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嘉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资本奴役全人类 > 第28章 德国被逼气急跳墙 (2)

第28章 德国被逼气急跳墙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那段时期,德国国内政局稳定,科技高速发展,飞机、坦克、火箭、导弹等发明都在那个时期出现了。另外,希特勒当时还疯狂地设想了很多惊天动地的大工程,其中之一就是直布罗陀大坝,排干整个地中海的海水,现在听起来都有点让人不寒而栗,这人太疯狂了。值得一提的是,1936年,德国还举办了柏林奥运会,当时德国真的是鼎盛时期,后来人们常说,那届奥运会希特勒未能借由奥运会证明他雅利安人种优越的理论。但是不容否认的事实是:德国以33金,26银,30铜,共计89枚奖牌的奖牌总数第一、金牌总数第一、银牌总数第一、铜牌总数第一的成绩名列奖牌榜榜首。而排名第二的美国队,拿到了59枚奖牌。1937年,德国的国民生产比1933年纳粹党上台时增长了102%,国民所得也增加了一倍,失业率则降低到1.2%,远低于同时代的其他工业化国家。20世纪30年代末,德国经济规模已远超英、法,跃升至欧洲第二、世界第三(当时第一和第二的分别是美国和苏联)。由于苏联的工业体系是封闭性质的粗放型经济,虽然数量上拥有一定优势,但德国的经济质量则远比苏联好,国民生活水平也远比苏联高,是当时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其实如果希特勒那时候死了,也许将是一位名垂青史的政治家、伟人,可惜他没死,很多人后来却因他而死。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德国开始有步骤地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大力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火工业,政府把原料、劳动力、资金和设备等都优先供应给与军事生产有关的部门,使德国在为打一场世界性战争提前做好了经济军事化的准备。总之,这时的德国,不但在军事上而且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思想上都已经做好了打一次世界性战争的准备。1935年3月16日,希特勒宣布德国军队将重整军备,并实行征兵制,从而突破了《凡尔赛和约》所规定的德国军队人数不得超过10万的最高限额,其实在希特勒上台时就已经将10万人的军队限额秘密扩展成30万人,把10万陆军迅速扩充至60万,但是这些行动仅仅遭到了英国和法国的正式抗议,当时希特勒宣称这只是寻求德国的正当自卫能力,使得当时各国的舆论都偏于同情德国,英、法无法有大动作反对。纳粹德国迅速崛起,让原来的小兄弟奥地利很“眼热”,1938年奥地利并入德国。了解了希特勒统治下的德国的迅猛发展,你就能知道为啥奥地利并入德国之后,人们高呼“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帝国”了。

德国的强大,让他的邻居法国不寒而栗,因为法国在一战后是欺负德国最厉害的国家。德国要是强大了,法国肯定第一个遭殃,而除了法国之外,就是英国了。但是这两个国家在二战时都没有率先发动对德国的进攻,反而被德国先出拳干掉了。对于当时为什么英、法两国特别是法国没有能够先发制人,反而采取绥靖政策,说什么的都有。如果从经济角度考虑,当时德国的经济实力的确是欧洲最强的,但是法国和英国加在一起占到世界经济总量的20%,而德国只占有世界经济总量的16%,从这个角度来看,英法在经济实力上战胜德国并不困难。而从军队实力来说,法国号称有欧洲第一陆军,英国当时的海军也并不差,德国要想战胜英法的合力,其实根本没有可能。如果真打的话,德国根本没法占领法国。那为什么英法两国最后都没有准备对抗德国,反而让德国闪击波兰,奠定东线胜局,然后反手吞并法国呢?这的确有些匪夷所思。但如果对比一战时候的情景,你会发现德国其实利用了各国的纵容才能够站稳脚跟,而这种纵容的背后,原因实际上很简单,除了美国和德国,谁都不愿意再干仗了。先来说说苏联。

