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嘉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千年汉帝国 > 第313章 勤王(3)

第313章 勤王(3)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汉元1007年三月初三,淄川王刘珂再次抵达帝都。

只是这次,淄川王刘珂不是一个人来的他带着他组建的勤王军队,整个乐浪郡百分之八十的驻守力量,共计四万羽林守军!

乐浪、日照、临沂、富县、贡州乐浪郡所有府县都抽调出了绝大部分的驻守军队,甚至连北部蓟县的阴河城堡都派出了两部主力。可以说,淄川王刘珂这次靠着“勤王诏”,算是彻底拿住了乐浪府的兵权。

上次汉平帝可没有斥责淄川王谋反,而是让其回乐浪府,“严加管束”,这勤王诏一到,身为曾经皇帝的“继承人”,又是今上的叔叔,刘珂在乐浪府的声望一时无两。更何况,刘珂也不是个安份的主儿,这些日子以来上下活动,早就打通了乐浪郡上下的关系,并且收拢了一批能征惯战的将领。其中他最器重的便是原乐浪之战中脱颖而出的韩世忠、曾二牛、赵毅等三人。

当然,这次淄川王刘珂来帝都虽然打着“勤王”的名义,但却不是真的来勤王的。最起码看阵势不对。

包括刘珂自身的卫队在内,抵达帝都东门的乐浪卫不过四百余人。打头的一个如铁塔一样的汉子,骑着马,高举“勤王诏”这是刘珂命人将勤王诏内容用硕大的隶书写在一块长六尺宽五尺的白布上做成的旗帜飞快地奔向东门。

东门外,赵匡胤和赵信亲自迎接,对着飞奔而来的汉子没有阻止。

只见这汉子勒马停在赵匡胤百米处,用如闷雷一样的声音道:“俺叫曾二牛,俺家将军让俺问问,你们请我们来为何要挡住进城之路?”

赵匡胤正要说话,赵信却抢先道:“回曾将军,我家殿下说,王爷远道而来辛苦,请从天阙门进,走定鼎门大街,过武烈堂,祭凌烟阁,而后直入皇城!”

赵匡胤一惊,这可不是自己与吴公商量好的对策啊。

要知道,天阙门、定鼎门、汉武烈堂、凌烟阁皆是大汉最神圣所在,非即位之天子,不能这么走。更何况最后还要直入皇城这不是要向天下人宣布,他淄川王刘珂登基为帝么?

虽然赵匡胤跟吴公商量的就是将淄川王刘珂找来,让他出面做挡箭牌,但没有让吴公现在就捧刘珂即位啊。所谓枪打出头鸟,这正统的幼帝还在西京,刘珂名不正言不顺,肯定不会即位的,到时候他吴公岂不是更难做人?

但出乎赵匡胤预料的事,那曾二牛将话传回去之后,淄川王四百人的队伍徐徐掉头,竟然真的就从天阙门进帝都,然后沿着定鼎门大街过武烈堂,还在凌烟阁象征性的磕了几个响头,接着打马直接奔皇城去也

这淄川王想当皇帝想疯了吧?

赵匡胤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当然,这些消息是别人告诉他的。当淄川王改道之后,赵信就屁颠屁颠地去引路了,而他只能从东门缓缓往回走。为了不跟淄川王的队伍冲突,他还要故意走的很慢。等淄川王都进了皇城了,他才走到秦淮河边上,正要过天桥。

此刻他就驻马天桥,不可置信地看着前来报信的赵真,呐呐无言半晌,突然苦笑着摇了摇头,正要催马往前走,就听秦淮河上泛来的一艘小船上传出一阵歌声。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皆付笑谈中。”

秦淮河本就商贾云集,虽然现在正值兵乱,蛟龙卫封锁了河道,但那些无路可去的小商小贩还是会泛舟来往,载些小东西来往贩卖。所以这秦淮河虽不似之前繁华,但这艘小舟也不显突兀。

赵真听了这歌,也就觉得调子不错,没有往心里去。但赵匡胤却是浑身一震,忙向那艘小舟望去。只见船首处,那戴着斗笠蓑衣唱歌的渔翁也抬头望着他。两人四目相对,赵匡胤险些叫出声来,可那渔翁只是稍稍抬了抬手,指指河边的八仙楼,然后又低头摆船高歌而去。

“黄巢,他,他怎么还在帝都?他还记挂着那个女子?”

自从定鼎门大街一别已经过去了两三个月,难道黄巢一直都待在帝都?那个行刺公主的死囚到底被他救出来没有?

