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拿下茅茨镇 活捉鬼子兵
泰安县茅茨镇是敌人在鲁中一带设立的中心据点,向东能卡住进出徂莱山老根据地的山口,向西可以控制津浦路的大汶口车站,是围困我根据地、窒息我军民的桥头堡,由日军和伪军共同把守,工事坚固,火力强大。1941年1月底,赵兴元所在的一营奉命攻打茅茨镇,一连担任突击任务,赵兴元又一次争着当了突击队长,连里还配备给他一个投弹组。
徂莱山是中共地下党武装起义的发源地,八路军四支队的许多干部和战士都是从这里参军的,党组织和群众基础很好,策反伪军的工作也做得不错,战斗还未打响,二连副连长就在当地地下党的安排下带领几个战士潜入据点,一枪没放,就解决了一个中队的伪军,所以赵兴元和战友们只需全力对付日本鬼子。
茅茨据点外围是一道4米多宽、2米多深的壕沟,内侧壕沟沿上每隔百八十米就有一个人手提灯笼来回走动,嘴里还喊着“平安无事”。晚上10点钟左右,当赵兴元的突击队借着灯光接近外壕时,提灯巡逻的人就按照事前规定的暗号喊了一声“铲地的”,赵兴元答“锄草的”。暗号对上后,就有人过来把赵兴元他们一个一个拉上壕沟沿来,高兴地说:“同志,可把你们给盼来了!”说着,还不忘喊了一句:“平安无事喽!”
战斗随即打响,一营三个连从南、北、西三个方向同时扑向鬼子,此时,伪军已全部被缴械,鬼子见势不妙,全部撤进中心炮楼,拼死抵抗。
中心炮楼像个立起来的鸭蛋,比两层楼还要高,每层都有射击孔,炮楼顶端凸起,像是倒扣了一口大锅,炮楼下沿与上沿间有一道尺把宽的缝隙,一挺歪把子机枪转着圈儿向外射击,一门“瓦子炮”专门轰击对它威胁最大的集团目标。
赵兴元按照事前部署,带领突击队员匍匐前进到距离鬼子炮楼最近的地方,用步枪封锁炮楼的射击孔,和火力组同时掩护爆破组向上送炸药。火力组枪打得准,投弹组的手榴弹也投得又远又准,平时的严格训练这时发挥了作用,一阵猛打猛投,炮楼上的枪声就哑了许多。爆破组的战士顶着桌子冲上去,只听“轰隆”一声巨响,炮楼底部被炸开一个大洞,里面两层地板全被震塌,赵兴元又和投弹组往炸塌了的炮楼里猛投一阵手榴弹,冒着烟雾冲进去,一心想活捉几个鬼子兵。碉堡里只有敌人的机枪和步枪还卡在炮楼墙上的枪孔里,被震得晃来晃去,一个小队22个鬼子,炸死的和没炸死的都被埋在塌下来的砖头水泥块中。
赵兴元吩咐战士赶快打扫战场,扒开砖头,发现被埋的鬼子只有一个还活着,受了重伤,仍然死不投降,连打带咬的,跟他说话也听不明白。赵兴元平日里最恨鬼子,一上战场就想亲手多杀几个,但此时,他没有忘记八路军的俘虏政策,不但没有打骂这个鬼子兵,还和班里同志用门框做成一个简易担架,抬上他往外走。鬼子兵很顽固,几次从担架上滚下来,又几次被赵兴元他们抬上去。
赵兴元后来才知道,这个鬼子兵叫小林,受军国主义毒害太深,迷信天皇,效忠天皇,在实行“三光”政策时对中国人民欠下过血债。对这样一个罪人,八路军却优待他,治好了他的伤,救了他的命,又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他在思想认识和立场上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对自己的罪行产生忏悔,与日本军国主义划清了界限。因为是赵兴元带领战士从死人堆里救出了他,又送他去治伤,所以小林时常主动向赵兴元表示出好感和歉意,两人经常在***棒球、娱乐,互相学习对方语言。交往中,赵兴元不断启发和教育他,用自己的行动感化他,使小林很受感动,他很敬佩赵兴元、八路军,这两个战场上势不两立的异国军人逐渐建立起一种全新的感情。小林后来经常随着赵兴元到敌人据点前喊话,主动做些力所能及的抗日工作,成为鲁中军区反战同盟的积极分子。
打鬼子盘踞的茅茨据点,赵兴元争当突击队长,就是想多打死几个鬼子,多抓几个俘虏,鬼子倒是打死了21个,俘虏却只抓到1个,只是没想到抓到的这一个成了他的朋友,这也算是这次战斗的意外收获吧。这次战斗的另一个收获是他缴获了一支三八大盖枪,枪筒被炸弯了,拿到兵工厂弄直,换下了他用的那支套筒子,这支枪他一直用到当排长、当副指导员,用上手枪后才不用了。他用的最后一支枪是在东北战场上缴获的美式卡宾枪,这支枪先后被他的3个通信员用过,都牺牲在他的身边,这支枪最后也离开了他,被辽沈战役纪念馆征集去了,同他的战斗日记一同被存放在那里展览。
这期间,赵兴元所在的部队大打游击战,今天摧毁桥梁,明天破坏道路,炸塌炮楼,攻城夺粮,非常活跃。赵兴元表现得最为积极,他主意多,点子正,能吃苦,又会做战士和民兵的思想工作,经常在夜间带上民兵到处活动,主动出击。他们破坏胶济铁路,把钢轨扛到根据地去造枪,在鬼子来往频繁的公路上一夜破路好几里,挖壕沟,造陷阱,打埋伏,长途奔袭,把敌人袭扰得寸步难行,只能龟缩在几个孤立的据点中。
茅茨战斗更让赵兴元看到了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作用,从战前准备,到作战过程,到全歼守敌,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配合。在部队离开徂莱山时,群众带着军鞋、军粮和猪肉等慰劳品,一直追了200多里路,才送到战士们的手上。当时他经常唱的歌是:“群众是我们的靠山,我们依靠群众去作战,只要是依靠群众,就能仗仗打得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