虽然当时号称世界第二,但是整体经济的综合质量并不强,这时候跟欧洲经济第一强国干仗,不是自讨苦吃吗?另外,苏联这时候正是斯大林当政,自1934年开始,斯大林就借谢尔盖·基洛夫被枪杀一事开始了对苏联党、政、军的内部大清洗,大约70万人受害,其中很多都是有能力的老布尔什维克,苏共139名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中有83人被枪毙;元帅5人中枪毙了3人,集团军司令5人中枪毙了3人,全部10个二级集团军司令和85个军长中的57个、195名师长中的110人被斯大林枪毙;仅1937年、1938年两年共枪决红军军官3.5万人。这种持续到1940年的大清洗,让苏联的实力大大削弱,如果这时候再主动跟希特勒干仗,苏联败多胜少。再来说说法国和英国。首先整个一战中,英法两国军事人员死亡分别为90.8万人和153.7万人;负伤被俘失踪者分别为22.8万人和480.3万人。英国1913~1918年国家预算从1.97亿英镑增加到25.79亿英镑,5年中增长12倍。整个战争支出达124.54亿英镑,相当于同期国家收入的44%。法国战时所受物资损失达2 000亿法郎。

其东北部10个省开战不久即被德军占领,被占区原为重要采矿、冶金和纺织中心,主要产品在全国产量中的比重,钢为63%、铁为81%、煤为 74%、毛织品为81%、砂糖为76%;沦陷4年,与法国经济生活相隔绝,工业品完全丧失。其次是生产大幅度下降。大战期间,尽管军事工业有所扩展,但英、法整个工农业生产趋向衰退。英国工业指数,以1913年为100,至1918年降至80.8。1913~1918年间,生产资料生产下降14.3%,消费品生产下降23.9%。法国工业生产在战争的头两年急剧下降,1916年后有所回升,至1919年才达到1913年水平的57%。1913~1918年间,棉花消费量减少近50%,羊毛消费量减少了80%。小麦产量从1913年的8 690万公担降至1917年的3 660万公担。牲畜总数由1914年的250万头减少到17.5万头。再次是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状况恶化。战争期间,英国丧失原有船只的70%,造船业由1913年建造船只总吨位120万吨降至1918年的77万吨。德国的封锁,商船的减少,民用工业的衰落,使英国的对外贸易受到严重影响。

1913~1918年间,按实物量计算,出口贸易减少一半;贸易逆差由1914年的1.39亿英镑增加到7.84亿英镑。为平衡国际收支,英国变卖10%的海外资产,并从美国的主要债权国降为美国的债务国。1919年英国欠美国债务8.5亿英镑,占美国对协约国贷款的45%。英国同时失去了世界主要金融中心的地位、世界贸易中的优势地位,以及控制250余年的海运垄断地位。1919年,英国商船吨位低于战前14%;但同期世界商船拥有量却增加2倍,主要是美、日两国造船业的增长。法国对外贸易入超总额,5年内达到600亿法郎以上,远远超过其支付能力。法国同样沦为美国的债务国,至战争结束时共欠美国40亿美元。很显然,英、法在一战后都是元气大伤,大不如以前。英、法两国本来是欧洲强国,人民生活也算富裕,可是打了一战之后,英国人丢了世界第一,法国也沦落到给美国跑龙套的地步。这种时候,英、法还会再打仗呢?肯定不会了。再打仗,不还得找美国人借债,所以干脆就忍了吧,德国爱咋折腾就咋折腾吧。英、法之所以搞绥靖政策还有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希特勒是一个“反共”分子。

英法希望把希特勒的祸水东移,直接攻击苏联,这样的话,英、法还可以像当年的美国一样从中渔利。英、法想得挺美的,给德国点便宜就完了。但是你想想希特勒能就这么完了吗?从前面那个想修直布罗陀海峡大坝的事就能看出来,这个人简直就是个疯子、战争狂。德国人民心中的仇恨深深地被压抑,德国人的骄傲和自卑深深地被掩藏,那时候德国人的心里除了复仇,还是复仇。所以,你就知道前面所说美国的“道威斯计划”实际上并没有帮助德国,而是在别人院子里养了一条老虎。老虎的伤好了,美国就纵容着把笼子打开,能不伤人吗?再加上沙赫特这等华尔街的人物在中间穿梭,忙得不亦乐乎。说了这么多,该明白美国人的玩法了吧?那时候已经深陷经济危机的美国,虽然实行了所谓的罗斯福新政,不过是前任胡佛振兴政策的一点点延续,要想把美国的危机度过去,必须有背黑锅的。所谓背黑锅的,就是要有人把美国过剩的产能释放出去,同时让世界各国都需要美国产品,助美国产业升级,让过剩产能变为短缺产能,什么办法?最好的办法就是放老虎归山。希特勒手下的纳粹党这只老虎已经让华尔街养肥了,该出笼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无论德国攻击谁,苏联、英、法,最后欧洲各国绥靖是死,不绥靖也是死,这就是美国人给英、法两国的选择题。但是整个美国人的战略设想,最终建立的一个假设基础就是德国要打仗,这可能也是美国华尔街为啥选中希特勒的原因。但是这个假设在纳粹内部却曾经遭到过激烈的反对,为首者正是沙赫特。当时希特勒最推崇的政治家是卡尔·豪斯浩弗,这人在帝国的军队中晋升到少将,并担任过德国驻日使馆武官。后来希特勒的整个思路,基本上植根于豪斯浩弗的地缘政治理论。而以他为代表的德国地缘政治学派的最终信念是:任何国家之所以能成为强国,是依靠了地理条件。一个有生机的国家的人民,在某种意义上是“上帝选择了”他们去执行征服的使命。他们认为,《凡尔赛和约》分割出去的德国国土必须归还德国,而且经过长期发展,全部日耳曼人必须结成一个单一的国家。

