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元正朝会 三
高天城感觉自己不是一般的倒霉,仿佛自己被所有的队友都出卖了,你们这是要玩死少爷我啊?都一起喊的好好的,怎么突然就跟商量好似的就不喊了呢?还有那个该死的老头,你究竟为什么哭啊?看你也穿着紫服,怎么也是个三品啊,大过年的你哭什么啊?旁边那两个绯色衣服的,你俩到底瞎哆嗦什么?
高天城现在是彻底的糊涂了,不知道那几个人为什么会哭、会哆嗦?不知道别人为什么突然不喊了?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鬼使神差的喊出来?
皇帝、太子、文武大臣们其实心里也不好受。今天什么日子,元正大朝会啊,刚才那封新年诏书过筹划就经历了三个多月,中间经过皇室、军方、文官等等各方势力无数的碰撞,最终才达成一致——向四周示弱,以换取休养生息,至于些许的国土丧失是在允许范围的,至于什么是底线就不得而知了。
选择这个时间也很巧妙,去年大唐对突厥、吐蕃、吐谷浑的各种试探都非常强硬,甚至做到了寸土不让,带来的好处就是进入冬天以后各个势力尤其是实力最为强大的吐蕃和突厥都表现了强烈的善意,都是派了当朝重臣前来贺岁。
大唐选择这个时机来宣布休养民生、和融四边、不启战端正是政治斗争中以进为退的最佳体现,去年的春秋季节大唐几乎是调动了整个国家所有的力量才保证了那几个战场的强势,相反的在长江沿线也就是与南周的边境几乎就是个空架子,这也是大唐军方在利用这个时代信息不对称所作出的最为大胆的决策。
应该说无论单对哪个势力,大唐在军事上都能保持绝对的优势,守土是没有任何问题,但要想再进一步也是极为困难,毕竟以大唐现在的国力打一场局部战争是没有问题的,但要想打一场“灭国之战”恐怕打到一半就把自己先行拖垮了。文德七年这几场北线和西南线的局部战争已经是大唐的极限了。
但对突厥、吐蕃、吐谷浑来说感觉就不一样了,本来几方已经达成默契,大唐打了这么多年了,听说现在的首要目标是收复江南,肯定对我们是无暇顾及的,于是便有了春季开始的边境进犯,想试一试大唐的底线在哪里,大不了就说是自己附属的小部落不听指挥就是,但要是万一得逞呢?其实各方势力包括实力最大的突厥也知道想打进洛阳绝对是不可能的,自己这帮人也没能力打进关内,但陇右却是嘴边的一块肥肉,吃一口也是好的。
没想到大唐好像早有准备,在整个边境线上竟是寸土不让,颇有点不死不休的意思,这首先把各方势力都吓了个够呛,怎么也想不出大唐从哪里集结了这么多的部队,难道长江不设防?集全国之力来吓唬我们。
都是在马背上生长的民族,打了几百年的仗了。战争经验、政治智慧都不缺,一商量就决定继续打,看看大唐是不是外强中干。另一方面也派了探子、细作在南周大肆宣扬大唐边境空虚,期待南周哪怕做做姿态、陈兵边境,弄的大唐首尾不能兼顾,自己才好争取最大利益。
没想到南周皇帝宇文长风在位四十多年竟是对现状心满意足,很满意现在“一国两制”的状态,本来就抱着靠长江天堑维持局面的打法,一听这种情况虽然有点颇为意动,但还是想听听大臣们的意见。这南周本是以文立国、文风浓厚,文人们的想法很简单——这事不能干,不是君子所为。
为什么?那突厥、吐蕃、吐谷浑都是外族,这跟大唐和南周之间是两码事。咱们之间无论怎样是“人民”内部矛盾,也是汉族自己之间争夺正统的问题,无论谁赢了咱都心服口服。但那边不一样,那是外族,这个时候要讲民族大义,君子本就不应乘人之危,这种事关汉族大节之事咱们南周更不能做,不但不能做,还要适当的支持一下大唐。
怎么支持?要是直接出兵过长江人家肯定也不愿意,你说要是咱给点粮草、兵器对咱也不合适,万一吃着咱的、拿着咱的调头再打咱们,咱们找谁说理去?皇帝领着大臣们一商量,再加上详细的情报一汇总,大唐在南周边境几乎就是个空架子。得了,除了几个重要水寨以外,其余本来屯在长江沿岸的几处重兵后撤一百里以示南周支持大唐抗击外族的诚意,并用国书传于大唐,明诏天下。
这一下到是出乎大唐意料,本来就是想用封锁消息为自己争取三个月的时间,南周这一下实在是意外之喜,在军方的紧急切磋下,更是将几只水军的士兵都调到了洛阳附近充当战略预备队,发誓一定要把这几个外族打疼,起码给大唐争取三到五年的时间,这也是皇帝陛下的最低要求。大唐皇帝李荣也是亲自回书于南周皇帝宇文长风,大赞南周君子之风,并称两国应为世代友邻、永沐和平,至于南周信不信就不在李荣的考虑范围之内了。
倒是把突厥、吐蕃、吐谷浑几个外族的可汗和首领气得差点吐血,颇有点怒其不争的意思。你们脑子进水了,这么好的机会不利用就算了,你他娘的还后撤一百里,这下子让大唐再无后顾之忧了,真是好腾出手来收拾我们,用你们汉人的话说了:“狼子野心!狼子野心啊!”