思考着这些,赵匡胤牵马缓步来到皇城外,验了腰牌和身份,他这才进入皇城中,直往文华殿而去。

这个曾经六部都要仰视的所在,如今却跟集贸市场一样,闹哄哄的挤满了粗鲁的武官,这也便罢了,更严重的是这些武官大都是骑马进来的,幼帝出逃时带走了皇城绝大部分的太监宫女,所以这里根本没人维持秩序,一匹匹鬃毛高竖的马儿就这么零散地踩踏在曾经圣洁无比的地砖上,有些肠胃不好的家伙更是吐拉的到处都是。

文华殿前的白玉栏杆上还拴了几匹口齿轻的马,也不知道是人的还是马的唾液或者鼻涕,蹭在白玉栏杆上,黄一滩青一块的,着实有点“色彩斑斓”。

赵匡胤强忍着恶心,把马交给赵真去外面寻个好地方拴上,自己径自走了进去。殿外的人见了他,都纷纷让开,嘴里恭敬地行礼打招呼。

“赵将军”

“将军”

对于这些人,赵匡胤都会很有礼貌地微笑致意,不是还拍打身边的某个人道:“楞娃,身体将养好了?”

“咦,你上次不是负伤了吗?现在好啦!”

“哈哈哈,明日我去找你吃酒!”

“不行不行,上次的赌债你赖不掉,实在不行我许你赊着,下次一并输还给你便是。”

“成,就等你这句话,咱兄弟俩不醉不归!”

能在殿外的都是都尉、校尉一级的军官,这在蛟龙卫里算是比较不明显的一群,但却是基层最不可缺的一群。这次跟着吴公造反,很多人都加官进爵,最低的也能平地升一级,更有连跳三级者。这也是这些基层军官都有些摇摆不定,不知道是想铁了心跟吴公造反,还是立即脱了这身军服回家种地的原因。

这些基层军官就是所有蛟龙卫士兵的意向,他们反复的在暗示自己,也在暗示手下的士兵:吴公并不是造反,只是清君侧!皇帝身边有小人,吴公这是定国安邦!

这说法只能让他们心里有一丝丝的安慰,但聊胜于无。特别是没有人明确站出来告诉他们这样是错的时候,他们宁愿就这样一错再错下去,享受眼前的荣华富贵再说,以后的事情还是让官大的顶着吧!

而赵匡胤这个吴公的心腹爱将就是在这个时候深入到他们身边,与他们同吃一锅饭,同喝一碗水不说,还跟着他们瞎胡闹,甚至偶尔小赌两把也是有的,喝酒吃肉更是不用提。

可以说,赵匡胤凭着自己的身份,以最快的速度融入了吴公蛟龙卫这个群体里。这除了他西征英雄的特殊身份外,与他本人随和又大气的性格特点不无关系。

与这些基层军官打完招呼,赵匡胤迈进文华殿,那辉煌的琉璃疏阁禁闭着,仿佛还在无声地述说着它曾经的威严天下官员出内阁,而这琉璃疏阁就是大汉帝国千年来的权力中枢。多少条政令、诏令就是在这里拟订然后颁往全国,又有多少官员的升降就是在这里一言而决可以说,琉璃疏阁里藏着大汉帝国千年来所有从政仕途人的一切悲欢离合。

赵匡胤没有那么多的感慨,周围那些旅长级别的官员纷纷看向他,也没时间让他感慨。

这时从琉璃疏阁里走出一个穿着青色长袍的男子,喊道:“香孩儿回来了吗?”

“文老,我在这儿呢!”赵匡胤赶紧吱声。

此人就是文麝,吴公麾下陆战第一猛将,与战死的洪日轮曾并称“哼哈二将”。虽是如此,但这文麝从表面上看去却没有一丝武将气息,反而一股浓浓的书卷气。赵匡胤知道,这文麝虽然是军职,但从来不穿铠甲,反而穿着读书人自居的青色长袍据说这是他当年从帝大毕业时祭酒大人送给他的。

文麝今年五十了,过了半百又身经百战,这身子骨还是挺硬朗的,看见赵匡胤便招手道:“香孩儿,快来,我跟殿下正说起你呢!”

