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 : 最后一条通道2
释迦牟尼与藏传佛区别,释迦牟尼是佛,西藏的‘活佛’也是佛,搞不清两者的区别其实,大家都知道“佛”即是觉悟,而释迦牟尼佛是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汉译为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只有通过三大劫以上的时间长期修六菩萨道,才能最终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菩提),智慧才能达到究竟圆满。
庄昌在《佛在人间》下的随笔中就已经提到,要想成佛就一定要修六度菩萨道,藏传佛教的某一位‘转世活佛’(仁波切、**、喇嘛)纵使是到了第十五世或是三十世,其实还是同一个人,只是又换了个“色身”和人名而已。
西藏的‘转世活佛’是“名即佛”,心中的第八识(阿赖耶识)还没有出离三界,是一直在娑婆世界的‘六道’中连续(反复)轮回的投生到娑婆世界的‘人道’(地球人间)做人,不是像释迦牟尼佛经过,数大劫时间精勤苦修六度菩萨道最终所证悟的那种智慧究竟圆满的佛,即藏传所谓的‘转世活佛’其实是根本还没有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要想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必须通过长期(三大劫以上的时间,一大劫是268。8亿年)精勤苦修六度菩萨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来行善、积德、集慧,也必需要七样具足方能最终修成佛:
一、吃长素食二、正式皈依佛门三、诵经、念佛菩萨名号四、发大愿(即发无上菩提心)五、修十善业六、修六度菩萨道七、必须要经过三大劫以上时间的长期精勤苦修,最终才能成为智慧究竟圆满的佛。
这七点缺一个都不行,还有一点很关键,要想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是一定要修六度菩萨道,才能最终让自己证悟智慧究竟圆满,而藏传佛教的所谓‘转世活佛’,自从出生后不久被确认是某位活佛轮回时,就马上给予保护及培养起来,根本没有机会去苦修六度菩萨道中的“忍辱”这一点。
若一个人没有经历过苦难和逆境的锻炼,没有经历过身体和精神(身心)方面的磨砺,又怎能成为智者或贤圣?想一想当年释迦牟尼佛独自到深山丛林去求道修行,在六年的时间里受尽身体及精神(身心)、信念、毅力的锤炼及种种考验,最终还是因为体力出现严重透支而晕倒在河边,幸好让牧羊女的麋酥奶给救活。
想一想当年惠能六祖大师给同门苦苦的追杀,一路狂奔南下,最后在猎队中隐姓埋名长达十五年之久”,或许藏族的活佛才不用经历这样苦难的修习,因为他们是活佛的原身的直接转世,。
“由于松赞干布、赤松德赞、赤祖德赞的突出贡献,历史上称这三代赞普为“祖孙三王”。
而在西藏古代史上,也经历了灭佛,即“朗达玛灭佛,
九世纪中叶,西藏佛教曾一度遭到破坏,即所谓朗达玛灭法,曾有一段时间(842-978)佛教沉寂了,称为“黑暗时代”。
赤祖德赞的兴佛措施和把王朝军政大权交给佛教僧人的做法,引起贵族们的不满,贵族们谋害了赤祖德赞,拥立朗达玛为赞普后,展开了大规模的禁佛运动。
桑耶寺等著名寺院都被封闭,大昭寺改为屠宰场,释迦牟尼等身像被埋藏起来,因为是文成公主把释迦牟尼佛像从内地带来并使吐蕃有了佛教,故文成公主被禁佛者说成是魔鬼的转世。
僧人被勒令改信苯教,不愿从命而又戒杀生的僧人被强迫操起弓箭,带着猎狗去山上打猎,佛教寺庙内的壁画被涂抹掉后,又在上面画僧人饮酒作乐的画。
许多佛像被拖出寺院钉上钉子扔入河中,大量佛经被烧毁或扔到水中,这次禁佛运动对佛教的打击是非常沉重的,以致西藏宗教史籍把朗达玛以后的近百年间称为“灭法期”或“黑暗时代”。
有些外表在家的白衣俗人,而实际在家修习密咒金刚乘法的人士,是当时的藏王和大臣们所不知道的,由于当时没有显现出家相,而未遭到迫害的人,还是为数不少的,一切智耶桑哲哇也说:‘那时毗奈耶教法虽是遭到摧残,但是大密咒金刚乘法这一方面,直到而今是从未衰没的。
密宗之修持者,亦只有白衣之居士,于各自家中,或清净山边,修讲生圆次第,所以能令密乘律仪传统,得以不断,其他共同佛法言之:则所有三代藏王时所翻译一切之经续,以善于保存之故,因此大部分,尚能流传至今。
后弘期朗达玛灭佛一百年之后,佛教后来由原西康地区和卫藏地区再度传入,西藏佛教又得复苏,朗达玛灭佛之前佛教在西藏的传播称为藏传佛教的“前弘期”,之后称为“后弘期”,藏传佛教后弘期根据佛教传入路线的不同,分为上路弘传和下路弘传。
上路弘传:上路弘传指从卫藏地区传入的佛教,对佛教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的著名僧人有:拉喇嘛意希沃、降秋沃、仁钦桑波(958-1055)、阿底峡(982-1054)。
仁钦桑波翻译了17部经、33部论、108部怛特罗,建寺108座。
阿底峡写作《菩提道灯论》,对藏传佛教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弟子仲敦巴创立噶当派,同时他还是观音、度母信仰的推动者。
下路弘传:下路弘传指有阿里地区传入的佛教,主要人物有:索南坚赞、赛尊、洛敦·多吉旺秋、卓弥译师释迦意希。
支派的形成:这样,佛教逐渐在吐蕃复兴,并发展成独具高原民族特色的藏传佛教,而且从11世纪开始陆续形成各种支派,到15世纪初格鲁派的形成,藏传佛教的派别分支才最终定型。
主要有宁玛派、噶当派、萨迦派、噶举派等前期四大派和后期的格鲁派等,格鲁派兴起后,噶当派则并入格鲁派而不单独存在。
藏传佛教的派别差异既不像印度的小乘十八派是由于其遵行的戒律不同而分派,也有异于印度的大乘因其主张的教义不同而分派,其派别差异是因不同师承、不同修持教授、所据不同经典和对经典的不同理解等佛教内部因素和不同地域、不同施主等教外因素而形成众多派别,这是藏传佛教的又一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