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总经理必须掌握哪些公关技巧(1)
一、高调打天下,低调守城
在成长阶段,由于企业的品牌、规模、实力、市场影响等各方面都还比较弱,因此,千方百计地扩大品牌影响力是必要的。这时候,用企业家个人的影响力给企业抬抬轿,来提高企业影响力,是谓高调打天下。特别是在企业竞争已经相当惨烈的今天,明星企业家的出现,往往能给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加分。
但是,当企业已经迈入品牌时代,企业家如果还一味地想利用自身的影响力来给品牌润色,那结果可能是越润越涩。这时,企业家的影响力和企业品牌已经悬殊不大,不能实现以个人的小带动企业的大。为了这种目的耗费的精力和经费,不如直接投入企业品牌来得经济。同时,这种过程本身还有可能因为媒体看企业家不顺眼,或媒体为吸引眼球,故意刁难高调的企业家,甚至对企业家直接表达反感,而让企业品牌跟着吃了瓜落。
当然,如果企业家的品牌影响力甚至不及企业本身的影响力时,还硬着头皮要用个人影响力给企业增辉,我们就实在不方便多加评论了。
对于企业家品牌和企业品牌的互动关系及其效果,见表2。
表2企业家品牌和企业品牌互动表
企业发展阶段企业家品牌力企业品牌力企业家高调效果
发展初期强弱好
成长期中中一般
成熟期弱强不可思议
1将个人品牌用到极致:长袖善舞的张朝阳
我总是愿意从企业家本身的性格特质,去分析和建构企业的基因。比如在写《没有不可能--并不陌生的张朝阳》时,我就发现,搜狐的时尚与张朝阳卓尔不群的性格特质是有关联的。张朝阳本身是个天生胆小、内向的人,但在搜狐成长之初,为了让搜狐能在当时蜂拥而起的络企业中脱颖而出,他大搞出位,使尽各种怪招,展现自己“外向的、张扬的、任性的、骄傲的、自负的”形象,包括四十裸奔、中年滑轮。此外,他还会到长城脚下舞剑,以及约美女组成“美女野兽队”登山。
张朝阳并不回避他裸秀的商业目的。他坦言,他裸是工作,是为了搜狐,为了他的生意。他说:“我们现在推出的产品都是年轻人用的,我们的游戏、聊天软件都是年轻人在用。娱乐方面的产品,比如娱乐新闻,还有短信、彩信、彩铃,以及在论坛上发的帖子,很多都是跟年轻人有关系,都是服务于年轻人的。他们都特别年轻,也就20岁左右。不了解他们,或者现在流行的铃声、图片、歌曲是什么的话,我们便无法确定自己推出的产品能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我们的市场营销、创意是不是符合他们,能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我们的媒体投放应该在中央台的某个频道,还是在某个杂志,抑或在其他什么媒体。这些都要求我们了解他们。”
张朝阳高调的高氵朝,是搜狐成为2008北京奥运会,也是奥运史上第一个互联赞助商后,他自己出马,充当首席记者,亲自采访各路娱乐、体育、商界英豪。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高调的张朝阳在很大程度上成就了搜狐。
1999年时,张朝阳认为不作秀不行了。当年由四通利方与华渊合并而成的新浪拥有8000万美元,其迅猛的成长势头令没有完全认清方向的张朝阳不知所措。而chinarencom、renrencom等新生代门户站也依靠近乎疯狂的烧钱一夜成名。互联行业空前疯狂,新人随时登场。只有两岁的搜狐,随时可能被遗忘。但由于融资不利,加上董事会不愿意引入更多资金稀释股份,整个1999年,搜狐基本没有融到资本。除了上市前最后一笔3000万美元的融资外,可供搜狐使用的资金不到1000万美元,只有新浪的1\/10--按照当时的游戏规则,搜狐几个月之内就可能弹尽粮绝。
为了确保搜狐不被遗忘,而且要省钱,张朝阳选择了最便宜也最有效的方法:树立个人品牌。一度,他像其他CEO一样大谈“泡沫就是互联的革命”,拉开架式做出烧钱的样子,而自己却悄悄地紧张地压缩成本。
