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当兵打鬼子 走上革命路
1925年阴历1月15日,赵兴元出生于山东省章丘县前营庄的一户贫苦农民家中。
山东这个地方,地杰人灵,出圣人,也出响马,自古以来,盛世文治武功,歌舞升平,每逢乱世,则英雄现身,豪杰蜂涌,各路人物都不甘寂寞,都要在齐鲁大地上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赵兴元出生在关内军阀混战、关外日寇猖獗的乱世,但出生时既无当英雄的征兆,也无做豪杰的资本,父母绝对没有靠这个儿子光宗耀祖的念头,村民也更不会想到这个孩子将来能够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战将、人民功臣。
在章丘前营庄,赵家是外来户,家贫根基浅。赵兴元的爷爷祖居山东历城,历城是《隋唐演义》中好汉秦琼的家乡,秦琼落魄时尚有黄彪马可卖,赵兴元的爷爷却是一无所有,只能靠手艺养家糊口。好在爷爷虽然没有文化,却大有悟性,无师自通,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民间绘画艺人,能在寺庙的墙壁上作画,还能彩绘财神、天师等诸多神仙。但是,画了多年财神的爷爷并没有得到财神的眷顾,收入时有时无,家中一贫如洗,终于在贫困潦倒中去世。父亲在历城生活不下去了,听说章丘乡下的日子好混,就一扁担把全家挑到章丘前营庄。
赵兴元出生时,母亲已经生了4个孩子,除了一个夭折,还有一个哥哥,两个姐姐。因为是外来户,所以全家只有借债买了三间小草房,夹着一个小院,地是一垅也没有,根本无法靠种地吃饭。万般无奈,父亲只好又走爷爷的老路,重操旧业,到处为别人画画,饥一顿饱一顿地维持全家生计,这就注定了他也会和赵兴元的爷爷一样风餐露宿,居无定所,积劳成疾,因此刚过40岁就患了肺病,在赵兴元11岁时撒手而去。
父亲的遗体是用炕席头子卷着抬出去的,十几岁的姐姐给人家做童养媳,好说歹说,借了4块钱,才做成一副薄板棺材。外来户无墓地,村边林子里有块无主荒地,早被穷人的野坟头挤满了,只能埋到姐姐家的山坡地里,还必须事前讲好是借的。赵兴元人小心大,十分懂事,知道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借地葬父,一直是他心中的一块隐痛。
父亲的去世,使家中的生活雪上加霜。18岁的哥哥没有手艺,又无地可种,只有闯关东这一条生路,姐姐以三间草房和全部家当做担保,以每年3分利的高利贷借了9块钱,送哥哥渡海北上到大连当劳工,烧砖做坯,出大力。70多岁的奶奶不忍心看着全家挨饿,便沿村乞讨,青黄不接和阴天下雨时,全家经常一天吃不上一顿饭,有时把讨来和借来的一点苞米粒子碾碎,熬成稀粥,每人每天喝一顿、两顿充饥。
赵兴元是家中老疙瘩,上面有姐有哥,按理说应该有一个被人呵护和关照的童年,但是,生活在这样一个身为农民,却没有一垅地、没有一个壮劳力,又被人时时逼债的家庭中,他从小就尝尽了过日子的艰辛,8岁起就开始像大人一样干活。从入夏到初冬,他把田野里的草一背一背地收拢回来,晒干,垛好,整天穿着被汗水浸透了的衣衫,换来了足够全家用上一年的柴草。在哥哥闯关东以后,他就成了家中的壮劳力,渐渐成为全家维持生计的依靠,他懂事、要强,没有地种就割草拣粪卖钱。为了拣到多一点的粪,他起五更爬半夜,不用别人叫,早早守候在公路上。冬天身上无棉,只穿一条单裤,脚上穿的是张着大嘴的破鞋子,两三天才能拣到一拐筐粪,卖给有钱有地的人家,买回一点粮食。农忙时节,他拿个小凳子,带着小锄头,到田间地头去,盼望有人来雇他干活。人家嫌他小,信不过他,一连几天也没人来搭理他,他只好到姐姐家借粮度荒。不能只借不还,他就在姐姐家打小工,也为种稻田的人家背秧苗、送秧苗,不但挣出自己吃的,还用自己的劳动顶粮、顶钱、还账。哥哥闯关东借下的9元钱债,三年下来,利滚利,已经变成38元,债主天天上门追债,到屋里翻箱倒柜,揭锅盖,拿粮食,把妈妈压箱底的结婚时的衣服也拿走了,家里仅有的几只鸡被活生生地抓走,嘎嘎直叫。赵兴元哀求债主:“奶奶病了,别来拿东西了……”债主根本不听,因为当初是用房子做抵押才借的债,债主执意把全家赶出门。到了年关,就更难过了,讨债的人把赵兴元和妈妈、奶奶逼得几乎活不下去了。