也都是血性汉子,打就打呗,真刀真枪干一场,毕竟人多胆壮,咱好几家一起就不信拖不垮你,你大唐也打了这些年了,看看你大唐底子有多厚。再一个目的是外族对上一任大唐皇帝李益还是比较尊敬和害怕的,世代镇守幽州的李益对外族是从来不手软的,打的这几个少数民族也是很头疼,偏偏无可奈何,人家幽州铁骑与咱骑术不相上下,兵器和铁甲却强了太多,有什么办法?
换到李荣登基,这几个外族也想看看现任大唐皇帝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四月初,这场双方都已局部战争为战术目的的边境拉锯战在双方都是有意为之的撮合下就拉开了帷幕。这也是当时高天城刚刚穿越到这个时代高武那么繁忙连自己的孙子都顾不得的原因。
没想到这一打就是不可开交,越打规模越大,大唐自然是苦不堪言,但既然打了,就得打出战略目的来,死扛也得扛。
突厥、吐蕃、吐谷浑几个外族更是难受,毕竟这十几年都是小打小闹,谁也没想到一场常规的边境骚扰打到现在的不死不休,加上几个外族之间本来就有些龌龊,都想多保存一下自己的实力,多消耗一些别人的实力,这就在战力上首先吃了亏,竟是一时之间被打得节节后退。
几个可汗、首领也想商量一下,结果每次都弄得不欢而算。再加上本是游牧名族,春秋之际正直牧马放羊的时候,偏偏青壮劳力都拖在战场上,特别是西南吐谷浑一族竟被唐军突进境内二百余里,吐谷浑王慕容树落大惊,这都是部落人民赖以生存的游牧之地,不顾背后吐蕃的警告,首先向大唐停战,并称是由于伏玗部落自作主张,才冒犯天威,并取伏玗部落首领伏玗之一家老小一百二十七口的首级向大唐谢罪,并请求大唐退兵。
吐蕃本就是偷偷派兵帮助吐谷浑作战的,吐蕃赞普松赞延吉更是把吐谷浑一直视作大唐与吐蕃的战略缓冲带,站在背后可以,冲在前面是打死都不干的,也怕万一唐军不依不饶,突破吐谷浑直接进入吐蕃,这满草原的部落转移都来不及,也顾不得自己的盟友突厥了,直接给大唐皇帝修国书说是对发生的冲突很遗憾,赞普非常生气,大唐和吐蕃应该是世代友好,特别派重臣抵达洛阳告罪。
这两边一撤更是让突厥很尴尬,虽然实力最强,但也架不住大唐这个打法,你是地大物博、人口繁多,咱就那么点青壮劳力,跟你拼光了冬天怎么办,再说人口这问题现生也来不及不是,也是赶紧修书停战,取冲突中两个部落首领的首级向大唐请罪。
大唐其实已经是强弩之末,见战略目的已经达到,也是见好就收,一边吆喝着咱还没打够呢,不服再试试的口号,一边抓紧收拾牛羊马、俘虏等战利品往回撤。
这场战争在今年的十月以大唐取胜最终落下帷幕,大唐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大赏有功之臣,也有很多大臣建议是不是等到元正大朝会再一并奖赏,也好当着那些外族在炫耀一番,但想想让这些有功的将领们在洛阳一直这么呆着也不行,再说大唐的苦大唐自己知道,为了争取时间恢复国力不得已打的这一仗也是让大唐元气大伤,这些当然都是绝对的机密,也就别再刺激那些外邦了,万一当场惹毛了回去再打一场,大唐可是真的承担不起了。
对外大唐还是摆出一副泱泱大国的姿态,你们犯了错不要紧,关键是要认错、认罚,如果再犯我们不介意再打一场更大的仗,这一下子也让大唐的国威在整个边境大涨,这才有了今年元正大朝会各民族、部落首领前来参拜贺年,也让骄傲的大唐人狠狠的满足了虚荣心。
刚才太极殿里其实皇帝领着群臣都在熬,这自己境内各道的汇报不过是例行公事,真正的汇报是要年后到尚书省才能评定的,因此大家也就当做过场在走,只等结束了看看那些外邦的笑话,炫耀一下大唐的国威,没想到到了最后一个陇右道观察使丁克用却闹出了这么一出。
哪一出?这老头上来就哭诉陇右民不聊生、十不存一,加上这场战争更是火上浇油,现在已经到了最危急的时候,虽说大唐打了胜仗,但是陇右的真实情况皇帝您不知道啊,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开始介绍。
好好的过个年多好,哪有那么多的实话你还得哭着说?那个喊圣明的更扯淡,你有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