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定位组织结构的经营模式(1)
1987年肯德基进军中国。早期肯德基甚至没有统一价格,譬如在北京一个汉堡是5元,但在南方闽潮一带可能仅3元,且食物配方、味道和包装设计也不尽相同。
中央集权vs地方自治
2009年8月,笔者参加了一个中国渠道商大会,与会者均是赫赫有名的国际品牌和中国知名品牌渠道商。这一天,不少CEO上台分享对2009年上半年市场发展情况的看法,笔者印象最深的是某国际家居集团(假设名A),其在中国有两大品牌,但A集团因为其中一个品牌连年亏损,决定暂时撤退,全力主攻另一品牌。消息一出,台下一片哗然。
此面临收山的品牌已进军中国近十年。打造一个品牌并不容易,耗资数十亿元人民币的结局却是“打了水漂”,这个消息无论如何真够震撼,因为它不仅代表A集团承认战略错误,也代表其断尾求生的另一阶段!
中央集权化意指以一个中心为核心。中央最重要的职能就是制定战略和策略,诚如上述故事,决定给一个品牌画上句点,决定因资金压力断尾求生,这就是中央组织最重要的决策权。
中央通常具有以下权限:
·开发品牌,制定品牌策略
·募集资金,财务管理分析
·整合统一信息系统
·产品统一配销物流
·统一库存管理
·企业并购
·引入外资和IPO上市计划
了解何谓“中央集权”后,必然分析哪一种渠道产业适合采取“中央集权”策略。然而,这是非常特别且难以用一套标准模式分析的组织架构。
不管是自创品牌还是代理品牌,不管是国际品牌还是中国品牌,不管是第一阶段还是第二阶段,每个知名品牌的组织架构都不尽相同。笔者粗浅的分析是,自创品牌的企业家倾向中央集权,而国际品牌的专业经理人则倾向地方自治;低单价的倾向地方自治,高单价的则倾向中央集权(强调不是统一适用)。
接下来以肯德基和雅诗兰黛为案例进行分析:
肯德基前中国区策略联盟负责人朱国华说,1987年肯德基进军中国,总部设在上海,仅有13人,同时设有10个区域的总经理,包括北京、长三角、深圳、广州、闽潮等地。当时肯德基采取的是“先有市场才有总部、先有前线才有后方”的策略。
历史数据显示,早期肯德基甚至没有统一价格,譬如在北京一个汉堡是5元,但在南方闽潮一带可能仅3元,且食物配方、味道和包装设计也不尽相同。针对上述现象,朱国华说,早期之所以会有“地方自治”的现象,完全是因为总部的人员太少,而在前线打仗的各区总经理比总部更深入地方,从产品包装代工到消费者口味,各区总经理都有一套成本市场算盘,也因为处于开疆辟土的初期阶段,所以总部只抓大方向,也就是“招募能打仗的各区总经理”以及给定品牌策略。所谓的品牌策略,就是全中国都有统一的产品,即使价格和包装可能不尽相同,但最起码任何一区都不会有“自创产品”,譬如北京自创的虾汉堡,而总部并没有授权之类。
一直到2000年后,肯德基才正式进入中央集权化,包括成立自己的配销物流中心(全世界仅中国独有)、开放加盟转让经营权(加盟者不能买断,而是限定投资经营年限,到期可续)、建立特殊商圈渠道(如家乐福卖场、火车站、机场),以及规划十五大区块渠道等。以特殊商圈渠道为例,因为火车站和机场是需要竞标的,因此必须由总部成立专门单位,面向全国进行各省份特殊渠道的专业分析,如此成功的概率较高且竞标所需的成本较低。而在配销方面,肯德基在全世界均采用外包模式,而唯独在中国找不到“专业质量安全”的物流机构。肯德基在质量控管上相当严格,尤其冷冻食品需要高度低温冷藏的冷冻车,为了达到这个标准,中国总部向美国集团总部申请成立一个专门的物流配销中心。
不过一样是快餐餐饮龙头的麦当劳,其进军中国的策略就和肯德基完全不同。1990年进军中国后(比肯德基晚3年),麦当劳一切倾向中央集权化,只规划四大区块,开店速度远不及肯德基。
肯德基的中央集权策略的确让其发挥出核心竞争力,远远将其他竞争对手抛于身后。而很多渠道零售业专家认为,肯德基之所以能够成功,关键就在于其早期“让将士冲锋陷阵抢攻市场”的地方策略,因为早期中国是一片处女地,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度不高,也没有所谓的消费文化(见第一章),因此肯德基总部不需要像在发达国家那样,先作消费者调查,再按部就班地规划完整的市场--真正的市场在哪里,朱国华说,“连消费者自己都不知道”。
综合上述几点,肯德基组织架构的特点为:国际品牌、专业经理人、低单价、由地方自治转为中央集权。
然而一样是国际化品牌,享誉全球的雅诗兰黛却是典型的中央集权化集团。集团拥有29个化妆和香水品牌,目前有8个进军中国,1997年首度在上海设柜,当时全中国知名的国际品牌仅约10个,包括兰蔻、迪奥、资生堂等,但这些品牌全是由香港总部代管的。