这期间,赵兴元为谋生想了许多办法,但都行不通,想出工,没人雇,想到济南当学徒工,没有门路,真是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这就是赵兴元的童年。他也曾和伙伴们下河摸鱼,上树掏鸟蛋,也曾喜欢摔跤游戏,用巧劲把比他大的孩子摔倒在地,也曾得到奶奶和母亲的宠爱,但是,在他童年的记忆里,更多的是苦难,是劳累,是挨冻饿肚子,极少有温饱和欢乐。童年的这种艰辛和磨难迫使他过早地去了解社会、感悟人生,也迫使他产生了改变现状、寻求新生的强烈愿望,他不甘心一辈子过这样的生活,他在等待时机,寻找机会。
改变赵兴元人生道路的机会终于在他13岁的时候来到了,但这机会却来源于仇恨。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济南陷落,日本鬼子的铁蹄践踏到前营庄。1938年冬天,赵兴元亲眼目睹了日本侵略者在前营庄的一场烧杀抢掠,他至今还记得当年鬼子兵凶残地屠杀平民百姓的惨状:外面响了两枪,他一开门就看见几个鬼子端着枪闯进村子,便赶紧关上门,爬上墙头。只见鬼子走进街旁的马登水家,什么话也不说,把马登水70岁的老母亲和两个孩子用刺刀刺死;一个私塾先生被鬼子绑在门框上,连刺数刀;一个叫“魏裤子”的人在大街上被刺刀刺穿,他的儿子想跑,也挨了一刺刀,还被扔到火堆里;魏大爷和他的老母亲往秸秆堆里躲,鬼子点着秸秆,把人烧成一小团木炭。赵兴元还亲眼看见鬼子兵在浅井庄的暴行,他们见人就砍、就杀,一连杀死32人,有一家七口全都被杀,连小孩都不放过。在姐姐住的村子里,他的表兄弟全家五口人,三个男人被吊死在大庙里;一个老人出来找孩子,被一枪打死,五六十个老百姓就这样惨死在鬼子的刺刀和枪口下。
发生在赵兴元身边的这一桩桩惨无人道的血案让他无比震惊,他有生以来第一次看见杀人放火,想不到人间竟有这么残暴、这么灭绝人性的人,他们不是中国人,是来侵略中国、压迫和欺负中国人的。这件事对赵兴元的一生影响很大,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第一次埋下仇恨的种子,他开始认识到,中国人不打鬼子不行,不打鬼子就没有中国人的生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统一战线推动下,在全民抗战的大潮中,他和所有的中国大众一样产生了抗日意识。要抗日,就要拿枪,要拿枪,就得当兵,这是一个最简单不过的道理,而这个时候当兵,对于赵兴元来说,既容易又不顺利。
说赵兴元当兵容易,是因为当时的山东大地已经燃遍了抗日烽火,到处都有抗日武装,这些队伍急需扩充,当兵不难。说他当兵不顺利,是因为妈妈坚决反对,无论他怎样苦苦哀求,就是不答应。“你爹去世了,你哥闯了关东,姐姐嫁出去了,剩下咱孤儿寡母,全家就指望你了。枪子儿不认人,你才多大呀,要是有个三长两短,妈妈可怎么活呀!”望着妈妈日渐苍老的脸,他实在不忍心再难为她了,只能在昏暗的油灯下,像大人似的唉声叹气。
这一天,庄里来了个算命先生,打着板子,提着装黄雀的笼子,走街串巷,挨家招揽生意。赵兴元的母亲和奶奶都是很迷信的人,特别相信黄雀抽签、算命相面这一套,就恭恭敬敬地把他请进家门,报上赵兴元的生辰八字。算命先生伸手掐算了一阵子,口中念念有词,又从笼中放出黄雀,让它从一堆卦签中叼出一张。先生看一眼卦签,大惊失色,说:“不好,你这孩子要有血光之灾,这可是大灾大难呀!”
