。”这些话能起到鼓励作用。

但细细想想,这样的安慰话能给对方什么实质帮助呢?如果能同他一起仔细分析原因,找出问题的关键,就有助于他克服缺点,提高水平。有针对性的安慰话就事论理,实用性强,对方能从中受益,能显出分量和作用。所以,安慰话不在多,而在于精;不在于华丽,而在于切中要害;不在于礼尚往来,而在于让人受用。比如说,你同那科长一起分析领导的关注点,他答话的失误点,找到他的疏忽点,那么,他就可以从被动中解脱出来。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