赵匡胤跟上前,随着文麝走进琉璃疏阁。

阁内主座上坐着吴公殿下,下首分别是杜巍、蓝庭、曹撰等等吴公麾下的将领,而赵信则站在吴公一侧,没有座位。

谁都知道,吴公没有子嗣,而这赵信的举动却与吴公的继承人一般。看这架势,所有人都是心头一凛,不敢吱声。

赵匡胤走进来正要行礼,吴公摆手道:“自己人不用拘礼啦!九重啊,这淄川王已经进了皇城了,方才老夫和文麝他们几个去拜见过他你怎么看?”

这话说的没头没尾,赵匡胤有些愣神,但随即清醒过来道:“王爷是怎么个想法?”

“哼,他能有啥想法?想着登基呗!”吴公轻蔑笑道。

众人更是一惊,却不敢搭话。

吴公继续道:“不过这次他想的倒是挺精明,他跟我说,想让蛟龙卫让出帝都,驻扎在东河卫城和西山卫城,他的军队进入帝都,驻防北宫卫城和南苑卫城,届时再发诏。”

赵匡胤一听便知,这淄川王吸取了上次的教训,深知在这里没兵权不行,所以想着将自己的军队调进来再登基。不过蛟龙卫上下有十万之众,他那从乐浪郡各地拼凑来的羽林守军能有多大战力还在讨论,他凭什么认为蛟龙卫会把帝都让出来?

果然,吴公此话一出,底下的将领们首先不乐意了。

“殿下,凭什么呀?他虽然是王爷,可还打着‘勤王’的旗号,这不是明摆着对付我们吗?”

“对啊殿下,我们如果驻扎在东河卫城与西山卫城,相隔几百里就不说了,到时候万一有事,我们也支援不及啊!”

底下讨论一片,但大多数人都不认同。当然,更大的原因是他们压根就不认同淄川王这个皇帝。

赵匡胤想了想道:“殿下,你可曾答应王爷?”

吴公看了赵匡胤一眼,笑道:“老夫答应他了。”

“啊?”

“这”

底下正在哗然,吴公却又道:“不过老夫说咱们蛟龙卫千里迢迢而来,清君侧、正大义、扶社稷,就这么回去也不好交代,所以打算驻扎在东河卫城、北宫卫城和南苑卫城,看这天下是否如我蛟龙卫所说那般改变。”

众将顿时不吭声了。蛟龙卫这是还要继续围困帝都啊!但问题是,帝都大变已经过去快一个月,就算再迟钝的地方也该反应过来了,不说别的,单单是敦煌卫的胡公和燕京的益公就非常难以对付。他们两人要是回师勤王,试问这帝都如何守得住?

本来打算捞一票就走的蛟龙卫,现在难道真要造反?

看着众人闪烁的神色,赵匡胤撇了撇嘴。其实他们都没有理解吴公真正的想法。不过说起来,他赵匡胤好像也就稍稍了解罢了。

说吴公想当皇帝,那是谁都不信的。既然如此,很多人都认为吴公只不过想再进一步,或者捞一票就走。但赵匡胤知道,事情远远没这么简单。

而他们所担心的胡公和益公回师勤王一事,在淄川王入帝都之后,已经不能称之为障碍或者难处了。

若淄川王没有来帝都,那胡公和益公的确出师有名,但如今淄川王来了帝都,那就是皇室内部之争,更何况西北有匈奴骚扰,东北有新罗叛逆,两边其实都挪不开步子。若不然也不会等到现在。

当初先帝还在,淄川王倘若要篡位自然没人同意,但现在的问题是,幼帝还未成年,两宫太后把持朝政,虽说不上天怒人怨,但母鸡司晨,于国总是不利。胡公和益公嘴上不说,但并不代表他们不这样想。如今有个年富力强的皇室男子站出来想要挑大梁,他们自然也是乐于看见的。

但前提是,这个男子要真的能够挑的起大汉这支显然快要折断的大梁,若不然,他们不介意做压死牛的最后那根稻草。

这样局势就明显了,吴公这帝都是让得让,不让也得让,让了还有一线生机,还能跟人讨价还价,倘若不让,那就是死路一条。

所以,这帝都吴公是让的痛快淋漓,不带丝毫犹豫。只要掌握了京畿四大卫城之三,这帝都还不是唾手可得?何必为了一个花架子的城市,而搞的自己天怒人怨?至于被淄川王说蛟龙卫跋扈等等呵呵,本来就从茅坑里爬出来的,还怕再沾一身屎吗?

至于其他地方的勤王之师,赵匡胤还真没看在眼里。整个大汉帝国,无非就羽林九卫还能有所影响,至于别的,只是乌合罢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