当时,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度不高,市面上最知名的反而???“温州牌”(即自创的日常生活品牌),加上消费者群体中有一定比例的“隐形消费卡”(送礼、送券),所以国营的百货公司占较大优势。
雅诗兰黛中国区市场渠道总经理高祥钦说,因为市场混沌加上竞争品牌少,早期许多国际大牌都采取“百货公司买断”和“卖场代管”两种模式,也就是百货公司直接从国际品牌购买一批产品,从陈列到营销销售完全由百货公司自己负责;而卖场代管则是百货卖场协助国际品牌进行产品的库存、陈列和销售,售出多少每月看报表结算。
雅诗兰黛进军中国后,就一直采取中央集权化策略,在上海设立总部,渐进式开拓市场渠道。之所以选择这样的策略,和雅诗兰黛的企业文化有很大关系。专门负责市场渠道开发的高祥钦说,雅诗兰黛一直是个稳健保守的集团,品牌的建立才是集团的核心价值;尤其深知精品品牌的经营需要时间和深度,大量拓点并不是重点,建立消费者认知度才能让雅诗兰黛得到长远的发展,因此雅诗兰黛在中国成立了研发部。这是其在全亚洲地区继日本之后,第二个特别成立的部门,主要也是针对中国消费者进行深入需求调查分析,准确地针对中国女性身体状况和日常需求,设计符合中国女性的产品。
在价格促销方面,面对其他竞争品牌各式各样的降价竞争,雅诗兰黛从不加入战局,尤其在中国消费者习惯“打折、打折、再打折”的比较心理下。高祥钦回忆说,早年雅诗兰黛甚至曾经一次销毁超过上亿市价的产品,也不愿流于红血之战,为的就是让消费者知道“雅诗兰黛不是低价商品,而是珍贵的精品”。
高祥钦说,如果你让消费者觉得你是可以妥协的,那么他们就会有等待的心理,要教育消费者而不是迁就消费者。真正做一个长期经营精品的品牌,是不会短视近利的。宁可牺牲眼前的利益,也要谋求长远的品牌发展,这是一个品牌的决胜之处。
换言之,经营一个品牌,绝对不要被前线的市场误导,也不要因为地方上的竞争就急得自乱阵脚。中央和地方应该各司其职,地方反馈市场意见,中央制定原则决策,但若变成地方左右中央的原则决策,而中央变成意见收集中心,那么品牌路线将摇摆不定。
笔者听到此处时,不禁对国际品牌肃然起敬。原来不是一味地高喊着“我是精品”就能够成为精品的,在成就一个百年精品的背后,需要更深层的经营策略和更长远的品牌路线,而制定整体运营规划策略自然就是中央总部的重任。此时,笔者想到了知名的国际品牌皮尔卡丹,所谓“一失足成千古恨”,它就因早年品牌策略失误,从知名品牌沦为了平价品牌。
还有像全球奢侈品之王--LV(路易斯·威登)精品集团,其凭借伯纳德·阿诺特(Bernard Arnault)一手打造出的巴黎春天(PPR)王国(旗下精品包括Gucci、Yves Saint Laurent、Sergio Rossi),让原先经营不善的LV和迪奥品牌重整旗鼓,一跃跻身目前世上最赚钱的奢侈品品牌之列。
故事开始于1984年,36岁的伯纳德·阿诺特将自己的家族企业抵押,收购了比家族企业规模大一倍的迪奥集团,迈出了其收购品牌事业的第一步。当时的迪奥集团几乎没落,伯纳德却大胆启用新锐设计师,在两年内让迪奥起死回生,使这个老品牌不仅保有自身的传统,又平添了国际化色彩。
经伯纳德·阿诺特的魔法棒成功复活的品牌还有赫赫有名的LV。当时,他对服装行业一无所知,却不惜倾囊认购即将破产的法国纺织品集团布萨克(Boussac),并以此为跳板在1987年用极低的价格大量购入LV的股票,入主这个拥有50多个品牌的集团,成为其新东家。
2005年上半年,LV集团销售额呈两位数增长,其股价更是飙升22%,公司价格增长达30%。而号称LV帝国上帝的伯纳德拥有47%的股份,是法国的头号富翁,他以超过200亿美元的身家在2006年《福布斯》富豪榜上位列第七。
伯纳德入主LV集团后,强力主导品牌高端定位,甚至不惜砸入巨资推广营销,让一个有着50年历史、亏损连连的品牌在垂死边缘脱胎换骨,一跃成为奢侈品的帝国。LV集团的成功案例再度证明,中央集权组织对品牌策略的重要性!
回头看雅诗兰黛仅进军中国12年,现在已高居全中国营业额第二,反观比其更早进军中国的资生堂,拓展速度快但品牌效益却不及雅诗兰黛,对此,高祥钦认为这都归功于雅诗兰黛中央集权化的产品定位策略。
综合上述分析,雅诗兰黛的特点为:国际品牌、专业经理人、高单价、中央集权。
聪明的读者或许已发现其中的奥妙。是的,两个成功的品牌,一样是国际品牌,一样是专业经理人,最终也都采取了中央集权,其中唯一的差别在于价格不同!
另一组案例是味千拉面和太平洋百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