一听这话,赵兴元的母亲吓得目瞪口呆,变了脸色。算命先生察言观色,很郑重地说:“别急,俺有办法为这孩子消灾解难。”“什么办法?”“这孩子命中注定要当兵,不当兵,马上灾难临头,离家当兵就能逢凶化吉,不长时间就能升官发财,你们就等着跟他享福吧。这可是唯一的一条道哇。”母亲哭了,天命难违,不能再拦了,只好含着眼泪答应了。算命先生又趁热打铁,说:“机不可失,后天就是黄道吉日,让孩子赶早上路吧。”就这样,赵兴元当兵了,这年他才13岁。
13年以后,赵兴元已经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副团长了,成为全国闻名的战斗英雄,母子重逢时,母亲还认为是算命先生算得准,应验了。
其实,这是顽皮而有心计的赵兴元导演的一场戏。那个算命先生也是个穷苦人,赵兴元偷偷地从家中拿出一包煎饼给他,博得他的好感,求他为自己说话,算命先生煞有介事说的那些话,都是赵兴元事先和他串通好的假把戏。
赵兴元如愿以偿地当上兵,但这兵却当得稀里糊涂,不但他不清楚,恐怕当年很多当兵的人也不明白,因为当时局面混乱,到处有打着抗日保家乡旗号来招兵买马的队伍。赵兴元通过同庄人介绍,当的是号称山东抗日游击队第十八梯队的勤务兵,没办法,谁叫他长得小呢。
旧时的当兵观念是当兵吃粮天经地义,赵兴元当了一年勤务兵,总共挣了三块大洋,他是个孝顺孩,知道奶奶妈妈在家中挨饿,一点也没舍得花,手头有一点钱就攒起来,攒够了就上集买一斗粮食背回家,全家就指望他养家糊口了。不过,在十八梯队当侍候人的勤务兵不是那么容易的,熬夜,烧水,打手巾把儿,倒屎倒尿,跑腿打杂,一时也不闲着,好在他能吃苦,“长眼事儿”,当官的一高兴,还能赏个一毛两毛的。时间长了,赵兴元心里就犯合计,自己费尽心机地当上兵,就是当这样侍候人的兵吗?当时,十八梯队打日本鬼子,也和八路军作对,对老百姓也不怎么样,要钱、要粮,当官的说八路军个个青面獠牙,杀人放火,共产共妻,赵兴元没见过八路军,难辨真假。
1939年夏天,鬼子扫荡章丘南山,十八梯队呆不下去了,东躲西藏,9月的一天,转移到距胶济铁路40里的郭家楼子宿营。第二天早晨,大家被喊话声惊醒,原来队伍被八路军围了起来,有人大声喊:“我们是八路军,你们不要怕,快过来参加我们的队伍打鬼子!”正在众人乱哄哄不知所措时,十八梯队里一位姓郭的教练站出来喊道:“大家不要怕,自己人,出来集合,把枪堆起来。”郭教练是河北人,30多岁。是上面派来管军事训练的,敢和当官的平起平坐,说话算数,在士兵中有一定威信,赵兴元与他有过接触,对他有好印象。事发前一天,赵兴元看见一个20多岁的青年人来找郭教练,俩人密谈了两三个小时,事后才知道,郭教练是共产党派来的,做了许多地下工作,早就和山东纵队四支队联系好了,要瞅准机会把队伍拉过去,所以他一喊话,大家就都把枪放下了。
随后,郭教练陪着两位八路军干部走到集合起来的队伍面前,其中一个人清清亮亮地说:“咱们都是中国人,国难当头,应该拧成一股绳打鬼子。你们愿意打鬼子保家乡的留下,不愿意和我们一块干的,发给盘缠回家。”于是,留的留,走的走。
赵兴元要留下参加八路军,人家看他小,不想留,还骗他,叫他回村给留下的人家里报个信儿。赵兴元不干:“俺回村报信,你们走了,俺上哪儿去找你们?”八路军干部又劝他:“你太小,晚上行军你能行吗?打仗要死人的,你不怕吗?”“不怕!别人能,我也能!”八路军干部看他挺机灵,又挺坚决,就不撵他走了,还想把他留在自己身边当通讯员。赵兴元不知道通讯员是干什么的,以为还是像当勤务兵那样,不扛枪不打仗,专门侍候人,就没有跟八路军干部去,而是留下来,被编入八路军的新兵连。
赵兴元忘不了允许他当八路军的人,现在还记得那两个挎手枪的八路干部一个是营长陈奇,一个是教导员陈洪,都是老红军。陈奇后来牺牲了,陈洪离休前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副司令员。
在新兵连,赵兴元学习和训练了一个多月,还是因为年龄小、个头矮而与别人不一样,他又当通讯员,又当勤务员,但截然不同的是,身份和地位不同了,感受也不同了,给他印象最深的是官兵平等、亲如兄弟。在原来的军队里,他对当官的叫“老总”、“师爷”,到了新兵连,他对连长、指导员还是叫“老总”,指导员笑着叫他改口称“同志”,告诉他,“同志”就是有着共同革命理想和共同奋斗目标的人之间的称呼,为抗日救国、为解放天下受苦人共同走到一起来的人就是同志。赵兴元头一次听说“同志”这个字眼,叫起来还不大习惯,但不久他就开始明白其中的道理。他看出八路军才是真正打鬼子保家乡的队伍,不像国民党的兵,抢东西抓夫,对鬼子却是“闻风45(里),枪响110(里)”,跑得比兔子还快。他也看到八路军的连长平时和他们没有什么两样,只有在指挥打仗时才能看出不一般来。指导员平易近人,大哥哥一样,无微不至地对待战士,整个连队就是一个大家庭,让他感到从未有过的温暖。这就更加坚定了他在八路军队伍里干下去的决心,他不但懂得了“同志”的含意,也知道了“革命”的意义,庆幸自己找对了队伍,走对了道路。
时隔68年后,已经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的原旅大警备区政委、全国著名战斗英雄赵兴元老人在大连黑石礁沈阳军区干休所的家中,回忆起这段参加八路军、走上革命路的经历,十分认真地总结出三条原因,他说:“一是家穷活不下去,饿出来的;二是看到日本鬼子横行霸道欺负中国人,激出来的;三是亲身体会到八路军对老百姓好,对普通战士好,受了感动,留下来的。”
这三条原因极为朴素,却是真理。以他当年的思想水平,还理解不了更深刻的大道理,但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月,对于一个虽然年少、却从不向命运屈服的赵兴元来说,有了阶级仇,有了民族恨,有了对八路军的热爱和对革命的向往,有了这三条,也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