根据德意志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空间分布,德国生存空间扩张方向被认为是东方。在豪斯浩弗看来,《凡尔赛和约》在德国的东部所竖起的是一道由许多小国组成的“小协约国”,它们被认为是阻止德国东扩的一条可恶的魔带,是必须铲掉的屏障。而苏联也受到西方的反对,是一个被遗弃的国家,因而它有可能与德国组成一个“被排挤的大陆联盟来反对国联的海权统治的世界强权”。所以,对苏联不是树敌而是结盟。而英国广阔的面积,地理上的支离分散和不纯使其愈加笨拙,难以控制,最终会被瓦解。在这种对抗发生之前,首先需要处理与法国的“大陆问题”。为了对抗盎格鲁-撒克逊人的霸权挑战,豪斯浩弗认为,日本必定是朋友而不会是敌人,日本、苏联和中欧帝国联合起来的力量将坚不可摧,它们是“唯一能够抵抗盎格鲁-撒克逊人的监护,以及保卫自己势力的集团”。

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对于欧洲政府的设想开始的时候显然是按照豪斯浩弗的理论来的,但是对于征服,以沙赫特为首的反对派并不认同希特勒武力征服。沙赫特认为德国要实现对中东欧的统治,最好的办法不是打仗,而是对邻国实行资本统治,通过资本控制这些国家的工业、金融,通过和平渗透的办法,让他们依附于德国。在希特勒打算进攻波兰之前,沙赫特还试图说服希特勒不通过实际的战争,而是通过武力威胁拿下波兰,同时有目的地向西班牙、意大利、中国、希腊等国出口武器,换取资源,并通过贸易振兴经济,来获得德国的崛起和复兴。其实沙赫特的思路就是真正的资本的思路,也是华尔街的思路,向那些容易引起战火的地区出口武器,或者在敏感地区制造事端达到出口武器的目的,就可以让德国像美国一样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然后德国通过先进的工业和金融,就能够取代英、法成为欧洲的霸主。这样就不会因为战争把德国最后陷于与众国为敌的态势,而导致最终的失败。

但是沙赫特的这些建议,在希特勒和他的手下二号人物戈林看来不过是书生之见,沙赫特再一次被冷落了,1937年8月,沙赫特向希特勒递交了辞呈,12月正式从经济部长任上离职;1939年1月,他被免除帝国银行总裁职务,虽然还保留着内阁成员的虚衔,事实上已经离开了德国的权力中心,虽然他之后的人生依然颇有戏剧性,但已不再对历史发生真正的影响。最后沙赫特的命运很凄惨,因为希特勒和华尔街只不过借用他而取得了联系,华尔街想要再次引爆欧洲的火药桶,而希特勒这个疯子,也想要实现统一欧洲乃至亚欧大陆的痴梦。一个单纯的德国金融家--沙赫特尽管清楚地知道自己在为侵略战争筹资(这一点无可辩驳),而且在奥地利合并和捷克事件中他都把帝国银行的手伸了进去,但是从本质上他是按照国际金融资本--当然也包括德国金融资本--的利益去行动的。但可悲的是虽然最终他没有被冠以战犯的名义,但他为之奋斗的德国却认为他只是一个纳粹的帮凶而已。而沙赫特的那些华尔街老友们,却在战争中再一次大发横财,大财团们又赚得钵满盆满。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