这一切,在2008北京奥运会后悄然改变。有人认为奥运会后张朝阳的相对低调是因为英雄老矣,或者张朝阳功成名就后斗志不在了,但我认为不是。在与搜狐高层的对话中,我明显感觉,张朝阳的低调其实和前期的高调一样是刻意为之。他发现搜狐长大后,这种个人品牌的塑造对提升搜狐品牌的边际效应在递减,而媒体对作秀的关注也已经从猎奇时代进化到拷问和质疑时代,作秀很可能给品牌带来伤害。
张朝阳及时收手了。
企业家都擅长在扩张中复制成功,但聪明的企业家的过人之处在于,他知道有的成功可以复制,有的不可以复制,有的只可以复制一段时间,而不可以一直复制。
所以,张朝阳前期的高调是他的成功之处,而他后期的刻意低调,也是他更上一层楼的成功。
张朝阳对自己曾经的成功模式的否定,是哲学的胜利,是张朝阳人生的胜利。
也正因此,中庸的、一直缺乏核心竞争力的、跟随的、千年老二的搜狐能够一直不被淘汰,没有出局。
因此,如果你自认为个人的品牌张力远大于你的企业,或者想把个人品牌直接转嫁到企业品牌上去,你完全可以学习搜狐之初的张朝阳,夸张地玩,夸张地秀,夸张地利用媒体,但玩和秀的主题,一定指向你的企业。甚至,如果你已经是行业英雄,而你的企业还是个面瓜,那么,你完全可以这么做:
第一,利用自身的媒体关系尽情发挥。
第二,在行业论坛里指手画脚,大讲特讲,当然别忘了让大家隐约看到企业的背影。
第三,你还可以借助行业协会、学术机构等平台,写写提案、成果报告等,给企业敲敲边鼓。
2高调捐款也有错?陈光标勇敢的悲哀
与张朝阳高调时赤裸裸的商业作秀相比,陈光标的高调可以说是温情高调、人性高调、公善高调,穿着社会进步的豪华大衣。
关于陈光标和对陈光标的质疑,我毫无保留地先贡献两个结论:
第一,即使我们相信陈光标在被转述或报道的过程中,因主观或客观的原因,其善捐的数字可能会有夸大的成分,但也不影响陈光标对社会慈善的巨大效应。而且,除了他本人的捐款额,他制造的“慈善”和“悲悯”波纹对社会的影响,远远超过他捐出的数额本身。这是他相对于比他捐得更多的“默捐者”来说,对慈善环境意义更大的地方。
第二,媒体对陈光标的监督也是重要的。媒体监督的意义,在于让首善更真实,更让人信服。当然,有人怀疑媒体报道背后有阴谋,以及陈光标高调行善是为了对他商业进行提携,这似乎都是很次要的可以忽略的因素。
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陈光标的高调行善和质疑陈光标的过程吧。
陈光标真正跃入全国人民的眼帘,是在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之后。当时,他带着120人、60台大型挖掘机第一时间从江苏千里驰援四川灾区。此后,他又先后向震区捐款、捐物,总价值超过1亿元。
也因此,陈光标被授予“全国抗震救灾英雄模范”称号,并被中央电视台评为“2008 CCTV年度经济人物”。他还先后于2008年、2009年和2010年连续三年获得“中国首善”、“中国最具号召力慈善家”称号。
自此之后,陈光标一发不可收拾。他将自己的高调行善通过一次次不同的作秀发挥到了极致,比如他堆“钱墙”、现场发红包。他还声称,在巨富中死去,是可耻的。
陈光标的所谓“暴力慈善”,终于给他引来了灾难。
2011年4月23日,《中国经营报》刊发了《中国首善陈光标之谜》,对陈光标的善行逐一追踪质疑。当然,核心质疑就是两点:一是称捐款多有水分,有的甚至就是虚捐,查无实据;二是陈光标的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经营困难,负债率畸高,接近100%,且利润较少,陈光标哪儿来的钱捐款。
正是这篇《中国首善陈光标之谜》,直接导致了陈光标无缘2011年首善之名,甚至没有进入“2011中国慈善排行榜”。
此后,质疑和驳疑的声音,在新旧媒体或其他场合形成拉锯。
不久,力挺的声音也响起来。
2011年4月27日,《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李泓冰的文章《怎样看待高调的陈光标》,呼吁对乐于行善的人,不妨多一份理解。
2011年4月30日,冯小刚连发6条微博力挺陈光标,其中一条这样说道:“高调慈善怎么了?谁规定必须低调呀?做慈善又不是做贼,见不得人?”
说到底,陈光标高调捐款不仅给他自己惹出了祸,而且惹出一个公共话题:慈善是不是就是完美,慈善家是不是就是完人?
虽然,由于社会主流对慈善的宽容和需求,陈光标算是渡过了诈捐的劫难,但经此一劫,他沉淀了很多。从他事后的眼泪和他“我可能对慈善是过于急躁了”的似是而非的悔悟中,我们似乎看到,他不愿表达但内心可能终于明白:当“慈善暴力”遇到“非暴力不合作”的媒体和社会舆论(虽然不能代表社会舆论的全部),他是断然消化和承受不了的。
高调,向来不是中庸的中国社会所愿意坦然接受的。陈光标的失误在于,他不应该通过慈善形成巨大的影响力,并且影响力在许多地方已经转化为生产力之后,还变本加厉地一次次挑战社会的极限,挑战媒体的神经。
陈光标可能会以为,慈善这样的话题,可以无限发挥,可以长期持有。但其实,任何路,都有尽头。
因此,在公关问题上,作为总经理的你必须明白:
第一,企业家可以高调,但要见好就收,适可而止。
第二,企业家可以高调,但要看有没有用,有多大用。
第三,企业家可以高调,但你一定要对高调可能给企业带来的消极影响有足够的承受力,作好心理准备。
因此,高调还是低调,都不是问题,关键是值不值得。企业家带不带企业,也不是问题,关键是风险控制。简单的原则就是:自己的影响力远大于企业时,你可以尽情地展示,充分发挥,甚至可以过火;反之,你最好安静,越安静越好,不光要低调,最好是连调都没有。
二、私事不私,公关没有节假日
之前,大家都觉得,生活就是生活,工作就是工作,8小时之外,天王老子也管不着。以前可能是这样,但现在是络时代,已经不再是这样了,维护自身和企业的公共关系,已经成为企业总经理每天24小时的工作。也就是说,公共关系这根弦,总经理必须24小时绷着。这是因为,企业总经理私人的负面信息,也可能影响企业的公关形象,私事不私。
1 格化管理布下天罗地
所谓城市格化管理,官方的定义是:依托统一的城市管理以及数字化的平台,将城市管理辖区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为单元格,然后通过加强对单元格部件和事件的巡查,建立一种监督和处置互相分离的形式,将过去传统、被动、定性和分散的管理,转变为今天现代、主动、定量和系统的管理。
我理解起来,所谓格化管理,就是把一个城市划分成比实际的区划更小的、更好管理的单元,派各种工作专员负责监控、巡视、警情、消防、调解等各项工作,这样一是能主动、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二是对于各格间发现的问题,可以做到联动处置。比如一个拎包贼拎了包,在A格内没有追上,指挥部指挥B格接着追,并布置可能进入的C格拦截等。可以说,所谓格,就是天罗地。
当然,这个,不仅坏人,也日常管理,比如哪儿丢了个井盖,哪儿漏水了没人管。并且,还有格助理员在第一线巡逻,能主动发现和通知相关部门解决问题,而不是被动地等待热心市民举报。
我个人亲身经历的格化管理,就是自己居住的那个社区,从2011年年初起,先后设立了十个警务工作站,每个工作站之间的距离,远的两站地,近的一站地。这对打算在这里干点坏事的家伙来说,震慑作用确实不小。所以,我每次经过工作站门口时,看着里面坐着的警察,心里就非常踏实。
除了城市和社区的格,还有一张更大的,那就是人民群众雪亮的眼睛。举一个例子。
2011年8月4日上午,有友在新浪、猫扑等站发帖,转载了成都市青羊区教育局党委办公室赵子俊同志于2011年4月12日在新浪微博发布的不良信息。很快,成都官员赵子俊“微博调情”事件在上热传。
4日下午,该局对赵子俊所涉络事件作出处理意见。处理意见中称:经查,赵子俊同志上班时间违反工作纪律情况属实,经局党委研究决定,免去赵子俊同志局党委办公室主任职务,并调离局党委办公室。
并且,随着络的日益普及和民队伍的迅速扩大,这种的力量越发强大。
那么,这个案例给企业总经理们敲响了哪些警钟呢?
(1)永远没有下班时间
也就是说,你下班时候的作为,一样会影响到你的形象、工作等方方面面。这里说的“很多人”,包括官员、娱乐明星、商界领袖、企业管理人员等。哪怕你的公司只有两个人,但只要你有客户,你有竞争对手,你就没有下班时间。一年365天、一周7天、一天24小时之内,你所做的任何影响形象的事,都可能被人利用,变成打击你业务的手段--络媒体可能让你一夜之间恶名扬天下,或者直接将事情转达给你的客户让其不敢相信你的人品,从而把你从客户名单上划掉。
(2)你得知道自己是谁
就像案例中的赵主任,他应该好好反省自己到底是谁,自己的工作职责又是什么,而不应在上班时间上微博发不良信息。作为企业的总经理,你更应该明白自己的位置,时刻牢记自己代表着公司形象,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可能影响到公司的声誉。
(3)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在这个格化的时代,会有很多双眼睛在暗处盯着你,他们可能是你的竞争对手,可能是你的客户,也可能是与你毫不相干却充满正义的道德民兵。如果你总是心存侥幸,你总有一天会踩上地雷,把自己以及自己的企业,都炸上天。纸里包不住火,也没有不透风的墙,要想不被人挑出毛病,你就要事事谨慎,不给人留下什么把柄。
2王石写博客,写出大麻烦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当天,万科宣布捐款200万元。这笔捐款数额以及之后万科董事长王石的表态,迅速给万科带来了近年来最大的一次公共信任危机。
在2007年,万科销售额排名中国(不含港澳台地区)房地产企业第一,超过523亿元,净利润超过48亿元,此次捐赠的善款不足其净利润的万分之四。在捐出款项的同时,万科就引发了友对于捐款数额过低的质疑。
地震三天后的5月15日,王石写下一篇名为《毕竟,生命是第一位的(答友56)》的博客文章。他在文章中称:“200万是个适当的数额。中国是个灾害频发的国家,赈灾慈善活动是个常态,企业的捐赠活动应该可持续,而不应成为负担。万科对集团内部慈善的募捐活动中,有条提示:每次募捐,普通员工的捐款以10元为限。其意就是不要慈善成为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